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村(社区)减负工作的实施方案.docx
关于开展村(社区)减负工作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减轻村(社区)负担,提升基层为民服务能力水平,根据市委党建办关于印发关于开展社区(村)减负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减负工作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要求,坚持“精简、规范、便民、高效”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做好村(社区)减负工作,明晰职责权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能力,为建设“经济倍增先行区、绿色发展示范县”凝聚工作合力。二、主要措施(一)明确基层职能职责。围绕公共事项、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服务发展、改革、民生、党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的关系及责任边界。参照市级工作清单,依法依规厘清村(社区)自治事项清单、协助工作事项清单和负面清单,建立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清单经县政府常务会研究后,报县委常委会审定实施。做到“清单之内必执行、清单之外要批准、负面清单要生成、评价督导要到位”O(二)规范基层工作流程。坚持“谁交办任务、谁建立流程”原则,对确由村(社区)协助的事项清单进行分类赋码,统一设计规范事项办理的依据、标准、条件、材料等,规范事项流程化办理路径。依托XX“XX”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对村(社区)工作事项实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严格审批管理、信息共享、优化准入机制,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共同维护。(三)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根据基层工作需要,依法依规科学设置村(社区)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人员分工。加强以村(社区)干部为主体的基层队伍建设,统筹发挥党建专员、下沉党员干部、社会志愿者等群体作用,组建基层治理骨干连队伍。合理划分村民小组(网格),村(社区)干部出现空缺及时按程序补充到位。结合岗位大练兵、党务讲堂、技能培训等,全覆盖加强基层干部培训,锻造一支高水平基层治理队伍。(四)强化基层工作保障。全面梳理部门延伸至社区的服务事项落实经费和人员保障情况,建立实行“费随事转”机制,足额保障村(社区)运转经费。落实村(社区)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研究建立村(社区)干部工作补助机制。通过规划新建、房产清理移交、闲置用房划转、老旧小区改造等方式,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达标提质和小区邻里中心规范建设。组织审计、财政等部门和乡镇,持续开展村(社区)债务清查审计,分类做好化解工作,严格控制新增债务。(五)规范督导评价机制。全面梳理面向村(社区)考核和“一票否决”事项,规范督导检查考核,由乡镇统一对村(社区)进行综合考评,逐步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村(社区)治理评价考核机制。开展以“减微信群(QQ群)、减APP(公众号)、减标识标牌、减证明事项”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清理,定期对清理效果进行督导评估。设立一批村(社区)负担情况监测点、监测员,定期收集基层负担情况,对随意向基层摊派工作任务的单位加强通报整改。(六)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加强对村(社区)工作事务管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村(社区)面临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为重点,完善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自治、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加强楼宇商圈、农村产业链、经济合作组织党的建设,规范自治组织运行,健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机制,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事务,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三、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村(社区)减负工作作为全县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成立以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详见附件1),组建工作专班,推动服务资源和力量下沉,确保减负不减服务,着力提升基层服务效能。(二)加强联动协调。村(社区)减负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各乡镇各相关单位要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定期碰头会商,共同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三)加强跟踪问效。减负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考评事项,领导小组要会同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纪委监委机关、县委组织部深入村(社区)调研、检查、督办减负举措落实情况,对变相向村(社区)下达准入事项以外、负面清单之内的单位进行通报并督促整改,对推进不力、敷衍应付的单位及个人,严肃追责问责。(四)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村(社区)职能职责、自治工作、协助工作、不应由村(社区)开具证明等事项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各界对村(社区)自治组织职责任务、服务群众工作事项的知晓度,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同时,加强对各地减负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的宣传推广,建立常杰长效工作机制。附件1全县村(社区)减负工作领导小组及组成人员为加强对村(社区)减负工作领导,推进落实重点任务,经研究决定,成立村(社区)减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现将组成人员明确如下: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纪委监委机关、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委直属机关工委、县委编办、县创文办、县公安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民政局、县行政审批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水利和湖泊局、团县委、县妇联以及各乡镇党委书记。社区减负工作专班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XX同志牵头负责,专班设在县委组织部;农村减负工作专班由县委常委、副县长范奇同志牵头负责,专班设在县民政局,分别具体组织推进实施。专班工作人员从成员单位中抽调集中办公,各成员单位明确1名联络员,建立落实周报告、月小结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全县村(社区)减负工作任务分工一览表序工作任务推进措施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完成时限1明确基层职能职责围绕公共事项、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服务发展、改革、民生、党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部门与村(社区)的关系及责任边界。县政府办县委编办县民政局8月上旬2参照市级工作清单,依法依规厘清村(社区)自治事项清单、协助工作事项清单和负面清单,德立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清单经县政府常务会研究后,报县委常委会审定实施。县民政局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8月中旬3规范基层工作流程坚持“谁交办任务、谁建立流程”原则,对确由村(社区)协助的事项清单进行分类赋码,统一设计规范事项办理的依据、标准、条件、材料等,规范事项流程化办理路径。县行政审批局县直各单位8月下旬4依托XX“XX”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对村(社区)工作事项“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严格审批管理、信息共享、优化准入机制,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共同维护。县行政审批局县直各单位12月下旬5强化基层工作保障全面梳理部门延伸至社区的服务事项落实经费和人员保障情况,建立实县财政局县民政局8月下旬序号工作任务推进措施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完成时限行“费随事转”机制,足额保障村(社区)运转经费,落实村(社区)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县委编办各乡镇6根据有关政策,研究解决村(社区)干部普遍反映的误餐费、电话费、交通费、夜班值班费等事项。县政府办县纪委监委机关县财政局10月下旬7通过规划新建、房产清理移交、闲置用房划转、老旧小区改造等方式,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达标提质和小区邻里中心规范建设。县委组织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住建局县城管执法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各乡镇12月下旬8组织审计、财政等部门和乡镇,持续开展村(社区)债务清查审计,分类做好化解工作,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各乡镇12月下旬9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根据基层工作需要,依法依规科学设置村(社区)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人员分工。县民政局各乡镇12月下旬序号工作任务推进措施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完成时限10统筹村(社区)干部、党建专员、驻点干部、下沉党员干部、物业服务企业、驻村工作队、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建立基层治理骨干连队伍。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委直属机关工委县乡村振兴局团县委各乡镇7月下旬11合理划分村民小组(网格),对村(社区)干部空缺情况进行摸排,及时按程序补充到位,引导社区工作者取得社工证书。县民政局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人社局各乡镇12月下旬12结合岗位大练兵、党务讲堂、技能培训等,开展基层干部全员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干部能力素质,锻造一支高水平基层治理队伍。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县住建局各乡镇12月下旬13规范督导评价机制全面梳理面向村(社区)考核和“一票否决”事项,规范督导检查考核,明确每年由乡镇统一对村(社区)进行综合考评,逐步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村(社区)治理评价考核机制。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纪委监委机关县委组织部各乡镇8月中旬序号工作任务推进措施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完成时限14开展以“减微信群(QQ群)、减APP(公众号)、减标识标牌、减证明事项”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清理,定期对清理效果进行督导评估。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纪委监委机关县委组织部县创文办各乡镇8月下旬15设立一批村(社区)负担情况监测点、监测员,定期收集基层负担情况,对随意向基层摊派工作任务的单位加强通报整改。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机关县民政局各乡镇8月下旬16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加强对村(社区)工作事务管理,瓮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村(社区)面临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县委办县政府办各成员单位各乡镇长期坚持17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为重点,完善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自治、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加强楼宇商圈、农村产业链、经济合作组织党的建设,规范自治组织运行,健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机制,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事务,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民政局各乡镇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