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docx
“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前言4第一章规划基础6第一节发展成就6第二节机遇与挑战14第三节适应性分析18第四节发展阶段21第二章"十五五"总体思路23第一节指导思想23第二节基本原则24第三节发展目标25第四节二。三五年远景展望28第三章“十五五”重点任务29第一节着目艮提质增效,全力推动一高四普"铁路网建设29第二节着眼布局优化,全力推动互联互通公路网建设31第三节着眼产业发展,培育军民融合的通用航空产业35第四节着眼区域开放,构建经济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39第五节着眼城市提升,构建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42第六节着眼乡村振兴,构建人民满意的农村服务体系46第七节着眼创新发展,打造高效互联的智慧交通体系50第八节着眼保障有力,构建绿色安全的支撑保障体系54第九节着眼深化改革,构建统筹有力的现代治理体系58第四章资金匡算与规划效果63第一节资金需求63第二节规划效果64第五章环境评价66第一节环境影响分析66第二节环境影响对策68第六章保障措施7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70第二节加强统筹协调70第三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70第四节拓展投融资渠道71附图:附图1:区综合交通现状图(2020年)附图2:区综合交通“十五五"规划示意图附图3:区铁路"十五五"规划示意图附图4:区高速公路“十五五"规划示意图附图5:区国省干线公路“十五五”规划示意图刖三“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新定位、新使命的第一个五年,是推进交通强市建设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意义重大。作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地理条件优越,处在“一区两群”和川东北的重要联结点上,是主城都市区东向开放的重要支点,是大三峡绿色发展的纵深地带,是深化川渝东北合作的天然桥头堡。十五五”时期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完善、运输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是发挥联接主城都市区作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机遇期,客货运输需求总量将稳步增长,人民群众对运输多样化、局品质、后I效率提出更息!要求,土地、环境、资金、资源等要素保障需求将更加迫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保持一定的规模。为抢抓交通强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战略机遇,准确把握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和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新任务才巴握好各方式发展节奏和建设重点,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依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五五"发展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上位规划,特编制区综合交通运输"十五五"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区行政辖区,幅员面积1892平方公里,统筹考虑达州、万州、开州、垫江、忠县等周边地区;规划期限2021-2025年,基础年2020年,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规划基础第一节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交通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交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出境大通道、城市大格局、景区大联通、城乡大网络、运输大提升"为总思路,以交通脱贫攻坚战和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大抓手,全区交通五年完成各类投资79.3亿元,争取市级交通补助资金25.7亿元,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了内畅外联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格局。一、过去五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凸显的五年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一高铁一普铁"铁路网基本形成。"十四五"期,渝万高铁(境内46公里)建成通车,设计时速250kmh,实现至主城1小时到达,形成东西向高速出境客运快速通道。与既有达万铁路,基本构建了"一高铁一普铁”的铁路骨架网络。到2020年底,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1.5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提速1小时周边全面实现。"十四五期,建成梁忠高速公路45.6公里,至开江高速(段)顺利开工。市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2035)中的至开州高速、至忠县至石柱高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一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到2020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93公里,密度达到4.9公里/百平方公里。通用航空实现突破,通用业务顺利起步。“十四五"期,机场获批开放使用,是全市第三个取得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的机场。目前机场已有九州神鹰开展航空体验、航空旅游业务,龙浩航校开展141航空培训业务,顺丰丰鸟拟入驻机场开展无人机货运试点业务,积极推动通用航空业务发展,充分发挥了通用航空在应急救援、创新试验等领域作用。机场作为军用机场,将成为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新高地。综合枢纽持续推进,集聚能力逐步增强。"十四五"期,渝万高铁南站建成通车,万州五桥机场候机厅建成投用,城区双桂汽车站全面建成。货运集疏运通道加快完善,区工业园铁路专用线工程完成可研编制。高速服务区创新发展,市首个路地(高速集团与区)共建服务区一一G42沪蓉高速龙溪河服务区建成投用,成为规模最大的特色服务区。二、过去五年是交通脱贫攻坚纵深推进,全面小康圆满完成的五年公路总里程达到5119公里(含高速公路),较"十二五"末增长1036公里。公路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别达到270公里/百平方公里、55公里/万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已基本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串联各乡镇的“二环七射"普通公路网络布局形态,积极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干线公路"畅而美"。全区国省道公路396公里,较"十二五"末增加8公里,其中国道2条、154公里,省道6条、242公里。