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试验、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深度分析报告:政策制度、发展态势、机遇挑战、竞争格局.docx
-
资源ID:1848086
资源大小:248.63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振动试验、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深度分析报告:政策制度、发展态势、机遇挑战、竞争格局.docx
振动试验、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深度分析报告(政策制度、发展态势、机遇挑战、竞争格局)2024年12月一、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体制与主要法律法规政策1(一)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11、行业主管部门12、行业协会2(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31、综合类法规和政策32、行业主要标准10二'行业情况12(一)振动试验设备行业121、振动试验设备行业概况122、振动试验设备发展历程133、振动试验设备行业市场空间广阔14(二)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161、行业的定义及分类162、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发展历程183、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市场规模19三'行业发展趋势19(一)振动试验设备行业发展趋势191、振动试验设备行业发展概况192、振动试验设备行业发展方向203、振动试验设备行业下游应用情况24(二)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发展趋势321、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趋势概况322、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带动汽车检测设备需求增加323、汽车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面临机遇344、新能源汽车政策红利释放,提升汽车测试需求35四'行业的特点36(一)行业特点361、行业特征362、行业技术水平现状37(二)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39(三)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391、技术壁垒392、质量标准壁垒403、客户壁垒414、人才壁垒415、品牌壁垒42五'行业竞争格局42(一)市场供求情况42(二)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43(三)行业内的主要企业441、振动试验设备行业主要竞争对手442、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主要竞争对手44六、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45(一)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451、振动试验设备行业面临的有利因素452、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面临的有利因素46(二)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481、面临国外厂商的竞争压力482、高端人才培养不足493、技术的进步与突破要求研发资金投入压力较大494、国内配套产业发展程度不足49一、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体制与主要法律法规政策(一)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行业的管理体制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结合行业自律组织的协作规范。目前,对行业进行宏观指导的行政主管部门为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行业自律管理机构为中国装备制造行业协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标准化委员会、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行业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的主要职责是从宏观上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承担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和生产能力布局的责任;拟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及措施,衔接平衡需要中央政府投资和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专项规划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工信部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监测工业行业日常运行;组织领导和协调振兴装备制造业,编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规划,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等。公安部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拟定公安工作的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指导、监督、检查全国公安工作;指导、监督消防工作、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秩序以及机动车辆、驾驶员管理等工作;组织实施公安科学技术工作;规划公安信息技术、刑事技术建设。制定公安机关装备、被装配备和经费等警务保障标准和制度等。交通运输部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涉及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指导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和管理;组织拟订并监督实施公路、水路、民航等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参与拟订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拟订有关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指导公路、水路行业有关体制改革工作;指导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按规定组织协调国家重点物资和紧急客货运输,负责国家高速公路及重点干线路网运行监测和协调,承担国防动员有关工作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主要职责是市场综合监督管理,市场主体统一登记注册,组织和指导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反垄断统一执法,监督管理市场秩序,宏观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统一管理计量工作,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统一管理检验检测工作等。2、行业协会中国装备制造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在于为企业、政府及用户服务,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协调行业内部关系,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行规、行约,提出有关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协助政府进行行业宏观管理,进行行业发展规划的前期工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是在中国境内从事汽车(摩托车)整车、零部件及汽车相关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团体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依法组成的自律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主要为政府制定汽车行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等提供建议;组织制、修订汽车工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法规;跟踪了解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动态和技术进步趋势;组织各种人才、技术、职业、产业安全培训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于1963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得到了国内外汽车行业、社会各界、政府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的认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目前下设50个分支/代表机构,并与各个省级汽车工程学会建立了业务指导关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是中国汽车工业传播新思想、交流新技术、宣传新观念的重要力量和增进国际汽车行业交流的重要桥梁。