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培智班主任如何筑基和生长班级文化 论文.docx
-
资源ID:1852911
资源大小:13.63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探究培智班主任如何筑基和生长班级文化 论文.docx
探究培智班主任如何筑基和生长班级文化摘要:由十余名智障儿童组合成的班集体,差异显著的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产生集体动力,班级文化便在动力流动中形成、弥漫与生长。培智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的创设者和引导者,其教育理念和心态意志对智障儿童的个性特征和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关键词:培智班主任班级文化筑基生长智障儿童正如一颗颗残缺的种子,在播种、浇水、施肥等过程中,除了提供和普通种子一样的生长条件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特殊护理。鉴于智障儿童个性特征及人格发展的需要,根据中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学习目标的不同,将班级文化分为筑基阶段和生长阶段,旨在让智障儿童在认知和道德发展各阶段顺利过渡。一、筑基阶段班级文化在前期即筑基阶段对智障儿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堂纪律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方面,有效的做法便是随时引导智障儿童将注意力放在积极的有建设性意义的行为上,如配合老师完成相应的日常工作,养成爱学习爱劳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勇于表达自己意见等习惯。针对智障儿童的惰性、依赖性设计奖惩制度,做到严格督促。1、师安而静生安,即是让心拥有安全感。作为班主任面对智障儿童诸多学习和行为问”题,带着困难和困惑与他们相处,思考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如何与智障儿童生活习性相结合,应对重塑行为模式难题,思考如何俯身低就的与孩子们交流,寻找共同兴趣点。在这些思考中,逐渐提高特殊教育技能,有了这些成长,心便有安全感,平静的心与孩子相处。先“安”而后“静”,平心静气便会接纳智障儿童成长的迟缓,接纳他们与正常孩子的差距。当孩子们学不会、反应迟钝,达不到要求时,不急不躁,保持心态平和,这样教育智慧方得以实施,教育公平方得以显现。2、工丝田致情通每一个智障孩子都需要细致对待。培智教育最棘手的班级问题莫过于学生个别差异很大,每一项教育策略的实施都不能全员要求,甚至覆盖面达不到50%。所以要仔细分析每一个孩子的脾气秉性,班级每一项活动都落到实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节假日的由来,甚至天气的变化,都可以作为课堂上讲课的内容,将知识细化、具体化,通俗易懂。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会发现智障儿童开始慢慢接受同伴、适应环境,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品德意识,师生情感日益加深,教室的空气场凝聚力逐渐加强。3、温随度动温,与学生互动方能产生温。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多与学生聊一聊,如家中的趣事,亲戚朋友之间的交往,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谈一谈身边最近发生的事情。不论学生讲得清不清楚,对或错都不重要,只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课堂上尽量为他们提供语言、非语言表达的机会。虽然智障儿童表达能力弱,但其展示自我的需求,还是很强烈的。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孩子做充分的了解,更好地服务于个别化教学。度,在一定范围内让温度处于动态的浮动。水,如果太热则会烫手,过冷便会结冰,不再流动,只有适宜的温度才会让人感觉到舒服。与智障孩子的互动交往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调整自己的兴趣内容,尽量与孩子的爱好协调一致,尝试让自己返璞归真,所谓大道至简,正如写字,高水平书法家的作品往往很朴素,力求回到事物刚开始发展的状态。与智障儿童的交往也是如此,磨合久了,便能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然后对孩子们严格要求,提高监督的标准和水平,不松动、也不轻易更改。最后经常疏通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障碍,孩子犯了错误或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时,我们有时会抑制不住大发雷霆,对孩子提出要求并责令其改正。但孩子并不顺从,有时候不是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心中有气,阻抗我们对其的教育影响。时间长了,便会出现情感障碍,这时适时增温,疏通情感上的对抗,便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生长阶段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在课堂纪律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积极劳动、维护班级荣誉的自觉性都在慢慢的生长。孩子每一天都是动态成长的过程,对他们的认知判断也需要日常更新。1、集体动力促生长同一个班集体内的智障儿童,每天生活学习都在一起,通过交流与碰撞,熟悉之后接受彼此的脾气秉性,达成一种约定成俗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无论在课间活动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每一个孩子的能力现状有较充分的了解,就可以在实际教育管理中利用智障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灵活施教、智慧引导,让学生自然成长。在肢体运动协调、语言表达流畅、劳动技能娴熟、知识识记水平、迁移运用技能、惰性、依赖性、语言、非语言、意图理解能力等方面对孩子做发展性评估。采取的教育策略是提高情感亲和力,培养孩子参与积极性,教育原则发挥优势,展示长处,带动弱势领域发展。