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论文.docx
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是其得以传承的载体,阅读古诗,我们可以读到作者的爱国情怀,也可以读到古诗中的世间真情,最主要的,古诗词作者的个人魅力以及人生理想都在其作品中体现;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应当得到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古诗美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进而发挥教育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以课堂教学为现实依据,美育为依托,对小学语文古诗的美育教学渗透进行了简单阐述。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渗透引言: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从执教者角度来尝试,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从古诗的美学特点出发,通过具体的形象美、思想美”和“语言美”等三个方面浅谈在古诗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对小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美育渗透。一、借助优美的艺术形象对学生美育渗透1 .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引领着学生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靠形象说话,靠形象体现主题,靠形象显示美学作用。作品中任何一个美好的人物形象都给人以美的教育和感受。所以小学古诗中的美育必须伴随人物形象进行,离开了具体的人物形象分析,美育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试图用古诗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时候,就一定要通过一首首古诗中的优美的人物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学生能够直观具体地感受诗中蕴藏的美好人物形象。例如人教版语文第六册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在这首古诗中,诗人逼真地描绘了一个“蓬头稚子”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怕惊动了鱼儿上钩,只好不应那前来问路的路人。而文中的插图更是为诗的世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图片,他们会发现这个垂钓的孩子的手势是表示“拒绝的。远远地就让前来问路的路人停下脚步,禁止喧哗。这样的待客之道使我们在古诗中很少见到的,但是学生们不会认为这是“无礼”。通过学生们的想象,一个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这样贴近小学生生活的童趣诗,引起学生们强烈的心理共鸣,激发了他们的无限想象,使得学生们津津乐道,身临其境,乃至流连忘返。我记得在学习完本诗后,一个男生不无神往地说:“要是我也能像诗中的那个小孩一样该有多好!”这就是在故事教学中,通过感知人物形象,对学生美育渗透达成的境界。2 .美丽动人的景致陶冶着学生诗人是多情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诗人看来,眼之所见,万物皆可入诗,在诗人的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妩媚多姿,那么多情。所以在他们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一虫一鱼,都是可爱的,有情的。正是一代代诗人们的薪火相传,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中国文人思想才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在身体内代代流淌。诸如此类的诗不胜枚举,它们无不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大自然的一幅幅优美画面,使自然之美再现于艺术作品中,其形象都是优美生动的。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适当地有意识地对这些艺术形象进行必要的美学鉴赏,使学生如临其境沉醉于诗境画意的形象之中,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一一使之健康高尚;丰富他们爱美的内心世界一一使之纯洁无瑕;进一步激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一一使之虽行千里,而不忘初心。.特有的意象启迪着学生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某个意象的形成,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意象在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积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蕴。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因此,借助古诗文化中蕴含的特有的意象,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意象属于中国文人墨客特有的审美和语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意象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血液和精髓,只有了解中国古诗中意象的特殊意蕴,才能巧妙地扣启诗歌的大门。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古诗意象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将中国审美通过美育渗透融入到学生的血液里,做有根人。二、借助真挚动人的情感对学生美育渗透美育渗透不仅有感知艺术形象之美的作用,更具有陶冶情感作用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无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色彩,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因事缘情,有的借景抒怀,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寄情山水,有的边塞报国,有的春风得意,有的孤愤郁闷师生在学习这类古诗时,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运用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美育渗透。1 .强烈的爱国之情熏陶着学生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曾说,“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也不会爱。我国先贤们更是将国事和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中,有不少表达个人浓烈爱国之情的诗篇。例如宋代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其对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偏安江南,表示了无比的悲愤。对于北伐中原,统一中国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抒发了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激情。读后本诗,你感受到的是毫无伤悲绝望,而是特别鼓舞人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好示儿这首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情怀的美育渗透。2 .浓烈的思乡之情感染着学生伟大诗人屈原曾经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在古代,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与亲友远别。但悲苦的心灵易于做诗,生别离成了思乡诗产生的契机。上至商周,下至清末,思乡是永恒的主题,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位诗人的创作中。例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组织这类思乡之作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关注乡情,关注乡亲,对学生进行热爱乡土中国的美育渗透。3 ,闲适的山水田园之情陶冶着学生山水田园诗往往通过描绘祖国婀娜多娇的大好江山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淡薄闲适的思想感情。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中,诗人举重若轻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副鲜明美丽的秋山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自然景物和爽朗旷达的感情。通过讲读这样的诗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奋发进取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从而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再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自然的风光,普通的农院,醇厚的友谊,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一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4 .真挚的情谊感动着学生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中,有不少表达个人浓烈爱国之情的诗篇。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表现了对老朋友依依惜别、恋恋不舍的深厚感情,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作者在引导学生感悟这首诗的时候,特意借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现代古典音乐大师方锦龙先生演奏的阳关三叠,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自己站在渭城,与朋友执酒送别。通过这样的讲读和吟唱,对学生尊重友情、珍重友谊的思想教育不是水到渠成吗?这不正是小学古诗所蕴含的美育渗透吗?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在整个古诗教学中,老师要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得情思横溢,从而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强烈共鸣,使他们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对他们的思想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三、借助优美的语言鉴赏对学生美育渗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是语言的结晶。小学语文所选的古诗,其语言尤其优美、凝练。它不仅具有准确性和鲜明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绘画性,音乐性和含蓄性的特点。就其准确性和鲜明性而言,这些诗歌采用了比喻、夸张,比你、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锤炼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第一句写庐山瀑布的背景,一个生字化静为动,好像有人在香炉中升起了紫烟一样。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写远望瀑布的感觉,一个挂字显出山的陡峭,使人想见瀑布垂直而下的情景。好像不,不就是挂在高山悬崖面前的一条大河。这是一层比喻。第三句说,飞流直下三千尺则显然是夸张,通过这一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瀑布飞流直下的雄伟气势,第四,据说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更是惊人之笔,诗人尤飞流直下的瀑布,联想到天上的银河,有用九天形容极高,这是第二层比喻。这比喻也有夸张的含义,使人好像望到了直冲倾泻而气吞云层的瀑布水。全诗发挥丰富的想象,融比拟夸张和比喻于一炉,突出了自然景物的特点,显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其语言清新自然,准确鲜明,就其绘画性音乐性和含蓄性而言,这些古诗也显得很突出。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出了草堂前所见明媚秀丽的景色。四句诗分别描绘出了四幅美景。使人看起来既清新淡雅,又色彩斑斓。如黄的鹏,翠的柳,翠绿中含着淡黄,白的鹭,青的天,蔚蓝中带乳白,那“千秋雪”也给人宇宙间白茫茫一片的感觉,给人以鲜明的彩感。诗中听起来又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如黄鹏的和鸣,白鹭的啼叫,是那样的婉转悦耳,使人听起来非常悦耳。全诗又使用两个严谨的对仗,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性。在低年级所选古诗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名句,我们在讲读中,如果能很好地剖析其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可以陶冶学生的美感和情趣。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谈了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的美育渗透。这种美育渗透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进行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同时进行的,思想教育是德育,语文知识教育是智育,美育必须和德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社会更好的培养出人格健全健康具有审美能力和生活情操的接班人。参考文献席勒:美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2003年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教育出版社1962年3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蔡元培全集第7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高惠玲:唐代诗歌鉴赏,上海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75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