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期末知识点.docx
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 .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如释诂:“贲、贡、锡、畀、予、睨,赐也。”“如、适、之、嫁、徂、逝,往也。”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I)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如F”为两画,“彳”部必在F”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读''字为0128。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勺攵门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2 .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龙音茫”,“屯音肿”之类。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2)反切。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1.经典释文:“乘,绳登反。”“将及华泉”经典释文:“华,户化反。”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声母,下字韵母及声调相组合。夸ku。*苦(k-)+瓜(-ua)如果我们不具借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如“福”在说文解字注中标注为“方六(a)切”,依据现代汉语的读法来拼合为“m”,肯定是有误的。(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以前,1913年由读音统一制订了一套注音字母(后改名为注音符号),即勺攵门匚等四十个字母。如辞源修订本在每个字头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时,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为汉字注音,从那时以来,新编写的字典辞书即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一般工具书往往是侧重某个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侧重于字,有的侧重于词。在侧重于词的工具书中,有的侧重于文言词,有的侧重于白话词;有的侧重于实词,有的侧重于虚词。因此,对每一部工具书的性质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查阅。另外,每部工具书的编排方法,释义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点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你所要查阅的字词和典故等。教材中介绍了14字典辞书,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框架进行的。1 .特点用途(1)以字为侧重点说文字典9353字康熙字典47000多字汉语大字典56000多字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华字典(2)以词为侧重点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文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古白话词:诗词曲语辞汇释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应了解各类工具书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如查找乖字僻字,应找收字较多的几部字典。找百科知识方面词或语,应找修订本辞海,如“流水之战”、“官渡之战”都可在这里查到,而其他工具书找不出。找唐宋以后才出现的古白话词语,应找诗词曲语辞汇释。如杨万里来海南时写下尊贤堂诗二首,其一有“底个短檐长帽子?青莲居土谪仙人”,其二有“底事百年谭太守,却教宾主不同时“,其中的“底”,该书日:“底,何也”(海南话"什么”正用此字)。找常见虚词的非常用义,可找经传释词。如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本教材P115):“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其中的“因”是什么意思?该书云:“因,犹也,亦声之转也。“例证下正收此句。找常用虚词比较常用的意义,则可以找词诠。不过,“词诠”用的术语与现在不同,这点应该注足、o2 .体例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词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了它的体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书。这里主要介绍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经籍纂诂的体例。(I)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定稿。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典)。释篆文形体,只说解他认为的本义;首创部首偏排法,把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如“天”字先列篆体,义是“颠也,至高无上“,其形体结构为“从一大(按许慎未看到“天”的甲文金文,其释义和分析形体结构都是错的。“天”在金文中,是一个指事字,本义为人头,后代“刑天”即砍了头的人)。(2)康熙字典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如“社”字(教材P70)引唐韵韵会正韵的注音,云是“并常者切,接着释义,一个字有几个义的就逐个解释(但不像现在那样分义项,本义引申义杂陈)。“社”第一个义是“土地神主”,这是本义,后面引礼祭义为证。(3)经籍纂诂清代阮元主编,出版于清嘉庆三年,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按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习俗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的产生,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对这一切反映最为迅速。