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技术规程.docx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SJGSJG154-202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技术规程StandardforTechnicalspecificationofintegratedearthinginurbanrailtransitengineering2023-12-25发布2024-05-01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技术规程StandardforTechnicalspecificationofintegratedearthinginurbanrailtransitengineeringSJG154-20232023深圳前言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2020年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深建标20202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结合深圳市的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L总则;2.术语;3.工程设计;4.工程施工;5.质量验收;6.维护。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批准发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编制单位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1006号国际创新中心C座14层,邮政编码:518055),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科安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地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深圳市金鼎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郭丰明张帆谢伟周小涤杨丁明李伟全葛洲吴海峰郑捷曾唐斌陈柯张建国张海轩吴金泉周超关B安我马敏瑞郭浩邓小训谢宗桀陈奕传周晶张禧杨国新谢昌富黄雪峰邰志艳唐文华刘志军廖远辉柳春江马金雨刘靖华徐轶日匀张亮亮郭殷壮张维鹏刘倩倩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李良胜戴文涛梁瑾李鳏鹏陈玉华林雨人李张群本标准主要指导人员:宋延李伟雄1总则12 术语23 工程设计31.1 1一般规定31.2 车站接地系统31.3 区间接地系统41.4 车辆基地接地系统51.5 接地自动监测系统51.6 材料设备选型64 工程施工84.1 一般规定84.2 人工接地网敷设84.3 接地引出装置安装84.4 4接地线敷设94.5 接地箱(排)安装94.6 其它接地端子敷设94.7 贯通地线敷设94.8 其它接地装置的敷设105 质量验收116 维护13附录A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系统检测记录表14本标准用词说明15引用标准名录16附:条文说明17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EngineeringDesign33. 1GeneralRequirements34. 2StationEarthingSystem35. 3IntersectionEarthingSystem46. 4EarthingSystemofVehicleBase57. 5EarthingMonitoringSystem58. 6MaterialandEquipmentSelection64EarthingConstruction84. 1GeneralRequirements84. 2LayingofArtificialErathingGrid84. 3InstallationofExtractorofEarthGrid84. 4LayingofEarthingWire94. 5InstallationofEarthingTerminalBox94. 6LayingofOtherEarthingTerminal94. 7LayingofIntersectionThroughEarthingCable99. 8LayingofotherEarthingDevicess1010. Acceptance1111. Maintenance13AppendixAInspectionRecordFormfortheIntegratedEarthingSystemofUrbanRailTransitEngineering14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15ListofQuotedStandards16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171. o.为统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和维护技术标准,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新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综合接地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和维护,不包含各专业接地特定要求。