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核心考点讲义.docx

    • 资源ID:1875627       资源大小:114.33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核心考点讲义.docx

    第一编先秦文学一、本编考情分析题型知识点掌握程度分值诗经的来源识记3分名词解释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理解3分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识记、理解3分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识记、理解3分神话的主要特征识记5分离骚的艺术成就应用5分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理解5分简答题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应用5分孟子文章的特点应用5分韩非子寓言的特点应用5分荀子说理文的文化特征应用5分论述题与楚辞产生相关的楚文化要素应用14分诗经的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理解、应用14分二、本编知识结构体裁主要作家作品知识点神话的基本特性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神话传说上古神话传说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初民的歌谣歌谣实例原始歌舞的综合性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基本内容诗歌基础知识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诗经诗经的流传婚恋诗:代表作、弃妇诗、基本内容内容人生感慨:代表作、基本内容政治讽谕诗:代表作、基本内容史诗、农事诗:代表作、基本内容文学成就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诗的典范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表现意义屈原的生平基本概况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与楚辞产生相关的楚文化要素离骚题义辨析离骚离骚创作时间诗歌楚辞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的艺术成就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篇目、内容、艺术表现风格九章:篇目、表现特点天问、招魂生平及其创作宋玉九辩题义九辩的思想、艺术特色先秦散文繁荣的原因早期历史散尚书、逸周书、铜器铭文文春秋:概况、微言大义春秋三传左传、国语概况历史散文左传左传的叙事艺术散文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的辞令艺术左传的文学成就战国策战国策概况战国策的文学特色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基本特点诸子散文第一阶段论语:概况、文学价值老子及老子:概况、文学特点墨子及墨子:概况、文章特点第二阶段孟子及孟子:概况、文章的主要特点庄子及庄子:概况、文学特色、文学成就第三阶段荀子及荀子:概况、说理文的文学特征韩非及韩非子:概况、寓言的特点三、重难点详解【知识点】第二章“有关诗经来源、分类、流传”(一)有关诗经来源、分类、流传1、诗经的基本内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小雅中另有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2、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3、献诗说:采诗和献诗都是汇集诗经作品的重要渠道。4、删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首发此说。5、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今人一般认为,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定的。经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单选题)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A.夏商周B.春秋至战国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答案】D【知识点】第二章“有关诗经来源、分类、流传”【解析】此题考查诗经的基本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二)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今传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编辑,这大概是久已有之的分类法。其分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风雅颂各地不同的音乐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今人普遍赞同这个看法。(三)诗经的流传先秦时,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三百篇,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装鲁诗齐诗韩诗毛诗齐、鲁、韩三家诗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到今天。(四)班固、何休对诗经的评述班固曾评论诗经道:“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何休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指出了诗经作品与实际的SH人生的亲密联系。诗经的确为后人展示了一幅广阔丰富的SH生活画卷。(五)婚恋诗的代表作品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郑风漆消,陈风月出,周南关雎,邺风静女,召南的蜜擦有梅和野有死鹿,郑风的狡童和褰裳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郑风将仲子,庸B风柏舟,庸B风蟆蜿恼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齐风.鸡鸣,郑风.女曰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弃妇诗北B风的日月、终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璀(六)弃妇诗这类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SH问题。其中最知名的有谷风、氓等,它们多描述了女子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勤持家、任劳任怨,却终遭无情遗弃的悲凄境遇,反映了当时女性SH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七)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诗经里有不少作品,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抒发恋爱、婚姻生活的甜蜜和苦恼,有的作品还折射出某些相关的SH问题。基本内容有四类:(1)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2)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3)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4)弃妇诗。(八)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代表作品小雅巷伯,小雅巧言,小雅何人斯,魏风园有桃,王风黍离,桧风隰有楚等。(九)简要说明抒发多种人生感慨诗歌的基本内容人生不易,会遭遇许多无奈和困境。诗经的一些作品,展示了多种人生的困窘,抒发了深沉的感慨。(1)描述的是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如:小雅巷伯、小雅巧言、小雅何人斯等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如:魏风园有桃(3)悲叹家国沦亡,如:王风黍离。(4)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桧风隰有蓑楚。