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论文.docx
-
资源ID:1877621
资源大小:16.5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论文.docx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摘要:现在都认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荣誉感更能提高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的信心。倡导使用激励的评价方法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成年人必须有身正为范的意识,为孩子做好榜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和老师应该秉持一致的观念,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主见,要果断,不能犹犹豫豫、人云亦云。言行一致、前后一致,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关键词:教育,行为习惯,方法,策略引言: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及时的改变。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所作出的行为端正态度。孩子都喜欢被夸奖、表扬。若做的所有的事情换来的是批评、指责,甚至是打骂,孩子在心理上肯定接受不了,甚至会做出叛逆、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不良行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很容易接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做好了,孩子的行为肯定会照着好的方向发展。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老师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的提出具体的表扬,鼓励孩子将这个好的行为继续发展,坚持下去;对孩子不好的行为,更要是及时的提出具体的指正,越具体越好,帮助孩子学会分辨、识别。不能因为孩子出现了不好的行为,就取消孩子的一些权力,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排斥心理。好习惯的养成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的结果。一、遵循科学的原则1 .适时适量的鼓励和表扬现在都认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荣誉感更能提高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的信心。倡导使用激励的评价方法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孩子所有的自信心来自成年人的表扬和鼓励,这种激励性的方式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一旦孩子有了好的行为之后,家长和老师就应该适时、适量地表扬孩子,让孩子从中获得荣誉感,喜悦感。对孩子长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很大的好处。可是,鼓励、表扬不能盲目。若发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了,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及时、适当的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孩子从内心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是有危害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改掉此种不良行为。所以,一开始就得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做出正确的示范和讲解。以身作则,时时刻刻,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如此,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孩子喜欢听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他们会很高兴、开心。从而从这种愉悦的心里活动中,高度的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在教育中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看到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好的,有进步,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都可以送孩子一个大拇指作为奖励。引导孩子互相继续这种好的表现。适时适度的鼓励和表扬,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的。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方式、时间的一味表扬,只会误导孩子,分不清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习惯。不是特别清楚。孩子会认为获得表扬太容易了,对努力造成一种误解。另外,家长和老师正确的行为示范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身教大于言传,比无止境的说教效果更好。所以,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的行为习惯培养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性格,适时适度的给孩子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有预想中的效果。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能总是表扬,更不能总是一味的批评。单用哪一种方式,教育都是失败的。总是表扬,用物质诱惑孩子,不加引导,孩子不知道自己具体什么行为受表扬,什么行为受批评。尤其是不该表扬的表扬了,不该批评的,家长和老师任由自己的性子批评。就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应按照孩子成长规律,有迹可循的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2 .关注孩子的第一次把握住孩子的第一次,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孩子第一次入学,第一次主动做事,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学校教育要想发挥真正的作用,还得建立在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基础上。家庭教育好了,学校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关键的时候,孩子第一次表现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住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机会。一旦错过,将不利于以后对这方面的教育。3 .榜样的力量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对孩子有直接和重要影响力的人。儿童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是在成年人的影响和引导形成的。所以,家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家长有喜欢看书的习惯、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有爱整洁讲卫生的习惯、有做事不拖拉的习惯等,孩子都能看到,就会跟着模仿,时间久了,非常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家长一定要时时刻刻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相反,家长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必然会给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比如:家长爱骂人,孩子会从心里认为父母都可以骂,他也可以照着做。家长不尊老爱幼,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他们的分辨能力非常有限。所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成年人必须有身正为范的意识,为孩子做好榜样。可以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比如:不乱丢垃圾、过马路靠右行、公共场合小声说话、见人用礼貌用语打招呼、守信用等。就是这样的小事,让孩子一直坚持,孩子会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对孩子来说非常有影响力。4 .要有坚决的态度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管家长还是老师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主见,要果断,不能犹犹豫豫、人云亦云。作为成年人在孩子面前做每一件事、做每一个决定态度都要坚决。言行一致、前后一致,对孩子的影响很大。5 .要有默契的合作,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在家里一家人若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没有配合,各行其是,只会给孩子日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带来危害。爸爸妈妈对孩子各方面非常的严格,而爷爷奶奶又对孩子非常的放纵、溺爱。又或者今天家长心血来潮对孩子要求严厉了,每坚持几天又松懈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都很难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儿童园在学校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好了,到家家长没有配合学校坚持,所有的努力都白费。想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障碍重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才能达到想要的教育效果。所以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和老师应该秉持一致的观念,在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基础上,齐心协力培养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6 .