“十四五,期,累计实施G243复平至合兴、S510虎城至袁驿、机场环线延伸段-狗爬墙至喜鹊河段、屏锦至回龙、云龙至屏锦等22条普通国省道改造工程185公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现普通国省道路面优良路率达到90%,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10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84.9%,干线公路呈现“量质齐飞”发展。全面推进美丽公路建设,开启交旅融合新模式,其中“二环路"蟠龙段和渔米路入选交通部18条“全国美丽乡村路”和2020年十大最美农村公路。农村公路"广而达”。县乡村道总里程4630公里,其中县道165公里,乡道318公里,村道4147公里。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建设里程2500公里,实现村民小组通达率100%s通畅率100%双百目标;建设完成"四好农村路"监管平台,实现农村公路项目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将农村公路建设串点成线、联线成网,助推农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农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表1-1区公路指标对比表类别公路技术指标单位技术指标值“十二五”末“十四五味公路规模公路总里程公里40835119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216270公路密度公里/万人4455行政村通达/通畅率%100100公路等级技术等级高速公里4793一级公里1341.6二级公里241253.6三级公里89174四级公里23223330.7等外公里13701226.5等级公路比例%6675.6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98100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49.684.9行政等级国家高速公里4793普通国道公里149154普通省道公里239242县道公里166165乡道公里328318专用公路公里00村道公里27984147三、过去五年是客货运输服务提质,人民满意度稳步攀升的五年客货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十四五”期,综合客运量完成4847.6万人次,其中完成道路客运4260万人次,铁路运输587.6万人次。综合货运量完成9300.2万吨,完成道路货运9071万吨,铁路到发量229.2万吨。城乡客运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公交能力持续优化,现有公交线路17条,公交运力133辆,较"十二五"末新增公交线路7条,新增公交运力78辆,优化完成6条(201、202s203s204、205、103)公交线路走向。农村客运覆盖不断扩大,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56条,运力344辆,全区269个行政村通客车率100%o班线客运转型升级,指导企业完成至万州、至客运线路运力大改小,科学引导班线客运健康发展。客货运输行业蓬勃发展。客货运行业升级发展,客运企业5家,客运车辆420辆。货运企业共45家,个体运输业户3000余户,货运车辆3967辆。巡游出租与网约出租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巡游出租车174辆,驾驶员348人;网约车389辆,415名驾驶员取得网约车从业资格证,网约出租汽车发展步入规范化轨道。驾培维修创新突破,新增维修企业16家。积极推广"先学后付""预约学车"一人一车等模式;完成全区驾培机构电子围栏安装设置工作,强化对驾驶员培训的全过程监管。四、过去五年是创新驱动先行弓I领,交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智慧交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智慧设施系统加快建设,建成“交通局一局属单位一基层站(中队)”三级监控和指挥体系,拥有自主独立主干网络、运营商网络、卫星电话网络等三重通信保障。实现跨部门交通数据资源共享,完成“区县交通信息化试点”项目,加强了与区内公安、大数据局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力度,初步形成“上下联、覆盖全、左右通、公众用”的信息化格局。智能出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试点完成全市首个户外交通信息化试验点建设(三蹬坡)项目,全面推行并首批发放7173张交运通互联互通公交IC卡。在全市区县层面率先完成“智慧公交”建设,应用“主动安全”、“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了对H条城市公交线路、94辆公交车、208个站台的全面覆盖。绿色交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公路路域环境得到改善,因地制宜实施“景观+护路”方案,重点实施百里竹海景区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二环路等重点路段绿化建设。完成10条约103公里景区道路建设、11个观景平台和渝宜高速互通绿化工程,全面提升公路景观和绿化效果。生态交通有效落地,按照“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部署安排,强化交通扬尘污染整治,有效控制各项交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现场扬尘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国省干线公路环境整治,在部分重要的景区路段安装太阳能地标,在县城至板桥、仁贤高速公路下道等重要出境公路、景区路段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交通安全生产持续推进。加大安全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70公里,实现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安防设施全覆盖,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安全防护水平显著提高。完成102台城市公交车驾驶区域防护隔离设施安装,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客运包车车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应用安装193台,安装率95%o健全安全保障制度,修订水上交通事故、突发公路自然灾害、道路运输保障、出租汽车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五、过去五年是重大领域改革攻坚克难,行业治理体系深化完善的五年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严格落实机构改革三定方案,完成了局系统机构改革。3个局属单位、9个内设科室完成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将办结法定时限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办结率100%,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行业监管继续强化。加强超限超载治理,全面落实治超“新国标"在屏锦、蟠龙治超站(点)创新建设路警联合治超卡口,利用技术手段杜绝货车冲卡逃检。强化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建设、公路养护及交通执法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建立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荣获全区唯一市扫黑办扫黑除恶先进单位。管养能力持续提高。积极推进“三化”改革,实现“四个”转变,打造“五大”公路,公路路况、养护质量、通行能力大幅提升,代表接受交通运输部"十四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评价。加强日常养护,利用微表处、精表处等新工艺及时修复公路龟裂、沉陷等病害。