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人才支撑规划(10.18).docx
荣县统筹城乡发展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8-2020年)(草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2007年7月,我县被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这是当前我县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仔细贯彻敬重劳动、敬重学问、敬重人才、敬重创建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级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建活力和创业热忱,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为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农业强县、丘陵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名县“三大目标”建设供应坚毅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基本现状和问题(一)基本现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以规划建设为总揽,以“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在人才培育、选拔、运用、吸引、激励、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快了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步伐,荣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人才资源总量增长较快,人才结构明显优化,人才环境逐步改善。各类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社会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1 .人才总量不断增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为“三大目标”速设和“路城区村”建设供应人才保障,组织、人事部门始终留意把握导向,刚好引导,广泛动员,多头参与人才开发工作,着重从政策、感情、市场、项目等四个方面吸引人才。截止2006年底,全县有各类人才52317人,每万人人口中拥有人才761人,比全市平均水平820名低7.19%,比全省平均水平658名高15.65%。其中:乡镇人才有37129人,占70.97%;党政人才1733人,占3.31乐经营管理人才1179人,占2.25%;专业技术人才12005人,占22.95%;技能人才3597人,占6.88%;好用人才33803人,占64.61%。2002-2006年各类人才年均增长5%。2 .人才战略意识明显增加县委、县政府向全县提出了坚固树立“科教领先、人才立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并推出了“一把手工程”。即县委书记、县长、局长、乡镇长抓人才资源的开发工作。把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发觉和培育,是否有利于人才的聚集、人才作用的发挥作为衡量其工作的标准之一。同时,在人才开发工作中特殊留意从县情动身“留意实际、量入为主”,以“凡为我雷即为荣县人才”的理念,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去开发觉有的人才资源,建立人才信息站27个,负责各自所属地区人才的培育、发掘、举荐和服务。用先培育一批带头人“让一部分人才的作用先发挥起来,先者带后者”。“点燃一盏灯,照亮光一大片”形成以点带面的渐进式开发模式。3 .人才选拔机制不断创新坚持公开竞争择优,创新群众提名权,大力选拔专心干部和激情干部。在党政群机关着力于“四公一竞”,即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开遴选年轻干部、公推公选后备干部、公开招考机关干部和竞争上岗。通过用人机制的创新,激发了人才队伍的活力,促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4 .人才培育力度不断加大荣县县委提倡机关干部自学、函授,不断更新学问和思想观念,对一般干部建立了“不培训不定级,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上岗”的培训约束机制,严格了培训教化纪律;对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以用人单位为主、政府为辅的接着教化培训机制,在部分学校、医院和规模工业企业中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技术人员接着教化模式。仅2006年,依托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和农广校等学校,实行敏捷多样的培训形式,以素养提高为重点,培训基层党政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3.6万人次,培训农户20万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全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养。5 .人才结构有所改善文化结构:人才总量%大专及以上%学专中中%初中及以下%200241854160.04764418.261346031.852073449.85200652317510.101221623.162136110.831868935.72年龄结构:人才总量35岁以下%36-45¼46-55%56岁以上*2002418541302931.131290830.841163527.80428210.232006523171822234.8316365:1.!S1491628.5128155.38能级结构:人才总量级%中级%初级%未评职称%2002418542250.5431737.58745817.823099874.062006523171320.83613711.731195422.853379464.59(二)存在的问题我县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肯定差距。1 .人才结构不合理一一专业结构冲突突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14:27,乡镇1:24:56,与国际通用的1:6:14的合理比例标准,差距较大。我县教化、卫生、经济和会计类等传统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较为充裕。专业技术人才12005人,占全县各类人才总量22.95%;好用人才33803人,占64.61%。但是,城市建设和服务所急需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园林设计与绿化、城市管理与执法、社会中介评估和公益事业服务、农业及林业病虫害治理、艺术体育等专业人才非常紧缺,特殊是信息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人才稀缺,急待开发培育。经营管理人才仅1179人,占全县各类人才总量2.25机技能人才3597人,占6.88%。一一层次结构冲突突出。我县人才队伍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33628人,占64.2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216人,的占23.35%,探讨生学历的51人,仅占0.10%(人才学历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型分布,与志向的柱状分布相差甚远):副高级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432人,仅占人才总量的083乐特殊是具有深厚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功底、有较强经济社会发展探讨实力和执政实力的党政领导人才,具有核心创新实力和技术改造实力的专家,驾驭国际先进技术与探讨的高科技人才,熟识国际市场规则、擅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15602人,占人才总量的29.82%,而高级技师、技师仅占技术人才总量的9.57%。部分系统,高层次人才缺乏,比如我县林业系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仅有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仅20余人。教化、卫生系统,无一名全日制硕士探讨生。在企业,熟识新技术的技能人才严峻缺乏,企业还存在“老中青”技能人才断层现象。乡镇高层次人才更是严峻缺乏,乡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0人,仅占全县高级432人的占11.57%。全县中级专业技术人才6137人,乡镇1214人,仅占19.78%。这些远远不能满意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求。一一年龄结构不合理。我县人才年龄结构基本成正态梯次分布,人才老化。