(十)政治讽谕诗代表作品揭露宫廷北B风新台、庸B风墙有茨、庸B风君子偕老、齐风南山、齐风敝、丑闻笥、陈风株林讥描写繁重魏风陟帖、王风君子于役、北B风击鼓、唐风鸨羽、豳风东山、刺的劳役小雅采薇G刺最高大雅瞻卬箕小雅下月之而、小雅雨无正、小雅小旻、大雅民统治者劳、大雅板、大雅荡、大雅抑赞颂美统治7召南甘棠庸B风定之方中工卫风淇奥,7大雅I和7颂中颂美的美者诗篇很多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李仲蒙比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4一)政治讽谕诗的基本内容诗经有许多作品写到人们对政治人物或政治现象的感受,其情感倾向大抵有讥刺和赞美二端。讽刺诗主要包含三类内容:揭露宫廷丑闻,描写繁重的劳役,直刺最高统治者。赞美诗主要是颂美统治者的作品。(十二)史诗: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人的五篇著名史诗。(单选题)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应哪代人的历史的()A.夏人B.商人C.周人D.秦人【答案】C【知识点】第二章“史诗”【解析】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人的五篇著名史诗。(十三)农事诗的代表作品豳风七月、周南茉苜、魏风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颂的载芟、良相等。(十四)周人的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五篇著名史诗,它们叙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生民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公刘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绵主要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开地建房,创业兴国的事迹。末二章写到周文王能够继承祖业,平定夷狄,使周邦日益强盛。皇矣先是叙述太王(古公亶父)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王季(文王父)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大明先是叙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五篇史诗蝉联而下,大致可以看出周人发展、兴旺的史迹。(十五)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十六)“六诗”、“六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为“六诗”(周礼春官大师)或'六义”(毛诗大序)o(十七)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二十三)离骚题义辨析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之所谓“离忧”,可能兼有“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遭遇忧愁”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离愁别绪”历代学者未脱汉人“遭忧”或“别愁”的义域近人游国恩则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劳商”,“劳商”与“离骚”双声通转,是“一事而异名”(离骚纂义)o他还根据扬雄曾模仿九章作畔牢愁,认为:“牢"愁'为叠韵字,韦昭解为牢骚牢愁'、'牢骚'和'离骚'三个名词在音韵上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可以互相通转。那么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所以,“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楚辞论文集)这个说法,从音乐和意义两方面揭示离骚题义,较前人显然更为深入;但在释义方面,似不如马、班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二十四)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因此,评价离骚与评价屈原是不能分开的。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理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二十五)离骚的艺术成就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比兴手法的拓展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二十六)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千余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千姿百态,几乎每战不同。它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左传作者注意记叙错综复杂的战前外交策略,在战争叙述中添加了曲折的故事意味。如果说纵横摔阖的外交活动还可以从史料中容易获知,那么展现生动鲜活的战斗场面就不是作者能亲历亲闻的了。但作者写战争场面,却一如亲历。左传叙事,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和人物言语,同样是以全知视角观照的结果。左传往往以寥寥数笔描绘细节的风神,情味十分浓厚。(二十七)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在叙写历史事件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左传在体例上虽不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由于它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并对后世史传文学、叙事文学产生了深广影响。这规则的主要方面,一是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左传运用上述写人手法,不仅能够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性格的发展。总的来看,左传虽然奠定了史传文学(乃至叙事文学)塑造人物的基本艺术规则,但是它的写人还不十分成熟,类型化人物明显多于性格化人物,这与它产生的时代的文学表现水平以及它的体例等等都有关系。史传文学中人物塑造得比较成熟,还要等到史记。(二十八)战国策的文学特色。战国策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显著的表现特征: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二十九)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毂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自己设置的机毂,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这两个特点在文中相互配合,便构成了孟子的雄辩。孟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知识点】第三章“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三十)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庄子寓言自道其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重言是“借重之言”,即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但庄子引用的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言指心想笔随、变幻写意的语言,就是表情达意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因此,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实质上也都是寓言。司马迁即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皆空语无事实”。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又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了它鲜明的基本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庄学的思想本身便具有浓郁的诗性,它那天纵自然、无拘无束的神奇而智慧的表达,又与其思想形合神契。(单选题)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A.名人的话B.