加强机械化养护,购置智能沥青洒布车、清扫车等机械设备17台,一级公路机械化清扫率和小修作业机械化率均达100%o探索推进市场化养护,对养护承包人因地制宜分路段、路况等实际情况,进行了技术指器口考核。表1-2"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指标2020年规戈U值2020年实际值基础设施铁路营业里程(公里)8282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9393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100100建制村通畅率(%)100100撤并村通畅率(%)100100行业管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100100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3020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9098客运站候车厅等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90100城市公共交通与两客一危车辆、12吨营运货车运行监测率(%)100100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到达时间(分钟)6060第二节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五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交通发展环境和条件面对复杂深刻的变化,将面临五大机遇、三大挑战。一、发展机遇一是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要求交通全面支撑对外开发开放。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要求交通全面支撑融入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区域开放高地,以大开放提升大格局,进一步拓通道、强枢纽,加快南北向铁路、高速公路、无水港建设,延伸长江黄金水道服务腹地,积极联合发展铁公水空综合立体多式联运,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凸显综合交通优势,加速融入国家大战略、大通道、大平台。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机遇,要求交通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发挥垫江、等节点作用,研究论证三峡新区设立,协同打造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推动生态共建共保等工作。综合交通发展要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作为渝东北联结川东北的重要节点城市,交通发展要主动融入、当好支撑,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区域间,畅通多向出渝大通道建设,加强川渝毗邻地区深度合作,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实现交通互联互通,努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三是"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遇,要求交通加强互联互通水平。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部署,渝东北地区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片巴打通对外大通道摆在优先位置,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和枢纽港建设,完善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畅通内部小循环,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等综合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全市一区两群”和川东北的重要联接点,要接轨大都市,融入大三峡,协同川东北,推动全开放,充分发挥连接主城都市区作用,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更好服务渝东北、川东北。要求交通要在抓好生态保护基础上,加快东西向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提升一区两群陆上快速通道支撑,依托万州区,携手周边垫江、忠县、开州,积极共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进东西南北各向开放。四是抢抓建设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和现代田园城市发展机遇,要求建设绿色交通、美丽交通。市委赋予"发挥联接主城都市区作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吸纳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的功能定位,区政府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交通必须把握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和优势,以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全力发展交旅融合,构建以高等级的快速路网体系为主的产业交通网、旅游交通网。同时,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追求,围绕城市提升、乡村振兴两大基本面,构建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农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满足多层次、多需求、高品质的运输服务,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抢抓乡村振兴示范区发展机遇,要求交通更加注重基础性公共服务功能,与产城景融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精神,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建成布局合理、连接城乡、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农村公路网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区委区政府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强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在川渝东北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这就要求交通必须坚持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统领,强化交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支撑,推动农村公路和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等融合发展,新改建一批串联乡村主要经济节点的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农村地区交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助推乡村振兴。二、面临挑战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面临挑战。