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1988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由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主管,主要的职责是完善汽车标准体系,提高标准水平,推动标准实施。近年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陆续组织了汽车碰撞试验标准研究工作组、汽车安全气囊标准研究工作组、商用车标准研究工作组、汽车噪声标准研究工作组、电动汽车电机标准工作组、电动汽车电池标准工作组等进行重点领域的标准研究制定工作。(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1、综合类法规和政策国家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及智能测控装备行业出台一系列的产业鼓励政策。相关的主要综合类法规和政策文件如下:序号政策名称发布机构颁布时间行业相关内容1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等七部门2024在石化化工、医药、船舶、电子等重点行业,围绕设计验证、测试验证、工艺验证等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环节,更新一批先进设备,提升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推动设计验证环节更新模型制造设备、实验分析仪器等先进设备;测试验证环节更新机械测试、光学测试、环境测试等测试仪器;工艺验证环节更新环境适应性试验、可靠性试验、工艺验证试验、安规试验等试验专用设备,以及专用制样、材料加工、电子组装、机械加工等样品制备和试生产装备;检验检测环节更新电子测量、无损检测、智能检测等仪器设备。2关于印发公路专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计量管理目录水运专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计量管理目录的通知交通运输部2024围绕行业职责和重点任务,对基础设施可靠耐久、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运输服务经济高效各环节应用的试验检测仪器设备,提供精准科学的计量服务,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量值溯源体系,发挥计量的基础性支撑和保障作用。3关于印发2024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部办公厅2024紧密围绕行业管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检验和使用等活动,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市场急需标准的制修订,突出标准对提升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作用。4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工信部等四部门2023到2030年,满足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标准化工作体系更加健全。新产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以标准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更加显著。面向重点行业需求,研制检测技术、方法等基础标准,智能检测装备功能、性能、安全、可靠性以及零部件等关键技术标准,智能检测装备、制造装备、软件系统等互联互通标准。5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3强化智能网联汽车与相关产业的协同配合,主动分享我国标准体系研究及建设成果,强化国际标准法规参与合作及国内国际协调兼容,以动态发展的思维适时调整、优化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6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工信部等五部门2023聚焦机械、电子、汽车三个重点行业,一方面,通过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可靠性,促进相关行业产品可靠性提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另一方面,发挥行业基础优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为其他行业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制造业可靠性整体水平提升。7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工信部等七部门2023到2025年,智能检测技术基本满足用户领域制造工艺需求,核心零部件、专用软件和整机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智能检测装备示范带动和规模应用成效明显,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基本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8关于印发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工信部2022鼓励在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软件名城(园)、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园区(基地)、各类先导区中,引进科技成果评价和转移转化机构,建设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和承载区。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成果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揭榜挂帅”优胜企业等主体的成果评价情况纳入长期跟踪。9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财政部2022从2022年到2025年,中央财政计划分三批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含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服务中小企业能力,打造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围绕100个细分行业,支持300个左右公共服务平台,打造4,000-6,000家“小灯塔”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样本,带动广大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专精特新发展。10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等五部门2022指导意见提出未来四年轻工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轻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占工业比重基本稳定,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明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增强。指导意见提出六项具体目标,五项重点任务。