汉语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从形式上看,一方面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另一方面,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从内容看,词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有古今完全不同的,也有古今有同有异的。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坐退说讲,一二三百千”等。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属于基本词汇。(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1 .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2 .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3 .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4 .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5 .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6 .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7 .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8 .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9 .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10 .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此类词数量很多,词义古今有相同之处,又有某些有极微小的差异。例如:给:今义给予,古义供应,使之满足,ji。勤:今义指勤快,与惰相对:古义指辛苦,与逸相对。访:今义采访访问,古义指咨询。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1)秋,从禾从火,本义为谷子成熟,引申为秋季,再引申为年。(2)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泛指江河。(3)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4)菜,说文:“草可食者。”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5)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2 .词义缩小(1)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2)臭,从自从犬,本人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3)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肉汤。(4)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后专指屋顶的瓦片。(5)宫,本指住房,后指帝王室,现在指公共活动场所。3 .词义转移(1)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2)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3)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4)坟,本指土堆或河堤,后指坟墓。4 .词义褒贬色彩不同(1)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2)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3)祥,-占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5 .词义轻重程度不同(1)疾病疾:小病,病:大病(2)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3)畏惧都表害怕。畏多作及物动词,带宾语;惧,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往往表示被动。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本节主要是讲古代汉语中词的构成及其特点。(-)古今汉诗词汇在音节上的差异1 .从音节上看,古今汉语词汇差异的主要表现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复音词)占多数,时代越古,这种现象越明显。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缮甲兵,具卒乘“,现代汉语要说成“修理铠甲武器,准备步兵兵车”。这个例子较为典型,因为这几个词在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却都要译成双音词。其实,古汉语中也有一些双音词,如“遂置姜氏于城颍”的“城颍(郑国邑名)”;现代汉语也有单音词,如上句的“于”译为现代汉语的“在”,古今都是单音词。不过,从总体上说,古代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2 .现代复音词与古代单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2)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3)将古代汉语中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如古代汉语中的“儿''和"子",合起来成为现代汉语复音词“儿子三种情况中第一种和第三种出现较多,第二种较少(现代汉语中附加式的词所占的比较不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词素来看,它们还是留存在现代汉语里。如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虑''是单音词,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虑”只作为词索保留在“考虑”、“深谋远虑”等词语中,不能作为单音节词自由运用。(二)古代汉语中几种比较特殊的复音词1.偏义复词古代汉语有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两个词素地位作用不一样,其中一个词素负担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一般称作偏义史词。