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8《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石墨、碎云母》(报批稿).docx

    • 资源ID:1824116       资源大小:69.89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8《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石墨、碎云母》(报批稿).docx

    ICS73.020;73.080D13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326202X代替DZ/T03262018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石墨、碎云母Specificationsforgraphiteandbrokenmicaminera1.exp1.oration报批稿XXXX-xx-xx实施XXXX-xx-xx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24. 1勘查目的24. 2勘查阶段25勘查工作程度25. 1勘查控制基本要求25. 2普查阶段要求45. 3详查阶段要求55. 4勘探阶段要求76勘查工作及质量96. 1绿色勘查96.2地形测量106.3地质填图和工程测量106.4物探工作106.5探矿工程106.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116.7 样品的采集、加工与测试116. 8放射性检查147. 9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147可行性评价148. 1概略研究147.2预可行性研究157.3可行性研究158资源储量估算158.1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158.2资源量估算的基本要求168.3资源储量类型确定168.4估算结果16附录A(资料性)石墨、碎云母矿勘查类型与工程间距18附录B(资料性)石墨、碎云母矿床共伴生矿产/矿物20附录C(资料性)碎云母实验室质量分数测定21附录D(资料性)石墨、碎云母矿产一般工业指标22附录E(资料性)石墨产品技术要求24附录F(资料性)碎云母产品技术要求28附录G(资料性)石墨、碎云母矿产资源量规模划分标准29附录H(资料性)石墨、碎云母矿床成因类型30参考文献31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本文件代替DZ/T0326-2018石墨、碎云母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与DZ/T0326201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修改了范围(见1)。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 修改了勘查目的(见4.1)勘查阶段划分和各阶段任务(见4.2) 修改了勘查研究程度和勘查控制程度的章节编排(见5)。 修改了勘查控制基本要求(见5.1)。 修改了普查阶段要求(见5.2)。 修改了详查阶段要求(见5.3)。 修改了勘探阶段要求(见5.4)。 增加了绿色勘查要求(见6.1)。 修改了地形测量工作要求(见6.2) 修改了地质填图和工程测量要求(见5.3)。 删除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遥感工作要求。 修改了探矿工程工作及质量要求(见6.5)。 修改了样品的采集、加工与测试工作及质量要求(见6.7)。 增加了放射性检查要求(见6.8)。 修改了可行性评价要求(见7)。 修改了工业指标应用要求(见8.1)。 修改了资源量估算的基本要求(见8.2) 修改了估算结果要求(见8.4)。 修改了附录A石墨、碎云母矿体形态分类(见A.1)。 增加了附录B(资料性)石墨、碎云母矿床共伴生矿产/矿物。 修改了附录C碎云母实验室质量分数测定标准筛型号和计算公式(见C.2)。 修改了附录D晶质石墨矿一般工业指标注1、注3(见表D.1)。 修改了附录F碎云母产品技术要求(见表F.1、F.2)o 修改了附录G石墨、碎云母矿产资源量规模划分标准(见表G.1)。 修改了附录H石墨矿床成因类型(见表H.1)。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黑龙江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河北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山西地质博物馆、四川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黑龙江省矿产储量评审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湖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艳平、董立嵬、万初发、陈正国、宋哈、闫晓兰、董来世、高利民、刘建芬、付茂英、王惠江、李作武、刘义明、郝雨、和志文、庞尔成、李发斌、郑宜昌、田小林、王桂雪、陈军元、董坤鹏、王世新、邹本利、宋俊峰、刘春生、李傲竹、张伟东、杨迷娜、付佳琪、望子艺。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Z/T03262018o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石墨、碎云母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石墨、碎云母矿产地质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勘查工作程度、绿色勘查、勘查工作及质量、可行性评价、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石墨、碎云母矿产地质勘查工作、资源储量估算及成果评价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T13908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2528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GB/T33444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DZ/T0033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DZ/T0064.2地下水质分析方法第2部分:水样的采集和保存DZ/T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