本标准不适用于有轨电车、空中轨道列车接地工程。1.0.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的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综合防护、安全可靠、先进成熟、经济合理的原则。1.0.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1.0.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省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0.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Urbanrailtransitengineering在不同型式固定轨道上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系统工程的统称,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的车站、区间、车辆基地及附属建筑。2. 0.2综合接地系统integratedearthingsystem由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沿线接地装置通过贯通地线实现等电位联结的接地系统,可简称综合接地。2. 0.3接地装置earthingdevice接地线、接地端子和接地体的总合。2. 0.4贯通地线run-throughearthingcable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沿线区间贯穿设置的共用接地线。包括强电贯通地线和弱电贯通地线。2. 0.5接地体earthelectrode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电流散流用的导体。也称接地极。2. 0.6自然接地体naturalearthingelectrode埋入混凝土基础中的接地体。通常是指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混凝土中非预应力的结构钢筋。2. 0.7人工接地体artificialearthelectrode埋入土壤中的接地体。当成网状布置时,可称为人工接地网。2. 0.8接地端子earthingterminal作为电气装置接地配置的一部分,用于与接地线实现电气连接的端子。可包括接地引出装置、接地母排和接地箱。2. 0.9接地引出装置extractorofearthgrid由人工接地网引出并穿越工程本体建筑结构底板的一种专用接地端子。2. 0.10接地母排mainearthingterminal未设于箱体内,且母排具有一定长度的接地端子。包括强电接地母排、弱电接地母排。当设置接地端子数量较少或规格较小时,可称为接地排。2. 0.11接地箱earthingterminalbox设置为箱体形式的接地端子。包括强电接地箱和弱电接地箱。2. 0.12接地干线earthingbusbar直接连接总接地母排(箱)与接地体的接地线。包括强电接地干线、弱电接地干线。2. 0.13自然接地端子naturalearthingterminal从自然接地体上引出的接地端子。2. 0.14外露可导电部分exposedconductivepart设备上能触及到的可导电部分。它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但在基本绝缘损坏时会带电。2. 0.15外界可导电部分extraneousconductivepart非电气装置的,且易于引入电位的可导电部分。该电位通常为局部电位。2. 0.16等电位联结equipotentialbonding将分开的导电装置或物体连接起来使之处于基本相同的电位,也称为等电位连接。3工程设计3.1 一般规定3. 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系统设计应考虑下列因素: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沿线地质条件、土壤电阻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2通信、信号、供电、消防、通风、监测等轨旁设备的分布;3牵引网最大短路电流;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相关的防雷设计要求。3.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系统应为各专业提供安全、可靠、性能稳定的接地条件。3. 1.3需与综合接地系统进行等电位联结的轨道交通工程沿线建筑物、构筑物或设施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值应能够独立测量。3.1. 4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接地系统设备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备限界要求。3. 1.5明敷的接地装置应防止机械损伤和便于检查检修,敷设位置不应妨碍其它设备的正常维护。3.1. 6设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主体结构正下方的人工接地体设计使用年限,应与工程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寿命一致。