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全文及解读.docx
贵州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为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411号),加快建设一批支撑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试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打造现代化中试能力为主线,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规律,坚持需求牵引、系统布局、创新发展、市场主导才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思路,分类有序培育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着力提升中试验证能力和服务供给水平,优化中试发展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重点工业产业领域培育建设一批功能定位清晰、设施设备完善、技术优势明显、运行机制合理、具备公共服务属性的制造业中试平台。到2027年,初步实现中试服务能力对全省重点工业产业领域全覆盖,建成一批示范作用大、辐射范围广、转化能力强、发展机制好的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在优势产业领域争创一批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制造业中试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中试产业生态更加健全,有力支撑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功能定位和建设布局(一)功能定位。中试是将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制造业中试平台是由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创新平台或其他有优势、有条件的科研力量等主体单独或合作建设,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需求,汇聚各类产业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技术研发转化、性能工艺改进、工艺放大熟化、产品型式试验、产品性能测试、小批量试生产、仪器设备共享、设备应用验证等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对制造业创新发展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的产业创新平台。(二)建设布局。1 .重点领域。重点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3533”重点产业集群和市(州)工业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2 .建设类型。综合型中试平台。支持有优势、有条件的科研力量,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在重点开发区布局建设一批技术领先、国内一流的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挖掘、技术熟化、计量测试、成果转化、资源开放共享等多元化、跨行业、跨领域的中试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中试需求,全方位支撑重点产业链发展。专业型中试平台。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为各行业细分领域、特殊应用场景提供环境搭建、产品试制、工艺创新、试验检测等专业化中试服务,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及特殊场景应用需求。企业型中试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一体化谋划中试验证和研发生产,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产业链中试平台,为中试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带动研发设计、技术攻关、试制生产、试验验证、规则和标准制定等,逐步形成产业链完整中试能力,促进行业自主创新技术迭代和产品推广应用。三、重点任务(一)加快推进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建设。科学规划覆盖重点行业的先进中试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才安照"培育一批、新建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集中资源培育建设一批"锻长板、补短板、惠企业"的制造业中试平台,后续逐步构建覆盖全省重点产业领域的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加快建设一批企业型中试平台,着力解决新产品试制、工艺验证等方面共性问题。支持具备优势条件的各类创新主体,加快建设一批技术领先、开放共享的综合型中试平台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型中试平台,打造多层次、体系化中试服务网络。(二)着力推动关健共性技术攻关。聚焦中试活动亟需的极端复杂环境模拟、可靠性仿真分析、数字李生等关键技术,以及关键设备、试剂耗材、仪器仪表等重大装备、重点软硬件产品,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推动智能中试线建设,加快中试试验设备和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试验过程、管理服务、安全保障的智能化水平。引导制造业中试平台、龙头企业联合省级以上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打造良好中试创新发展"生态圈"。支持中试平台实施一批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加快企业技术成果验证、产品中试熟化和产业化落地。(三)加速提升制造业中试服务能力。引导企业强化中试能力建设规划布局,力口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开展实验设备和流程数字化改造,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试环节应用,加快高精度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装备等产品的开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中试平台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中试平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鼓励现有制造业中试平台开放内部试验能力、试验场地和研究成果,面向社会提供市场化中试服务,提升各类软硬件资源利用效率,扩大中试能力覆盖面,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四)积极培育发展中试产业。引导制造业中试平台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形成工程开发、技术熟化、工艺创新、样品试制、试验检测、技术挖掘、计量测试、市场对接、资金筹集等全链条服务能力,创新提供设备租赁、远程运维、共享实验等新型服务。推动制造业中试平台构建完善多元化收入体系,培育形成成熟商业模式,逐步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引导和支持中试平台探索企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服务,培育形成一批具备复合型服务能力的骨干企业。支持制造业中试平台聚焦主业细分领域,完善专业性强、市场需求较大的概念验证和小试中试服务供给,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五)培育壮大中试人才队伍。