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1)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昼夜勤但良,伶傅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录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西之秋也。出师表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唐且不辱君命上面几个例子中,“作息”只“作”有义,“异同”只“异”有义,“寒暑”只“寒”有义,“死生”只“死”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前。而“存亡”是“亡”有义,“休衩”只喂”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后。(2)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鼓之以雷霆,润之以其画。周易系辞上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蕖今有一人,入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超以壮年竭宓至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后汉书班超传上面几个例子,"风雨父母”“弟兄”“金鼓”“耳目如园圃''均只后一个词素有意义(古代战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忠孝”只前一个词素有意(忠于君国,孝于父家,忠对外,孝对内)O偏义好词本来用一个单音词意义已足,之所以会加上一个音节成为双音节词,可能是有时在与其他词搭配成句时可达到节奏均衡平稳,语句整齐和谐的效果。现代汉语偏义复词数量大为减少,但仍有一些,如“窗户”“人物皿睡觉”只前一词索有义,“干净”是后一词素有义。2.连绵字古汉语中连绵字的现象较为常见。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基本上是单音词。连绵字,是指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语。连绵字也称联绵字是复合单纯词的一种,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素。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1)双声连绵字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倜傥'叫丑怩”“造次”“锁基”(锄头)“抑郁”,又如“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等。(2)叠韵连绵字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徘徊”“逍遥”“须臾”“披靡共辟易又如“蹉跣”“仓皇,窈窕,“莽苍,等。(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如“芙蓉”“浩荡”“滂沱”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连绵字是指古汉语范围内,因而声母相同和韵相同,都是指古声母或古韵。若按现代汉语,则“造次”“镒基逡巡”声母不同,“窈窕”韵不同,而古声母和古韵则是相同的。关于古声母和古韵,第二册讲到“诗经”的韵部时再详细介绍。总之,连绵字中以双声叠韵者为最多,非双声叠韵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双声叠韵会形成和谐的韵律美。(H)同义词的辨析古代汉语中,同义词很多。说文解字和尔雅等书也多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但是,绝大多数同义词或者含义有差别,或者使用范围有宽有窄,或者使用条件有所不同,不能等同视之。阅读古书时,要注意同义词间这种细微的差别。如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畏''和"惧"是同义词,都作怕或害怕讲。但是他们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有所不同,意义也不完全相等。他们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畏”字多作及物动词,“惧”字多作不及物动词;“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使惧);“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惧”字没有这种意义。特别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不同语境下,分别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时,意义有所差别。如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禾”是泛指谷类,但是在“禾麻菽麦”中,“禾”是专指粟而言。这种情况下,泛指则"禾''与"毅”是同义词,特指则不是同义词。一般来说,这类同义词连用时是泛指的意义,对举时是特指的意义。如“恭”和“敬”,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恭”和“敬”用于特指,意义有差别:“恭”着重在外貌,“敬”着重在内心。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二词连用,不用区别。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以“亡”为例:(1)逃亡。(陈涉起义:“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出外,不在家。(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3)失去,丢失。(韩非子:“醉寐而亡其裘。”)(4)死亡。(韩非子:“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5)通“无”。(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一)词的本义1 .本义的概念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2 .探求词的本义的原因(1)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如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塞向埋户”中的“叔”和“向”。(2)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更好地理解并记忆其他引申义项。如“理”治玉一纹理条理,规律T道理。3 .探求本义的方法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如:行,象形。如“遵彼微行”(诗经)°本,指事。