0079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0141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T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336固体矿产勘查概略研究规范DZ/T0338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规程DZ/T0339矿床工业指标论证技术要求DZ/T0340矿产勘查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程度要求DZ/T0362浅层取样钻探技术规程DZ/T0374绿色地质勘查工作规范DZ/T0382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填图规范DZ/T0429固体矿产勘查采样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碎云母brokenmica岩石中片度小于An?,能构成矿床的鳞片状白云母,包括绢云母。注:碎云母的特点是片度小,集中度高。4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3.1 勘查目的发现和评价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石墨、碎云母矿床(体),为勘查或开发决策提供相关地质信息,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以降低矿床开发的投资风险,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3.2 勘查阶段3.2.1 勘查阶段划分按GB/T17766,地质勘查工作程度由低到高划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地质勘查工作一般按勘查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合并或跨越阶段提交勘查成果时,也宜参照各勘查阶段要求分步实施。3.2.2 各阶段任务4 .2.2.1普查阶段在区域地质调查或区域矿产成矿预测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潜力较大地区,采用地质测量、物探、稀疏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试验研究,初步查明勘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围岩蚀变情况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初步查明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矿石特征,初步查明矿石加工选矿技术性能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基本确定矿床成因。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作出是否有必要转入详查的评价,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5 .2.2.2详查阶段通过大比例尺地质测量、系统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试验研究,基本查明勘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围岩蚀变情况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基本查明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特征,基本查明矿石加工选矿技术性能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确定矿床成因,为矿区规划、勘探区确定等提供地质依据。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作出是否有必要转入勘探的评价,并提出可供勘探的范围;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储量。6 .2.2.3勘探阶段通过加密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深入试验研究,详细查明勘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围岩蚀变情况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矿石特征,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矿石加工选矿技术性能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山建设设计确定矿山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开采方式、开拓方案、采矿(采剥)方法、矿石加工选矿工艺以及矿山总体布置等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探明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估算可信储量和证实储量。5勘查工作程度5.1 勘查控制基本要求5.1.1 勘查类型确定5.1.1.1 勘查过程中应根据主要矿体特征确定矿床勘查类型。一般将资源量从大到小累计超过勘查区总资源量70%的一个或多个矿体确定为主要矿体。当不同的主要矿体或同一矿体的不同地段,其地质特征差别很大时,也可以矿体为单元或分段确定勘查类型。5.1.1.2 根据矿体规模、形态复杂程度、厚度稳定程度、矿石质量稳定程度及构造复杂程度五个主要地质因素,勘查类型划分为I、n、III类型。勘查类型确定依据的主要地质因素特征参见附录A。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存在过渡类型。5.1.1.3 原则上某一矿体确定为某种勘查类型(In类型除外),应能以相应勘查类型的基本勘查工程间距连续布置三条及以上勘查线且每条勘查线上有连续两个以上工程见矿。5.1.1.4 矿床勘查类型应随勘查进程和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适时调整。5.1.2 勘查工程间距确定5.1.2.1 普查阶段,按照地表有稀疏的取样工程控制,深部有工程验证,且本阶段工程能够为下阶段工作所利用的原则,确定工程间距,不要求系统的工程网。5.1.2.2 详查和勘探阶段,应根据勘查类型确定合理的勘查工程间距。