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docx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既是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破解发展难题、解决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更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攻坚期。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明确水土保持工作思路,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加快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奋力推动实现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一、基本原则坚持保护优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把预防保护、自然修复放在首位,严格保护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坚持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创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以大中流域为骨干,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配置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措施,提升治理质量和效益。-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国家战略,发挥水土保持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科技引领。推动数字水保、智慧水保建设,加快数字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业务深度融合,健全以信息化监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监管方式,强化水土流失规律机理、生态价值、碳汇能力等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水土保持政策制度创新,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原则,加快破除制约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各方面作用,增强发展动能和活力。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二、突出需求牵引,深化水土流失监测评价按照“建体系、重评价、强支撑”的思路,构建以年度动态监测为主、专项调查为辅、监测站网为基础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监测能力与水平,围绕水土保持管理需求,推动监测评价向全面精准转变,有效发挥监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一)完善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网推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优化布局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系统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体系。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健全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监测设备计量管理制度,推广应用自动化监测设备,提升监测数据高效采集、传输、存储、汇交、处理能力,更好发挥监测站点的基础支撑作用。(二)持续开展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持续开展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定量掌握全国各级行政区及重点关注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变化情况。优化动态监测技术方法,完善不同区域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及参数库,开展水土流失图斑落地,全面强化遥感监测、地面观测、信息化监管数据的有机融合、系统分析,为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编制新一期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并组织实施。(三)加强国家战略区域和重点流域监测评价加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以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等国家重点关注区域、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水土保持监测评价。适时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普查,不定期组织开展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黄土高原淤地坝淤积情况等专项调查。(四)加强监测制度标准建设及成果管理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制度建设,修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明确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定位、作用及建设管理要求。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明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监测机构的监测组织、实施与成果管理职责,强化监测成果汇总整编、质量控制、成果审查、报送程序、发布应用及监督检查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深化开展监测评价,实现成果统一管理、共享共用。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提高监测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升监测机构履职能力,突出监测主责主业,配强专业人才队伍,提高监测成果分析评价水平。(五)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评估完善典型农田、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指标与方法,拓展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分析深度,研究探索开展林草质量与水土保持功能监测评估,为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等提供水土保持监测支撑。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北京、山西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青岛市,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