区经济总量不高,产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仍与发达地区有差距,要实现"发挥联接主城都市区作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吸纳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等功能定位,任务仍然艰巨。由于地理区位原因,水路发展存在天然短板,未来周边多条铁路通车后,既有铁路优势面临弱化,在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大背景下,交通面临如何强化自身对外通道,同时充分利用周边万州、忠县、达州基础设施,实现综合交通立体互联的挑战。二是区域交通一体化引导区域协同发展面临挑战。"十五五"期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区域协同的发展重点,作为J11渝交通一体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经验不多,特别是跨省市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管理等方面,顶层设计尚未统一、毗邻路网技术等级不匹配、建设时序不同步、运输管理协同度低等现象仍然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三是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面临挑战。建设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要求川渝毗邻七区县携手,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和人口转移承载地,共同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样板地。交通未来发展,要求寻求与生态发展相适应的交通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探索和发掘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十五五"期交通受环境、用地、审批等要素制约将可能更加严格,前期工作周期更长。第三节适应性分析尽管"十四五"期交通发展成绩显著,但对照"十五五”期的形势要求,交通运输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性。一是对外辐射瓶颈尚存,对川渝东北一体化发展支撑不足。既有铁路优势逐步“边缘化"。既有对外铁路通道标准偏低,达万铁路为客货混行,通行能力偏低(国铁I级,单线,电气化),铁路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周边区县高铁、普铁发展态势迅猛,随着郑万高铁、渝西高铁、广忠黔铁路等铁路项目加快推进,的交通节点区位将面临挑战。公路对外通道优势有待加强。对外高等级干线公路主要为渝万方向,缺乏高(快)速公路直接连接川东北地区,川渝毗邻地区干线公路衔接不畅,境内的S510、S204在四川境内无省道连接,道路技术和行政等级有待进一步统一,部分川渝毗邻农村公路为断头路彳钎接不畅问题较为明显。未能有效借力周边机场港口发展。与周边达州百节机场、万州五桥机场及忠县新生港、万州新田港的快速通道、枢纽连接线等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借力周边机场港口共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二是域内网络仍需优化,对产城景融合发展支撑有待加强。路网等级仍需进一步优化。等级公路占比74.9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1.19%),境内高等级公路较少,二级以上公路比例为6%,与周边的忠县、万州存在差距,国道二级、省道三级及以上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公路占比较大,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90.9%,其中村道占比82%,导致全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养护安全任务艰巨。交通支撑城镇和产业发展仍有不足。随着城市范围拓展,区城区部分出城路段和部分乡镇过境路段逐步出现交通拥堵现象,普通国省干线技术状况有待改善,与城市道路衔接水平不高。全区的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景区以片区式和组团式发展为主,区内现有A级景区尚未全面实现15分钟上高速公路的目标,景区、园区、高速公路互通"最后一公里"连接公路等级较低。"四好农村路”支撑乡村振兴的功能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三是运输服务质量亟待提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效安全舒适经济的出行需求。旅客运输服务品质有待提高。渝万高铁南站已建成投用,但其配套的公路客运站、公交枢纽站交通一体化作用尚未发挥,未与之形成高效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全区公交枢纽站(首末站)体系、调度中心、公交专用停车场、公交站点等城市公共交通基础配套设施较为滞后。高铁通车后道路客运转型升级压力大,中长线班线客运萎缩严重,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不高,乡镇客运站综合开发利用率低,新业态发展尚未形成规模,行业转型面临较大压力。货运枢纽体系尚未形成,集聚辐射能力不足。全区目前尚未形成综合型货运枢纽,无法有效支撑全区物流、工业园区、产业发展。集装箱铁路站货运枢纽及铁路专用线集疏运体系建设较为滞后,货运集聚能力不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机衔接。货运主体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缺少主导行业发展的大型实体运输企业。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发展较为滞后,与周边港口机场合作不够。专业化运输水平不高,公路甩挂运输、共同配送、冷链运输等先进的运输模式尚未有效运用。四是绿色交通发展仍需强化,难以适应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新要求。货物运输结构有待优化。全区货运量整体需求增加,但主要以公路货运量为主,铁路货运量占比偏低,运输结构调整需进一步加强。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发展较为滞后,与周边港口机场合作不够。运力结构亟需完善,专业化运输水平不高。全区运输市场主体主要以"散小弱"为主,运力绿色化程度不高,高效低耗重型货车、厢式货车、集装箱货车、拖挂车和特种专用车比重较低,公路甩挂运输、共同配送、冷链运输等先进的运输模式尚未有效运用。绿色交通转型进一步有待加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到30%,仍有提升空间,交通在支持美丽乡村、绿色产业建设,打造美丽公路、旅游公路,实施生态交通、绿色养护等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交通绿色发展亟需注入新动能。五是智慧交通发展仍需发力,对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支撑仍有待加强。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有待强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覆盖面不够、集约度不高,公路网路况检测等交通感知设备有待进一步升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开放不足,多方式、多部门间的数据协同性有待提高。智慧交通数据价值还未充分体现,公共交通数据、治超站应用信息系统数据开发利用不足。交通安全监测与应急保障能力不足。公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仍需加强,尚未实现全区高速公路特大桥梁、隧道、边坡的应急实时监测。