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常见设题陷阱分析.docx
论述文常见设题陷阱分析【知识点讲解1】【以偏概全】以 偏 概 全注意选项与 原文重要词 语前边的修 饰与限制的 表程度、范 围、数量、 频率等关键词。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选项句中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解题对策:阅读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者B,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知识点讲解2】【张冠李戴】张 冠 李 戴把甲的观点、 发现、发明说 成乙的观点、 发现、发明。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 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 出现类似“XX的观点是这 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 类情况。注意选项句的主 语与宾语与原文 的相关信息的主 语、宾语是否一 致。【例】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傩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爰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1)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B.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心悦而诚服。D.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解答】(I)B项,选项中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张冠李戴。原文第一段为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知识点讲解3】【因果混乱:(强加关系)】因 果 混 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 错断为“果,“果错断为 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 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 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 系O选项句与原 文相似,注 意:(1)选项句中 的“因与 果在原文 中是否在同 一位置。(2)注意一些 改换因果关 系的关键 词,如:之 所以,就只 要等。在遇到涉及有因果 关系的选项时,一定 要在原文中找出相 关的句子,比较一 下,仔细分析有无因 果关系,或者因果关 系是否倒置。【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誉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一一土农工商。土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土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土者也。天下之土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土,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C.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3)B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说法有误,无因果关系,原文第三段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知识点讲解4】【混淆时态:(可能与必然)】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选项句中有一些关注意选项混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键词,如:已经、曾与原文中淆为事实的状态。“未然是事物经、过去、现在、目这些表时时 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命题 态 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 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然 是“可能是,转述为“必然 是,也可能反之。【例】论述类文本阅读前、将要、 前、之后、 然、可能、 果、未必、 功等。尚未、之 一定、必 估计、如 完成、成间、结果 等的关键 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失。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一一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爰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至于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爰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失。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2)A项,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失或然变必然,原文第一段说的是似乎在逐渐消失。C项强加因果,所以前后的内容没有因果关系。D项未然变已然,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并不是事实。【知识点讲解5【混淆是非】混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 淆 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 是 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 非 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 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 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 定。选项句中往往会 出现含有肯定和 否定的关键词, 如:没有、没、 无、无非、拒绝、 妨碍等。注意区别原文中作 者对每一种事物的 观点态度,特别注 意含有作者观点态 度的语句,关注否 定性词语。选项句的意 思往往和文章 的整体意思相 近,但在原文中 找不到具体依 据。仔细检查所给选 择项的内容是否 能在文中找到依 据,或者是否能根 据原文合理地推 断出来。【知识点讲解6】【无中生有】无即原文无此信息。指干扰中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生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有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例】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供祀是书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书、讲学一起并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作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组织,其供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主要存在于文化层面。在儒家传统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被认为同等重要,因而对书院教育而言,教学空间和供祀空间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组成部分。供祀作为一种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历来受到古代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儒家思想的精微体现在对孔子学说的承传上,在书院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供祀仪式,彰显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和道德境界。这种严谨而规范的供祀形式作为书院的文化规则,一直受到书院管理者甚至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书院的文化发展要依靠学术传播,即依靠对本学派学术旨趣的承传,除了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外,还要从精神上进行承传。对本学派和本书院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先贤进行供祀,表明了书院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拥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南宋以来的书院无不将供祀本学派先贤作为标榜自身正道脉而定所宗的学术追求,如白鹿洞书院的宗儒祠供祀周敦颐、朱熹等人,就体现了其学术旨趣。书院供祀并非单纯学术上的追求,在漫长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书院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教育组织发展为集教学、藏书、祭祀、出版、经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官方的扶持、地方贤达的资助、民众的认同和参与,是书院巩固地位、扩大影响的重要条件,对社会上那些关心书院发展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名宦和贤达,书院供祀空间也为他们留有位置。