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气象杯”全国高校气象专业知识大赛方案.docx
-
资源ID:464692
资源大小:30.0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首届“气象杯”全国高校气象专业知识大赛方案.docx
首届“气象杯”全国高校气象专业知识大赛方案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承办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单位:甘肃省气象局兰州大学教务处兰州市气象局兰州中心气象台二、大赛时间2017年5月Tl月三、大赛地点兰州大学兰州中心气象台四、参赛对象大赛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两个组别。专业组:全国高校气象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生。每个团队由6人组成,鼓励跨学校、跨年级组合。非专业组:全国范围内在读的中学生含公办(公立)、民办(私立),全国全日制在读非气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个人形式参赛。五、大赛日程安排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17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向各单位发出大赛通知,随后在中国气象局网站、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网站、大赛官方网站发布新闻和实施办法。第二阶段(题库征集阶段):2017年6月至8月,面向中国气象局、各省市气象局、全国高校气象专业教师、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及部门,征集专业组、非专业组初赛题库以及专业组复赛题库。第三阶段(报名阶段):2017年6月至8月,各单位及个人组织报名工作;6月20日至8月15日,专业组各团队在大赛官网O完成报名。非专业组参赛个人可于6月20日至10月10日进行网上报名。第四阶段(比赛及表彰阶段):2017年9月初至10月中旬,大赛预赛;2017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进行复赛和决赛,赛程五天;在比赛结束后,公布比赛结果,并进行颁奖表彰。表1大赛日程安排时间内容地点第一日全天报到待定(报到)14:00-15:00预备会待定第二日(大赛)8:00-9:00开幕式待定9:00-9:30赛前准备天山堂9:30-11:30数据观测观测场14:30-17:00编程分析机房19:00-21:00天气图分析天山堂第三日(大赛)8:3012:00历史个例天气预报中心气象台14:30-17:00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中心气象台19:00-21:30现场问答天山堂第四日(总结)8:00-12:00阅卷、汇总待定14:00-16:30闭幕式(总结、颁奖)待定第五日(返程)全天代表返程六、大赛形式首届全国气象专业知识大赛分为专业组与非专业组,面向中国气象局、甘肃省气象局、甘肃省各市(州)气象局、全国高校气象专业教师、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及部门征集题库,采用线上与线下答题相结合、严肃性与趣味性兼具。专业组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面向全国院校气象专业学生,通过大赛引导学生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并重,促进气象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的相互转化。非专业组大赛仅有一个环节,采用线上答题形式,最终结果以答题耗时、成绩等综合考虑,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终成绩排序,相同成绩下用时少者排名靠前。非专业组大赛参赛对象不限专业,通过大赛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大气,认识大气,热爱大气,并投身气象事业,同时也吸引全社会更加关注气象专业。七、大赛内容专业组(一)初赛初赛采用线上答题的方式进行。每个团队的所有参赛选手均需参加初赛线上答题环节。每位选手仅有一次答题机会,从题库随机抽取50道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比赛成绩和耗时综合排名,按照相关系数积分,总成绩排名前者进入复赛。所有参加大赛的选手必须在答题之前登陆知识大赛专业组答题页面,填写在读学校、所在班级、真实姓名、有效联系方式、邮寄地址等信息进行注册,取得参赛资格后答题。(二)复赛复赛采用现场答题的方式,6个团队为一组。复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和趣味题。