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与控制.ppt
第七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学习要求,掌握:传染病概念、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熟悉: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一、传染病定义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四、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学习内容,感染:病原体与人体的相互作用 感染病:感染后的临床或亚临床表现 共生状态 commensalism 机会性感染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al(E.coli,Pseudomonas,Fungi),相关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 elimination of pathogen2.隐性感染 covert infection3.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 4.病原携带状态 carrier state 5.潜伏性感染 latent infection,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 non-specific immunity 特异性免疫功能 specific immunity 主动免疫 active immunity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 被动免疫 passive immunity母体获得或注射 免疫球蛋白,2.隐性感染,病原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Only make the host producing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not having histomorphological damage,no symptoms and signs,no any biochemical changes,only discovered by immunological examinations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通常被清除,但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Pathogens can be eradicated or carried,3.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Make the host producing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having pathological changes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有些传染病可使感染者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另一些传染病免疫力并不牢固 Immunity can be consolidated or temporary,4.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No clinical manifestation but microorganism excreted分类:按病原体:virus carrier,bacteria carrier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convalescent,healthy or incubatory carrier 按携带病原体的持续时间:acute or chronic carrier,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Locates the pathogen but can not wipes it out,can latently for a long time,can occurs overt infection潜伏性感染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What is the different point between latent infection and carrier state?,潜伏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清除病原体,感染谱频度,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 感染性疾病 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一、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过程,表现为群体发病的特点。传染病流行需具备三环节: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不断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者 measles 隐性感染者 poliomyelitis 病原携带者 typhoid fever,bacillary dysentery 受感染的动物 rabies,plague,leptospirosis,typhus,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病人作为传染源传染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染病的病程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意义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各异,其变化范围从几小时到数十年,主要受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态的影响。,潜伏期流行病学意义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2)临床症状期 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病人在临床症状期传染性最强,在此期间对病人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有助于限制病原体的播散。,(3)恢复期 病人进入恢复期,疾病的传染性逐步消失,有些传染病病人已不再作为传染源,如水痘;但是有些传染病只是临床上痊愈,在恢复期仍可排出病原体,如乙肝等。,2.病原携带者(carrier)作为传染源 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的人。包括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仅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携带时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卫生防疫措施。,按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三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从急性期进入恢复期的病人仍持续排出病原体者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无临床症状和病史却能排出病原体的人,3.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包括自然疫源性疾病(diseases of natural focus)和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取决于人与其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以及环境中是否有适宜该疾病传播的条件等。,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空气、水、食物、土壤、虫媒、接触等。,(1).经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经飞沫传播经飞沫核传播经尘埃传播,(2).经水传播(water-borne infection)包括两种,一种是饮用水被污染,另一种是接触疫水。经饮水传播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如甲肝、痢疾等。,(3).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infection)传播病原体的失误分两类,一类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另一类是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及销售的各个环节被污染。经食物传播的好发食品有鱼类、肉类和乳制品。,(4).经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机械性传播 生物性传播,(6).经土壤传播(7).医源性传播(8).垂直传播 经胎盘传播 上行性传播 经分娩传播,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susceptible population)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受到该病原体感染的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一传染病的易感程度成为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死亡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2.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传染病流行:一次传染病流行后,总有相当部分人因发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隐性感染。,传染病的流行依赖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的连接与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三个环节能否相互连接协同作用往往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对传染源主要影响动物的地区分布、繁殖和活动情况。对传播途径的影响最为显著,特别是对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播途径影响尤甚。对易感人群的影响不太明显,主要是通过影响病原体侵入部位的非特异性抵抗力而影响人们受染的机会。,(二)社会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航运速度的增快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一)预防为主与社会预防在疫情尚未出现前,针对可能暴露于病原体并发生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或传播途径采取措施传染病预防策略可概括为: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健康教育,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二)加强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监测是疾病监测的一种,内容包括传染病发病、死亡;病原体型别、特性;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资料等。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常规报告覆盖了甲、乙、丙三类共39中法定报告传染病。,(三)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传染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日益体现了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策略的重要性。1980年全球宣布消灭天花后1988年WHO启动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2001年WHO发起了全球“终止结核病”合作伙伴的一系列活动2003年SARS流行期间,中国、美国及加拿大等各国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人类最终战胜SARS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建立和加强传染病预警制度,二、传染病的防制措施传染病报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丙 类11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乙 类26种,甲 类2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传染病的报告,甲 类2种,鼠疫、霍乱,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和脊髓灰质炎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乙 类26种,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09年),丙 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08年),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二)控制传染源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接触者:接受检疫,留验、医学观察动物传染源: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三)切断传播途径消毒: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实施消毒。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四)保护易感者免疫预防: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易产生耐药性接个人保护:遵守操作规程、应用防护用品,儿童计划免疫是预防关键,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anks!,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