第四节发展阶段“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时期,是全市疫情防控巩固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提振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期,全区交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性特征。设施完善的交汇期。当前,交通运输骨架网络初步形成,但仍存在铁路通道缺失、高速公路有待加密、借力周边港口优势不明显、通用航空功能还未发挥等突出问题。"十五五”期,交通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战略机遇,进一步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对外通道,畅通内部循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协调发展的融合期。当前,正大力推进联接大主城,融入大三峡,协同川东北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十五五”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是"一区两群”发展的重点。交通将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J11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坚持一体化规划、协同性建设,统筹交通与产业、城镇、旅游的融合,统筹交通在区域间、城乡间的融合,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功能板块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推进交通新业态发展。精细管理的提质期。当前,正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依托"四好农村路"监管平台,推动交通精细化管理。"十五五”期,随着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基建的不断发展,交通智能化、数字化要求更高,要求交通行业转变管理方式,更多依托新技术、大数据,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提升行业管理的效率,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型发展的深化期。当前,交通已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各项行政事权有序落实。"十五五”期,要深入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重建轻养"向"建养并重"发展,持续强化交通运输建、养、运、管、安"综合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事权划分,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实施,补齐短板,均衡发力,加快完善交通运行机制,促进军民融合统筹发展,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交通高质量发展。"十五五"期,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战略深入实施,人口规模、空间分布以及出行需求将发生新的变化。预计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0到2035年达"双50,到2050年达"双100"o未来一段时间,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增长区间,人口将进一步向城区集聚,客货出行需求也将向城区集中。随着全市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稳步推进,以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网络逐渐完善,预计到2025年,全区旅客运输量达到100O万人次/年,货物发送量达到2900万吨/年。第二章"十五五"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赋予发挥联接主城都市区作用""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主城都市区的产业转移,吸纳生态功能区的人口转移”等功能定位,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交通努力当好现代化开路先锋的发展定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东北重要交通节点、川渝东北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打下坚实基础,切实发挥好交通运输支撑服务和先行引领作用。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交通运输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功能定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发达的城际快速网、完善的域内干线网、广泛的农村基础网,打造城际、域内、城乡间不同空间尺度高效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效率,为人民提供立体互联、配置合理、能力充足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增强人民群众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交通发展全过程,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在城市智能公交出行、通道服务区路衍经济、城乡物流绿色配送、乡村旅游融合,以及运输安全监管等领域,深化交通运输与大数据、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运输服务。坚持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加强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优化调整公路线位和技术等级,提升城市快速通道运行效率,推动以航空、高铁为主导的交通枢纽综合体向城市综合体转变,实现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围绕现代田园城市、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加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复合型通道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完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交通与城镇、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考虑规划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时序,重点推进一批可操作、显效果的重大工程,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J11渝毗邻地区及周边区标准统一、步调一致,努力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全力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更好地发挥市级综合大通道、川渝毗邻区域性通道和区内综合交通网络的组合作用。