奇幻谪诡的故事C.心想笔随、变幻写意的语言D.奇幻飘逸的想象【答案】C【知识点】第三章“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解析】庄子寓言自道其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重言是“借重之言”,即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但庄子引用的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言指心想笔随、变幻写意的语言,就是表情达意不受真凭实据的拘限。因此,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实质上也都是寓言。(三十一)综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色奇谪、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惊世发耳贵的深刻思想和沉重情感。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谪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讥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三十二)荀子说理文的文学特征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而从文学的观点看,荀子的价值不是很大,有两点可注意:第一,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中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第二,创作赋和诗。(三十三)韩非子寓言的特点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共有300多则,载于内外储说、说林上下以及喻老、十过和其他一些篇章。尤其内外储说、说林上下,前面冠以简短的经文,其后则全由独立成篇的寓言连缀而成,成为“寓言群”。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这些寓言,都通俗浅白,形象可感。先讲一个(或不止一个)故事,之后摆出寓意,比较明切。但是由于韩非寓言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尽管有的也是虚构),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飞动飘逸,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第二编秦汉文学一、本编考情分析题型知识点掌握程度分值说苑、新序的文学价值应用5分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应用5分间合题战国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应用5分史记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应用5分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应用14分论述题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的情思内涵应用14分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应用14分二、本编知识结构体主要作家作品知识点裁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秦代散文:吕氏春秋、李斯、秦刻石文1施汉初期散文创作的政治、文化背景西汉初期散文贾谊:生平、代表作、创作特点晁错:生平、代表作、创作特点西汉初期政论散文创作的共同特征西汉中后期散文发展大势西汉中后期散文董仲舒与西汉中后期散文文风的变化刘向:生平、战国策叙录、新序、说苑司马迁报任安书、杨辉报孙会宗书、桓宽盐铁论东汉散文发展大势东汉散文桓谭、王符、冯衍文章的特点王充、仲长统、朱穆散文的创作特点史记的编撰体例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创作史记人物传记的剪裁和安排、“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文学成就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传散文刻画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班固的生平汉书汉书的文学价值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东汉其他历赵晔吴越春秋,内容及其文学特征史散文越绝书厂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的异同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汉赋文体渊源西汉初期“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的创作特点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辞赋创作枚乘七发及其开创大赋体式的贡献司马相如的生平及其辞赋篇目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大赋的勃兴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长门赋的艺术特点扬雄及其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纪行赋与刘歆遂初赋辞赋咏物赋与王褒洞箫赋西汉中后期汉武帝李夫人赋的艺术特点班婕妤自悼赋的艺术特点的辞赋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孔臧杨柳赋、蓼虫赋东汉辞赋创作大势,抒情小赋东汉辞赋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蔡邕述行赋、祢衡鹦鹉赋赵壹赋的创作特点京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的赋创作及其在赋史上的地位五言诗班固咏史,应亨赠四王冠诗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古诗十九首释名及其作者诗歌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及其主要的情思内涵艺术成就“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乐府”名义两汉乐府民歌汉代乐府机关的职能乐府诗歌的分类汉代乐府诗歌的保存汉代乐府民歌的题材内容艺术特色对诗经民歌的继承和新变三、重难点详解【知识点】第一章“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一)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他的作品,主要还是受到战国纵横家文风的影响。进入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两汉的散文,除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外,还有大量的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政论文的主流文风,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同时,不同时期有所变化。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平实沉稳、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文章的行文造语也在东汉后期向着骈俪方向发展。两汉时期数量不多的抒情、叙事、杂论散文,往往情感浓郁,饶有文采。(单选题)东汉前期散文的创作倾向是()A.情感浓重、文气纵横B.平实沉稳、引经据典C.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D.抨击时弊、愤世嫉俗【答案】C【知识点】第一章“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解析】两汉,散文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平实沉稳、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冻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二)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创作特点贾谊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他的文章指出了藩国之忧、匈奴之患、政治秩序混乱、经济失本无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往往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贾谊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之风神。