如“伐木不自其本而复生”(国语)。盥,会意。如“奉匝沃盥”(左传)。造,形声。如“不幸有疾,不能造朝”(战国策)。(二)词的引申义1.引申义的概念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称作引申义。如:(1)向:朝北窗户一朝着、对着(2)道:道路T途径T正当手段T规律,学说2,引申义的派生途径(1)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或者说以本义为中心,辐射状生出多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均与本义有直接联系。如:节(S1.)符节节制I木节节操一竹节一关节礼节I节气节奏(2)间接引申(链锁式引申)从本义引申出引申义,再由引申义引伸出新的引申义,各引申义之间象链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类似链条状,如:雪:数(Shud)飞T复习;练习一熟悉;通晓一习惯过:经过一超过一过分一过错一责备(3)综合式引申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义交错在一起的引申。(三)词的假借义1 .假借义由音同或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即“本无其义,因声托字“,假借的意义和本义没有关系。它产生的途经有两种:(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莫(说文解字注:“日且冥也。“)一没有人其(说文解字注:“籀文箕)T第三人物代词笑(说文解字注:笑,此字本阙。)T动作(2)本有其字的假借,如“财”通"裁1.2 .引申义和假借义区分主要看它和本义有无联系,有联系的是引申义,没有联系的是假借义。第2章古汉语通论(56)五、汉字的构造(一)关于“六书”汉字的结构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分析,如“徒”“行”“章”三个字,启蒙教学和书法教学从记忆字形和安排结构考虑,前两个认为是左右结构,后一个认为是上立下早的上下结构。但如果要从造字意图来对汉字进行分析,这就是传统语言文字学,即“小学”所说的“六书”。1 .“六书”三家说“六书”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是六艺之一,但书中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到了汉代,才有人对六书进行了阐述,有三家,其名称和次序如下: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转注、谐声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从三家所解说来看,“六书”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名称稍异,次序也不同。清代以后,一般人在名称上采用许慎的,次序上采用班固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 .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和字例三家中,班固和郑众只说出了“六书”的名称,而没有给“六书”下定义,也没有举出字例。而许慎不但有理论,还有实践,其理论和实践就在他花21年心血写成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其理论主要在说文解字叙中,在叙中,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下面简要介绍:(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巡,日月是也。”段注:“诘讪,犹今言屈曲也。”许慎的解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画成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形状而屈曲。物象总是由弯弯曲曲的线组成的,因而在该屈曲之处要屈曲,如“日”是圆的,字形也是圆转的。(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按:段注:“有在一之处者,有在一之下者,视而可识为上下,察而见上下之意。”(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按:比者,排比之意;“谊”是“意”的本字;指据,指意义的指向("指”即意旨字)。许慎的意思是说,把几个象形字排列起来,合成一个意义,以见它的意旨所在。如“信”可分为“人”与“言”,排比人与言可以知道是信(言语真实)意。“武”由“止”和“戈”组成,排比“止”和“戈”可知是武勇意。(许慎按春秋以后流传的“止戈为武”,认为制止战争就是勇武,把"止'解成制止,这是错误的。其实“止”古义是“脚”,“止戈”是人出征时背武器,故有武勇之意).(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许慎的用字现在不太好懂。段注:“以事为名,谓半形也。取磐相成,谓半声也。”许慎的意思大概是,以意义所指的门类为总名,再取来一个读音相近的字相配而成。如江河都属河流这个事类,水是总名,“工”和“可”则是用来警况“江”和“河”整个字的读音的。(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后代对许慎所作“转注”的定义,在理解上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对所举“考老”两个字倒是认同的。在许书中,二字同属老部,亦同义。“老”下说:“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上,言须发变白也。”“考”下云:“老也,从老省,弓声(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对假借下的定义最好理解,其意是说,本来没有这个字,(因为读音相同)依托读音才把事义寄托在该字上。但他所举的两个字例,后人大多认为不属假借,与许慎的定义不符。如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就认为是引申而不是假借(引申义与本义有联系,假借义与本义没有联系)。“令”本义为号令,“长”本义为久远,“县令”义由发令义引申而来,“县长”义也可认为是由久远义引申而来。真正“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如借小麦表示来往的“来在文字产生前,“麦”和“来往”的“来”都读胤,文字产生后,人们用象形的方法为小麦造了“来”字,因"来往”的“来”不好造,人们就借同音的小麦的“来”来表示。诗周颂思文有“遗我来牟”(送给我小麦大麦)。许慎的六书理论及其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字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创造文字的并非某一个人,而“六书”也仅仅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符合汉字的实际情况。