3.1.7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电气安全、接地安全和杂散电流防护安全应综合设计,当三者之间有矛盾时应满足电气安全和接地安全。3.1.8 地下车站人工接地网与结构底板及建筑物内钢筋应在接地引出装置引出后进行连接,其它部位不应直接连接。3.1.9 当土壤电阻率较高时,可采用降阻剂或换土等措施降低人工接地电阻。设计单位应根据施工过程中反馈的建筑结构分段施工实时测量接地电阻,及时修正人工接地网方案。3.2车站接地系统3. 2.1车站接地系统应与贯通地线连通。4. 2.2车站变电所宜设人工接地网,并宜设于车站结构底板下的土壤中。5. 2.3车站人工接地网的水平接地体宜敷设成周围闭环的网格,网格外围的四角宜设置成圆弧形状,水平接地体间距不宜小于5m;车站水平接地体在土壤中埋设的深度不宜小于0.8m。6. 2.4车站人工接地网的垂直接地体宜设置于人工接地网四周的水平接地体下方,垂直接地体间的间距不宜小于5m,垂直接地体长度不宜大于其间距的1/2,且不宜小于2.5m。7. 2.5人工接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应能单独测量,且不应大于1Q。8. 2.6接地引出装置的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 人工接地网应至少设置两处接地引出装置,分别接至强电接地母排、弱电接地母排,每处应由三套接地引出装置构成;2 强电接地引出装置、弱电接地引出装置与人工接地网连接的两点之间距离不宜小于20mo3.2.7车站接地系统应分别设置强电接地母排、弱电接地母排,并分别通过接地干线连接至对应的接地引出装置。3.2.8地下车站接地母排宜设置在车站站台电缆夹层内。高架车站接地母排宜设置在配电房底部电缆夹层内。强电接地母排宜靠近变电所设置,弱电接地母排宜靠近弱电井设置。3.2.9接地母排与接地箱(排)之间的接地线宜沿最短路径敷设。3. 2.10在各专业设备室内应设置接地箱(排)。接地箱(排)宜在侧墙明装,底边距地面高度宜为30Omm500mm。4. 2.11接地箱(排)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弱电接地箱(排)应通过接地线分别连接至弱电接地母排和弱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2车站变电所强电接地箱(排)应通过接地线分别连接至强电接地母排和强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3其它场所专业设备的强电接地箱(排),应通过接地线分别连接至强电接地母排和强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4外界可导电部分应就近与自然接地端子连接,或接入邻近的强电接地箱(排);5信号设备室内外宜按信号设备接地和电缆屏蔽层接地要求,分别设置弱电接地箱。3.2.12车站建筑物应充分利用自然接地体接地,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车站自然接地体应引出接地端子并与车站人工接地网进行电气连接,且连接点不应少于2处;2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应能单独测量。3.2.13用于直击雷接闪和引下线的结构钢筋不应与弱电接地装置有直接的电气连接。3.3区间接地系统3.3.1区间接地系统中,外界可导电部分和强电外露可导电部分应与强电接地端子连接,弱电外露可导电部分应与弱电接地端子连接。3.3.2区间应设置强电贯通地线和弱电贯通地线,并应分置于轨道两侧。3.3.3贯通地线宜敷设在沿线设置的电缆支架上或电缆槽内,并满足下列要求:1宜将上下行的强电贯通地线、弱电贯通地线分别做横向连接。当贯通地线从轨道结构下方穿越时,应采取绝缘措施并穿管进行防护;2当供电制式采用直流牵引系统时,贯通地线的设置应符合杂散电流防护相关标准的要求;3当供电制式采用交流牵引系统时,贯通地线应与沿线建筑结构钢筋电气连接。3.3.4贯通地线的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1强电贯通地线应与区间变电所对应的强电接地母排连接;2弱电贯通地线应与区间弱电接地母排连接;3当供电制式采用交流牵引系统时,贯通地线应与设置在高架桥面护板上的桥面接地端子连接,连接的间隔不宜大于200m;4贯通地线应与设置在联络通道处的接地母排连接。3.3.5高架区间应充分利用自然接地体接地。自然接地体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TB/T10180的有关规定。3.3.6高架区间接地系统应符合以下要求:1在高架区间的桥面护板上应设置桥面接地端子。桥面接地端子宜包括强电接地端子、弱电接地端子和防雷接地端子,且宜分别连接至强电贯通地线、弱电贯通地线和防雷接地系统;2当供电制式采用交流牵引系统时,桥面接地端子应通过桥梁体、桥墩、承台、桩基结构钢筋接地;3当供电制式采用直流牵引系统时,桥面接地端子应采用接地线连接至桥墩帽处,并通过桥墩、承台、桩基结构钢筋接地。接地线应与桥梁及设施的金属部件绝缘;4宜在桥墩距地面高度30Omm50Omm处,设置用于接地电阻测量的端子。3.3.7地面区间宜利用接触网支柱基础自然接地体作为防雷接地。3.3.8当隧道区间设变电所时,宜在变电所底板下设人工接地网。人工接地网宜参照本标准第3.2节规定设置。3.3.9当供电制式采用交流牵引系统时,在隧道区间联络通道内宜分别设置强电接地母排、弱电接地母排,且宜与联络通道的结构钢筋网引出端子冗余连接。3.4车辆基地接地系统3.4.1车辆基地接地系统应与贯通地线连通。