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质.docx
【党课讲稿】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全局,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作出改革部署,突出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新”和“质”二字。“新”是对生产力样态的描述,突出新质生产力与此前生产力的不同;“质”是对生产力内核的规定,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生产力发生历史性飞跃。“新”和“质”不仅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而且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特质。一'新质生产力的高阶性新质生产力体现了生产力一般与生产力具体的有机统一。从一般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具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从具体维度看,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在当下中国的现实形态构建,是生产力在新发展阶段的话语表达和抽象刻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生产力积累到一定阶段发生的质的变化,标志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历史性进阶。新质生产力从历史中走来,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互动和良性循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完的工业化历程,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对世界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两件大事,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使新时代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提升,推动经济体量发生质的变化,由2012年的53.86万亿跃升至2023年的126.06万亿,12年间创造了70多万亿的GDP增量。这种短时间的GDP快速释放在过去任何时代来看都是不敢想象的。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中国成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伟大历史进程,还连续十余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稳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的发展阶段发生了跃迁。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党中央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社会主义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正是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新质生产力得以历史性地出场,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构成了一对互促互进的组合关系。二'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大论断道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性质,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优越性所在。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是由社会主义的先进性规定的。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还是要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先进性维度来把握。先进性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内嵌基因。我们之所以选择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根本上来说,源于社会主义生产力优越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由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固有矛盾无法克服,使得以生产过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如影随形,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总是走走停停,有时甚至是进一步、退两步。更为严重的是,基于利润最大化和剩余价值榨取导向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积累为少数人占有的庞大商品的同时,也积累了大多数人的贫困,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严重的社会撕裂。这种根植于“大多数人”血水和泪水基础之上的生产方式,不仅不是人类理想的生产力类型,而且还带有对人的戕害的原罪,具有显著的落后性和糟粕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非正义性的判断,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同时也是以资本主义为参照系扬弃和超越出来的。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贯穿到社会主义生产全过程。从领导主体看,新质生产力和最先进的阶级与政党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健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通过发展规划压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使我国生产力水平长期保持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高位。从体制机制上看,新质生产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根本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从生产要素维度看,新质生产力大幅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它不仅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推动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还催生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从经济循环维度看,新质生产力实现了大国经济体的有机秩序运转,不仅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一体的社会生产总过程之中,还体现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之中。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还体现在生产效率高、生产质量优、生产代价小、生产效益好等方面,体现在产业迭代升级、区域协调联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领域。三、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质生产力内涵进行界定时,明确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创新不仅交代了新质生产力出场的必要条件,还道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把“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来源,把“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明确为决定生产力的要素。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明确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毛泽东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进一步深化科技与生产力的认识,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强调“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进入新时代,人类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实现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跨越,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把握科技革命和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关系,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命题,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个持续性的发展过程,要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导向,瞄准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领域,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做好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科技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要坚持补齐短板、跟踪发展同步推进,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要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创新要坚持自立自强的方针,牢牢把握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创新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科技创新要立足世界前沿,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建设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新质生产力的人民性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发展为了谁”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上。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的性质规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尺度。新质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范畴,当然遵循着人的发展逻辑,具有显著的人民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生产力的逻辑,没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就不能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就不能解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个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但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少数人所得而私”的财富逻辑不同,社会主义创造财富的目的聚焦在人的需要满足上,这就从逻辑起点规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并在分配方式上作出符合生产目的的安排,形成了高度统一于人的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方式。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发展成果的人民惠及,牢牢把握人与发展、积累与消费的内在关系,不仅强调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同时强调人是生产的目的:一方面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总和,把物质基础的蛋糕不断做大;另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把促进人的发展的事情做好,推动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的需要从过去的物质文化需要跃升至美好生活需要,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这就意味着依靠过去的生产力路径和惯性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人民性是具体的、现实的。要大力发展民生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围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期待布局新质生产力,着力破解就业、医疗、养老、数字、网络、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关键性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新质生产力的获得感。同时,要注重民生领域对新质生产力的反向支撑作用,坚持教育、科技、人才整体设计、一体推进,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