详查阶段初期,勘查工程间距可暂按相似矿床的勘查类型确定,当无可参照的相似矿床时,可暂按11类型确定。详查阶段中、后期和勘探阶段,应通过类比、地质统计学分析、工程验证等方法,以满足相应勘查研究程度要求为准则,论证确定勘查类型和圈定各类型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勘探过程中,应根据部分地段加密工程验证结果,适时优化勘查类型、调整工程间距。5.1.2.3 某一勘查类型条件下圈定控制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为该勘查类型的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石墨、碎云母矿床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参见附录A。一般情况下,圈定探明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可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的基础上加密1倍,圈定推断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可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的基础上放稀1倍;但也可不限于1倍,以满足相应勘查研究程度要求为准则。5.1.3 勘查深度确定勘查工作应科学合理地确定勘查深度。有类比条件时,可通过类比确定勘查深度;不具备类比条件时,应依据开采技术水平及矿产品市场发展趋势,论证确定勘查深度。勘查深部矿体应适当加强开采技术条件的研究。5. 1.4勘查工程布置5.1.1.1 勘查工作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地表以地形地质测量、地表取样工程(剥土、探槽、浅钻、浅井)为主;深部以钻探为主,必要时辅以坑探验证。适合采用物探勘查的地区,应物探先行。5.1.1.2 应根据勘查目的、矿床地质特征、施工条件、绿色勘查要求等,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合理选择勘查工程布置方式和勘查深度,必要时应本着一个工程多种用途的原则,兼顾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需要。5.1.1.3 勘查线一般垂直矿体走向布置,勘查工程宜布置在勘查线上或勘查工程网格结点上。各类采样点的布设,宜充分考虑岩矿石类型及特征、空间位置的代表性。5.1.1.4 普查阶段,全区布置大比例尺地质简测,条件适宜时布置大比例尺物探,对露头或近地表布置一定间距的稀疏工程,对深部选择成矿条件较好地段进行少量钻探验证。5.1.1.5 详查和勘探阶段,应采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测量和系统取样工程,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以及矿体的顶、底板和延伸情况。对拟露天开采的矿床,还需系统控制矿体四周边界和采矿场底部矿体边界。布置针对性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查明开采技术条件及其变化情况。5.1.1.6 对勘查工程间距不能满足要求的局部问题,如对矿体覆盖层和风化层的控制,对矿体边界及转折处等重要部位的控制,对首采区的控制,对能与主要矿体用同一开拓系统采出的其他小矿体的控制,对褶皱、断层、侵入岩、破碎带的控制等,可适当增加工程。5.1.1.7 当矿体埋藏较深或倾向延深较大时,在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下,一般不做深入工作,可投入少量工程初步了解矿体的延伸情况,对成矿远景作出评价。5.1.1.8 地表露头条件允许时,应选择1条或2条代表性勘查线,布置连续探槽(剥土、浅井)工程,通过编录和取样测试,与深部钻探工程所揭露的含矿层和品位进行对比。5.1.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1.5.1 各勘查阶段均应对矿床的共生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具体要求按照GB/T13908、GB/T25283执行。详查和勘探阶段,对于资源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的共生矿产,应与主矿产统筹考虑,并按该共生矿产的勘查规范进行相应评价,其勘查工作程度,详查阶段应达到相应矿产勘查规范规定的详查工作程度要求,勘探阶段视具体情况确定;对资源量规模为小型的共生矿产,视控制主矿产的工程对其控制情况和需要进行顺便控制或加密控制,并按该共生矿产的勘查规范进行评价。5.1.5.2 对伴生矿产一般利用控制主矿产的工程进行控制,对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且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回收利用的伴生矿产,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方案;对虽未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或未列入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但在矿石选矿过程中可单独回收的伴生矿产,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途径,并进行相应评价。5.1.5.3石墨、碎云母矿床常见共伴生矿产和矿物参见附录Bo5.1.5.4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应提出综合利用的可能性,有可能性时提出综合利用方向。5.1.6资料收集利用各勘查阶段均应全面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特别是勘查区及周边典型矿床和类似矿床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探矿工程、取样测试、试验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利用。1.1.2 阶段要求1.1.1 2.1成矿地质条件工作程度要求:a)初步查明地层的层序、岩性、厚度和含矿层位;b)初步查明主要构造的性质、规模、产状、分布及对矿体的控制或破坏作用;c)初步查明岩浆岩的种类、期次、形态、空间分布及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浆岩对矿体的破坏作用;d)初步查明变质岩的类型、分布以及围岩蚀变与矿体的关系;e)初步查明风化带的发育程度、深度、分布范围;f)初步查明矿体覆盖层的种类、分布、厚度等基本特征;g)初步查明控矿因素、找矿标志、成矿规律,基本确定矿床成因。