3. 4.2车辆基地接地系统宜优先利用自然接地体接地,并满足以下要求:1 应分别从自然接地体上引出强电接地端子和弱电接地端子,且此两处连接点间距不宜小于20m;2在无自然接地体可用区域,应敷设人工接地体与附近自然接地体连接,并应从人工接地体上引出接地端子;3宜沿强电、弱电电缆桥架分别敷设接地线,接地线应采用多点接地;4当车辆基地变电所设置有人工接地网时,应与车辆基地自然接地体相互连接,且连接不应少于两处。3.4. 3当供电制式采用直流牵引系统时,敷设的人工接地体在穿越轨道结构下方时不应与道床结构钢筋有直接连接。3.4.4各专业设备可根据需求设置接地箱(排),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弱电接地箱(排)应通过接地线分别连接接地体和弱电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2强电接地箱(排)的设置应符合本标准第3.2节的要求;3用于防雷装置接地的接地箱(排),应与单独的自然接地端子连接,并与其它自然接地端子的间距宜大于5m;4在车辆基地露天区域或沿车辆基地边界围墙处机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宜就近与自然接地端子或强电接地端子连接。3.5接地自动监测系统3.5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系统可设置实时接地自动监测系统。3.6 .2当设置接地自动监测系统时,应满足以下要求:1应监测接地电阻及接地装置的连接状态;2应实时监测接地干线、贯通地线是否有雷击电流、异常工频电流流经;3宜具备实现图形化的实时与历史信息显示、信息处理、报警与预警、统计与分析、存储、报表与打印等功能;宜预留与其他设备交互信息的通信接口;4应具备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车站时钟系统同步的时钟校核功能;5不应影响接地系统及相关设备的正常工作。3.6材料设备选型3.6.1人工接地体选型宜按表3.6.1的规定确定。表3.61人工接地体选型材料类型规格技术要求备注铜排50mm×5mm(宽度X厚度)T2铜,铜及铜合金板材GB/T2040-2017适用水平接地体铜管外径50mm,壁厚4mmT2铜,铜及铜合金板材GB/T2040-2017适用垂直接地体铜棒直径18mmT2铜,铜及铜合金板材GB/T2040-2017适用水平和垂直接地体3.6.2贯通地线选型宜按表3.6.2的规定确定。表3.6.2贯通地线选型材料类型规格技术要求热浸镀锌扁钢50mm×5mm(宽度X厚度)符合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13912-2020铜覆扁钢50mm×5mm(宽度X厚度)电力工程接地用铜覆钢技术条件DL/T1312-2013铜覆圆钢直径18mm电力工程接地用铜覆钢技术条件DL/T1312-2013铁路贯通地线截面积60mm2铁路贯通地线TB/T3479-20173.6.3接地干线选型宜按表3.6.3的规定确定。表3.6.3接地干线选型材料类型规格技术要求单芯电缆截面积24Omm2低烟无卤阻燃铜芯电缆铜排50mm×5mmT2铜,铜及铜合金板材GB/T2040-20173.6.4接地线选型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尚应满足以下要求:1当采用电缆时,应为低烟无卤阻燃型铜芯电缆;若为单芯电缆,尚应套设非磁性套管;2接地箱至接地母排的接地线选型宜按表3.6.4的规定确定;3车站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网之间接地线宜采用单芯铜缆,铜缆规格应不小于240mm20表3.6.4接地箱至接地母排的接地线选型材料类型规格技术要求热浸镀锌扁钢40mm×4mm(宽度X厚度)符合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13912-2020铜覆扁钢40mm×4mm(宽度义厚度)电力工程接地用铜覆钢技术条件DL/T1312-2013铜覆圆钢直径16mm电力工程接地用铜覆钢技术条件DL/T1312-2013单芯电缆截面积95mm2低烟无卤阻燃铜芯电缆3.6.5接地母排应采用铜排,其截面积规格应不小于为100mmxlOmm;应预留有不小于M12的接地螺栓端子,数量应不少于8个;端子上应配置防松组件。3.6.6接地箱外表应采取防腐措施,箱内应采用铜排,铜排截面不宜小于50mmx5mm,铜排上宜配置不小于M8接地螺栓,螺栓上应配置防松组件。3.6.7接地引出装置应具有电气绝缘和防渗漏水功能,装置导体截面宜采用50mmx5mm紫铜排。3. 6.8降阻剂应满足以下要求:1 降阻剂应能在-15°C40°C的环境温度下正常使用。在室温(20±5)时,降阻剂材料的电阻率宜小于50m;2 降阻剂对接地体具有物理和化学惰性,以避免加剧对接地体的腐蚀。降阻剂对钢接地体的表面年均腐蚀率不应大于0.03mm,对铜接地体的年均腐蚀率应小于0.0025mm;3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4工程施工4.1 一般规定4. 1.1工程施工应执行现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应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和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5. 1.2应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应规范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6. 