以中试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支持制造业中试平台面向全球招贤揽才,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实用型的科技管理与技术服务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高校围绕制造业中试设立课程,与制造业中试平台合作建设学生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中试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制造业中试平台开展研发工作,持续落实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人才"蓄水池”等政策,依托人博会、省校合作专项引才等活动开展中试专项引才,加快培养一批懂产品、懂制造、懂实验、懂设备、懂安全的复合型中试人才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中试工程师。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加强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强化资源统筹协调,系统推进重点领域制造业中试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省制造业中试平台的政策制定、规划布局、项目遴选、组织建设、监测评估等方面重大事项,确保相关举措和配套政策及时落地,为制造业中试发展提供保障。(二)强化政策引导。统筹用好省财政各类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中试平台积极予以支持。鼓励制造业中试平台联合企业、高校院所实施重大产业科技攻关行动,对符合条件的推荐申报省工业和信息化、中小企业、省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鼓励各地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与中试平台联合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赋能中试平台体系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围绕新赛道布局一批制造业中试平台,积极探索"中试+投资+孵化”的运营模式。(三)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全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机制,面向重点建设领域征集遴选一批中试平台入库培育。探索建立监测评价制度,对入库平台建设和运行成效开展监测分析和评价,通过评价的按程序纳入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名单,并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实施项目等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四)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总结全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经验和成效,通过编制发布发展报告和典型案例、媒体专栏报道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标杆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附件贵州省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建设方向(2025-2027)重点领域有色金属贵州省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建设方向(2025-2027)建设方向推动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利用以及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煤清洁高效利用、氟钢资源高效利用、新能源正极电池材料制备等领域技术进步,建设磷及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磷化工清洁生产、煤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正极材料、氟钢资源高效利用、特色化工等中试平台,提升化工生产过程高效化、绿色化、安全化水平。推动铝、镒、钛、铅、锌等金属资源绿色低碳高效采选冶炼工艺,铝、钛合金绿色回收利用技术,高纯金属合金、化合物及粉体材料制备技术,有色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硬质合金及制品、镒合金、钛合金及制品、铝镁轻合金结构件、贵金属功能部件等先进有色金属零部件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无机重点建设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工业固废处置中试平台,促进3 非金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加快实现低碳凝胶材料及优质矿产属资源高值化发展。聚焦特种冶炼与加工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完善提升中试基础条件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特种钢、高温合金、金属功能材料等关键材料产业化。序行号业56789101112重点领域前沿材料建设方向完善提升中试基础条件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增材制造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有机膜、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工程化应用。重点开展镒渣减量化生产、无害化处理、资源化规模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或技术集成与示范;加大锦渣用于矿井填固废充、混合材料、生态修复料、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新型墙综合体材料等方面低成本产业化技术中试研究。建设工业副产石利用膏(磷石膏、脱硫石膏)、粉煤灰、煤肝石、冶炼废渣、尾矿、酒糟、赤泥、领渣和电解镒渣等工业固废资源规模化综合利用中试平台。论证建设民用大飞机先进技术验证飞机平台、面向商用航空航空发动机验证的通用飞行平台、低空经济融合场景中试验证平航天台、电动/氢能运输类飞机技术验证平台等,提升航空领域中试验证能力。有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本提升车辆设计验证能力,提高性能测试、耐久性测试、安全C牛测试、NVH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电子系统测试等智能化水平。新能加强动力电池多因素耦合可靠性评价、新体系电池性能测试源智及评价能力建设。围绕智能底盘功能、性能、功能安全,集能成极限工况测试场景、故障失效场景、动力学控制测试场网联景,开发面向高级别智能驾驶测试验证的场景数据采集、在汽车环测试应用、实时反馈迭代等能力。丁产聚焦深部矿开采、矿石采选、应急救援、农业生产、极地科:停考等应用场景,加强工程机械、煤矿机械、农业智能装备机I械等结构、部件及系统运行效能、效率、精度、负载能力等去性能测试能力建设,提高耐久性测试、安全测试、环境适应机械性测试能力。电力提升新型发电装置及输配电试验、绝缘试验、机械特性试装备验、电气特性试验、环境试验、带电作业试验等试验验证水及平,加强故障诊断分析能力建设,促进电力设备制造创新发器材展。装备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测试能力建设。机器聚焦医疗康复、物流运输、智慧农业、灾害救援等重点领人及域,加强覆盖外骨骼机器人、四足仿生移动平台、山地丘陵智能农业机械及智慧农场装备、无人机等整机及关键部件产品的建设方向序行重点号业领域Z整建设研发设计、精密加工、测试标校等中试验证平台,开展13产品性能指标、实际样品测试比对、可靠性稳定性和耐用性仪衣综合评价。工业建设测试验证、设备验证能力,提升产品一致性、稳定性、i母机可靠性,开展应用验证,加快工业母机产品适配适用。矿山建设矿山智能装备与大数据分析中试平台,开展矿山实时监15智能控与数据采集装备研发、测试与验证,为矿山态势感知、数装备据分析和智能化决策提供支持,提高矿山数字化水平。面向航空大型复杂金属结构件制造需求,建设大型复杂金属航空结构件数控机加制造中试平台,开展设备保障、工艺设计、高端过程质量管控等技术支撑研发,构建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自th装备主可控的制造系统,在重点型号生产中开展应用验证,为自主制造可控的制造系统应用于重点型号提供示范,引领飞机大型复杂金属结构件制造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智能化机械加工中试平台,重点推进精密加工验证、工机械业机器人测试、智能控制与数据分析、机械装备工况环境适加工应性测试、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点围绕化纤、印染、缝纫机等纺织领域的新产品、新技Ia纳幺口术、新材料应用,为相关研发、设计、仿真、实验、检测评“八价等创造条件,支持龙头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构建中试验证能力。