1.1.2 矿体特征工作程度要求:a)初步查明矿体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及其变化情况;b)初步查明构造、岩浆岩等对矿体的破坏和影响程度;c)初步查明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及分布。1.1.3 矿石特征工作程度要求:a)初步查明矿石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主要有用组分的含量和赋存状态;b)初步查明石墨矿物的结晶程度;c)初步查明晶质石墨和碎云母矿物的片度;d)初步查明矿石的风化程度;e)初步查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f)初步查明共生和伴生有用、有益组分及主要有害元素的种类及含量。1.1.4 矿石加工选矿技术性能在工艺矿物学基本研究的基础上,对易选矿石和较易选矿石可通过类比研究初步评价矿石的加工选矿技术性能;对难选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5.2.5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收集、研究勘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与开采技术条件相似的矿山进行类比;对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矿床或未开展过相关工作的勘查区,适当布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初步查明以下开采技术条件:a)水文地质条件:D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含水性及空间分布,地下水水位;2)水文地质勘查类型;3)概略评价水文地质条件对矿床开发的影响。b)工程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岩组;2)断层、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3)岩石风化程度;4)软弱层分布情况;5)工程地质勘查类型;6)矿体覆盖层的分布与厚度。c)环境地质条件:D区域地震情况;2)勘查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体污染等地质环境现状;3)勘查区地质环境质量;4)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5.2.6 资源量类型圈定矿体时,在符合地质规律的前提下,估算推断资源量。5.3详查阶段要求5.3.1成矿地质条件工作程度要求:a)基本查明地层层序;b)基本查明含(控)矿岩系的层位、岩性、厚度,研究其分布规律及控矿因素;c)基本查明控制和破坏矿床(体)的较大地质构造的性质、规模、产状、分布范围及其对矿体的控制或破坏作用;d)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的类型、岩性、产状、规模、时代、期次、空间分布、围岩接触带的形态、与成矿的关系及后期岩浆岩对矿体的破坏作用和对矿石质量的影响;e)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岩的类型、岩性、相带、变质矿物组合、变质作用与成矿的关系;f)基本查明矿床风化带的发育程度、深度、分布范围及其物质成分,研究风化作用对矿体的影响;g)基本查明覆盖层的分布、厚度及其变化、种类、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胶结程度。当矿体覆盖层分布面积较大,厚度大于3m,且拟露天开采时,应编制矿体覆盖层等厚线图;h)确定矿床成因。5.3.2矿体特征工作程度要求:a)基本查明矿体的形态、产状、厚度、规模及分布范围。b)基本查明矿体的数量、连接对比标志及矿体的连续性。c)基本查明构造、岩浆岩等对矿体的破坏和影响程度。d)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的岩性、厚度及分布,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及分布。5.3.3矿石特征工作程度要求:a)基本查明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的结构、构造特征。b)基本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有用组分的变化情况和分布规律。c)基本查明石墨、碎云母片度及在空间范围内的变化规律。d)基本查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各类型矿石的分布规律。e)初步查明近矿围岩、夹层和脉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5.3.4矿石加工选矿技术性能5.3,4.1在工艺矿物学基本研究的基础上,对易选矿石和较易选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难选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5.3.4.2生产矿山深部、外围勘查区新发现的矿体,且矿石性质与生产矿山总体一致,能利用已有加工选矿设施处理矿石的,可利用矿山现行选矿加工工艺流程进行实验室验证试验,必要时进行可选性试验。5.3.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5.3.5.1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或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范围开展工作,基本查明以下水文地质条件:a)区域气象和水文条件、地表水体分布、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和最高洪水位、老窿位置及积水情况;b)勘查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c)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及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d)主要隔水层的稳定性和隔水性;e)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带等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富水性、导水性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f)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g)矿床主要充水因素、矿坑涌水量;h)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D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质、水量和利用条件。