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拜占庭教会与世俗音乐的矛盾.docx
论拜占庭教会与世俗音乐的矛盾在拜占庭帝国由兴盛到衰落的千年历史中,世俗音乐始终是人们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教会及其基督教作家的严厉打击和尖刻的批评,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音乐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衍生下来,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光彩夺目的印记。拜占庭;世俗音乐;教会拜占庭一一古罗马的东方首都,是在古代罗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般也称它为“东罗马帝国二其疆域横跨亚欧大陆,曾与盛唐时期的中国和伊斯兰教巅峰时代的阿拉伯帝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因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在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ByZantiUm)的旧址上,所以,也常常有人称其为“拜占庭帝国”口。早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航海迁徙者在地中海一带建立移居地时,拜占庭这一名称就出现在历史典籍中。关于东方帝国初期日常的音乐生活,可以从拜占庭历史学家记载的典礼仪式中窥见。在记载这些日常音乐生活的同时往往添加上教会作家针对公众表演所带来的道德上的有害影响的抨击以及教会教规严控世俗音乐发展的法令和条例。东方的世俗音乐曾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乐器演奏者凭借记忆为歌唱者伴奏。拜占庭的记谱体系专门用来记录基督教的赞美诗,或者记录皇帝、皇后、达官显贵们在宫廷礼仪中露面时的赞颂曲,或者记述在教堂中迎接来访的教会显贵时吟颂的赞颂词。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直到13世纪记谱法完善以前,这种记录方法不允许被用在除了上述介绍的几种仪式之外的任何场合。即便记谱体系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几乎也不可以用来记录世俗音乐。由于教会对世俗音乐极力排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世俗音乐的发展。但是,音乐发展的自身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以政令和宗法制度限制世俗音乐的企图都是徒劳的。拜占庭帝国的世俗音乐就是在极其不利的历史背景下逐步滋生、繁衍和发展的。其主要形式包括戏剧、异教的庆典仪式、祭祀仪式和器乐演奏等。一'教会对世俗音乐生活的态度拜占庭帝国从西方和希腊化世界承袭了很多包含竞技比赛、舞蹈、哑剧以及其他类型的戏剧表演的非基督教节日;这些非基督教盛会,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外,还有罗马历新年(Calendae祈愿节(Vota)、冬至节(BrUmaIia)和五月节(MaiOUmaS)等节日,在我们所描述的这一历史时代的前几个世纪,经常在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包括安提阿(Antioch)、以弗所(Ephesus)、米利都(Miletus)、贝加蒙(Pergamum)等地,尤其是在亚历山大里亚格外兴盛。开始时这些盛会遭到了基督教作家的强有力地攻击和谴责,当基督教的教义成为新建立的罗马帝国国教时,这种攻击则变得更为猛烈。当教士们确信深深扎根于人们思想中的盛会难以废止时,他们改变了策略,开始控制所有的演出并且逐渐地使其基督教化。教会对世俗节日采取的敌视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公元24世纪,基督教徒生活在一个异教文明高度发达的帝国中,他们被不停上演的戏剧表演、舞蹈演出以及竞技活动所吸引,并参与其中。这种现象说明了,为什么一些教会作家要用种种反对“撒旦的戏剧”的警示语言,批判它最终会破坏朴素的家庭生活。类似这样的预言最早可以在护教者的作品中发现。塔提安(Tatian)在他的致希腊人(AddreSStOtheGreek)一书中,谴责世俗节庆活动是在邪恶魔鬼的庇护下进行的集会。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二世纪的护教士)在他的著作奉劝基督徒(SupplicationconcerningtheChristians)中努力劝说教徒不要走进剧场,不要观看世俗的戏剧,并且提出,不制止杀人者等同于犯了杀人之罪;安提阿主教狄奥菲鲁斯(Theophilus)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亚历山大的克雷芒(ClementofAlexandria)在他写的训诫词(PaedagOgUS)的最后一章质问道:在世俗戏剧表演中有什么可耻的东西不存在呢?