3 .“四体二用”说(1)定义“四体二用''说是为了对六书理论进行修正而提出来的一种理论。汉人提出“六书”这个名称后,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六种造字方法,班固艺文志中称为“造字之本“。但这种说法在明清时受到了挑战,如戴震就提出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这就是“四体二用”说。戴氏的意思是说:“六书”不全是造字之法,而应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前四书,第二类是后二书,前四书才是真正的造字之法,而后二书造不出新字,是用字之法。戴氏此说一出,遂为文字学家和训诂学家所接受。这两类的确不同,因为用前四书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造出新字,后二种却不然。如上面许慎所举的转注“考老","考'是“从老省节声”的形声字,“老”是“从人毛匕'的会意字。“四体二用”说直到现在仍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有人对把转注、假借列入用字之法而摒弃于造字之法持不同意见,如有人认为假借是“不造字的造字法(2)对“四体”的进一步分类对戴氏的“四体”,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是从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来区分:象形、指事两种为独体字,会意、形声两种为合体字。是从是否有表音成分来认识: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都是没有表音成分的纯表意字,而形声则是有表音成分的。独体、合体是我们现在的说法,许慎称之为,文'”字说文解字叙:“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样一划分,对“六书”的分析就更加科学了。综上所述,“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得出的六种条例。(3) “四体"例释前面我们在介绍许慎对“六书”下的定义时已经顺便分析了许慎所举的字例,为了使大家对造字之法前四书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里再各举一些例子。象形在四种造字法中,象形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最早的文字是由画图而来的,图画是为了帮助记忆,比结绳记事使用的范围更广,但图画还不是文字,只有当图画所代表的概念得到社会承认并且有了读音,才能成为文字。说它最基本,是因为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基本上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因为象形是以物为对象的,所以象形字基本上是一些具体的概念,这些具体概念要勾画出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只绘出该事物的形,一种是除了该事物的形外,还要某些背景作烘托,前者一般称为纯体象形,后者称为合体象形。“日,”月M牛,和教材上的“马,“鹿”都属前一种,“果加瓜”属于后一-种。如果单绘该物,则形不显,或容易与其他相似之物混淆(因为只是勾勒特征而不是写实),如只画果实,则不易分辨,只画笔形,则容易与扫帚混淆,故果实便加“木”、笔便加“手”作背景烘托。指事班固艺文志中“指事”被称作“象事”。指事造字有两种形式,一是纯粹符号,一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一个符号(往往是一点或一横)以标识,指明意旨所在。用纯粹符号代表的往往是抽象意义的词,主要是方位词和数词,如:一五上中下甲乙。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标示符号的大多是指称对象是某一物体中的某一个部位的名词,整个物体用一个象形字,指明标示某一部位则用一个符号。如:本、末、亦、寸、刃、母,“本”“末”是以象形字“木”为基础,下面一个符号表示树根所在,上面一个符号表示树梢所在。“寸”(肱)是以"又''即"手”为基础,手腕下一点指示为中医摸脉时的寸口所在。“亦”是“腋”的初文,象形字“大”乃“人”的正面形象,两点指明腋部所在。“母”由“女”和两点符号组成,符号指明乳房。指事字中有个别不是表示事物的名词,而是动词或形容词等。如“曰”“甘”二字都由“口”加一个指事符号组成,"曰"为“口”上一短横,“口”上一短横代表口中发出的声音,“甘”本义为甜,“口”中一短横代表含在口中的甜物。会意许慎给会意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也就是排比若干部分会合成新的意义,所排比的可能是物形,也可能是文字,前者有人称为“比形会意”,后者称为“合字会意”。a.第一类“陟”是双脚往山上爬,“伐”是人持戈,“休”是人走近树(木)旁边,"寇”由(mian)元和支(pu)三个物形组成,“元”是人头,“支”是用手拿棍子打,整个字意为在室里用持棍子打人头(本义是盗匪)。b.第二类合字会意,即会合若干字组合以表示一个新义。如:尖、尘、劣、男、嫦、吠、鸣、岩、炎、a(biao)、林、森等。c.二者区别及联系合字会意与比形会意不同,比形会意是几部分是具体的物象,含有直观性,而合字会意的几部分是抽象的文字,需要通过大脑思维借助文字的意义而体会出意义。如“用力于田”为“男”,手(又)持帚“婿因为人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所以在最初造字时代,主要是第一类会意字,第二类会意字较少(上面的“男”“痛”),春秋战国之后,第二类会意字才逐渐增多。从词性上看,会意字主要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和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形声形声是一种出现较晚但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象形、指事、会意都只是表意,而形声除了保留其表意的功能外还可表音。形声字的表意程度有两个档次:第一档是意符就是整个形声字的意义,这种情况比较少。如“趋(走)”、“到(至)”、“船(舟)”、“爹(父)”、“馨(香)”、9(页)”等。第二档只是表示本义的意义范围,意义比较宽泛,不能直接从意符获知词义,这种情况占了形声字的绝大多数。如“过”、“征”“举”、“叔”四个字:“过”意符为迳(chu),只能告诉我们本义与走路有关,“征”的意符亦然。“举”是从手舆声,“叔”意符为“又”,又亦手,二字的本义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到底是什么动作,我们不能直接知道,但从与它们所具有的其他意义的比较中可以推知。