5.3.5.2 工程地质条件工作程度要求:a)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石、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b)基本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带等及软弱夹层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征;c)基本查明开采影响范围内岩体的质量和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d)划分工程地质勘查类型;e)预测可能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5.3.5.3 环境地质条件工作程度要求:a)收集区域地震及新构造活动资料,调查活动性断裂分布情况,初步确定抗震等级,对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b)调查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元素、气体、放射性核素的情况,勘查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地下水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初步评价;c)预测可能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以及矿床开采对当地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预防建议。5.3.6资源量类型及比例探求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应集中分布在可能的首采地段,且控制资源量一般不少于总资源量的30%,供矿山建设设计的中型和小型矿床控制资源量不少于总资源量的50%o5.4勘探阶段要求5. 4.1成矿地质条件工作程度要求:a)详细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组合、标志层,含(控)矿岩系的岩性、岩相、厚度及分布规律;b)详细查明控制和破坏矿床(体)的较大地质构造的性质、规模、产状和分布范围,小构造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构造对矿体的控制或破坏作用;c)详细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类型、岩性、产状、规模、时代、期次及空间分布,后期岩浆岩对矿体的破坏作用和对矿石质量的影响;d)详细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岩类型、岩性、变质矿物组合、变质相及相带分布特点,变质作用与成矿的关系;e)详细查明风化层的深度、分布范围、物质成分,风化作用对矿体的影响;f)划分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预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g)提出矿床疏干排水及矿坑水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供水水源方向。6. 4,5.2工程地质条件工作程度要求:a)详细查明勘查区工程地质岩组的性质、产状和分布;b)详细查明矿体和顶底板围岩、露采场边坡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井巷围岩的稳固性和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c)详细查明构造带、风化带、软弱层的发育程度、分布、组合特征及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d)划分工程地质勘查类型,预测矿床开采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e)详细查明岩石强风化层的发育深度与分布;f)详细查明露天开采矿床覆盖层的岩性、厚度、分布规律及与矿体的界线。7. 4.5.3环境地质条件工作程度要求:a)调查勘查区及附近地震活动历史、新构造活动特征、地震地质情况、活动性断裂分布情况,评述区域稳定性;b)详细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元素、气体、放射性核素的情况;当矿体与煤层共生时,详细研究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情况;c)详细查明勘查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地下水、地表水质量,评价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d)评价矿床开采及疏排水对矿区地质、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预防建议。8. 4.6资源量类型及比例5.4,6.1在确定的勘查深度以上范围,探求探明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且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之和不少于总资源量的50%,其中探明资源量不少于总资源储量的10%o在满足矿山建设设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型矿床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之和占总资源量比例可适当降低。5.4,6.2首采区内原则上探求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按照“保证首采区还本付息、矿山建设风险可控”的原则,通过论证,合理确定各类资源量的比例。6勘查工作及质量6.1 绿色勘查6.1.1 应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于矿产勘查设计、施工、验收、成果提交的全过程。6.1.2 勘查设计中,应统筹勘查目的任务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法、工艺和设备;勘查工程布置应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地段;应对勘查活动各环节的绿色勘查工作作出明确的业务技术安排。