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育融合”之行图“进德修业”之事 论文.docx
-
资源ID:1842717
资源大小:18.0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以“五育融合”之行图“进德修业”之事 论文.docx
以五育融合之行图进德修业之事摘要: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语文学习,不仅有语文,更有人,它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着力点,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路径,以课堂的集体学习、综合性学习、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以五育融合之行,达五育效应之果,成五育并举之效,图进德修业之事。关键词:古诗文教学;五育融合;五育并举;进德修业引言: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课程,更是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承载着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培养自己的有完善人格,有健康体魄,有吃苦耐劳精神,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高度文化自信,有审美修养,有生命自觉的未来的社会接班人的责任。在当下,我们怎样来把减负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有机整合呢?笔者在小学语文学科古诗文教学中尝试着运用“五育融合”的理念,来探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也得以同步发展,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人之路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一、“五育融合之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方向明。目标是方向,是动力,是努力的源泉,如果目标不明确,就会让学习者迷惑,彷徨;如果目标错误,那就会发生南辕北辙的笑话;如果目标明晰,它就会如一座海洋中的灯塔,照亮行者的方向,虽然行者也需要一路劈波斩浪,但能朝着明亮那方前行,不会迷失,并在一路的劈波斩浪中收获经验,提升技能,涵养性情,健康体魄,磨练意志,获得生命的成长。大学有曰知止而后有定虑而后能得,可见目标指向的重要性。比如部编本四年级下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学习,基于五育融合,践行五育融合,实现学生在知行统一、身心和谐的美的历程中语文素养同步发展,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目标: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多种形式吟诵,体会古诗词的声律美、音韵美。2认识锄、剥,会写茅、檐、翁、赖、剥。3 .品读诗词,想象画面,诗文配画,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感受乡村之美。4 .觅诗眼,悟诗情,解诗人,感受辛词的特征。5 .搜集诗人其他诗词,或搜集同词牌的其他诗词,积累背诵,交流诵读感悟。6 .写自己喜爱的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尝试用诗词的形式呈现。这六项学习目标是融德智体美劳于一体,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求真、向善、至美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身心得到和谐而健康的成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体现着“人文合一”的语文学科本质。学习者以深度学习的方式行走在进德修业之路上。二、“五育融合之课堂育人实践,学生在“五步五育全人中长。课堂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阵地,我们如果能融合五育,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就能使学生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何通过学科学习获得语文关键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并能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协同发展?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尝试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开展五步五育全人教学法。L五育融合之古诗词吟诵,生命在文化的润泽中觉醒。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古诗词是一颗颗璀璨的的明珠,小学部编本教科书又从中优选出一百余首古诗词作为小学生学习材料,这些精挑细选出的诗词文质兼美,是代代相传被普遍认可的名篇,诗词字字珠矶,它们传达的旨趣与情怀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可的价值追求和唯美趣味。学生在这些经典的文字中徜徉,通过读、吟、诵,让经典的文字在口中涵泳留香,让自己的口、耳、鼻、体都留有经典的印记,让自己的举手投足都有着经典文化的影子,让自己的每个细胞和神经都留有经典的记忆。高声诵,低低吟,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四季之美如画卷般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针脚里缝着家人的爱和挂牵,针脚越密,盼归来之心越切,游子越能体会,从而会早早归)客舍青青柳色新”(折柳送别,柳者留也,不舍之情寓其中的含蓄之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服,(钟声从古传到今,是游子愁闷孤独寂寞的心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即思乡)的意象之美在每天的晨诵暮省中雕琢成中华民族子孙身上的文化印记;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气节、品格和人生价值追求之美在学生日积月累的吟哦中成为汉民族日益强大的文化基因;那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的劳动之美在浅吟低诵中不断被强化,中华民族勤劳持家的国风渗透到每个人的骨血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之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趣之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的游戏之美都在句读之间熏陶感染着学生。学生在吟诵中形成语感,在语感的积淀中中华优秀文化得以潜移默化地传承与发扬,同时蕴含期间的汉民族的智慧滋养着一代代学子,学生在吟诵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随韵律发声,随节奏调息,随平仄起舞,平长仄短,平轻仄重,轻而长,短而重,一呼一吸,古雅的文字与声音,在吟诵中悦动着生命的韵律。