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学习心得体会.docx

    • 资源ID:30028       资源大小:15.27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学习心得体会.docx

    “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学习心得体会今天有幸观看了XX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团队专项研修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对于育人有了更深入的感悟,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由以前的家族式走向学堂、学校,再由学校走到多方联动式协同育人。那么现阶段我们怎样对待孩子?而孩子对我们又有怎样的期待呢?唐江澎校长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的生活者”,可见教育的培养要着重从生活出发,陶行知老先生就说过“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中的我们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呢?主观臆断一一不屑于倾听孩子的声音、自作主张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过多唠叨扼杀孩子参与的动力、过多替代一一弱化孩子参与的能力,当孩子的倾诉权、选择权、发展权、参与权得不到尊重与保障时,我们真的是在培育孩子?我们想要培育怎样的孩子?XXX校长带领的团队就山区县中学调查发现家长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的占了68.89%,家长素质不高、经济状况不好、留守儿童较多,居于农村的我对这些都深有感触,十多年来我与家长的交流中,他们基本上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孩子考得不好就是打骂居多,他们不懂得与学校老师交流沟通、不懂得如何安抚孩子,甚至不少都是以赚钱养家为理由长期不关注孩子身心动态。因此个人非常认同吴校长说的“实现家长教育成长,学校必须提供更多指导服务,增强班主任家校合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家校合作中,学校是组织者、建设者和行动者,应该发挥核心主体作用”。谭根林针对培养幸福品质的学生提出了“八七六三一体系”即八个一活动、七大节日类课程、六大类校本课程、三个大型体验活动,其中的八个一活动值得借鉴和开展,它们是:1.在校期间曾经被别人感动过一次;2.有一本百读不厌的好书或杂志;3.有一个苦思冥想的问题;4.参加过一项自己喜爱的活动;5.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6.养成了一个新的好习惯;7.进行过一次户外旅行或远足行动;8.深入了解过至少一个人类创造的灿烂。如此具有具体指向的活动或要求,更能让学生有效执行、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我想只要是人都会希望能跟让自己感受到幸福感的人一起结伴而行,而我们可以成为这类人。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执行,家长有了成绩方面的焦虑、教师有了奋进方向的迷茫,家庭教育需要从“指导”走向“关怀”。郁琴芳研究员提出的换一种说话方式和技巧,能让我能把关怀表达得更好、把教育柔化为春风吹入学生心房。它们分别是:1.沟通之前,详细准备;2.描述事实,不做判断;3.设身处地,有同理心;4.正面鼓励,积极表扬;5.控制情绪,平缓对话;6.自我暴露,建立联结;7.巧用重复,加深理解;8.改变态度,避免质疑;9.避争辩,忌非白即黑;10.不说教,建设性指导。如此有为的做法,强大的情绪控制力,必能让学生亲近而学习。我们坚信为人师者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学生脱离学校之后还能独立生活、幸福生活的能力和态度。孩子更希望我们能成为此类“关怀”着他们、引领着他们的大人。随着疫情到来,我们发现学生更难教了,就如杨咏梅主编所说的现在的学生有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厌学情绪多,认为学习没有意义;真实世界无兴趣,断网就闹自残自杀;社交无能力,宁可跟机器人动感情;生命无价值感,枯竭感提前到来。傅国亮提出培养“正常儿童”,至少要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杨主编把正常儿童具化为“皮肤黑、牙齿白、眼睛亮、有力量、腰板直、笑容多”,并提出了九点建议:1.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别的孩子如何优秀;2.以平等的意识看待孩子,能真诚地向孩子承认和检讨自己的不足;3.通过自己的言语、眼神及姿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肯定;4.有质量地陪伴孩子,有深度地进行亲子互动交流;5.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6.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允许孩子参加同学的聚会;7.跟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的事,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8.不用挖苦、讽刺或者冷落、不理睬来实施冷暴力,保护孩子的隐私;9.在择校、零用钱管理、家庭事务、兴趣班、交朋友、娱乐方式、衣着打扮等选择上,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此我们才能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我们才能走出“舒适区”,走向“智慧爱”。此类大人,有哪个孩子不爱?

    注意事项

    本文(“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论坛学习心得体会.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