6.1.3 勘查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落实勘查设计中的绿色勘查要求,确保绿色勘查工作实施。6.1.4 勘查施工完成后,应及时修复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妥善处理物料堆存、废弃物处置、工程回填、土地复垦等问题。6.5.3.1用于控制深部矿体。控制矿体的钻探工程应揭穿目标矿体底板。水文地质钻探工程应揭露主要含、隔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分含水层进行水文地质试验。钻孔口径以能满足地质编录、采样和试验的需要、达到预期探矿目的为准,一般岩芯直径不小于48mm。取芯钻孔的矿芯采取率、矿体顶底板3115m内的围岩采取率、标志层的岩(矿)芯采取率应大于80%。厚大矿体内部矿芯采取率连续5m低于80%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般岩石的岩芯分层采取率应不低于80%,软岩和破碎岩石的岩芯采取率应不低于65%06. 5,3.2按DZ/T0227和GB/T33444相关要求,做好钻孔顶角和方位角测量、简易水文观测、孔深误差测量与校正、原始记录、封孔及岩芯保管等工作。钻孔弯曲度应符合DZ/T0227或勘查设计要求,钻孔偏斜超差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6.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各种比例尺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要求,应按GB/T12719、DZ/T0064.2、DZ/T0130等相关规范执行。6.7 样品的采集、加工与测试6.7.1基本要求6.7.1.1各类样品的采集应客观、真实、系统反映岩(矿)石的特征,确保样品代表性,采样方法及相关质量要求应符合DZ/T0429的规定。样品的加工与测试工作质量应符合DZ/T0130等相关规范要求。化学分析、内部检查分析(简称内检)、外部检查分析(简称外检),均应由取得计量认证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外检应由取得国家级计量认证资质的实验室承担。6.7.2样品的采集6.7.2.1岩矿鉴定样按照岩石类型和矿石类型分别采取代表性样品,每一种岩石类型采取不少于3件;每一种矿石类型根据矿体规模的大小,采取35件。6.7.2.2X衍射分析、差热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样按照矿石自然类型采取代表性样品进行X衍射分析,对于隐晶质石墨还需采取差热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样。各项分析样品每一种矿石类型不少于3件。6.7.2.3化学分析样6.7.2.3.1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样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样按不同岩石类型和矿石类型,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或单独采取,每一种岩石类型和矿石类型采取不少于3件。6.7.2.3.2化学全分析样化学全分析样一般取自组合分析样的副样,或单独采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每一种矿石类型采取的样品不少于3件。6.7.2.3.3基本分析样揭露和控制矿体的工程应采取基本分析样。剥土、槽探、浅井、坑探工程应采用刻槽法采样,刻槽断面规格(宽X深)为(5cm×3cm)(10cm×5cm);钻孔采样采用取芯法,不同回次岩心直径或采加工损耗率要求粗碎阶段低于3%,中碎阶段低于5%,细碎阶段低于7%,制样损耗率的合格率不低于95%0加工中缩分误差要求每次缩分后两部分样品的质量差(两份差)不大于3%o6. 7.4样品分析测试7. 7.4.1化学分析8. 7.4,1.1化学全分析项目石墨分析项目包括SiO2、A1.2O3>Fe2O3>FeO>Mg0、CaO>Na2O、K2O、TiO2、V2O5、P2O5、S、Cu、CO2、½0½0固定碳、灰分、挥发分等。碎云母分析项目包括SiO2、A1.2O3>Fe2O3>FeO>TiO2>CaO>MgO>K0、Na2O、Mn0、P2O5、烧失量等。9. 7.4.1.2基本分析项目石墨测定固定碳含量。碎云母测定质量分数,推荐流程及计算公式见附录C。10. 7.4,1,3组合分析项目晶质石墨分析项目一般包括V2O5、TiO2、P2O5,SiO2、A1.03.S,隐晶质石墨分析项目一般包括灰分、挥发分、水分、S、Fe2O3,还可增加有可能综合利用的组分。当需要测定碎云母矿石中V2O5、含铁量、含砂量、松散密度、含水量、白度时,可列入组合分析项目。11. 7.4.1.4化学分析质量检查参加矿体圈定、资源量估算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结果应分批、分期进行内检和外检。内检和外检样品抽取及合格率要求应符合GB/T13908的规定。应根据内检结果,对超差样品应进行重复分析。应根据外检结果进行系统误差的判定。依据岩石矿物试样重复分析相对偏差允许限的数学模型作为判定内检和外检分析结果精度的允许限(Yc)。当与检查分析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或等于允许限时为合格,大于允许限时为不合格。岩石矿物试样化学成分重复分析相对偏差允许限的数学模型见公式(2):Fc=C×(14.37Z01263-7.659)(2)式中:%重复分析试样中某组分相对偏差允许限,数值用“”表示;一重复分析试样中某组分平均质量系数,数值用“”表示;G一矿种某组分重复分析相对偏差允许限系数(见表1)。表1石墨化学分析项目重复分析相对偏差允许限系数矿性代码矿性C分析项目/%4527石墨0.67SiO21.00C(固定碳)、A1.O3>Fe2O3>CaO>Mg0、S、灰分、挥发分。6. 7.4.2岩(矿)石物化性能测试7. 7.4.2.1片度测定通过了解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选矿加工、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初步拟定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经济参数,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简略研究,做出矿床开发是否可能、是否有必要转入下一勘查阶段工作的结论。8. 2.2基本要求7.2.2.1开展概略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研究报告的编写按DZ/T0336执行。7.2.2.2概略研究应在普查及以上工作程度基础上进行。