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中共鸠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魏超:立德铸魂推进文化事业凝心聚力打造人民城市.docx
-
资源ID:1822257
资源大小:11.52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08.09中共鸠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魏超:立德铸魂推进文化事业凝心聚力打造人民城市.docx
芜湖日报/2021年/8月/9日/第002版专版立德铸魂推进文化事业凝心聚力打造人民城市中共鸠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魏超新时代的人民城市建设,不仅仅包括经济体量壮大、城市楼宇林立、城市功能完善等显性要素,还应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等隐性内容。文化,作为城市的根脉与灵魂,其丰富厚重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温度。三天苏皖之行,我们亲眼目睹了吴中、秦淮、湾扯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亲身体会了各地产业发展的蒸蒸日上,更时时处处感受到了三地迷人的文化魅力。特别是苏州吴中区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上的种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奋力追赶。未来鸠江发展,需进一步对标对表,科学统筹人民城市诸多要素,用心用情推动文化事业不断进步。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铸牢全民文化阵地对标吴中区集“五馆五中心”于一身的公共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吴文化博物馆以及完善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我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水平尚待提升。当前,关键是要结合群众对基层文化活动的需求以及未来文化发展方向,制定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规划,改进基础设施投入方向和重点,特别是要结合江南江北区域特色及受众群体的不同,实地施策。江南重在品质提升,着眼以文化城,结合芜湖雕塑城市特质,科学布局建设具有鸠江风格的“城市家具”。大龙湾地区重在提前高起点规划,抢抓江北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提前谋划布局建设满足高水平艺术演出的剧院、剧场,打造一些具有鲜明鸠江特色、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地标。江北广大农村重在补齐短板,发挥现有设施设备使用效率和效果,一镇(街)一策,改造或新增一批现代化、品质高、布局合理的基础文化设施设备,合理分配文化资源,满足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二、深挖本土文化精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吴中的“下江南”把吴文化挖掘到了极致;湾扯区龙尾张村发掘皖南花灯、武状元等乡情文化符号,将文化建设融入乡村生活;陶辛镇打造“水美乡村”乡村文化品牌,已颇有名气。鸠江文化需广泛借鉴,进一步发力。及时总结提升方特主题乐园、清水文旅融合、湾里社区文化等已有的文化品牌;巩固“五徽鸠兹”业届地位,加大品牌传播;持续推进白的赏花季、二坝丰收节、蛟矶网红沙滩、梦湖山里中国等文旅项目,加快提升鸠江文化品牌形象度、知名度、美誉度。深入挖掘鸠江吴文化,主动对接长三角苏南、浙北、皖南等地,围绕太湖流域吴文化重点城市,探讨建立吴文化产业联盟,推动吴文化事业产业齐头并进。深入调研,有的放矢,江南加快建设“芜湖书房悦享书吧”等城市文化体育空间,稳步推进官陡门大集、特色非遗等民俗传统和特色文化活动,弘扬鸠江历史文化传统,提升市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努力形成“一镇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格局。三、聚焦红色印记传承唱响全域红色旅游鸠江革命传统光荣、英模人物辈出,既有中共早期领导下农民革命活动的痕迹,又有中国工农红军皖南游击纵队的身影,更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一直都是一方红色的土地。未来要持续建设“胡家瓦屋”“旭光烈士纪念塔”“永胜烈士墓”“过江第一船始发地”等革命遗址遗迹,持续挖掘“六洲暴动”“裕溪口苦工营暴动”“雍家镇攻坚战”等革命历史故事,整合区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革命文化资源,重点筹划建设“新四军精神传承馆”,着力提升红色文化品牌和内涵,让红色正能量成为社会聚焦的最大“流量”。坚持“红绿”相映,将遍布鸠江的红色文化遗址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推出几条精品红色线路,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特别是要依托江北白的的丰富资源,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红色因素与学生研学相结合,扩大体验式红色旅游。四、激发文艺创作热情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人民需要文艺,时代需要精品,鸠江精气神的弘扬与传播,更需要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以文载道。要充分挖掘鸠江文艺力量,选好用好各类专业团体协会,坚持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巩固扩大鸠江新时代文明实践作品创作成果,探讨基层文艺创作的鸠江模式。推动鸠江文艺界在题材、类型、内容、风格、科技手段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每年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立足国家广告产业园特色优势,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主动学习借鉴,坚持推动网络作品版权交易平台建设,研究出台精品文艺创作鼓励政策,多种形式扩大奖励资金规模,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五、提升智能服务水平创新文化供给方式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尘封的图书和路边的广场舞,还要在内容、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全方位地与时俱进。要依托我区大数据的基础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主动链接芜湖市、安徽省数字图书馆资源平台,统筹区内与全省、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库群,稳步扩大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规模,推动更多优秀图书、图片、视频等网络文化资源向公众开放。发挥区内网络文化企业优势,开发具有鸠江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城乡社区中的应用。坚持目标导向,围绕不同人群需求,加快引入、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开发移动阅读平台,方便用户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享受便捷式、个性化阅读。推广农村大喇叭的试点经验,善于借助新媒体优势,提高数字化传播能力,提升各类文化活动的辐射力、影响力。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健全文化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完善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投入机制。一企一策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进一步提升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尝试建立文化事业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对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开展论证和社会听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度导向”原则,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围绕人才的“引、育、用”,积极探索各类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培训培养,迅速提升整体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总结湾里模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整体委托(文化场馆承包运营)、空间换服务(文化体育空间建设)等不同模式,鼓励公共文化服务市场购买,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提供方式的多样化、文化产品的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