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事迹.docx

    • 资源ID:491590       资源大小:20.0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事迹.docx

    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事迹75年间,胸有丘壑、各有专长的一代代莫高窟人,生活在大漠深处,甘之如饴。无论是常书鸿、段文杰、孙儒倜、黄文馥、欧阳琳、李承仙、史苇湘,还是樊锦诗、李云鹤,还是现在年轻一代的莫高窟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敦煌文化艺术的热爱胜于一切,凭着对敦煌的热爱、对自身职责使命和工作价值的清醒认识,他们把青春年华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这里。他们甘于放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奔赴西北大漠,不畏满目黄沙,不计偏远闭塞,耐住孤独寂寞,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用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敦煌石窟保护的崭新局面和敦煌文化的凄续弘扬。在过去艰苦的岁月,能够守在莫高窟,能够在大漠深处坚持下来就已经难能可贵,但是他们却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坚持“寓保护于研究之中”,在探寻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婵精竭虑,甘愿牺牲一切,宁愿奉献一生。段文杰,被誉为“敦煌艺术导师”。1946年国立艺专毕业后,因为受到张大千临摹壁画的吸引来到莫高窟,原本计划在敦煌画一年就回去,但面对莫高窟这样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他决定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交给莫高窟。他潜心研究壁画里独特的构图形式,研究不同时期壁画所用的颜料、画法,苦练线描、晕染和传神技巧,抛弃了已经形成习惯的西方油画技法,总结出了一套临摹敦煌壁画的画法,并将这个画法教授给史苇湘、李承仙、孙儒倜、欧阳琳、黄文馥、关又惠等年轻一代,而这些画家们为了临摹敦煌壁画,也都甘愿放弃自己业已积累多年的绘画技巧,放弃自己的艺术创作生涯,像工匠一样守护和重现着敦煌壁画的神韵与风采。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创下了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第樊锦诗,被誉为“敦煌的女儿”。1963年,樊锦诗自北京大学毕业后,从繁华的大城市到条件最艰苦的西北荒漠,同常书鸿、段文杰等老一辈莫高窟人工作和生活在一个院子里,住土屋、睡土炕、坐土凳、用土桌、点油灯、喝咸水,而这一来竟然就是一辈子。1968年,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的第一个孩子就在生着煤炉、布满烟尘的简陋病房里出生了,当时她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因为没人带孩子,每天上班只能把孩子用绳子拴在炕上独自留在宿舍。樊锦诗曾回忆说:“下班回宿舍,远远听见他哇哇哇哭,我就很放心,他肯定没事儿,让哭吧,要不哭我就提心吊胆。”但是有一次樊锦诗从洞窟回来,发现孩子滚下了炕,差点就掉在烧红的炉子旁边,非常危险。几个月后,实在无计可施的樊锦诗只得忍痛将孩子送到丈夫老家河北交给姐姐抚养。1973年,樊锦诗和彭金章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同样是被送到了河北。直到1978年,樊锦诗去河北接老二的时候,第一眼竟然互相都没有认出来。两地分居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煎熬,那时候樊锦诗一直在争取调到武汉大学工作,樊锦诗在她的自述中曾这样说:“那段时间我比较迷茫和痛苦,感到自己一无所有,离开故乡,举目无亲,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流浪者。在时代和命运的激流中,从繁华的都市流落到西北的荒漠。每到心情烦闷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向莫高窟九层楼的方向走去。在茫茫的戈壁上,在九层楼窟檐的铃铎声中,远望三危山,天地间好像就我一个人。在周围没别人的时候,我可以哭。哭过以后我释怀了,我没有什么可以被夺走了。”那段时间她反复追问自己,余下的人生究竟要用来做什么?留下,还是离开敦煌?但是在一个人最艰难的抉择中,操纵着她的往往是隐秘的内在信念和力量。1986年,甘肃省领导终于同意她调走的选择,可樊锦诗却犹豫了,对莫高窟的这份责任,这份情感让她对敦煌割舍不断,她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她。最终,是丈夫彭金章对她更为理解,主动放弃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考古教研室主任的职务,申请从武汉调到了敦煌研究院,从此才结束了她们一家四口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樊锦诗常说:“如没有丈夫的支持,我想我不会留在敦煌。这样的丈夫是打着灯笼都很难找到的。”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编制扩大、部门增加、人才汇聚、条件改善,敦煌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此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保护、成果竞秀、弘扬传播的崭新阶段。但老一辈莫高窟人刻苦严谨的研究风气丝毫没有丢弃,不管是煤油灯下埋首勤学,靠镜面折射借光临摹,踩“螟蚣梯”考察洞窟;还是开展石窟数字化,分析壁画病害机理,建设敦煌学信息资源库,道路虽艰,但研究人员都乐此不疲,心血有成。如今的敦煌研究院已从初创事业的十多名绘画、艺术专业人员发展成为艺术、文史、理工、管理等多学科专家并存的研究局面,既各擅其美、并行不悖,又兼容并包、交融共进。在敦煌研究院几代莫高窟人的不懈奋斗下,敦煌莫高窟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六项标准全部符合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市顺义区文物管理所所长,男,195O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他在顺义城内发现了北京地区唯一一座开元寺。为避免这一古建筑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他利用各种机会反映情况、争取支持,最终顺义区有关领导同意了他的原址保护意见,北京市文物局拨款维修。