打着节拍吟诵,配乐吟诵,游戏中吟诵再把吟诵做成班级特色大课间的体育运动项目。低年级把古诗词吟诵与传统游戏项目相结合,中年级把古诗词吟诵与韵律操结合,高年级把古诗词吟诵与花样曳步舞结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一天中校园学习在古诗文吟诵中开启,在一小时运动吟诵中落下帷幕。中国从古到今,凡是大家,都重视古诗文背诵积累这种童子功的训练,有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在学生的唇吻遒会中,音律之美,语言之美、意象之美、形式之美、情境之美,旨趣之美熏陶感染着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学生的口齿间以“滋味”的形式扩散,民族文化的基因在滋味的品味中被唤醒,集体文化意识在口齿间,呼吸间代代相传,滋养着我们的每个细胞,每个血管和神经。汉字之美,汉语之妙,中华民族精神、气节、价值追求都在吟咏中汩汩流淌,一路飘香。2 .五育融合之情境场创设,生命在五育相互滋养中拔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备受推崇,因为她能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创设上课情境,营造一定的场域,学生在创设的真实的情境中去探究,去发现,去交流,去表达,发现语文学习的快乐,寻找语文学习的方法,习得语言,自主构建,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言能力。例如在清平乐村居一文的学习中,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场,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首先是基于理解的情境场。请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一首词读下来,能看到哪些画面,给自己看到的画面起一个雅致的名字。其次是基于表达的情境场。想象“大儿溪东锄豆中儿正织鸡笼时的劳动状态,从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方面来练习表达,想象小儿溪头卧剥莲蓬的动态画面,可以从语言、动作、表情、神态等方面练习表达。还可以想象春夏秋冬一家五口不同的生活场景,体会词人的情感。课下可以把自己看到的画面、想到的场景等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画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与画中景物相称。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上进行展示,在班级作品展示栏展示有创意的作品。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经验中的乡村生活,又创设了文本呈现出的古代乡村生活情境图,引导学生想象与联想,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江西上饶地区乡村生活图景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本单元的语文人文主题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也在学生们的想象和联想中铺展成一幅幅美好的乡村生活图景。乡村风景之美,田园生活之情趣在一个个场景想象中再现,语言的实践运用在情境场中,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中,在对文字的涵泳中实际产生,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通过语言运用得以发展,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一家五口甜蜜的温馨的乡村生活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生涵泳文字,背诵诗词,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自己体悟到的景美、情真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并把自己的审美体验,在情境练说、创意连环画中展现,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人发展以语言为工具和载体,与思维相依存,以课堂情境场中的对话和评价为路径,在学生的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体现。五育相互融通,相互滋养,学生通过吟咏,想象,表达,交流,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在提升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他们的个性、人格、精神也得以健康成长,在“进德修业”的路上越走越远。3 .五育融合之思维力训练,生命在思辨与创见中茁壮。人大的林崇德教授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中思维力的训练是核心中的核心,思维力是核心力,各门功课都应该重视学生思维力的训练。特别是中国有二元思维固化的习惯,因此更要重视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训练。例如在清平乐村居教学中,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启迪学生思考:诗词中到底有几个人物,每个人物前面给个修饰词,说说理由。如果让你说说你眼前浮现的情景,你可以设计几个人物?你会给自己的人物设计哪些修饰词?赋予他们哪些人物特征?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然后小组说说你看到的村居图。学生在前面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有的把门前的小溪设计成人物,有的把莲叶设计成人物,有的把茅屋设计成人物在创意设计中,老师还可以再追问,课文中是以谁的视角来写乡村生活的?如果你以另外一个人物的视角来讲这个乡村图景,你会怎么说才能传达出与词人相似的情感?学生只有对课文内容与情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个性化的人物,并且把以前文本学习中的人物和人的区别在语言实践中再次强化,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参与赋予人物个性化特征,让语文学习趣味性、灵活性、创意性、游戏性十足。交流中,有一个学生创造了一个豆苗的人物形象,他用豆苗和大儿对话的形式再现了村居的生活图景;有一个学生创造了小溪这个人物,他以小溪的视角来观察每个人物,再现村居图;有一个学生以翁媪的视角来讲述村居图追问中有思维方向的引导,思维的个性与独创性中有情感的温度,有价值观的评价,有审美的判断,有劳动意识和思想的渗透,有文化精神的传承脑力劳动获得创造性成果:古装小剧本清平乐村居新鲜出炉,课下学生积极投入到彩排中,不断修改,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做道具,配音乐,美工,服装,排练,场地,广告,宣传,邀请函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语文学习更重视思维力的训练与培养,思维力的提升让语言的学习变得更儿童,更游戏,更趣味,更生活,让学生的语文生活更丰富,让语言的建构与发展更具延续力和支撑力,同时生活化、活动式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语言的实践与运用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在思辨与创见中思维力又能进一步提升。