如岳麓书院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设立了六君子堂"。这是岳麓书院专祀建院功臣的开始,显示了书院对他们功德的追怀和弘扬,也显示了书院在文化层面上与时俱进的一种追求。清代书院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选取供祀对象的标准。那些与书院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与本地社会发展相关且有过较大影响的有功人士,也会得到书院的紧敬和供祀。这种供祀对象多元化的模式,与宋代及以前书院供祀对象的单一化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康熙年间河南大梁书院供奉各类社会贤明人士达150人之多,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删改自蒋建国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供祀不是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书院管理者可能就不会对它高度重视。B.学术传播指承传本学派的学术旨趣,可见对本学派文本"作阅读和阐释最重要。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结果启示我们,发展既要自身进步又要适当与外力结合。D.清代供祀对象的多元化表明,书院供祀对象的单一化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相对较少。(3)B最重要无中生有,推断错误.【知识点讲解7】【偷换概念】偷 换 概 念主要指命题人故意弄错 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 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 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 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 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 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 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 并不是一回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 子往往相差很少,或 增加、减少一两个词 语,甚至是增减了 “的“了等虚词;或者 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 或句子而改变了意 思O应注意看选 项与原文是 否存在信息 错误对接的 现象,尤其看 命题的主语、 谓语与原文 是否一致。【例】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失。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一一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至于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C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解答】(I)A项,偷换概念,原文第四段表述为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经典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不是经典阅读。【知识点讲解8】【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 曲 中的观点与原文 解 不一样,错项故 文 意更换个别词语 意 或者说法,从而 背离原文的意 思,或直接歪曲 作者的观点。选项往往是丢掉原 文中的一两个关键 词,或者不顾前后 语境断章取义,或 者利用某些概念的 多义性进行误导, 从而形成一个似是 而非的表述。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 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 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 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 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 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 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 与原文一致。【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看,意境说被视为一种现代的发现。这意味着,意境说是中西审美主义视界融合的产物。中国审美主义的基本构架来自西方,但它毕竟蕴涵着重要的民族特质。这是因为,当时的美学家虽然都以西方美学为现成的知识背景,但他们最高审美境界却植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而且,他们都到魏晋这个痛苦而又自由,并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去寻找所崇尚的审美理想。朱光潜以陶渊明为人格理想的写照,把自己的人格在生活中涵养成完美的诗,然后才焕发而为艺术。宗白华的审美理想则为晋人风度,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但无可否认,他们的审美主义又存在着明显分殊。朱光潜重想象的飞升,而宗白华却重于情,更重情感的解放;朱光潜推崇静穆的风格,宗白华则倾向动与静、空灵与充实的统一。具体而言,朱光潜赞美陶渊明情感生活极端的和谐静穆,这种静穆渗透着儒家的庄严和达观。而宗白华的审美理想却倾向于以静为始,动中取静,静须具备生命的活力,因而要表现出节奏和韵律、活跃和动感。这就将其美学与道家的自由体验相通,同儒家生生之德相衔,加之禅境的汇注,从而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实际上,华夏古典美学的动感源于儒家的生生,静态源于道家的虚静。朱光潜反而只取儒家节动的一面,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相反,宗白华却感于物而动,走向情感的抒发和生命的至动,这主要是通过用动激活道家美学而实现的。艺术境界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到最高境界必定都是诗,诗的境界是艺术之境的巅峰。他从诗出发,操作西方美学话语,来剖析意象构成和境界性质。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契合,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深浅成正比例。直觉是起点,而意象含着见者的创造。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终极意义的拷问。这种境界不仅是生命论意义上的,同时也是审美主义的,生命与审美是相互转化的。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浓缩着华夏民族审美的最高智慧。朱光潜和宗白华以他们审美主义的理念,对意境作出以西释中或中西合璧的阐发,从而反映出古典美学向现代转型的特征。朱光潜的贡献就在于:从尼采酒神、日神分立出发,把诗的境界理解为情趣与意象、情与景的统一。宗白华的贡献在于动态地诠释意境,认定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动感的境界层深的创构,是境界层层升华的过程。意境的特质就在于心灵深度的感动。而唯艺术独有的意境,才能将主体的心灵升华到至美的极境。(选自刘悦笛比较美学视野中的意境说,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境说是中西审美主义视界融合的产物,却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B.朱光潜和宗白华都倚重艺术化的理想人格,追求心灵的情态自由与自然的契合贯通。C魏晋是一个痛苦、自由而又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其名士风度多为后世美学大家所崇尚。D.在审美趣味上,朱光潜推崇静穆的风格,而宗白华却注重情感的解放。(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一A.华夏古典美学的动感主要源于儒家的生生,静态主要源于道家的虚静。B.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到最高境界必定都是诗,而诗的境界是艺术之境的巅峰。C.在宗白华看来,意境不仅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且是动感的境界层深的创构。D.意境是将主体的心灵升华到至美的极境,它的特质就在于它能引起心灵深度的感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光潜的诗境论赞美陶渊明情感生活极端的和谐静穆",这种静穆渗透着儒家的庄严和达观。B.宗白华的意境说倾向于以静为始,动中取静,这种感于物而动与道家的自由体验相通,也与儒家的生生之德兼容。C.朱光潜和宗白华以他们审美主义的理念,对意境作出以西释中和中西合璧的阐发,反映出古典美学向现代转型的特征。D.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意境说皆因包孕了中国古典审美的基因,而最终成为了现代中国意境理论的两种范式。【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中对朱光潜和宗白华注重推崇的内容表述对应失当.根据原文第3段中朱光潜重想象的飞升,而宗白华却重于“情,更重情感的解放;朱光潜推崇静穆的风格,宗白华则倾向动与静、空灵与充实的统一可知.(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中的不仅而且曲解文意,原文第5段是说认定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动感的,境界层深的创构一,在文中用到的关联词是不是而是,把原文的选择关系误理解为递进关系.(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中的和字不合文意,原文4、5段中对意境作出以西释中或中西合璧的阐发,文中用的是或,两者表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