11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工信部、发改委等十一部门2022携手行动通过部门联动、上下推动、市场带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计划到2025年,引导大企业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12关于做好2022年工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工信部2022部署了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实施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行动、深化企业先进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运用、提高制造业产品可靠性水平、提升制造业关键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提高质量公共服务效能、推动重点行业质量提升、加快推进工业品牌培育、持续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等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13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财政部、工信部2021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I(X)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这些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并通过支持部分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强化服务水平,聚集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2021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5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务院2021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16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2021完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通用检测项目,推动实现测试项目和标准规范的统一。17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十一个部门2020完善测试评价技术。建立健全智能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及测试基础数据库。重点研发虚拟仿真、软硬件结合仿真、实车道路测试等技术和验证工具,以及多层级测试评价系统。推动企业、第三方技术试验及安全运行测试评价机构能力建设。18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国家发改委2020规定除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商用车外,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中方股比不低于50%,且同一家外商仅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鼓励国内整车制造企业的发展。19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务院办公厅2020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20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国家发改委2019目录中鼓励类项目包括:“十六、汽车”之“6、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效车用内燃机研发能力建设,“9、航空器地面模拟训练系统、试验系统开发制造”和“三十一、科技服务业”之"6、分析、试验、测试以及相关技术咨询与研发服务,智能产品整体方案、人机工程设计、系统仿真等设计服务”。21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十个部门2019明确在六个方面刺激汽车消费,包括有序推进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补贴结构;促进农村汽车更新换代;稳步推进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范围;加快繁荣二手车市场;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机动车管理措施。22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8明确国家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和智能装备的评价单元,制定智能制造标准,达到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全覆盖,逐步建设完善的标准体系,达到国际化水平。23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工信部2018一是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应用,推动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决策控制平台。二是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测试验证与示范应用。三是合作共建,推动完善车联网产业基础设施。四是发展综合应用,推动提升市场渗透率。五是技管结合,推动完善安全保障体系。24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国家发改委2018收紧了车身总成投资项目的要求,禁止新建应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的车身总成项目工程,要求配有专业的研发机构。聚焦汽车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节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装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技术及装备研发和产业化。25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及国家发改委等十六个部门2017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发展需求,围绕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测试、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依托现有第三方服务机构,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26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2017鼓励行业企业加强高强轻质车身、关键总成及其精密零部件、电机和电驱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攻关,开展汽车整车工艺、关键总成和零部件等先进制造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推进安全可控的数字化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检验检测、自动化物流等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发展先进车用材料及制造装备。推进安全可控的数字化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检验检测、自动化物流等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研发和推广。27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工信部2017通过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国家科技计划等,支持动力电池检测和分析能力建设。加强测试技术及评价方法研究,加快制定行业通用的测试评价规程,完善企业自主检测、公共服务检测和国家认证检测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鼓励研究机构、检测认证机构以及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加强产品测试验证等相关数据积累,为产品开发、标准制修订、产品一致性管控夯实基础。28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坚持统筹规划、需求引导、创新驱动、强化实施的基本原则,提出将针对车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实际,聚焦营运车辆和基础设施领域,建立支撑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智能交通相关标准体系,分阶段出台一批关键性、基础性智能交通标准。29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注)工信部2017将针对在中国境内销售乘用车的企业(含进口乘用车企业)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CAFC)及新能源乘用车生产(NEV积分)情况进行积分考核,对于新能源汽车负积分未抵偿的企业,将被暂停部分高油耗车型的生产,直至下一年度传统能源乘用车产量较核算年度减少的数量不低于未抵偿负积分数量。这一政策将于2018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30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开发移动互联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空天技术,推动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发展31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普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体系。