35岁及以下的有18222人,占人才总量的34.83缸46岁以上的的17731人,占人才总量的33.89%。其中,乡镇人才35岁以下的12755人,占乡镇人才总量的34.35%,46岁以上的的8713人,占乡镇人才总量的23.52%。党政人才老化尤其突出,35岁及以下的303人,仅占党政人才总量1733的17.48%。2 .人才分布不均全县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县级单位的较多,有382人,占高级人才总数432人的88.42%.而在乡镇所属单位的少,仅50人占11.58%;全县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有6137人,在乡镇所属单位的仅1214人,仅占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19.78%。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共12216人,在乡镇所属单位的仅4515人,占全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总数的36.96%0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线人才少;农村好用人才劳务输出的多,在本地或回家乡发挥作用的少:现有农村好用人才从事传统产业的多,从事现代农业产业化及加工技术的人才少,这种分布难以满意人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的须要。3 .后各人才储备不足我县接受高等教化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学成后返乡较少,特殊是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极少。据统计,我县每年考入高校的学生达1000余人,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2001至2006年五年间,每年录用回乡就业的高校本科生仅有几十人,主要集中在教化、卫生系统。不少系统,比如文体旅游系统、水务系统,多年没有录用高校生,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现象;外地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来我县工作的更少。因此,造成了我县后备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三)制约我县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从客观上看,我县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效能还不够明显,人才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究其缘由,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 .管理体制不畅我县人才分类管理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管理体制不顺,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现象还仍旧存在;公正、高效的人才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有待建立,敬重学问、敬重人才、檄重劳动、敬重创建的社会氛围不够浓。详细表现在:一是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机制尚需完善。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考核在很大程度上重印象轻实绩,不能客观、全面反映被考核对象的综合状况。干多干少、干好干差,在奖金安排、职务晋升等方面体现差别不大,极大地挫伤了人才的干事激情。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缺乏动态管理机制。留意职称评定、忽视跟踪管理以及专业技术职务上的终身制是一个普遍问题。三是人才流消的机制不活,在肯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引进。2 .吸引留住人才困难荣县经济发展的滞后,财政困难,政府对人才的资金投入不够,留住人才的措施不详细,企业待遇普遍较低,产业起点低,缺少科研经费,高层次人才难以留住,造成大量人才尤其是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不断流失。荣县2005、2006年共引进大专以上学历人才51名,而仅老师系统就流失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才7名。因此,经济的滞后影响着人才的发展,而人才的弱化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荣县人才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两难的困惑。3 .本地人才盘活不够仅单方面的重视引进人才,而对本地区现有人才培育,发掘和运用力度不够,对人才引进得多而管理的少,也严峻影响人才的开发。有的部门把人才视为“私有”,“划地为牢”,个别领导甚至有''你再能干,我也不用你,但也不让别人用你”的错误思想。造成一方面是社会上某类人才极度紧缺,另一方面却是该类人才肯定量的闲置。由于惧怕进得来出不去,或是进来了得不到公正的运用,部分荣县和外地的优秀高校生不愿回荣县工作,为人才的引进增加了困难。4 .市场配歪作用不够短缺与积压同在,用非所学和学非所用并存,是荣县人才工作的总体状况。市场对人才配置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市场主体没有完全到位,功能不够完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市场体系尚未形成。表现在市场机制不健全,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调控力度不够,机关政策法规出台及住房和户籍、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滞后;集聚人才的载体没有完全到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在人才需求上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用人主体显得消极被动。二、统筹城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预料(一)全县人才需求总量结合荣县实际,对我县2007-2020年人才需求总量进行颈料,确定了年均人才增长5.5%的目标。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 .依据趋势拟合模型测算的年均增长率为4.86%偏低。缘由在于“十五”期间我县年均GDP增长为10.8%。经济发展正处于低谷和复原期,增长速度偏低,因此对人才的需求相对不足。2 .今后13年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经济将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将更高,我县年均GDP增长高于12与。对人才的霜求将更大。因此,我们采纳4.86%和6.1%的中间值5.5蛤作为今后人才的年均增长速度。近期:52317(1+5.5%)3=6.1433万人;中期:6.1433(1+5.5蛤5=8.0290万人;远期:8.0290(1+5.5%)=10.4936万人。即全县人才总量规划为:2010年6.1433万人,2015年&0290万人,2020年10.4936万人,年均增长5.5%。(二)五支人才队伍增长率3 .党政人才。为适应小政府大服务的发展趋势,机构可能削减,党政人才数量略有削减-4 .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重在质量上的提高和结构上的调整,对数量上的增长不宜太快,采纳4%的速度增长。5 .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这两支队伍是促进我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气,也是今后人才增长的主体,分别依据7.3%、9.1%测算增长。6 .好用人才。考虑到统筹城乡发展削减农夫数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好用人才部分转化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因素,好用人才依据年均4.6%测算增长。(二)五支人才队伍需求数量2010年全县人才总量6.1433万人。其中:党政人才0.173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0132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4831万人,技能人才0.4671万人,好用人才3.8872万人。2015年人才总量8.0290万人,其中:党政人才0.173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0.161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1094万人,技能人才0.7120万人,好用人才4.8730万人。