支持特色生态食品、发酵食品、家电、皮革、造纸、塑料制19 轻工品、日用化学品、化妆品等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构酒建中试能力。消费桨番重点推进现代生物种业、发酵微生物菌种资源应用、生物信20 品U息资源开发、工业酶制剂开发、安全风险控制及工业废弃物X曰倒转化、低碳生物制造等工程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业围绕细胞和基因治疗、多肽药物、核酸药物、新型抗体药物、高端复杂制剂、创新中药、化学药等重点领域,布局建21 药品设智能化、绿色化中试平台,鼓励采用精准生物合成、连续流等新型制备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提升平台质量效率。创新围绕骨伤、精神心理、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具有中医一中药优势的专科专病方向,布局经验方、院内制剂转化中药创新行业序号重点领域建设方向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信息技术通信设备推动移动通信、光通信、数据通信、微纳米光电等领域关键元器件和重点设备中试验证技术攻关,建立覆盖通信关键设备的功能、性能以及可靠性评价等中试平台。新逑显示针对新型显示技术产品化应用,建立覆盖“材料-器件-模组-终端-应用”的中试服务平台,面向新型显示成果在VR/AR、车载显示等领域的应用,为企业提供光学性能和弯折、振动、高温耐久等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等中试产品测试评价服务。药中试平台,鼓励运用连续逆流提取、动态提取、双效纯电蒸发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艺开展新药研究。围绕芯片在复杂应用环境的可靠性问题,优化集成电路设计、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应用适配性,拓展中试验证范围,强化创新成果应用推广,促进上下游贯通。围绕工厂工艺仿真、工业运动学、动力学仿真、加工设计仿真等关键共性技术应用场景,打造软件领域中试验证平台,提供自主化评价、开源协议分析、可信性验证、供应链分析、成熟度评估等服务,加强软硬件耦合适配。新型工业网络建立评估验证、组件测试试验、软件测评、系统评价分析等服务能力,面向多功能与高集成度趋势下服务器电磁兼容设计与器热设计等风险验证,加强服务器在云计算、数据AI、边缘计算等新型应用场景验证评价能力建设。推动建设新型工业网络中试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建设,提升工业5G、TSN,算网一体、信息模型等产品测试水平。30新兴产业和未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建设大模型试验平台,完善评测配套工具,加快算法优化和功能测试,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开通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在各领域应用,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性、可扩展性和隐私保护能力。打造覆盖智能控制、运动控制及机械结构等方面的中试验证能力,搭建应用场景,开展行走、抓取、操作物体等运动能力验证及多模态交互验证,提升传感器、执行器、控制系统等硬件与软件间适配验证能力。建设方向基于北斗卫星数据资源,提升时空大数据融合应用中试服务能力。健全北斗中试发展生态,完善测试标准规范,提升北斗产品性能质量。建设面向技术研究、应用创新、产业合作、方案评估和试验验证的中试平台,推动IPv6创新技术面向各类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转化,加快成熟的“IPv6+”技术实现产品化落地;开展不同系统、平台和设备间交互验证,提升数字身份系统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网络可访问性、弹性、可扩展性水平;搭建沉浸式体验场景验证平台,提升AR/VR技术在沉浸式体验方面应用水平。围绕智能导览、虚拟现实体验、互动多媒体展示等领域,开展系统集成测试、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测试,以及装备维修性、可拓展性、安全性验证,有效提升用户体验,推出更多优质产品。围绕节能与能效提升的产业共性需求,培育技术水平领先、服务能力全面的综合性节能技术改造中试平台;围绕“电解”工艺联产蓝氢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攻关研究,提升高水平“双碳”中试服务,增强全链条服务效能,为能源、材料、化工、建材、数据中心等行业、领域提供高水平的节能中试服务。文字解读:贵州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政策解读近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印发了贵州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黔工信联发20258号,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贵州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的总体要求、功能定位和建设布局、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内容,现将相关政策解读如下:一、方案的起草背景是什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部署。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制造业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式,核心是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陆续出台了强化制造业中试能力支撑行动方案(发改产业20242号)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411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24346号)等文件,明确提出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引导有条件的建设主体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建设模式、发展策略和举措,建设一批制造业中试平台,加快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一批支撑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试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为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联合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制定了方案。二、方案对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思路和布局等方面有哪些考虑?制造业中试平台是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以市场机制为牵引自愿建设、自主结合,为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提供中试服务的法人实体,是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我们参照工信部印发的政策文件,借鉴部分省(市)做法才安照产业链上谋中试、重点园区布中试的思路,统筹考虑支撑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帮助企业提升新产品开发效率的客观需求,强化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3533”重点产业集群和市(州)工业主导产业,在中试服务需求较为明显和突出的细分领域谋划布局制造业中试平台;围绕既有重点产业和既有产业聚集区,聚焦强链补链延链,谋划布局制造业中试平台。