7.3预可行性研究7.3.1目的任务通过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选矿加工、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初步研究,做出矿床开发是否可行、是否有必要转入下一勘查阶段工作的结论。7.3.2基本要求7.3.2.1应结合国内外矿山建设经验,从系统总体出发,对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市场、建设方案、地质资源、采矿、选矿与尾矿设施、矿区布置、辅助设施、节能环保和安全措施、投资和财务等进行分析,对投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组织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和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对项目未来发展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估计。7.3,2.2预可行性研究应在详查及以上工作程度基础上进行。7.4可行性研究7.4.1目的任务通过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选矿加工、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详细研究,作出矿床开发是否可行的详细评价,为矿山建设投资决策、确定项目建设计划和编制矿山建设初步设计等提供依据。7.4.2基本要求7.4.2.1在对国内、外该矿种矿产资源储量、生产和消费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产品品种、质量要求、价格、竞争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矿山建设经验,从系统总体出发,对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市场、建设方案、地质资源、开采技术条件、采矿、选矿与尾矿设施、矿区布置、辅助设施、节能环保和安全措施、投资和财务等进行分析,对投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组织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和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对项目未来发展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估计。7.4.2.2可行性研究一般在勘探工作基础上进行;当详查工作满足矿业权管理规定的探转采条件时,也可以在详查工作基础上进行。8资源储量估算8.1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8.4.1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用文字、表格按保有、动用(有动用量时)和累计查明,主矿产、共生矿产和伴生矿产,不同矿石工业类型,不同资源储量类型反映。晶质石墨和碎云母包括矿石量、矿物量、平均品位;隐晶质石墨包括矿石量、平均品位。8.4.2 石墨、碎云母的矿石量和矿物量单位均为万吨(10%),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矿石品位用“犷表示,小数点后保留二位小数。8.4.3 废石(夹石剔除量和覆盖层剥离量)单位为万立方米(1041113),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8.4.4 共生矿产和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单位,按其矿种规范和有关要求执行。附录A(资料性)石墨、碎云母矿勘查类型与工程间距A.1石墨、碎云母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的主要地质因素A.1.1矿体规模A.1.1.1大型:其长度大于100Om;A.1.1.2中型:其长度50Om100Om;A.1.1.3小型:其长度小于500m。A.1.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A.1.2.1简单: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分枝复合少,夹石很少见,边界规则。A.1.2.2较简单:矿体呈似层状、脉状或大型透镜状产出,夹石较少,边界较规则。A.1.2.3复杂:矿体以透镜状、扁豆状、脉状、囊状、筒柱状或羽毛状以及其他不规则形状断续产出,边界不规则。A.1.3矿体厚度稳定程度A.1.3.1稳定:矿体连续,厚度变化小或呈有规律变化,厚度变化系数小于40%。A.1.3.2较稳定:矿体基本连续,厚度变化不大,局部变化较大,厚度变化系数为40%70%。A.1.3.3不稳定:矿体连续性差,厚度变化大,变化无规律,厚度变化系数大于70机A.1.4矿石质量稳定程度A.1.4.1稳定:矿石品位或其性能的变化小或变化有规律,品位变化系数小于40%。A.1.4.2较稳定:矿石品位或其性能的变化不大或变化较规律,品位变化系数为40%70%。A.1.4.3不稳定:矿石品位或其性能的变化大或变化规律不明显,品位变化系数大于70%。A.1.5构造复杂程度A.1.5.1简单:矿体(层)呈单斜或简单的开阔向、背斜;无较大的断裂构造及脉岩,对矿体形态影响小。A.1.5,2中等:矿体(层)有次一级褶曲或局部较紧密褶曲;有少数较大断裂及脉岩切割,对矿体(层)形态有一定的影响。A.1.5.3复杂:断层、褶曲或脉岩发育,矿体(层)受到严重破坏。A.2矿床勘查类型石墨、碎云母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参见表A.1。表A.1石墨、碎云母矿床勘查类型勘查类型矿体规模形态复杂程度矿体厚度稳定程度矿石质量稳定程度构造复杂程度I多为大型简单稳定稳定简单II多为大、中型较简单较稳定较稳定中等III多为中、小型复杂不稳定不稳定复杂注: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存在过渡类型。A.3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圈定控制资源量的基本勘查工程间距见表A.20表A.2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勘查类型基本勘查工程间距/m沿矿体走向沿矿体倾向I2

    注意事项

    本文(8《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石墨、碎云母》(报批稿).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