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思维力的训练与强化,让学生在进德修业的路上愈走愈坚定,步伐也越来越稳健。4,五育融合之项目活动立,生命在探究与发现中飘香。为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我们把课内学习和课外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课内习得方法,课外自主探究,特别在中年级段,半扶半放,课堂上激发出一个或两个学习兴趣点,以此为深度学习点,搜集、查找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发现、交流,有相同选择的学生形成项目活动小组,组长负责小组分工,布置组员任务,共同商讨小组交流的时间、形式,最后由小组以手抄报、项目总结、活动报告、绘本、音象资料等形式呈现项目报告,最后老师指定时间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例如,学习了清平乐村居一文后,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选定了两个项目,一是搜集词人辛弃疾的其他诗词,配乐诵读。比较辛词的不同风格,找出不同风格诗词的代表作,谈谈你心目中的辛弃疾。二是搜集同词牌的其他诗词,积累背诵,交流诵读感悟,查找词牌清平乐的格律,尝试自己用这样的格律来写写自己喜欢的某个地方。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搜集资料,动手又动脑,在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可能还会请教他人,在小组合作中,还涉及到分工、时间的分配,报告的形式,小组成员的协同等。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社会,学会合作是未来社会人的一个必备能力,项目小组成员的合作,其实就是在培养这样的能力,其中也涉及到每个成员的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在项目活动中每个成员在不断磨合和协同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承担责任的意识,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项目报告付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报告呈现的形式是否美观有吸引力,能否获得同伴和老师较高评价等等,都是学生在项目活动中面临的问题。项目活动是任务群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也得以不断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五育融合的发展与提升;同时,五育融合发展中的学生个体又在项目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螺旋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在立德树人的路上,散发着个性的魅力,生命的花香伴随左右。5.五育融合之综合实力显,生命在个性化表达中闪光芒。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语文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五育并举的目标得以实现,课内外古诗文的吟诵不仅仅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理解,他们在吟诵时的发声方法,气息运用,也起到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等作用,更不用说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吟诵,更是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学生在唇吻遒会中建构语言,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此基础上思维的深度、广度、创见度、思辨度都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提升,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的发展,又影响到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文化认同力,审美鉴赏力的发展。项目活动中的学生手脑并用,个性化实践能力也在生长,语文关键能力在课堂上生长,在项目活动中茁壮,个性化表达成为可能。五育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稳步提升。语文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一一写作力也达到了较大的长进,例如清平乐村居一文学习后的学生表达精彩纷呈,丰富多样。有绘本,有剧本,有按格律填词,有受启发写自己家乡村生活的图景的,仅仅就改写“文包诗”这一项表达练习,学生的写作视角就有十几种,学生的练笔不再千篇一律,不再无话可说,五育融合催生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表达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的需求,发表的欲望,交流的手段。三、“五育融合之评价与激励,学生在内生性驱动中实现涅槃。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在引导陪伴学生成长的路上,既要学会观察学生,又要学会欣赏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反馈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唤醒学生的自评意识,发挥学习伙伴的互评效用,在集中授课、项目活动、综合性学习、阅读表达等语文学习的所有环节都要有评价环节的设计,例如可以用“诊断卡”来扫除新课文学习的障碍,用“警示卡”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用激励卡来开启拓展学习的加油站,用跟踪卡来监测巩固学习的效果,用“反思卡”来发现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用“点赞卡”来鼓励同伴的进步与创意,用展示卡来评价学习活动中的杰出表现等。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语文学习,不仅有语文,更有人,它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着力点,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路径,以课堂的集体学习、综合性学习、项目学习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实现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以五育融合之行,达五育效应之果,成五育并举之效,图进德修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