(三)刘向战国策叙录的特点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它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编校、名称等情况之后,重点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化以及纵横家应运而生等历史情状。情感浓郁,气势纵横。刘向的奏疏文大都引经据典,切实平妥,战国策叙录则文气盛壮,颇具纵横之风,是一篇情文俱佳的好文章。(四)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新序10卷和说苑20卷,在刘向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两书都是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其中的篇章,以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是继承了左传的写人笔法;但是由于它不再穿插于历史叙述之中,而成为独立的故事,就具有了更多的文学意味。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不小的影响。【知识点】第二章“史记的编撰体例”(五)史记的编撰体例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规模宏大的通史。司马迁参照前代多种史著,创造了“纪传体通史”这种新的体例。史记之前的史书,或以编年记述(如春秋、左传),或分国别记事(如国语、战国策),或以记言为主,或以记事为主,总是显得单调疏散,事件之间、人物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融会贯通。司马迁则在前人基础上,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表,依年月摘记大事;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核心部分,它们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表、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两千年的历史著述。历代史著,体例或有些微变化,但总未超出司马迁的五种体例和基本格局。(单选题)史记中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体例是()A.本纪B世家C.列传D.书【答案】C【知识点】第二章“史记的编撰体例”【解析】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表,依年月摘记大事;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例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六)司马迁的生平际遇与史记创作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出身于史官世家。西汉时,他的父亲司马谈仍为太史令,至望继春秋而著史,未能如愿,憾恨而卒。司马谈是一位博辨学者,其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倾向道家,及其撰著史书的夙愿,都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影响。家世渊源,个人的政治际遇,对司马迁写作史记都有很大影响。史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的人生道路影响最大,鲜明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优良的文化熏染,并培养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坚定的著史志向。第二,“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激发出强烈的著史愿望,成为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最有力支柱。乃至后来他遭受腐刑,忍受羞辱和无限痛苦,著史的愿望成为他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撑。为了著史,司马迁曾有目的地漫游各地,实地考察历史遗迹,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每到一处,他必去访问古迹,收集史料,聆听当地父老讲述历史事件,了解其山川物产、SH风俗。汉武帝元封年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阅读、整理史料,开始了写作史记的工作。对司马迁写作史记发生较大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李陵事件”。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以为李陵战功赫赫,足以表率天下;他的降敌,实出无奈,他必然伺机报效汉朝。武帝大怒,囚禁司马迁并施以腐刑。这个不幸遭遇,使他屈辱愤怨至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总之,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及其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李陵事件,所激发的,发愤,心态,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七)史记人物传记的剪裁和安排史记人物传记是以人物为核心,贯串事件。这就要求它既要保证历史事件叙述的完整和真实,又要展示历史人物在事件中悲欢离合的命运和鲜明性格。为达到这一目的司马迁通过精湛的剪裁功夫来实现上述目的。司马迁精心选材,通过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个性鲜明。(八)史记“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史记人物传记选用安排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通过本传和其他人物传记的补充叙描,人物完整的经历及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经历完整,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展现了人物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侧面的性格,使事件和人物均有血有肉,完整活泼。(九)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受到他父亲司马谈的重要影响,思想开放多元,也由于他写史记乃是“私作”,容易贯注自己的史学思想,所以表现出较多新的理念。人物传记是史记的核心内容。史记之前的史著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它们所记载的人物,往往是在政治、军事、外交或者名望上显赫的人物,偶尔涉及个别小人物,但着墨不多。史记则除了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大臣贵族、官吏佞幸之外,也把SH各类人物写入正史传记,极大地拓展了史载人物的阶层和范围。史记采用了全新的体例。以往的史书以叙事(编年或国别)为记述手段,史记则变为以人物活动为记述视角,以人物贯串事件,把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便更具文学色彩。在史记记述的四千多个人物中,有众多言行举止鲜明的形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性格化人物。这些人物的成功塑造,首先得力于其以人物传记为核心、为基本叙述视角的新体例,同时,也是司马迁极富魅力的表现手法之必然结果。史记的叙事、写人手法,继承先秦历史散文尤其是左传的优良传统,追求叙事的故事情节化,注重塑造性格化人物,并在此两点上有所创新,更加成熟,这是史记最重要的文学成就。为了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司马迁采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写作手法,如以人物的言行表现其性格、在特定环境下展示人物性格、以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显现性格、以传神的细节凸现人物性格等。这些手法,或是新创,或是在既有写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得更加完善,终成叙事文学的典范。