2020年人才总量10.4936万人,其中:党政人才0.173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0.196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0001万人,技能人才1.1005万人,好用人才6.0235万人。-党政人才队伍。以提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为核心,以加强各层次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决、业务精通、勤政高效、廉洁奉公的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县党政人才总量限制在要求的范围内,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达到80%,专科以上学历人才达到98%o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市场经营管理实力为核心,以培育优秀企业家为重点,球立一支综合素养好、管理实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实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60%,专科以上学历人才达到80%o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创新实力为核心,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素养优良、结构合理、能够满意荣县统筹城乡发展须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县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0%,专科以上学历达到65%o中学初级职称结构比例为1:5:4,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达到0.3万人。一技能人才。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水平为核心,以培育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学问技能型人才为重点,逐步建设一支技能优良、工种齐全、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县技能人才达到1.100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15%。一农村好用人才。以提高致富带头实力和创业实力为核心,以培育增收致富带头人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能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夫增收的好用型人才。三、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实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各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人才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优化人才环境为保障,以大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引导推动城市各类人才供应智力服务为重点,盘活现有人才、努力发挥人才作用,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养、优化人才结构、优化人才分布、完善人才政策和服务体系,实现城乡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为推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供应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原则一一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是搞好统筹规划,做好政策制定、整合力气、营造环境等工作,形成党委总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亲密协作,社会力气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局面。一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强现有人才的实力建设,培育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实力,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敬重人的需求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合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用服务关爱人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人才脱颖而出。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统筹全县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的关键,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依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要用发展来检验,通过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推动荣县城乡同步发展。一一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要全面加快“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商贸活县、旅游靓县”进程,关键在人才。人才队伍的规模扩大、素养提高、结构与布局调整都要以满意统筹城乡发展为立足点,要留意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尽快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人才队伍,提高我县人才队伍整体素养。重点抓好工业的改造振兴,丘陵型县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引进和运用工作,优先满意“三大基地”(工业、农业、劳务)的人才需求。一一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育、选拔、引进、配置、运用、评价、激励和爱护约束机制,创建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一坚持市场配置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供需主体到位,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的培育、选拔、运用、评价、激励和爱护约束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和导向职责,依法管理,强化服务,推动人才工作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创建良好的政策、创业、服务和生活条件,建立和谐的人才工作体制,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四、目标任务1 .总体目标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建立比较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人才总量明显增长,人才素养明显提高,人才布局得到改善,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人才需求基本得到满意。通过加强宏观环境建设,强化市场主导作用,充分激活用人单位和人才两大主体的主动性与创建性,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合理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速度加快,人才资本增值明显,人才培育、运用和管理体制机制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把荣县建成川南重要的人才集聚地。着力培育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我县人才资源总量大幅增加,具有高校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和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占人才总量的5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0%,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0%,农村好用人才占乡村从业人员的30%,努力满意我县统筹城乡“两削减两增加”工程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培育、引进、评价、运用、激励和保障等机制,形成特色明显、环境优良、机制顺畅、充溢活力的人才创业县。2 .