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训赋能乡村振兴的调查.docx
争答“人才振兴考卷”关于枣强开放大学强化人才培训赋能乡村振兴的调查枣强开放大学作为一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施远程教育的县属高等学校,近年来紧紧抓住清华大学在全国县域部署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网络站点的重大机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争答人才振兴考卷,紧紧依托清华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的优质高端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大规模、常态化、可持续的人才培养阵地,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实用型人才,彰显了新时代县级开放大学的使命担当。因成绩突出,经验做法被清华大学作为优秀示范案例,成功申报“国家教学优秀成果奖”。枣强教学站连续三年被清华大学授予“优秀教学站”。去年校长魏朝攀还在清华大学组织的全国教学站培训会上做了先进经验介绍。工作业绩受到了2任县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近5年来为枣强县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两委”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407人,专科毕业生818人,“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生263人,为我县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一、“主动领题”,书写争先作为的初心答卷。枣强开放大学以搬迁新址为契机,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探索培训模式,着力拓展培训范围,紧贴乡村振兴现实需要,主动承担起以人才培训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的重任。一是抢争机遇架桥梁。2020年枣强开放大学了解到清华大学计划在河北省设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的情况后,全力不懈争取,认真准备申报材料,积极做好对接沟通。河北省在层层筛选的基础上,向清华大学推荐了22个条件较好的县申报建站。经过认真评估和考察,清华大学最后仅批准包括枣强在内的8个县建站,并在河北省开放大学举行了统一的授牌仪式。“清华大学乡村振兴河北枣强教学站”的正式设立,搭建起一座高等学府助力于枣强县乡村振兴的桥梁。二是强基固本夯基础。围绕“建设好、维护好、利用好”教学站,努力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支持,累计投入89.6万元,改造建成多功能培训大厅、多媒体阶梯教室、中心机房等硬件设施,新上校园直播系统、移动录播系统、2课程存储服务器设备等,把教学站打造成集远程教学、线下培训、交流研讨于一体的高度信息化、高度现代化继续教育学习中心。同时,全面加强学校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实行定岗定责,坚持定期汇报,开展全员练兵,完善绩效考核,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工作。三是广泛发动扩影响。为充分利用清华大学高端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让更多的人受益,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群等各种方式,积极向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各学校、各乡镇农村宣传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项目,努力让更多的人走进教学站,了解教学站,努力扩大项目影响力。二、“认真解题”,书写不负厚望的奋斗答卷。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乡村振兴教学站,采取系列举措,让清华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全面、有效地惠及全县人群,为枣强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的常态化、可持续学习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坚持目标导向。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推动枣强“三农”工作提档升级为工作目标,有效发挥教学站组织优势,持续创新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将清华大学的教育资源转化为促进工作的实际成效,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和生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为确保培训课程更加紧贴农村实际,日常工作中加强与清华大学的沟通联系,及时反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配合清华大学不断完善年度人才培养项目计划,全力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力争将教学站打造聚才育才的加速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人才培养的3新沃土。三是坚持需求导向。瞄准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各行各业人才培训的紧迫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科普讲坛类讲座,组织党建干部参加党史教育类讲座,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创业青年参加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培养类讲座,组织想求知识、求上进的学员参加终身学习类讲座。通过分门别类、因人施教,增强了培训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三、“精准破题”,书写独具特色的创新答卷。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和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人才技能强县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利用自身优势,坚持合作共赢,全方位培养各类本土人才,夯实了农村发展底气,厚植了农村发展潜力。一是聚焦乡村教育教学。同县教育局协调联动,联合下发有关通知,组织全县中小学4-8年级学生学习观看清华伟新系列科普讲坛81200余人次,组织中小学校长、音体美教师等参加清华伟新乡村振兴校长研修班、学科教师研修班1500多人次,进一步普及了科学知识、传播了科学思想,提高了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聚焦乡村基层治理。利用同县委党校同院办公的有利条件,借助全县553个行政村两委党员干部分批在县党校集中培训的机会,组织收看清华三农讲坛、乡村教育振兴云课堂等1900多人次,将优质教育资源直接普及到乡村一线,加强了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同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和各乡镇4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支柱产业骨干员工等收看清华终身学习云课堂、清华碧桂园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培养计划、乡村教育振兴云课堂等5500多人次,有效丰富了乡村振兴的思路,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拓展了路径。四、“高效答题”,书写成效鲜明的务实答卷。为更好推动全县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工作提质增效,坚持务求实效、重在应用的原则,真正做到了学用结合、有效转化,有力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工作开花出彩。一是为乡村教育注入了“血液”。在开展学生、教师、校长培训时,将培训质量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开展学习交流、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等活动,促使科普培训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助力乡村中小学校长更新管理理念,满足学校音体美教学需要。目前,枣强各乡镇中小学均开设了涉及科普、音体美特长等各具特色的兴趣小组,在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中走在了前列。二是为基层干部补充了“能量”。围绕乡村振兴和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理论到实际地讲授党建引领、“三农”政策、乡村发展、综合治理、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及乡镇干部的知识储备,开展基层工作更加得心应手。目前,全县553个行政村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盘活资源,村集体收入达5万元以上的已实现100%o大营镇焦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培训找到了文化振兴的密码,深挖“天下裘祖文盛焦村”文化内涵,打造了“焦村文化大院”,已发展成为区域文化中心。三是为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教学站以壮大56乡土人才队伍为落脚点,采取定期开展集中培训为主,不定期联合农业农村局邀请农业方面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为辅,不断加大乡村致富领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乡村人才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辐射带动能力。目前,各乡镇均谋划实施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示范项目,其中京南湖蛋制品加工项目、助农富民增收示范项目2个项目被列为2023年度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示范项目,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