比赛现场采用抢答器设备,进入复赛的各参赛团队拥有基础分200分。1.必答题:每个团队按照事先抽取的号码队员依次答题,每一组共有六道题,主持人宣布开始回答后30秒还未回答视为放弃此题。答对加5分,答错扣5分。必答题每组两轮。2抢答题:抢答题题型均为选择题。抢答音响后,各参赛团队抢答,抢答成功后若不能及时答题视为违规,取消该题抢答资格并扣5分。抢答正确,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若15秒内无抢答方,视为所有队伍放弃对该题的回答,继续下一题。抢答题每组共设15题。3 .风险题:包括10、20、30分三类不同难度题目,由各队依次选择3道任意难度题目进行作答,答对加相应的分数,答错扣除相应的分数。4 .趣味题:每个团队拥有“桃园结义”和“无懈可击”两种锦囊,小组内各团队依次为其他团队随即指定队员抽取题目,答对加10分,答错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不答扣10分。趣味题每组为三轮,期间可使用锦囊,有效次数各为一次,整个环节未使用者,锦囊对应的分数附加至团队总分。“桃园结义”锦囊:团队内可寻求帮助,共同答题正确即可,锦囊值20分。“无懈可击”锦囊:拥有一次免答题机会。锦囊值30分。(三)决赛决赛共分六个单项内容:气象常规观测、编程分析、天气图分析、历史个例天气预报;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现场问答。1 .气象常规观测进入决赛的团队,统一在西区观测场进行当日某一时段内的相应的温度、压强、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云状、云量、能见度、天气状况等数据的等时间间隔的连续观测,由评审老师根据操作正确性、数据处理能力、数据表达的准确性和观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真实性进行相应评定。2 .编程分析通过FORTRAN编程实现数值天气预报的观测数据转化,团队需要根据已获得的数据,通过编程进行数据的基本处理、将数据通过编程得到需要的其他气象要素值。由评审老师对程序可行性、运行情况、结果正确性等进行相应的打分。3 .天气图分析参赛团队根据提供的500hPa天气实况图,进行30分钟的讨论并得到书面的分析结果。同时,每个团队由一名队员根据抽签顺序依次进行天气图分析的汇报。比赛将同时参考书面分析和汇报分析的情况,由评审老师根据分析的全面性、条理性和准确性等进行打分。4 .历史个例天气预报(本环节由兰州中心气象台支持)(1)规则描述参赛选手在竞赛委员会提供的计算机上利用MICAPSV3.1.1系统,通过对一组(2个)历史个例的分析,应用理论知识,分别预报24小时内6个指定站点(站点选取范围为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其中包含周边邻近区域站点)的影响天气系统、常规气象要素及灾害性天气类型,并将答案通过竞赛考试系统网页以终端用户的名义登录后输入。(2)竞赛形式a.本单项竞赛形式以计算机答题,参赛选手不需要自带笔记本电脑。b.各代表队竞赛题目均为2个小题,即对应2个历史天气过程个例。一个影响某省的天气过程个例;一个影响本区域(含周边邻近省份)的天气个例,两个个例需做要素预报。在每个小题中所用的数据均包括前两天及当日的地面场、高空场、卫星云图资料、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和细网格数值预报资料、日本和德国数值预报资料、集合预报资料、我国全球数值预报业务模式资料。若有台风天气过程,提供本台风的定位图。预报个例的真实时间均换成假定时间,本省个例预报时间假定为:2025年8月8日08时一2025年8月9日08时,所给资料时间假定为:2025年8月6日00时一2025年8月8日05时。区域个例预报时间假定为:2025年9月9日08时一2025年9月10日08时,所给资料时间假定为:2025年9月7日00时一2025年9月9日05时。两个个例均给出季节提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c.赛前准备。在赛时,参赛选手按要求、按时答题完毕。e.赛后,阅卷人员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3)竞赛题目举例a.请制作未来24小时内指定站点的常规气象要素预报分析判断指定站点的灾害性天气类型,分析判断影响天气系统。预报起报日期及时间影响系统站名站号08-08最大风力(级)08-08最大风力时的风向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雨、雪)量级灾害性天气类型2025年8月8日08点高空地面5 .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1)规则描述参赛选手在赛场提供的计算机上利用MICAPSV3.1.1和PUB系统,通过对一组(2个)历史个例的分析,结合环境背景和SA/SB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别预报0-1小时内4个指定站点(站点选取范围为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的强对流天气类型(包括直径2cm以上冰雹,17ms以上雷暴大风和20mmh以上短时强降水)。