基本要求一一突出服务发展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动身点和落脚点。紧密围绕生态农业强县、丘陵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名县“三大目标”建设,制定人才工作政策,以发展的成果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一一突出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把品德、学问、实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格、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敬重劳动、敬重学问、敬重人才、敬重创建,激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突出创新机制环境。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以及不同全部制之间的合理分布、健康成长和施展才能。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激励人才能事业、支持人才能成事业、帮助人才能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一一突出人才开发重点。依据我县特点,坚持突出重点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高层次人才与适用型人才并重,以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重点项目、重要行业人才开发为重点,加快紧缺型、技能型、好用型人才的培育,促进高、中、低各类人才统筹发展。提高整体素养,在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使全县人才的文化素养、学问积累和实力素养方面有较大提高。改善人才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全县人才在产业、地域、城乡之间的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的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趋于合理。五、保障措施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围绕建设丘陵经济强县、生态农业大县和文化旅游名县,大力实施党政人才提升支配、产业人才开发支配、社会事业人才壮大支配、城市人才救济支配、信息服务保障支配五大支配。(一)实施党政人才提升支配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实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支政治坚决、执政为民、忠于职守、勇于创新、群众公认的党政人才。2006年末全县党政人才1733人中,探讨生学历51人、大专以上1303人,分别占总数的2.94%,75.16以要实行在职进修、考录高学历人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的学历和学问水平,到2020年,探讨生学历的干部所占比例要到达20%,大专以上学历干部所占比例要达到98%o1 .加强党政领导人才培训,提高执政实力围绕增加执政意识、提高执政实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以培育和弘扬酷爱祖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公务员精神,提升公务员素养和实力为动身点,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党政人才培训。全县各级党政人才培训每年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5天。每年选送一批党政人才到省市机关、高等院校、党校、发达地区、大公司进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培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执政实力建设为核心,重点培育造就一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科学推断形势的实力、驾驭市场经济的实力、应对困难局面的实力、依法执政的实力和总揽全局实力的各级领导人才。完善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学问培训和特地业务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教化培训体系。2 .加大干部上挂、下派和沟通力度,提高干部素养实行上挂、下派、轮岗、跟班学习等多种熬炼方式,把长期在机关缺乏基层工作阅历的干部沟通选派到基层熬炼;把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沟通到上级机关熬炼培育;把长期在业务部门工作的干部沟通到综合部门熬炼,让他们在多领域和多岗位的实践中经受考验,磨练意志,增长才能,尽快成长。建立和完善年轻党政人才储备制度,加强后备干部培育,有支配地跟踪培育一批后备干部;完善选调生培育管理和运用制度;主动争取上级支持,每年选派一批干部到省、市级部门和国内知名院所、知名企业集团等挂职和学习培训熬炼;大力争取上级部门的对口帮扶和“三支一扶”项目支持;吸引更多的“西部志愿者”到我县服务;接着推行下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乡镇、村和企业挂职熬炼。3 .建立健全党政人才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接着推行公开选拔、公开聘请、竞争上岗等多种形式选拔运用干部,促进党政人才素养的提高。深化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拔任用党政干部的首要条件,留意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大力培育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育选拔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形成重实力、重业绩而不拘泥于学历、资格、年龄的用人取向,在班子配备上留意年龄梯次搭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主动探究建立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优胜劣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能下能出”的实现。球立健全干部选任制度体系,改进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方法,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实行任期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健全干部考察责任制、常委会票决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疏通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渠道。推动干部管理信息和决策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的效率和决策水平。重点加强“一把手”的培育选拔。选拔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充溢到党政机关领导岗位,改善领导干部的文化和专业结构。4 .引进一批急需高层次人才担当党政机关县级领导干部,改善我县党政人才的学问和学历结构我县曾经引进在探讨黑山羊方面颇有造诣的专家付昌秀到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邀请四川省委党校、西南高校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要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支持的政策,主动与中心和省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联系,柔性引进党政人才来我县下派和沟通挂职。(二)实施产业人才开发支配1 .加强培训,开发产业人才(1)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围绕县城郝家坝工业集中区、新桥一保华工业集中区和长山工业集中区三大工业集中区建设,造就能驾驭国际国内市场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开展以提高企业家的战略决策实力、经营管理实力、市场竞争实力的系列培训。加大品牌企业家开发力度,每年从规模企业中,拔肯定数量的优秀企业家,由县四大班子领导干脆联系。每年选送一枇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学校、探讨所、公司培训。