1.3综合接地系统专项施工方案应纳入相应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7. 1.4专项施工方案中应合理安排设备、材料到场计划;应规范施工工艺;应明确质量验收标准;工装器具应满足施工需要;测量仪器仪表应检定合格且处于有效期内。8. 1.5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文件核对接地箱(排)、接地干线、接地母排、接地引出装置和贯通地线等接地装置的情况,并应与设计和建设单位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应调查主体工程施工计划,及时组织实施接地系统工程。9. 1.6涉及既有运营线施工时,应执行既有运营线施工管理相关规定。10. .7隐蔽工程中的铜导体应采用放热焊接连接。采用焊接方式时应做防腐处理;采用螺栓连接时,应具有防松脱措施,铜与铁之间的连接应采用铜铁过渡器。11. 1.8各类型接地线的弯角应大于90度。4.1.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系统中各部件的连接应保证接触良好,所用连接件的载流能力不应小于被连接导体。4.1.10设备房内明敷接地线应采用黄绿双色线或表面涂覆黄绿相间的条纹标识。4.2 人工接地网敷设4. 2.1人工接地网敷设可根据现场条件分段施工,前段工序施工完成后,应组织工序交接验收,应对已完工部分进行接地电阻测量,并以此测算整个人工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如果测算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应在剩余部分人工接地网敷设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5. 2.2水平接地体应挖沟埋设,应用低电阻率的土壤或降阻剂包覆、回填并分层夯实。6. 2.3垂直接地体应在水平接地体敷设沟槽底部用钻孔机钻出洞孔,应将孔洞内的积水排干,再放入垂直接地体并与水平接地体焊接。应采用低电阻率的土壤回填或采用降阻剂填充,回填应确保垂直接地体位于孔中心部位并夯实。7. 2.4水平接地体之间或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地体之间应采用放热焊接连接。8. 2.5当人工接地网施工采用降阻剂作为降阻措施时,应采用长效物理降阻剂,严禁使用化学降阻剂。4.3 接地引出装置安装4. 3.1接地引出装置应在设计规定的位置、并应垂直于水平接地体安装,应固定牢靠;接地引出装置的安装应防止底板结构渗漏水,并不应与建筑结构底板结构钢筋有直接电气连接。5. 3.2接地引出装置底部的引出线铜排与水平接地体应采用放热焊接连接。4.3.3接地引出装置施工完成后,应采取防盗、防机械损伤的措施。4.4 接地线敷设4. 4.1接地母排引出至接地箱(排)的接地线应与建筑物结构钢筋绝缘安装,应每间隔Im固定一次,可采用绝缘支撑柱固定安装在侧墙或楼板上,与侧墙或楼板间距应为20mm25mm,距离地面高度应为30Omm500mm。接地线的敷设位置不应妨碍其它设备的正常使用或维护。5. 4.2接地母排引出至接地箱(排)的接地线穿越侧墙或楼板时,应套设绝缘护套或在穿越孔中设置绝缘管进行绝缘防护,穿越孔的间隙应做封堵。6. 4.3接地干线应与接地母排栓接,应与接地引出装置热熔焊接。4.5 接地箱(排)安装4. 5.1接地箱(排)安装在公共区及设备区走廊时,应高于装修面。有架空地板的房间应采用接地排,应安装于架空地板下。5. 5.2接地箱的箱体及底座应可靠接地,安装完毕后接地箱处应设置接地标识。4.5.3接地箱(排)至自然接地端子或接地母排之间的接地线应符合本标准第3.6.4条的要求,并连接牢靠。4.6 其它接地端子敷设4. 6.1桥面接地端子应预设螺纹孔,在使用前应用螺纹孔塞防护。5. 6.2当供电制式采用交流牵引系统时,桥面接地端子应与结构钢筋焊接,应直接灌注在混凝土制品中,拆模后的接地端子螺孔端面不应低于混凝土表面且不应高出5mm06. 6.3当供电制式采用直流牵引系统时,桥面接地端子与桥墩自然接地体间的接地线应采用不锈钢材质。7. 6.4高架区间用于防雷接地的桥面接地端子,应采用不锈钢材质接地线连接到桥墩帽处预留的接地端子上。8. 6.5自然接地端子应采用预设螺纹孔的钢板,在使用前应用螺纹孔塞防护。9. 6.6自然接地端子安装时,应先采用两根直径不小于IOmm的钢筋与钢板背面焊接,再与两根用于接地的结构钢筋双面焊接,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20mm,焊缝高度应不小于4mm。10. 6.7自然接地端子钢板应直接灌注在混凝土制品中,拆模后的钢板面不应低于混凝土表面且不应高出5mmo11. 6.8接地端子应做好防腐处理,并应在附近碎墙上做接地标识。4.7 贯通地线敷设4. 7.1贯通地线敷设在金属支架上时应采用螺栓栓接,敷设在电缆槽时应采用细沙覆盖。4.8 7.2贯通地线的接续应符合以下要求:1当热浸镀锌扁钢采用焊接方式接续时,焊接搭接的长度应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应少于三面焊接,焊接完成后应做防锈处理;2当铜覆扁钢或铜覆圆钢采用放热焊接方式接续时,焊接前应消除模具内的湿气和残渣,连接处不得变形、表面应平滑;焊接完成后焊点表面应饱满明亮、无气孔和夹渣;除渣后的连接冒口不应小于焊剂凝固的外径尺寸,焊接完成后应做防锈处理;3当铜覆圆钢或铁路贯通地线采用压接方式续接时,应采用两个C型连接件,且两个C型开口方向应相反安装,压接应牢固不松动;4当热浸锌扁刚、铜覆扁钢采用明敷方式时,可栓接连接;搭接长度应不小于扁钢宽度的2倍,搭接面不应变形,应平整且除锈;搭接应用两根螺栓紧固,且应满足力矩要求;用于紧固的螺栓应不小于MlO,螺栓、螺母、垫片和防松弹垫材质应采用304不锈钢。