32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2015提出通过境外设厂等方式,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推动国产汽车出口,上述政策为扩大汽车测试系统行业的市场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33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2015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注: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五个部门于2020年6月15日发布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部分条款予以修订,该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2、行业主要标准振动试验设备行业及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均具有国际标准通用性较强的特点。振动试验设备行业主要涉及的国际性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1/14001标准、欧盟(ConformiteEuropeenne,简称“CE”)CE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美国军用(MilitaryStandard)MlL标准、美国材料实验协会(AmeriCanSocietyforTestingMaterials,简称“ASTM")标准、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StandardInstitute,简称“BSI”)BS标准等。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主要涉及的国际性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简称“IOS”)、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m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简称“IEC”)、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简称“UN/WP.29”)等国际组织所制定的与汽车制造业相关的标准。除上述通用标准外,自动化装备制造业技术要求高,工艺复杂,为了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我国制定了一整套有关该行业的标准要求,其中,与业务相关的标准主要如下:序号标准名称编号/版本颁发单位1液压式振动试验系统JJG638-201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试验方法QC/T55-2023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3汽车转向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QC/T29096-2014工信部4液压缸JB/T10205-2010工信部5液压缸第2部分:缸筒技术规范JB/T10205.2-2023工信部6液压缸第3部分:活塞杆技术条件JB/T10205.3-2020工信部7三轴六自由度液压振动台检定规程GJB9249-2017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8液压振动台GB/T21116-200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9液压振动台基础技术规范GB50699-201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0液压系统总成管路冲洗方法GB/T25133-2010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1液压缸试验方法GB/T15622-202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2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3847-2018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3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4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285-2018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5滚筒式汽车车速表检验台GB/T13563-200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6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GB/T13564-202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7机动车检测专用轴(轮)重仪JJG1014-2019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18机动车前照灯检测仪JJG745-201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19汽车侧滑检验台JT/T507-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18487.1-202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0234.1-202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2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GB/T20234.2-201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3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20234.3-202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4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GB/T27930-202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5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航里程试验方法GB/T18386.1-202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6汽车热平衡能力道路试验方法GB/T12542-2020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7声学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GB/T18697-200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8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GB/T12535-202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9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18352.6-2016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30汽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GB/T12543-200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31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GB/T12544-201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32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GB/T27840-202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33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方法GB/T12547-200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3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18384-2020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二、行业情况(一)振动试验设备行业1、振动试验设备行业概况振动试验是指在结构(飞机、船体、电子器件、建筑、桥梁、土木工程等)试验对象(局部或整体、实物或模型)上使用仪器设备和工具,以各种试验技术为手段,在荷载(重力、机械扰动力、地震力、风力等)或其他因素(温度、变形)作用下,通过量测与结构工作性能有关的各种参数(变形、挠度、应变、振幅、频率等),从强度(稳定)、刚度和抗裂性以及结构实际破坏形态等方面判明结构的实际工作性能,估计结构的承载能力,确定结构对使用要求的符合程度,并用以检验和发展结构的计算理论。