到了2世纪末3世纪初,世俗的戏剧表演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有两位基督教作家认为有必要对戏剧表演活动进行控制。这两位教会作家都是迦太基人,而且都是用拉丁文写作,他们是德尔图良(Tertullian,约160约225)、或者是齐普里安的同代人,被称为伪齐普里安(PSeUdoCyprian)的学者。德尔图良对戏剧的发展史作了一系列调查以后指出,所有这些戏剧都与多神崇拜有联系,因此,他认为剧场就是从事偶像崇拜和奢侈活动的场所:“演员们用歌唱、韵律诗、风琴和里拉琴等方式来演绎阿波罗、缪斯、密涅瓦、墨丘利。这些戏剧表演和即将来临的耶稣之审判,即最后审判,是如此地不同,那可笑的东西,那历史悠久的世俗(戏剧)与那些值得嘲讽的时代将被一场大火所终结,与人类所不能预测的最后的、永恒的审判之日相比,它只是昙花一现!”278齐普里安批判古典戏剧的小册子可追溯到3世纪中叶,它反驳了那些以旧约中之训诫为托辞观看剧场表演和芭蕾的人们。虽然在旧约中是可以用器乐或人声来赞颂上帝的,但是,异教徒把迷信同神圣的圣经中的表演相混淆,并辩称是基督之名所赋予他们的权利,还比作是偶像崇拜的神圣权利。因为,现在那种被异教徒用来崇拜某种偶像而做的表演,经常被虔诚的基督徒以表演的方式所效仿。异教徒的偶像崇拜被保留,而上帝那真正的、神圣的宗教却被侮辱。“观看表演的人用这种方式为自己辩护,就曲解了旧约的原意,因为,那时的竖琴、镜镀、长笛、鼓和齐特琴都是用来表达对上帝、而不是对偶像的崇拜所用,然而现在由于恶魔的掌控,这些乐器必须禁用。”278由此可见,教会的法令与世俗表演之间的矛盾异常激烈。二'教会排斥世俗音乐的原因教会排斥世俗音乐的原因体现在诸多方面,究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基督教一性信仰与多神崇拜的矛盾;第二,世俗表演的某些形式与内容有悖于基督教的教义教规。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加强教会的绝对统治力度,教会及教会作家极力反对异教的各种祭典仪式和世俗音乐表演。有关拜占庭世俗音乐的表演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可以说在帝国形成之前早已存在,是当时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拜占庭帝国初期,在一所异教的城市中,基督徒是少数,按照城市的法规,他们被允许居住在其中。任何行为上的出格都会遭到立即镇压。因此,他们必须远离喧嚣的剧场,防止自己受剧中腐化生活的影响。但教会无法干预非教徒的生活,更不能废止戏剧表演。首先,当时的世俗表演以颂神祭神为主,表演形式多样,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有妆扮;在奥林匹克竞技会的比赛项目中,包括剧场表演、音乐和戏剧演出、田径、赛马和角斗等;在5月狂欢节中有男女共舞的场面;在罗马历新年庆典(3月1日)仪式上要举行假面舞会,这种带着面具的庆典活动流行范围十分广泛,乃至于教会禁止牧师们参与这个节日的庆典活动;在世俗的婚庆仪式和酒会上,经常出现男女欢歌劲舞、器乐即席相伴的场面。面临着世俗音乐的强力冲击,基督教会也采取了相对应的行动,开始广泛地治理由戏剧表演引起的混乱,老底嘉会议(theCouncilofLaodicea)谴责教徒在不符合教规的婚宴中跳舞。在婚庆典礼中,如果有演员入场表演戏剧,神父和牧师必须马上离开,不允许留在那里观看戏剧。上述世俗表演被基督教视为异端,必须尽量防止其教徒被所谓下流的世俗戏剧表演所腐蚀。它反对其教徒参加任何类型的戏剧表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这类戏剧表演一般是为奉献给众神的。因此,在以后几个世纪,教会对各种形式的舞台表演的态度日趋敌视。其次,世俗戏剧、流行节日庆典、酒宴及声乐和器乐表演,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会不可避免地涉及男欢女爱、醉酒狂歌、乐舞不羁的表演内容。甚至,非基督教徒常利用戏剧嘲弄基督教及其礼仪。异教的演员在表演中模仿基督教徒举行弥撒典礼时的样子,并嘲笑教徒殉教的行为,也模仿其他宗教活动来取悦观众。这些与基督教的禁欲、冷漠、超脱、无人间欲念、逆来顺受的信条是水火不容的。在教会人士看来,这是推崇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那些表演充满污言秽语、粗鄙的举止,其发式、其步态、其服饰、其声调以及其肢体的摆动、眼睛的频频转动,长笛、管乐、表演以及剧情和所有的其他因素,简言之,一切都充满了放荡与堕落。”3为了统一人们的意识,巩固其统治地位,基督教会制定了一系列法令,严格禁止一切非基督教的表演形式。这也是基督教排斥世俗音乐的又一原因。三、世俗音乐的史学价值在教会严密的控制和沉重的打击下,世俗音乐的处境岌岌可危。教会只准许听起来庄重严肃的音乐可以演唱。听起来很软弱并且带有女性气质的使用半音程的颂歌或者容易使人产生欲念的器乐音乐是被禁止的。其理论基础是“音乐不属于美学范畴,而属于伦理问题:这样的观点是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及其门徒、新毕达哥拉斯派、新柏拉图主义等古希腊哲人就是如此看待音乐问题的。