第三节发展目标"十五五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的功能定位,全区交通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区域开放高地,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以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范例为统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立足大平原,联结大主城,建设大三峡,协同川东北,以将建设成为万达开J11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交通支点、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区智慧绿色宜行示范区为抓手,打造"方式齐备、便捷高效、安全可靠、智慧绿色”的现代化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对内、对外2个交通圈(对内交通圈为"一刻钟乡镇、半小时域内",对外交通圈为"1小时中心城区、1小时川渝东北"),初步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东北重要交通节点、川渝东北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奋力从交通大区迈进交通强区,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方式齐备。到"十五五"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开工建设铁路在建里程达到75公里,新建成高速公路80公里,总计达到170公里以上。升级改造国省道近3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达到10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达到90%以上。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做好做优1个通用机场。建设一批综合客运枢纽、物流枢纽、公交站场、改造乡镇农村客货服务站。便捷高效。到十五五”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客运服务体系明显提升,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60%以上。公交车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100%。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100%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川渝毗邻地区有条件的开行3条跨省城际公交。货运服务体系实现重大突破,积极建设多条对外快速通道,联动周边地区,构建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体系。高速公路互通、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和重要港区连接线实现100%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安全可靠。到十五五"末,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得到明显提高。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工程1000公里,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保持至92%0加快完善公交车安全保障,公交车进场率达到100%。加快推进道路安防设施公路特长隧道、特大桥梁动态监测,实现国省干线重点路段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80%o基本实现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60分钟。智慧绿色。到十五五”末,智慧绿色综合体系得到更大提升。基本建成综合交通大数据服务和管理平台,实现普通国省道、县乡道、农村公路项目100%平台监管。枢纽站场视频监测覆盖率、重点运输车辆监测覆盖率保持100%o综合交通绿色转型取得基本成效,鼓励运输企业运营车辆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每年新增或更新公交运力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达到100%。表4-1综合交通"十五五”规划主要指标表类别具体指标2020年2025年备注月式齐备铁路宫业及在建里程(公里)82158预期性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93173约束性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100100约束性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8590约束性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1000预期性便捷高效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川(%)60预期性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98100预期性乡镇驻地通三级及以上比例(%)7177预期性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100预期性1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定义绿色出行比例,是指居民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的出行量占全部出行量的比例。类别具体指标2020年2025年备注(%)安全可靠新建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公里)1000预期性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9292预期性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到达时间(分钟)6060预期性城区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70100预期性智慧绿色每年新增或更新纯电动公交车比例(%)100约束性国省干线重点路段视频监控覆盖率(%)3080预期性客运车辆充电桩桩车比(%)1:2预期性营运车单位周转量二氧化碳(CO2)排放下降率()4预期性第四节二。三五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达到更高水平,全面形成“六高五铁三机场两港口两国道六省道"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打造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民生化"铁公水空立体多式联运体系,智能、绿色、平安交通发展水平达到更到水平,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交通支点、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县(区1智慧绿色宜行示范区,全面支撑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川渝东北重要交通节点、川渝东北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有力支撑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六高速:渝宜高速、至忠县高速、至开江高速、至开州高速、至石柱西沱高速、城口至宣汉至大竹至邻水高速;五铁路:渝万高铁、达万铁路、长垫梁铁路、广大梁万铁路、至忠县铁路;三机场:通用航空机场、万州五桥机场、达州百节机场;两港口:万州新田港、忠县新生港;两国道:G318sG243;六省道:S510sS514sS511sS206sS204xS513o第三章十五五”重点任务第一节着眼提质增效,全力推动"一高四普"铁路网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及区域骨干交通网络,有效增强铁路运输能力,统筹推动全区普速铁路发展,力争开工建设长垫梁铁路,实施达万铁路扩能改造,积极推进梁忠铁路和广大梁万铁路纳入上位规划,形成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