如生A、F肢体运动能力较强,可以在课间操或体育课上队前示范动作,让其他生观察学习;生A、B、F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课堂小组活动将他们分在一组,自由探讨完成任务,另外一组由老师带领引导对话;生D、E各方面能力都很差,同时惰性、依赖性又非常强,就让他们成为全班同学帮扶的对象,时时监督和督促;生A、B、C、F在拖地、擦黑板、整理教室卫生方面技能娴熟,就让他们一对一帮扶,带动程度差的同伴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意识;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普遍对词语和句子识记和理解较差,如教学”大树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时,让身材高大的孩子扮演大树,瘦弱灵活的孩子扮演小鸟,张开翅膀绕着大树愉快的飞来飞去,指导学生面对面站成两排,摆出小河的形状,让孩子模仿小鱼游泳的姿势,在河里来回穿梭,快乐的动力场帮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大树小鸟小河鱼儿家的概念。2、培养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促生长目前,对智障儿童提出的教育目标是适应社会。而面对灵活多变的社会情境,智障儿童如何满足这些复杂要求和应对不断变迁的挑战呢?智障儿童在学校毕业之后还有很长的人生之路要走,因此特殊教育塑造下的“核心素养”要能持续经受得住社会的考验和淘汰,这对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种拷问。跟普校教育相比培智教育只是降低了思维发展的深度,而不应该狭窄教育的广度。然而鹦鹉学舌式的机械模仿训练对适应环境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不应该得到提倡,因为人要适应社会就必须会积极的思考,通过对信息的记忆存储和加工,输出为对外界有所影响最终能积极改变环境的言行。因此智障儿童适应环境不仅仅关注生活经验图式的构建和生长,关键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有积极应对的行为,有勇于尝试错误、学会顿悟、对信息重新加工的心理素质,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培养智障儿童的学科思维。学科教学中通过对一些常见事物的认识,以问题为导向,串联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让孩子通过以往生活经验寻求答案,持之以恒,智障儿童的思维就逐渐演绎和升级。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大量客观事物的认知实践从而达到丰富主观思辨能力的目的,智障儿童亦是如此。由此重视和培养智障儿童思维能力和尝试解决困难能力,应该纳入培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潜心科研促成长大多数老师在培智课堂上应该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设计的教学,课堂情形却总是卡壳,一点都不流畅。学生要么目光呆滞、茫然发懵,要么答非所问、各有各的姿态,甚至有尖叫、教室里跑动等不良行为,几个回合下来老师也开始思维停滞,心神俱疲,满怀失望和郁闷草草收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压抑和苦闷一直是培智老师成长的顽疾,下面结合教育理论和多年来的培智教育实践谈一下粗浅认识:(1)我们不能抱怨孩子不参与。一方面重度障碍的智障儿童参与困难,能参与的智障儿童没有掌握具体的学习、操作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一味追求教学形式和目标,却忽视了实效。要想达到有效教学就必须深入研究我们所教的内容,学会站在智障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去操作,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方式,教学过程的急躁和教学环节设计的肤浅,学生必然不会参与。(2)相信智障孩子的智慧,发掘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信心。在生活学习中,智障儿童是能够做成很多事情的,带着欣赏和赞扬的态度面对他们的成功,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孕育巨大的亲和力。多给智障学生一些信任和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显著促进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3)培智教育课堂教学必须注重研究。没有成熟的范式供我们参考和借鉴,每个年级、每个班、每个非正式群体、每个个体,差异都很大而共性又太少,智障儿童的思维行为习惯、生活爱好兴趣都需要老师勤奋的去摸摸底,带着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生活经验、清晰的评价思路才能把孩子的底摸清摸透,筛选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均需要我们排除功利之心深入去研究。只有研究才能让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殊教育者。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是目标单一、层次简化、手段复杂、效果反复、过程曲折的。这决定着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朴素、平凡、单调,却富含创造和智慧的,十年如一日的督促和陪伴,慢慢的让他们变得独立自主、幸福生活,这是任何教育理论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潜下心来关注、教育、研究这群特殊的孩子,以发现的问题为导向,在特殊孩子的教育之路上多做贡献。参考文献:高茂军、王英兰: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革新,天津教育出版社,第53页,第57页。2李江波:森田心理疗法解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138页、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