史记不只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巨著,更以其人物传记的卓越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史传散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价值,恰如鲁迅所说,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十)史记刻画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1)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3)在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情(4)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方面的精神风貌(十一)汉书的文学价值汉书没有史记那样深浓的情感,行文也不像史记那样富于变化、挥洒自如,但是,汉书叙事平实稳健,文章组织严谨,语言典雅凝练,不失为史传文的典范。即使从文学角度说,汉书也有不少人物传记,能够在短幅片段之中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十二)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汉书最负盛名的人物描写,是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的精细刻画。“李陵传”写李陵兵败而降,在匈奴为官。昭帝即位,与李陵交好的霍光、上官桀辅政,即派李陵故人任立政出使匈奴,伺机招回李陵。任立政与李陵相见的叙描,表现人物的神情和微妙心理,非常细腻。两次相见,第一次因为单于设宴,双方不得交谈私事,任立政只能以眼神和动作暗示。第二次相见,老朋友本可以一叙衷情,但中间又插进个卫律(亦汉将降匈奴者),于是,立政婉言侧敲,李陵忧心忡忡。班固把这个场面写得曲曲折折,回旋起伏,极能传神达意。“苏武传中李陵置酒为苏武送别的描写,也刻画了李陵曲折复杂的心境。对苏武的赞佩和羡慕,对汉朝的依恋和怨恨,孤处异域的无奈和凄凉,有国难归的悲哀痛愤,千结百念,汩汩流出。“苏武传”塑造了忠贞不渝的爱国者苏武的光辉形象。武帝天汉元年(前IO0),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匈奴维王欲劫持单于的母亲以降汉,趁机联络苏武的副使张胜谋划此事,计划败露,苏武受到牵连。匈奴威逼、利诱苏武投降,但苏武始终坚贞不屈,于是被残酷监禁。细微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大义凛然、决不屈服匈奴的爱国精神。尤其是李陵受单于之命劝降苏武的一段文字,更在比较中突现了苏武光辉的品格。李陵联系自己的身世及汉朝现状设言,语辞恳切,真诚动人。苏武却丝毫不为所动,这段叙写,表现各自的思想品格和深层心态,非常细腻传神。总之,汉书叙事翔实平妥,笔法谨严,是一部信实可据的优秀史著。它的人物传记,有不少生动的描摹和细腻传神的刻画,在文学史上也有较高地位。(十三)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的异同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两部杂史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内容有很多相同。它们在写作上有一些共同特点:记录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越绝书各篇相对独立;吴越春秋集中记述吴越争霸的故事,越绝书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从文学角度来看,吴越春秋似较越绝书更具文学性。【知识点】第三章“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十四)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汉代的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之类,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另一种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张衡二京赋等,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到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整个汉代辞赋创作,就是沿着这两条线索发展:一是“骚体赋”时时出现,延续不断;二是讲究铺夸描摹的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单选题)贾谊吊屈原赋属于哪种文体样式()A.骚体赋B.大赋C.抒情小赋D.辞赋【答案】A【知识点】第三章“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解析】汉代的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之类,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十五)汉赋文体渊源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关于赋的源起,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赋篇。荀赋咏物寓意,篇幅短小。其铺陈写物和问答结构,对汉赋产生了一定影响。(十六)枚乘七发的创作特点及其开创大赋体式的贡献无论内容还是形制,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这篇作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第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铺排夸饰,排比譬喻,富丽细致。整个作品除方术之士”一节,其余各节无不具备这个特色,这就形成全文层层铺叙夸饰的整体特征。第二,与“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一样,七发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的喜怒哀乐。与贾谊情感浓郁的辞赋相比,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第三,在遣词造语方面,也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第四,以主客(吴客与楚太子)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十七)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天子游猎赋除采用问难的结构、整齐排偶的句式这些典型的大赋格式外,还有以下几个特征:(1)丧失了真情实感(2)空间的极度排比(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4)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天子游猎赋的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述志,而在于逞竞才学和炫耀文字。实际上,不止司马相如,也不止天子游猎赋,汉代所有大赋作家、作品,无不具有逞才炫耀性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汉大赋的这一鲜明特色,使这一文体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有汉以来实用文风的束缚,曲折而执著地实现了文学表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十八)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杨雄大赋,铺排夸丽的风格,以及其体式组构,基本模仿相如赋,但是在谋篇运思上有了新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3)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苑囿、湖泊、山水、宫阙、物产、宴饮等无所不写,不止描摹田猎一端。虽琳琅满目,但分散无统。扬雄则不同,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的雄伟、物产的丰饶,甘泉、河东二赋专写天子祭祀,校猎、长杨二赋专写天子田猎,比较集中。他的大赋在构思、取材上确实是讲究规范的。其次是“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他并不直接指责成帝的错误,也不直言自己的真正思想,而往往有意曲解帝王的行为,或者把帝王描摹成他理想的模样,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核心考点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