结构试验能够为产品设计者和制造厂商提供参考和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改进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性能,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振动试验设备是实现结构试验的一种核心手段,是一种通过向机械系统施加可控制并可再现的机械振动,从而对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的装置。振动试验系统根据其激振力产生的方式不同,主要可分为机械式、电动式及液压式三种。其中,液压式振动试验系统具备出力高、位移大的特点,主要应用于重型结构或设备的振动试验。三种类型振动检测设备各特性对比属性机械式电动式电液式工作频宽低频段宽频段低频段、超低频段激振力一般较大大振幅一般较大大振动波形正弦正弦、随机等正弦、随机等波形失真较大小较小负载能力较大一般大控制精度低高高机械式振动设备由于振动频率范围比较小、波形失真大、不能采用反馈控制,目前多应用于低端市场;电动式振动设备的优点是工作频率范围大、波形失真小、控制方便、可以采用反馈控制实现定值振动和随机振动,但缺点是单台的激振力及振幅不够大,在大位移、大激振力的情况下,台体的体积也要大大增大,同时还需要冷却系统,更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价格较贵,维修复杂;电液式振动设备的优点是输出的激振力大、承载能力大、振幅大,经济效益强、工作频率的下限可以达到零赫兹,另外单位体积的激振力大,体积比较小,台面没有磁场影响,因此在如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大型结构件试验检测、海上和地面运输工具环境检测、桥梁、房屋等大型结构地震模拟检测、大型机械设备产品耐久性检测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优势。2、振动试验设备发展历程萌芽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斗机等多种军用设备因受振动而造成损坏的现象引起重视之后,为了更好地对以军用设备为代表的工业产品进行可靠性检验,20世纪40年代人们开始引入振动试验,模拟产品的真实振动环境。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振动环境试验理论和方法逐渐完善,振动试验方式也由传统的单轴振动试验系统向多轴振动试验系统发展。20世纪50年代,SERVOTEST公司创立,从事控制器的开发设计,之后陆续经历过作动器设计生产制造、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制造、振动台系统设计、集成及制造、升级等阶段。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成了世界第一台电液振动台。在此之后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研制出可实现多轴同步或非同步振动的多轴试验系统和控制系统,并推出一些商业化的产品。成熟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被试验产品的复杂性越来越高,拟真度越来越高。随着行业对振动试验深度研究的开展,振动试验逐步从单一的正弦定频试验、正弦扫频试验、随机振动试验、逐步增加若干变量和近似模拟仿真,开发出了包括正弦加随机振动试验、随机加随机振动试验、谐振搜索、冲击响应谱试验、瞬态时间历程复现振动试验及长时间历程复现振动试验等。越来越多的试验方式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实际的振动环境,这也为各行业在设计及验证产品和工程结构带来有力支持。3、振动试验设备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全球液压市场步入成熟阶段,近年来全球液压件市场规模稳中有升。据国际流体动力统计委员会数据,预计2022年全球液压市场规模306.82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约112.04亿欧元,同比增长5.20%,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28.26%提升至2022年的36.52%,为全球液压行业第二大市场。液压行业的市场规模与一国经济总量和工业化水平高度相关,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是全球液压销售的前五位国家,近几年来看,美国、中国、欧洲的液压市场呈现稳步扩张趋势。20162022全球和中国液压市场规模(单位:亿欧元)数据来源:国际流体动力统计委员会参考竞争对手美国MTS公司披露信息,在美国MTS公司的测试试验及仿真业务板块中,其预测地面车辆、结构及材料试验三个高端电液伺服试验设备的细分板块2019年全球市场规模分别为9亿美元、3亿美元及9亿美元,预测对应年增速分别为4%、3%及3%。同时,根据苏试试验招股说明书披露信息,2015年我国振动试验设备市场中国内厂商生产的振动试验设备销售额约为48亿元,上述统计口径包括了电动振动试验设备、液压振动试验设备、高加速寿命试验和应力筛选系统以及高端、复杂振动试验系统等,其中振动试验设备的总市场需求中,液压振动试验设备约占总市场容量的44%,电动振动试验设备约占39%。参考2016-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复合增长率11.35%,假设我国振动试验设备市场规模2016-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11%,由此估算目前我国振动试验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10亿元,其中液压振动试验设备市场规模约为40-50亿元(按照前述美国MTS公司数据测算的全球市场规模,国内市场规模约占四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我国振动试验设备市场整体上处于快速发展期。一方面随着国家财政科研支出的不断增长、我国工业制造水平的整体产业升级和企业研发投入增加,以及国家对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战略性行业的大力发展,振动试验设备的需求稳步提升;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行业内的高端设备供应商数量及总产能较为有限,高端设备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国际知名厂商在内的少数国内厂商。(二)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行业1、行业的定义及分类汽车测试设备是指在汽车的生产、研发环节所需的特定性能的检测设备,根据汽车测试的应用场景划分,汽车测试设备主要包括汽车下线检测设备和汽车研发试验设备。汽车下线检测设备指应用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厂检测的专用设备,对特定性能进行检测,帮助实现生产环节的质量把控;汽车研发试验设备指汽车研发过程中动力性能试验、经济性试验、环境模拟试验、噪声试验与零部件性能改良试验等试验环节的相关仪器设备,帮助测定和提升产品特定性能。具体分类如下:汽车下线检测设备汽车维修检测设备汽车检测设备汽车研发试验设备汽车测试试验设备裁苇线出厂检测经麓试验试验八街验1)整车下线检测汽车制造终端检测线主要应用于汽车生产线在产品下线时的检测、测试。在汽车生产线总装工艺流程中,为保证车辆下线出厂时具有可靠的质量、较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总装终端检测线必须要进行多项测试、测量、定位、标定和调整工作。检测线用于汽车总装环节的质量控制,为达到汽车生产厂商的内控标准(通常高于国家标准),总装线上的车辆均须通过该检测线的检测。当某辆车不合格时,须下线返修后再上线检测,直至合格为止,必须同时满足GB7258、GB18285/GB3847等国家安全和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整车下线检测内容一般涵盖四轮定位参数测量、速度表校验、轴重测量、侧滑量检测、汽车排放检测、汽车前大灯灯光调节、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等,可根据不同汽车制造厂商不同车型进行定制。随着汽车行业标准及客户需求的提高,以及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整车检测线检测内容不断增加。例如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装置、电驱动系统等部件,同时减少了发动机、变速箱等部件,从需要检测的环节来看,需要新增的检测项目包括了动力电池系统检测、电机及控制器检测、充电系统测试、汽车安规检测、绝缘检测等,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检测设备单价要高于传统汽车。2)零部件出厂检测主要包括汽车的减振器、转向系统、座椅、安全带等零部件的检测,测试能力包括电池包、电机、电驱动、发动机、车身、仪表板等振动试验、转向器疲劳耐久测试、车架疲劳耐久测试、板簧等零部件疲劳耐久测试、弹性体试验、座椅试验和安全带吊点耐久测试等,通过各类零部件试验台检测零部件功能是否达到出厂技术标准。3)汽车研发试验在汽车研发过程中,为了开发或确认汽车的特性,需要完成包括动力性能试验、经济性试验、环境仓及高原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