柏拉图主义在公元2世纪复苏,它的复苏使基督教顺利地融入希腊一一罗马文明中。柏拉图主义的音乐理论很容易被神学家所接受,吸取了毕达哥拉斯哲学和诺斯替派哲学精华的新柏拉图主义,架起了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音乐理论之间的桥梁。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音乐理论都强调,音乐需产生并达成身心的和谐,弱化欲望,使举止优雅得体,使灵魂升华。公元392年狄奥多西皇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后,宗教的教义教规迅速上升为精神统治地位,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和出发点,并以雨后春笋之势遍布世界各地。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教会音乐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在中世纪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尽管如此,世俗音乐一刻也没有停止其前进的步伐。戏剧演员、歌唱家和器乐演奏家冒着身心遭受巨大打击和迫害的危险,坚决从事自己钟爱的演艺事业。以此来讽刺和揭露当时社会的阴暗面,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的贪婪和统治者的荒淫。他们以鲜明的立场说出了人们想说而不敢说、想唱而不敢唱的内容。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质量的再思考,人人有追求幸福、友谊和爱情的权力,要面向人间而不要面向天国;要面向现实而不要面向虚幻。植根于大众中的世俗音乐在拜占庭受到人们的喜爱,一直持续到帝国灭亡之时。拜占庭的世俗音乐推动了世界音乐历史的发展进程,如果没有当时的戏剧表演,就没有17世纪意大利正歌剧的出现,也不会有后来的喜歌剧、浪漫主义歌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的问世;如果没有当时的器乐演奏,就不会有后世的独奏曲、合奏曲、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器乐体裁形式的诞生。在拜占庭帝国由兴盛到衰落的千年历史中,世俗音乐始终是人们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了教会及其基督教作家的严厉打击和尖刻批评,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音乐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衍生下来,它沿袭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音乐文化成就,同时又融进了东方音乐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特征,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光彩夺目的印记。Ei徐家玲.拜占庭的历史分期与早期拜占庭E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30.2贡威赖斯.拜占庭音乐与圣歌史M.伦敦:克拉伦登出版社,1958.3圣鲁西曼.拜占庭文明M.伦敦:伦敦出版社,1959:25.OnthecontradictionoftheByzantinechurchandsecularMusicGAOZhi-mini,LVJingzhi2(1.CollegeofMusic,NortheastNormalUm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2.CollegeofArt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China)Initsthousandyears'historyofByzantineEmpirefromprosperitytodownfallsecularmusicwasanindispensablecomponentoflifeinthepeoplerSproductionpracticeandsociallife.AlthoughinspecifichistoricalbaCkgroundithadbeenseverelyattackedandsharplycriticizedbythechurchandChristianwriters,Secularmusicwithitsstrongvigoranditsownlawsdevelopedandleavesitsgloriousmarkinthelonghistoryofmusicdevelopment.Byzantine;SecularMusic;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