4.7.3隧道贯通地线与区间变电所接地母排的接地线的敷设应符合杂散电流防护标准要求,穿越轨道结构下方时应采取绝缘措施并穿管防护。4.7.4当贯通地线材质为热浸锌扁钢时,应采用铜铁过渡器与接地母排连接;铜铁过渡器与贯通地线应采用焊接连接,与接地母排应采用螺栓连接。4.7.5高架贯通地线与桥面接地端子间的接地线的敷设应符合杂散电流防护标准要求。4. 7.6当供电制式采用直流牵引系统时,贯通地线穿越建筑结构或轨道结构下方孔隙时,穿越部位应采取绝缘措施并穿管防护,预留孔隙应做封堵处理。4.8其它接地装置的敷设4. 8.1接地母排应敷设在车站站台电缆夹层或在配电房底部电缆夹层的侧墙上,并与侧墙绝缘,底边距离地面高度应为30Omm500mm。5. 8.2人工接地网与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线,与接地引出装置连接端应采用放热焊接连接,与自然接地体端应采用栓接,并应采取螺栓防松措施。6. 8.3接地线、贯通地线等导体跨越结构缝时,应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处理:1在结构缝处做预留弯,预留弯的弯曲半径应能满足结构缝最大伸缩间距的需求。结构缝两侧的弯曲起始处应固定牢靠;2在结构缝处截断接地线或贯通地线,用软接地线连接。软接地线余量应能满足结构缝最大伸缩间距的需求。软接地线的载流能力应不小于原接地线或贯通地线,软接地线与接地线或贯通地线间应采用放热焊接连接。5质量验收7. 0.1综合接地系统验收应按施工工序划分为材料及设备进场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工序交接验收、检验批验收和质量控制资料验收。5. 0.2材料及设备进场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对综合接地系统材料及设备开展进场验收。进场验收应由监理单位组织,材料及设备供货单位和施工单位人员实施。所有进场材料及设备均应验收合格;2可根据以下条款对材料及设备进行验收:1)检查材料及设备外观,应无裂纹、损伤、缺失、油污等缺陷;2)检查到货材料及设备规格、型号、数量应与到货清单一致;3)核验材料及设备合格证、质量检测报告、质保书等质量证明文件,质量证明材料应有效,且应满足合同及设计要求;4)核验材料及设备的品牌、规格、型号、技术参数、产地、生产许可证编号、强制性产品认证标识,应与合同、设计文件及审批文件相符;5)核验材料及设备安装、操作、维护及检测说明书等合同要求资料,资料应齐全;按标准或合同要求进行抽样送检,送检材料及设备应合格后才能在工程中使用。3应做好进场验收记录及资料归档工作。5.0.3隐蔽工程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单位在敷设完成综合接地系统后应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应报监理单位验收,监理单位组织验收合格后才能覆盖;2隐蔽工程验收应由监理单位组织,应有监理单位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施工单位专业质量检查员等参加;3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验收:D铺设环境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2)材质、规格、型号应与进场验收资料一致;3)人工接地网布置、间距、长度、敷设深度应与设计图纸相符;4)焊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有虚焊、脱焊及漏焊等质量缺陷;5)检查综合接地系统覆盖、回填材料,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5.0.4工序交接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分阶段施工或不同施工单位之间工序交接时应进行工序交接验收,验收应由前道工序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组织,应有后道工序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及相关施工单位专业质量检查员等参加;2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验收:1)应依据施工图、接线图等设计文件,审查前道工序施工单位提交的接地装置及其隐蔽部分的安装记录、覆盖材料及厚度测量记录和接地装置的测量记录,各项记录应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2)现场应检查接接地线、地端子、接地体等接地装置的材质、数量、位置、路径及焊接质量,应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3)现场测量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5.0.5检验批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1综合接地系统工程宜纳入车站、区间或其它主体结构工程验收范围。可根据合同标段纳入不同的单位工程验收。人工接地网可纳入结构工程内验收,自然接地体可纳入建筑工程内验收,接地线、接地端子及等电位联结可纳入装修或设备安装工程内验收;2 每一合同标段内可根据需要将一个车站或一个区间的综合接地系统设置为一个分项工程,检验批可根据施工段划分,分部及单位工程应依据各合同标段内的工程内容确定;3 应依据建设单位确定的检验批划分方案验收。