第一个个例要求写出预报理由,字数一般不超过200字,超过300字酌情扣分,第二个个例不写预报理由。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竞赛形式a.本单项竞赛形式为利用计算机调用资料,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参赛选手不需要自带笔记本电脑。b.各代表队竞赛题目均为2个小题,即对应2个强对流天气历史个例。预报个例采用真实时间地点,各省题目均不考本省或本区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在每个小题中所用的数据均包括起报时间前1小时至预报时效内所有SA或SB雷达回波产品数据(通过PUP系统调用显示和分析),以及起报时间前最近时刻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提供逐3小时的国家基准、基本、一般站资料)和起报时间前6小时内逐小时的卫星云图资料.C.赛前准备。d.赛时,参赛选手按要求、按时答题完毕。e.赛后,阅卷人员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3)竞赛题目举例a.请分析以下4个站点在2016年6月14日的14-15点间发生的强对流天气。填充表格(有:画圆圈,没有:画叉)并简要给出预报理由,阐述理由时需包括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站名站号强对流天气预报强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将提供2016年6月14日08点高空观测,08、11和14点地面观测(国家级基准、基本、一般观测站),9-14点逐小时卫星云图,在MICAPS系统中调用。提供能监测预报区域的多部雷达从14日13点-15点的产品数据,可以通过PUP系统调用和分析。6 .现场问答(1)规则描述参赛选手提前40分钟进入竞赛预备间并立即获得题目,选手根据所给题目,对问题和背景资料(前期天气特点、高空场、地面场等)进行分析,制作幻灯片(PPT)o进入竞赛现场后,应用理论知识,通过演示幻灯片(PPT),在8分钟内简要回答3个问题。问题主要包括判断指定区域的天气过程特点、影响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成因和演变特征等。(2)竞赛形式a.本单项竞赛形式为现场问答,参赛选手不需要自带笔记本电脑。b赛时,各代表队按规定的先后顺序分别进入竞赛现场,且代表队中的3名参赛选手同时分别进入3个考场。进入竞赛现场后,参赛选手针对问题可通过演示幻灯片(PPT)的方式,在8分钟内回答完毕。评判人员根据选手综合表现当场在打分卡上打分。(3)竞赛题目举例2016年3月4-6日暴雪过程简答:为什么江淮气旋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简答:产生东北地区罕见大暴雪的水汽源地及输送途径。简答:请简述产生大暴雪的动力热力机制。非专业组非专业组只采用线上答题的形式,规则同专业组初赛。八、比赛记分各阶段的选拔晋级名单均通过大赛官网进行公示。(一)专业组成绩初赛成绩=团队成员线上答题平均分。决赛成绩二单项成绩*权重,累加,每个单项满分100分。具体计分方法为:选手“数据观测”单项成绩*0.8+选手“编程分析”*0.9+选手“天气图分析”*1.2+“历史个例天气预报”单项成绩*1.1+选手“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单项成绩*0.8+选手“现场问答”单项成绩*1.2,满分为600分。大赛总成绩=初赛成绩+复赛成绩+决赛成绩。(二)比赛名次排序按照大赛总分从到高到低进行排序。当总分相同时,依次按决赛、复赛、初赛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序。(三)非专业组成绩按照选手线上答题成绩和耗时,按照相关系数进行排序。九、奖项设置1.专业组设置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若干,并对获奖团队给予一定现金奖励。2 .非专业组设置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若干,对获奖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邀请获得一、二等奖的个人赴兰州大学观摩比赛及领奖。3 .微信投票评选出最佳人气团队3支;非专业组最佳人气奖3名;非专业组最具潜力少年奖1名、最具潜力青年奖1名。对获得人气奖及潜力奖的团队及个人给予一定奖励。4 .根据各院校组织参赛及获奖情况,设置优秀组织奖。十、联系方式大赛组委会联络人:刘言周李鹏景祺大赛组委会联系电话:大赛官方网站:大赛组委会联系邮箱:大赛组委会地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172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