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docx
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立足于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发挥学校在培训中的作用。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与教师的成长需求,在学校统一的培训计划安排下,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把培训随时随地渗透到自己真正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学校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最终解决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培训活动促进我校教师的教学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二、基本目标1、通过培训活动,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建立共同提高、同伴互助的常态教研机制,确保培训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并可持续发展下去,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2、通过培训活动,着力培养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为提高课堂效率,建立和谐的课堂提供平台,让教育理念在相互撞击中得到创新,促进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在相互学习中得到锻炼,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相互研讨中得到发展。3、通过培训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及优秀教师作用,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4、通过培训活动,建立和健全校本研训活动制度,确保活动内容高效有序、扎实稳妥地开展,做到每次活动有准备、有记载、有汇报、有效果。5、通过培训活动,利用优势资源,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探讨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使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在教研活动中产生积极影响。三、组织领导为确保培训活动开展收到实效,学校建立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直接抓,教研室具体抓的教育管理模式。积极构建分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机制。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成员:全体教师四、培训的内容:1、开展两次教学理论校本培训活动。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及相关理论;根据学习提纲进行学习。组织教师观看课堂教学实录及专家评议指导,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2、开展一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3、开展一次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训,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让孩子健康成长。4、开展教师教学经验谈活动。即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以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五、培训主要形式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为基本形式的培训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师优质课等活动,为教师参与培训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研讨-实践-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集中学习(每周一次集中学习时间,分学科进行)学校集中教师学习,采取聘请专家讲座、观看课程改革音像资料、校长讲座等方式,教师做好笔记。这是指导教师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二)自主研修反思(贯穿于教师的生活与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业务学习提纲进行自学,结合实际案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行动实践;交流、反思、实践来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化水平的目的,这是促进教师自主发挥和提高的主要方式。(三)信息卡由教研组确定主题,教师分头探索、实践、研究,然后集中讨论形成共识,写出记录存档。这是培训教师创造精神,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有效方式。(四)随堂听课点拨主要方式是校长和教导主任员经过听课、评课,个别交流和集中评议,使教师的个性得到持续发展。六、具体措施1、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教研理论水平和教研工作能力。培训不是学校关起门来搞教研,而是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引领,借助专业引领,既可以克服学校在培训中眼光狭窄,资源短缺的弊端,又可以克服教研部门在教学研究中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弊端。2、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抓住“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契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使教师能把课改的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奠基础。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有计划的开展“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教学指导、示范课、研究课”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教科研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4、实施课题引领作用,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学科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疑点、难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各级课题研究,教研室组织人员对实验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调查、研究与指导,随时和实验教师研讨交流。5、加强培训的原始资料归类建档,定期总结。七、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培训顺利开展1 .组织保障。学校成立由王勇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唐应山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学校的培训工作。做到责任明确,人人参与。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宏观调控和全程监督,为培训提供好服务,努力把教师的研究和工作凝聚到学校发展这条主线上来。2 .学习保障。学校要坚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并形成制度。通过学习引导教师重视理性思维,学习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并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3 .培训保障。学校要重视开展专门的校本培训,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以此带动全体教师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校本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根据学校实际,采取以自学为主、交流为主、业余学习为主、课题研究为主、立足岗位培训为主等途径,力求保证时间、保证质量、保证效果。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使教师能广泛汲取先进的教育信息。4 .时间保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各学科教研组培训活动开展的时间,要确保每一位教师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组内培训活动,并为教师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研究环境。5 .物质保障。各校要保证培训工作的经费和设备设施投入,购买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报刊杂志和音像资料等,为教师读书学习、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要实现宽带接入,开放学校网络机房,让教师能够及时在网上查阅、浏览自己所需的学习数据,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博文,丰富教师的信息储备。6 .管理保障。各校要注重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培训与教师评优选先、职称晋级、绩效工资挂钩,调动教师内在的动力,对培训工作成绩显著的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