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 领悟把握守正创新丰富内涵讲稿.docx
-
资源ID:1871105
资源大小:20.2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 领悟把握守正创新丰富内涵讲稿.docx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领悟把握守正创新丰富内涵讲稿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原则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守正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今天,我们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½W-JA4k神你一主P登金而叵守正才常不算失方向、不才赢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是说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了,我们必须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活力。同时,我们要永远记住,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完善和改进,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的继续前进,而不是改变方向,更不是要丢掉我们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同时,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2023年4月2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2024年7月,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守正创新,守“什么”,创“什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守正创新”中“守什么”和“创什么”。守什么:守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这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正: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守人民民主专政之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之正: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创什么: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实践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解决新问题,推动实践发展。制度创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济体制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通过“守正”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原则,通过“创新”推动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深刻领悟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指出“要坚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改什么、不改什么,改哪里、如何改,都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才能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我们要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重大改革举措,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新征程上,继续突出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必然是全方位的。新时代以来,从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到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再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各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全会决定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和部署改革举措,涵盖了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全面协调推进,力求形成整体效能。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保持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激发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就一定能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坚持守正创新”是其中重要内容。此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也是其中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核心话语,使用频率极高。“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其内涵之丰富,思想之深邃,意义之重大,需要我们深刻领悟和切实践行。守正创新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相比较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过时,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仍然“与我们同行”。守正才能把稳方向,创新才能充满生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迫切需要立足时代前沿,观照重大现实,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把握历史主动,在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中,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守正创新是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要求。守正初心不改,创新决胜未来。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常、传承与发展、不忘本来与开辟未来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守正创新”是同中华文化讲的“老根新芽”“旧邦新命”“返本开新”“固本开新”“革故鼎新”等紧密联系并演进发展而来的,是与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相连接相贯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一重要论述实际上赋予了“守正创新”以思想路线的意蕴,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坚持守正创新,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既坚持了老祖宗,又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守正创新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原理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两个结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的。”“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J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与守正创新的根本方法的内在关联。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推动“两个结合”,在“两个结合”中彰显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独立自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元固本、守正创新的核心要义。表明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样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形态,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也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民为邦本”与以人民为中心,“自强不息”与改革创新,“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和实生物”与文明交流互鉴,“协和万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融相通、相互映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内在统O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的内在逻辑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具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现代化在中国的艰难历程和后发追赶型特征。现代化起始于西方,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十八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小生产,蒸汽机代替了手推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的大清国被动地进入世界史。“睁眼看世界”发现西方已是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自己还处于农业社会、农业文明。于是就有了此后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变器物;学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变制度;学西方的“科学民主”,变文化。孙中山先生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1933年巾报月刊专门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1935年还有“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文化论争等等。从大历史的视角看,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体中用”“中用西体”,所要探讨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即“古今中外”,关键就是如何认识现代化。而之所以会有“全盘西化”的提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陷入了“西方化=现代化”的迷思。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发展有“先发内生”和“后发外生”两种类型。后发外生的现代化国家基本上都要经历“追赶”先发内生的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就现代化走在前面而言西方是“先生”,可是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先生老是侵略学生二一代代志士仁人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和理论建构。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现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发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号召。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为鉴”,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的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始。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问题。我们党逐步形成关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新中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之家”、“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以根本性质、指导思想、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目标、蕴含“六观”、重大关系、世界意义等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深入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体现了独立自主性。在历史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主体性结合中体现为开拓创新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凸显了历史主动性。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对外掠夺扩张的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和格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更好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坚持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相结合。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创新,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动力和方向。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魂和根,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同时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在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始终沿着正确航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J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实质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占得先机,把握主动,取得优势,赢得未来。只有创新,特别是从。至(JI的原始创新,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彻底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把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o坚持守正创新,谱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新篇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制胜法宝。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谋划了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战略安排。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总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既确保改革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生机勃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年内乱后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JI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开启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势不可逆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全面部署,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中国式现代化,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关乎命运,“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坚持守正创新,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我们要深刻领悟和切实践行“坚持守正创新”这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和基本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也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鲜明的标识、最壮丽的气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凝聚起“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磅礴力量。以改革开放为“关键一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必由之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我们所要把握的最大历史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