在主持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展厅的陈列设计工作期间,他多方寻找老民兵座谈以挖掘史料,数次到北部山区搜集抗日军民使用过的生产和战斗用具以丰富展品,力图把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建成京郊一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吴胜天同志自1983年起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1989年参与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两馆筹建,1991年任南宋官窑博物馆副馆长。1993年任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1996主持中国茶叶博物馆全面工作,2001年任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2022年任杭州西湖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在杭州三个知名博物馆做过馆长的人一定有他不平凡的一面。二十多年来,吴胜天同志的身影出现在西湖周边的多个文保点、博物馆,他的身影忙碌而从容,他的心思深远而淡定。无论在哪里,他都能以他独有的睿智组建一支团结进取的团队,营造一片精进和谐的工作氛围,创造出骄人的工作业绩。他的虚怀若谷,洒然从容在业界受到高度赞誉。吴胜天同志长期从事文博工作,热爱文博事业,曾对西湖文物保护、古建维修和综合类、专题类博物馆筹建等方面工作起到积极和主要作用,作出了贡献。其中不乏重点文保单位如吴山宝成寺建筑维修、凤山水门维修、南宋官窑、中国茶叶博物馆筹建等项目的完成,都与他全身心地投入和精心组织实施分不开。1993年,吴胜天同志从南宋官窑博物馆副馆长任上调入中国茶叶博物馆担任副馆长职务,分管陈列展示和茶文化研究。他提出将该馆的业务工作立在茶文化这一基点上,既重文史,兼蓄自然学科,使其反映茶专题全貌。这一思路很快成为全馆共识,1996年吴胜天同志主持该馆工作,更把新时期的博物馆建设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自觉地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博物馆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带领员工齐心协力,积极拓展博物馆社会功能,使中国茶叶博物馆逐步完善自身基础建设,成为国内茶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员,并与海外茶文化研究团体建立健康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使茶博成为中外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认识吴胜天同志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十分有想法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善于实践的博物馆馆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茶叶博物馆以茶文化为主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在全国乃至世界各个爱好茶文化的国家中都颇有影响。从而使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一再提升。中国茶叶博物馆坐落在杭州,无疑是杭州打造茶文化之都的重要法码。由中国茶叶博物馆主持举办杭州茶楼、茶艺师的评选活动,对方兴未艾的茶馆业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同时,在吴胜天同志博物馆工作融入社会大背景理念的指导下,博物馆培育出一批外围群体,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得到扩展。吴胜天同志历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和日本中国茶文化振兴协会名誉理事,他深知自己是博物馆的代表,并积极发挥作用。他十分重视博物馆与社会相关团体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并希望博物馆在其中开展工作。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力地保障了博物馆每年开展若干项社会活动并对博物馆的史料收集等方面带来益处。吴胜天同志不仅是一个思路宽广的馆长,更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满于小我的攀登者。在学习上,他广泛涉猎中国著作,在史学、文学、美学上有一定的造诣。这些内功体现在他所主持的博物馆陈列改造上。特别是2001至2002年,吴胜天同志主持中国茶叶博物馆主展厅的陈列改造。其间融入一系列新的陈列手法,无论是多媒体的运用,还是风格别具的形式设计,都有他的灵感火花。展览增强了观众参与性和互动性,得到了文物主管部门和各博物馆同行的充分肯定,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物报举办的第五届全国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其本人也于2002年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早在1997年博物馆与台湾茶界的交往中,吴胜天同志发现了日本天保年间刊出的茶经,此版本应是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实证,在征得台湾方面同意后,即交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并为之作序,此版本深得国内茶人钟爱,纷纷收集。自1996年起,吴胜天同志担任茶叶杂志的副主编、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茶叶杂志是1957年创刊,全国发行的自然学科的刊物,担任副主编后,在该杂志开辟了关于茶史、茶文化的栏目,扩大了该杂志的读者面,成为华东六省一市的优秀期刊,在全国农业类期刊中名列前位。1998年起,由其主持编撰品茶说茶一书,此是以中国茶叶博物馆陈列内容为基础,广泛收集史料,较全面地阐述茶文化发展史实的专著。经两年的工作,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99年12月出版。该书出版后,社会反响良好,仅一年多时间即脱销,2001年再次印刷发行,并被评为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吴胜天同志又参与中国名茶品鉴、中国的编著工作。该丛书于2002年1月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还参与了杭州文物精萃、中国茶馆、中国茶菜等书的编委工作。

    注意事项

    本文(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事迹.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