验收应由监理单位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应有施工单位专业质量检查员等参加;4 验收应按相关标准或建设单位预先确定的内容进行,验收内容宜分为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验收规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第5.0.1条的规定。5. 0.6应对综合接地系统的如下质量控制资料进行验收:1 工程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2 材料、构配件、设备出厂合格证、进场检(试)验报告;3 电气设备调试记录;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4 施工记录;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5 分部、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等。6维护6. 0.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系统的维护宜分为年检维护和日常维护。7. 0.2综合接地系统宜在每年雷雨季节来到之前完成年检维护。6.0.3日常维护应定期定点开展巡检。当设置有接地自动监测系统时,可结合其实时监控数据及故障情况开展维护。在多雷区,应对高架区间接地系统及其防雷装置增加检查频度。6.0.4日常维护应检测明敷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性。应检测接地箱、接地线、接地母排和贯通地线等接地装置之间的连接点两端的过渡电阻;应观察接地线锈蚀情况;采用螺栓连接的,应观察检查连接螺栓是否有松动情况等,检查结果宜记录于附录A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系统检测记录表中。6.0.5当设置有接地自动监测系统时,宜参考接地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特性参数,宜设置异常阈值,并依据特性参数告警信息进行维护。6.0.6宜配置专职人员负责维护管理。综合接地系统投入使用后,应立即建立管理制度。对综合接地系统设计、安装、隐蔽工程资料、年检测试记录等应及时归档和妥善保管。综合接地系统故障发生后,应及时调查分析原因,并应提出改进措施。附录A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系统检测记录表表A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系统检测记录表编号:检测日期:年月日序号接地装置设置位置接地装置检测点过渡电阻值(Q)连接螺栓情况接地线锈蚀情况1牢靠、有松动、松脱无、轻度、重度2牢靠、有松动、松脱无、轻度、重度3牢靠、有松动、松脱无、轻度、重度4牢靠、有松动、松脱无、轻度、重度5牢靠、有松动、松脱无、轻度、重度6牢靠、有松动、松脱无、轻度、重度7牢靠、有松动、松脱无、轻度、重度8牢靠、有松动、松脱无、轻度、重度9牢靠、有松动、松脱无、轻度、重度10牢靠、有松动、松脱无、轻度、重度检测员:审核: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的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3铜及铜合金板材GB/T2040-20174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13912-2020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50065-20116铁路贯通地线TB/T3479-20177铁路防雷及接地工程技术规范TB/T10180-20168电力工程接地用铜覆钢技术条件DL/T1312-2013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技术规程SJG154-2023条文说明1总则192术语203工程设计211.1 1一般规定211.2 车站接地系统211.3 区间接地系统221.4 车辆基地接地系统221.5 接地自动监测系统231.6 材料设备选型234工程施工254.2 人工接地网敷设254.3 接地引出装置安装254.4 5接地箱(排)安装25附录A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综合接地系统检测记录表261. o.阐明本标准制定的目的。1. 0.2本标准仅限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专业设备公共接地的规范要求。本标准编制借鉴了铁路综合接地技术工程实践,参考了电力、通讯等行业的相关要求。为了解地铁各专业设备对接地的需求,编制组对深圳地铁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维护单位进行调研,对深圳地铁综合接地设置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依据地铁各专业设备特点和运营环境以及深圳地铁多年运营经验,对综合接地系统的构建及为各专业系统提供的接地接口进行了规划,对供电系统采用直流牵引系统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