要注意方式方法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及时的改变。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的所作出的行为端正态度,用好的态度开头,对孩子改变不好的行为习惯很很重要。孩子都喜欢被夸奖、表扬。若做的所有的事情换来的是批评、指责,甚至是打骂,孩子在心理上肯定接受不了,甚至会做出叛逆、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不良行为。家长批评指正后,这样的孩子也想改正。希望改正后得到家长的表扬和认可。但对于一个已经形成不良行为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得。有些不良行为会不受控制的表现出来的,而他要想表现出好的行为,就得学会克制,克制自己的欲望、需求,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的。这时最需要家长的理解、参与和引导,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肯定认可,这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凡是都需要坚持的,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才能有想要的理想效果。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L建立健全规范制度,进行系统化教育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所以教育应该做到规范化、系统化、常规化。充分利用好每次节日。比如:母亲节的爱妈妈教育、国庆节的爱国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孩子教育。从生活中的点滴给孩子注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坚持做的观念和意识。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儿童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措施。比如:胆小的学生,就注重培养他勇敢的品质;强势的学生,就注重培养他宽容、谦让的品质。当然了,还是以预防、矫正、训练为主。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所以在采取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要一刀切O2 .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想要真正的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很多障碍和困难的。首先,孩子最亲近的父母就是最大的困难。时代在进步,新的观念也在产生,而老一辈的旧观念依然没有更新,尤其是爷爷奶奶。比如:生活习惯,老一辈对卫生方面的意识还是比较欠缺的,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自己的小家打扫的一尘不染,大家的环境却视若无睹。孩子看到了,肯定会受此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想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取得好的效果,成年人必须做出改变,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学校为基点,建立家校合作网,互帮互助,互相吸取经验教训I。是每位家长都自觉、积极的参与、配合孩子的教育中来。3 .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新时代的教育观,是以“孩子为主体。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尝试,在错误中成长才更深刻、更有收获。好多家长把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当成了任务完成,这就使得孩子很厌烦。而是要让孩子自己觉得这是我需要的,是让我能变好的。这个观念在孩子脑海里才是正确的。孩子是个完整的生命体,他是有诸多选择权的,他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看到好的行为及时表扬、激励,以此鼓励他继续这种好的行为;看大不好的行为,家长和老师引导,明确、具体的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要尊重孩子的选择。4 .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自信心的概念: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对孩子是否能有个健康的心理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引导、鼓励孩子养成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品德和习惯。尊老爱幼、讲礼貌、讲卫生、爱集体、遵守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从这些良好的品德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将对孩子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活动中自信心强的孩子往往变现的更加积极,不管在与小伙伴玩的过程中,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比自信心弱的孩子表现的要优秀。而自信心弱的孩子表现的就比较胆小、怕事、没有主见、没有勇气不敢主动的参与到与小伙伴玩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不会解决,选择逃避。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信心是孩子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更是以后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动力。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信任、认可和肯定。要尽可能的为每个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喜悦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内心,只有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了,才能有信心,有能力解决人生将要面临的难题和机遇。好事多磨。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都是需要坚持的过程,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积少成多,这样才能为孩子的以后奠定更坚实的基础。5 .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成年人的引导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很容易接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做好了,孩子的行为肯定会照着好的方向发展。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老师要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的提出具体的表扬,鼓励孩子将这个好的行为继续发展,坚持下去;对孩子不好的行为,更要是及时的提出具体的指正,越具体越好,帮助孩子学会分辨、识别。不能因为孩子出现了不好的行为,就取消孩子的一些权力,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排斥心理。好习惯的养成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的结果。孩子因为某个行为得到表扬了,他肯定会不停的重复此动作,来获得成就感。长此以往,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三、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L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孩子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我们要想让孩子知道习惯的重要性,讲故事就是不错的选择,这种方式能更好的让孩子通过故事里的具体人物形象来认识哪些行为是好的,该学习;哪些行为是不好的,该改正的,不要效仿。让他们通过这种当时受到启发。6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想让孩子形成好的习惯,制定规则是必须的。而且在制定的过程中孩子、父母、老师都可以参与,这样制定出来的计划才更全面、更到位。孩子已经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就会按照规则自觉、积极、主动的去执行。7 .进行榜样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孩子讲解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人物,有个具体的学习对象,孩子的目标会更明确。这里的榜样不仅仅是老师和家长,身边的小朋友,周围的人都是孩子养成习惯的榜样。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以身作则,把正确、积极的形象展现给孩子,发挥我们对儿童的榜样作用。8 ,需要坚持,一定要训练好的习惯一旦形成确定,就需要坚持加训练,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坚持至少21天,一个月以上。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对习惯进行分析、引导和训练等。习惯的养成并不是说说而已,坚持训练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9 .要及时评估,要表扬,引导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才能达到教育预期的效果,才能让孩子把好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才能让制定的规则实施的有效,达到预定的目标。只做不给评价,于事无补,白费力气。所有的事情和规则就成了形式、摆设。10 .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集体的影响力非常大,良好的集体风气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有意义。集体中谁表现出了好的行为,当着集体的面提出表扬,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受到强化和迁移;谁表现出不好的行为,当着集体的面提出批评,并指正,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好行为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让其他孩子以此为戒。这样大家的行为就会一致,良好的风气就对良好行为的养成起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