上述四种造字法,指事字所占的比例最少,形声字最多,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说文9353个字的统计,各占比例如下:象形364,占4%;指事125,占1.3%:会意1167,占12%;形声7697,82.7%o而到了“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黄伯荣现代汉语P205)o上文说过,说文解字不但建立了“六书”的理论,还进行了实践,许慎对前四书所用的术语不同,象形多用“象(XX之)形”,会意多用“从xx”或“从X从x”,形声则用“从X,X声”。指事字较杂,在象形字基础上加符号者也用“从小。(4)形声字形声字由于部件组成比较复杂,且占全部汉字的绝大多数。形声字的结构分析(就意符与形符的位置)形声字的一般结构左形右声:钢、禄、皓、畔、桥右形左声:鸭、功、攻、翔、魂上形下声:竿、花、景、空、崇下形上声:想、掌、烈、裂、膏内形外声:辨、哀、闽、辫外形内声:匮、闸、衮、街、园有些意符,其位置比较固定,如“金”、“示”“竹”等,“金”“示”在左右结构的汉字中全居左,“竹”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基本居上。由于思维定势的原因,人们一看到左边有“金”“示”,上边有“竹”,就“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当然的意符,这种类推有时候会出错。如锦(从帛金声)、视(从见示声)、笃(从马竹声)、问(从口门声)、到(从主刀声)、孟(从子皿声)等。形声字的特殊结构a.声符或意符挤占一隅现代汉字被称为方块汉字,人们在刚学书写时往往画“田”字格,上面我们所讲的一般结构,其声符和意符所占的位置是有定的,前四种一般是一半对一半,后一种是四周对中间,但有些形声字的声符或意符却只占一隅。如:“徒”(从迳土声)、“徙”(从迳止声)是声符居右上角,“颖”和“颍”(分别从禾和水,顷声)是形符居左下角,“修、脩、倏“(分别从乡、肉、犬,攸声)是形符居右下角。b.省形和省声省形,即省去意符的一部分笔画;省声,即省去声符的一部分笔画。之所以省去一部分笔画,有时仅仅是因为书写简捷,有时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省形的如:星,从晶省,生声;考,从老省,巧声:釜,从金省,父声;亭,从高省,丁声例一仅仅是为了减少笔画,后三例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因为若不省就不但累赞,也不成方块了。省声的如:秦,从禾,舂省声;童,从辛,重省声。炊,从火,吹省声。形声字意符需要注意的几点a意符是表示形声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的,因此它和假借义没有关系,和引申义也没有必要的联系。h从掌握意符辨识本义来说,我们要注意后起的形声字,后起形声字的“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Q有些意符由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二)汉字的部首因工具书的编排主要是按部首来编排的,而学习古汉语离不开工具书,所以这里专门讲汉字的部I.部首与意符部首与意符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部首的对象是所有汉字,而意符是与声符相对的,其对象只是形声字(有人把组成会意字的可独立的部分也称意符)。所有的字都可以归入某一部首,不管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但只有形声字才有意符。就说文解字540个部首,有很大一部分从来没有作过意符,特别是较少的部首,如一、I、J等;有些笔画多的部首也从来没有作过形声字的意符,如“苒”部所统属的只有几个字,除“黄”外,还有“再”(从黄省),(从爪茸省)都不是形声字,因而也没有意符。1 .文字学原则部首和检字法原则部首自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首创部首编排后,后代的工具书基本上都采用部首编排法,但同样是部首编排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所归属的部首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文字学原则部首与一般检字法原则部首差别更大。(1)概念文字学原则部首是指根据文字学原则即“六书”而确定的部首;检字法原则部首,是指根据书写习惯而确定的部首。(2)操作原则文字学原则部首:象形字因为是独体字,整个字作为部首,而不管其笔画多少;形声字一定以意符为部首,而不管在什么部位;指事字或以整个字作部首,或以用作烘托的象形字作部首;会意字般以会合成意的比较重要的部分作部首。检字法原则部首:按照书写习惯,一般原操作原则是按照书写习惯取部首(上下结构,上可成部首则取上,上不可成部首则取下;左右结构,左不可成部首则取左,左不可成部首则取右;内外结构,外可成部首则取外,外不可成部首则取内。)由于取部首的依据不同,所以同一个字,两种部首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相对而言,一致的地方是主要的,如:例字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象形)文字学部首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检字学部首木禾日目女贝皿竹衣例字一二寸日十血叉(指事)“文”一二寸日十血叉“检”一二寸日十血叉例字冠计宦突涉好困析(会意)I言穴水女口木E言穴y女口木例字松茅恐简地空时宇奸(形声)“文”木n心竹土穴日一女“检”木甘心竹土穴日女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一致的如:例字燕象眉须行盾易兔册(象形)“文”燕象眉须行盾易兔册“检”廿勺目乡彳厂日勺J例字朱刃丹“文”木刃丹“检”J刀)例字库崇甜寇雀负看相牧(会意)“文”车示甘支隹贝目月支“检”广山舌小刀手木牛例字锦问视徒冯和旗纂佞(形声)“文”帛口见马口认系女“检”专门才'彳7禾方竹彳例字修腾刖翔欣碧贼膏赢(形声)“文”乡马刀羽欠石戈肉贝“检”4月月羊斤龙贝高亡讲汉字的构造,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作为至今为止几乎是唯一的表意文字的特点,学会分析其造字意图的结构,掌握其本义,并进而理清多义词的引申线索。我们在这一节开始时曾举过“徒”、“行”、“章”三个字,学了这一节,就可以运用“六书”来分析其结构了:“徒”是形声字,从孟,土声:行是象形字,本义是路;“章”是会意字,从音从十,说文:“乐竞为一章”。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汉语的用字情况比较复杂,尽管古汉语基本上一个字代表一个词,但是字与词之间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从现在的角度看古代书面语,既有几个字共表一词的情况,也有一个字表数词的情况。几个字共表一词的主要有:通假字(本有其字的假借);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个字表数词的主要有:假借字(本无其字的假借);同形字。关于假借字,我们在讲“六书”时已过,这里再举几个例子,如“之”既可表动词“往”(本义),又可表虚词(假借义),“夫'既可表名词男子(本义),又可表虚词(假借义)。同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