同时,我们积极寻求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最佳结合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原则上鼓励由企业奉头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组建的中试平台对外开放,以市场化方式运营。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开发区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以市场化方式联合组建和运营制造业中试平台,逐步形成具有我省特点的"综合型+专业型+企业型”制造业中试平台矩阵。三、方案在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模式上有哪些考虑?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打造制造业现代化中试能力为主线,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规律,结合我省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多种平台建设模式,也鼓励各市(州)结合实际探索新的建设方式和运作机制。一是布局建设综合型中试平台。中试平台建设需场地设施、软硬件、技术和人才等支撑,耗费巨大。龙头企业建设的中试平台开放性不足,中小企业往往建不起、用不上,需要寻求公共服务解决中试问题。方案提出,支持有优势、有条件的科研力量,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在重点开发区布局建设一批技术领先、国内一流的综合性中试平台才是供多元化、跨行业、跨领域的中试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中试需求,全方位支撑重点产业链发展。二是布局建设专业型中试平台。统筹考虑支撑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客观需求,围绕推进"六大产业基地"、打造"3533”产业集群和市(州)主导产业需求,在产业链条较为完善的细分领域谋划布局专业型中试平台。方案提出,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为各行业细分领域、特殊应用场景提供环境搭建、产品试制、工艺创新、试验检测等专业化中试服务,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及特殊场景应用需求。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企业型中试平台。龙头企业往往与其供应商围绕产品开展协同设计和试验。当前,随着需求向智能化、个性化、绿色化升级,制造业产品正朝着复杂化、精密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面临愈发复杂的服役环境、趋于极端的运行工况,龙头企业具备丰富的资源和应用场景经验,能够把握产品整体功能性能和质量指标要求,也具备调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实施改进的能力。方案提出,支持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一体化谋划中试验证和研发生产,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产业链中试平台,为中试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带动研发设计、技术攻关、试制生产、试验验证、规则和标准制定等,逐步形成产业链完整中试能力,促进行业自主创新技术迭代和产品推广应用。四、方案明确了哪些推进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结合我省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加快推进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提升制造业中试服务能力、积极培育发展中试产业、培育壮大中试人才队伍等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建设方面,突出需求导向,优先集中资源培育建设一批"锻长板、补短板、惠企业"的制造业中试平台,后续逐步构建覆盖全省重点产业领域的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加快建设一批企业型中试平台,支持具备优势条件的各类创新主体,加快建设一批技术领先、开放共享的综合型中试平台和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型中试平台,打造多层次、体系化中试服务网络。着力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方面,聚焦中试活动亟需的极端复杂环境模拟、可靠性仿真分析、数字学生等关键技术,以及关键设备、试剂耗材、仪器仪表等重大装备、重点软硬件产品,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引导龙头企业和省级以上平台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同时,支持中试平台实施一批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项目,加快企业技术成果验证、产品中试熟化和产业化落地。加速提升制造业中试服务能力方面,引导企业做好中试能力提升规划,通过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开展实验设备和流程数字化改造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试环节应用等措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中试平台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中试平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积极培育发展中试产业方面,引导和支持中试平台探索企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服务,培育形成一批具备复合型服务能力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培育壮大中试人才队伍方面,以中试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支持制造业中试平台面向全球招贤揽才,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实用型的科技管理与技术服务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高校围绕制造业中试设立课程,与制造业中试平台合作建设学生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中试技术人才。五、方案印发实施后,如何抓好贯彻落实?方案的落地见效,需要各市(州)、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互促互补、形成合力。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省制造业中试平台的政策制定、规划布局、项目遴选、组织建设、监测评估等方面重大事项,确保相关举措和配套政策及时落地,为制造业中试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强化政策引导。统筹用好省财政各类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中试平台积极予以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围绕新赛道布局一批制造业中试平台,积极探索"中试+投资+孵化”的运营模式。三是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全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培育机制,面向重点建设领域征集遴选一批中试平台入库培育。探索建立监测评价制度,对入库平台建设和运行成效开展监测分析和评价,通过评价的按程序纳入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名单,并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总结全省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经验和成效,通过编制发布发展报告和典型案例、媒体专栏报道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标杆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