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论文.docx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摘要:关注小学生阅读、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是目前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小学生的特点使其无法独立养成长期的、专业的阅读习惯,因此阅读指导对其知识的掌握、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实现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正确指导。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指导策略引言: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写作如蜜蜂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该阅读。”阅读能够开阔小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文学素养,对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目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低下,严苛的考试制度抹杀了小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兴趣。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些都是学生无法养成独立的阅读习惯的原因。因此教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是使学生课外阅读持久下来,提高层次的一个根本条件。尤其是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集体的课外阅读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指导,那活动只能是一盘散沙,会不了了之。所以只有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才能保证阅读活动的开展、深化及取得成效。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呢?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容的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自己对阅读的兴趣,要乐于读书。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或是在家长的逼迫下进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积极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1、营造氛围,自主阅读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要满足学生不同的课外阅读需要,首先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造家庭小书橱,让学生具备藏书意识。此外,还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使家长提高认识。为学生购买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并在家中形成相应的阅读氛围,让爸爸妈妈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开展“亲子阅读”,在家中形成相应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机。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读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共同为班级建立书橱,让学生将已看过的书拿到班级里,或用零花钱购买几本书捐给班级,使班级拥有一个流动方便的小图书站。这样为学生读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中有兴趣地自主阅读。2、严格把关,谨慎推荐儿童的辨别是非能力差,不善于选择恰当的课外读物。而如何选择读物不仅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还直接关系到学生读书的效果。教师为学生推荐号图书,是保证阅读的第一步。所以,推荐读物要有教育性。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凡是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及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书,都是我们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推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适当增加一些富有哲理的书如读者、时文选粹,让书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推荐读物有知识性,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有关的教材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三顾茅庐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教寓言三则可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教变形记可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既能浓厚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加强课内外联系,以课外促进课内;推荐度数有针对性。二、渗透中国传统国学目前,我国小学生普遍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部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其二:家长和孩子自身所选书籍以小说等现代形式为主,对孩子的积极意义不大。为保持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确保中国传统文学、诗词在小学生阅读上的指导意义。家长和教师应将二者巧妙结合在一起,如诗词经典转化为故事,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教师在阅读赏析课程中要做到采用小学生可以接受的语气和思维。课外读物的正确选择也是确保其对小学生积极作用发挥的关键。家长和教师应避免功利性阅读指导,鼓励学生独立、自由完成阅读感受书写。一方面,确保其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通过正确书籍的选择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最后,市场上大量的名著、国学经典书籍琳琅满目,家长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选择,而并非所有的名著均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三、教给方法,指导阅读有了阅读兴趣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不能忽视。教师应避免学生因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或只关注内容而惰于思考。只有在学生阅读始终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才会养成课后独立自主阅读的良好读书习惯。对于不同的文章或书籍,有的可略读,有的需详读。前者,可以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后者,则是他们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读书材料选择恰当的读书方式。下面具体介绍几种读书方法: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便批注。对好的句段要反复细读,感受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用意。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正确阅读方法的培养,各种感官的调用能促进小学生左右脑和谐发展,也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这种方法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得到价值体验,进而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使小学生在读书中成长。3、略读法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使用这种方法。这种阅读的方法可以让小学生拓宽阅读面,开阔视野。也有利于他们想象力的驰骋。4、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其中速读法也包括跳读式、扫读式获取信息的读书方法。5、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在阅读指导重要不断强化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并教给这样做的方法(1)勾画词句,做批注。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示重点词句,疑难解惑,爱憎悲喜。在文章边用短词写下感受。体会,见解,联想,或褒或贬,自由发挥。(2)做卡片写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做精美卡片本,把佳词妙语,警言名言,精彩片段摘录在卡片上,积累了语言材料。写读书笔记,主要教学生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四中读书笔记的写法,达到了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专业的展示平台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包括家庭、学校以及图书馆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校内图书馆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开辟图书角,鼓励学生参与进去,主动分析自己阅读的书籍,实现共同进步。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鼓励孩子独立阅读,一方面,为其解决阅读难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保持。安静的阅读环境是家长和教师赋予孩子最好的阅读空间,是孩子养成读书习惯的重要前提。与孩子共同学习和探讨更可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最后:在阅读过程中,应建立展示平台,以对小学生的起到激励的作用,使其始终保持对阅读的热情,养成阅读习惯。一些小学生虽然对文学名著兴趣低下,但对于名人名言却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点,鼓励学生有目的性的摘抄一些名人名言,并积极进行交流,使其快速消化,将兴趣转化为知识。专业的展示平台还包括读书比赛的组织、优秀写作作品的展示等。通过相关展示,既可以提高展示学生的热情,又能够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在学校建立一股阅读风潮,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进步。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我们应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教师应重视书籍对小学生人格形成和文学素养提高的重要作用,必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小学生的心扉,并加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从而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新的要求,让学生厚积薄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雨后兴风雨。生蛟龙,读万卷书,行万里楼路,方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参考文献:1汪莹: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陈国安:语文教学心理学简稿,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4钟启泉、金正杨、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5钟晓雨: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