推动职业经理人开发,引导职业经理人跨行业、跨区域、跨全部制流淌,增加市场竞争意识,熟识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提高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技能,造就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识国际国内经济运行规则,具有较强创新实力和战略管理实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2)实施专业化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以培育自主创新实力和竞争实力为重点,以更新专业学问、拓展研发实力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接着教化。优化调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推动专业技术人才有序流淌,全面盘活现有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在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全部制企业及城乡间的分布合理。每年在企业中选送一批人才到国内知名学校、探讨所、公司培训,提高创新实力。加大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力度,在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领域培育一批急需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实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3)实施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职业技术振兴支配。首先,要抓好职前培训,把对新生劳动力的培训作为技能人才开发的基础。其次,要抓好接着教化,激励职工刻苦学习和钻研技术技能,立志在岗成才。第三,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把高技能人才培育作为技能人才培育的重点来抓。通过学校培育、企业培训、个人实践等途径,推动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的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千名技师培育支配”。激励企业在关键岗位、重要工序设立首席职位,培育技能领头人。加快紧缺技能人才培训,实行名师带徒的方式,着重提升技能人才在技术改造、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解除重大技术障碍和重大平安隐患等方面的操作实力。每年选送一批技师和高级工到国内外知名学校、公司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创新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实力,重点培育造就一批在省内、市内具有肯定知名度的技术技能型、学问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从2008年到2012年,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工种)中,以企业、技师培训基地和高等院校为主体,培育复合型、技能型技师100O名,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的梯次发展。(4)加强农村好用人才培训,提高农村好用人才素养。围绕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畜禽和中药材六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六大产业链的要求,深化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夫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劳务品牌培训工程”。发展农村远程教化,构建和完善开放型、多功能、多元化的农村好用人才教化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村好用人才培训,重点抓好农技推广应用型人才、种养能手、乡村科技能人、经营流通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好用人才的培育开发。实施“一村一名高校生支配”,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好用技术推广培训服务基地建设,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为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村组干部、农夫技术员、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应用和示范推广实力供应平台。大力实施新型农夫科技培训工程,提高农夫企业家、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的组织管理和市场经营实力。每年选送一批优秀农村人才、能工巧匠等农村好用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农业公司(基地)培训,重点培育造就一批在省内具有肯定知名度的能工巧匠和致富能手。(5)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加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党政干部的沟通力度,培育造就一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的沟通、合作,以技术和项目为依托,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形成一边出成果、一边出人才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全县培育100名政治成熟,驾驭全局、科学决策和开拓创新实力强,驾驭现代管理学问,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复合型党政领导人才。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有突出贡献专家,要落实培育支配,确立课题项目,供应必要资助。实行“名师带教”、高级研修班和“优秀人才项目资助”等方法,培育造就50名在全省和全市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激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参与学习,努力培育100名懂经营、善管理、熟识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外向型高层经营管理人才。(6)加大教化培训投入,整合教化培训资源。坚固树立对人才培育的投入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产性投入,也是收益最大化的投入观念。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化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加大对教化培训的投入。激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形成以用人单位为主导,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市场化的人才投入开发机制。企业要依据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提取教化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的比例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培训经费的60%以上要用于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建立技师以上资格技能培训政府补贴机制,对参与我县紧缺职业(工种)提高层次(技师以上)培训的企业在岗技术工人,依据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由政府赐予肯定的培训费补贴。整合职业教化资源,充分发挥一般中学、职业中学、电大、函大、党校、行政学校、职业学校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实施''科技三下乡”活动,建立全覆盖、多层次、信息化的教化培训网络。2 .壮大农村专合组织一是要依托龙头企业发展专合组织。依据“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规模企业成立专业协会。二是要依托优势产业发展专合组织。围绕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畜禽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专合组织。三是要依托生产基地发展专合组织。围绕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畜禽和中药材六大基地建设发展专合组织,走“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四是要依托产业链发展专合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潜力大、生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产品、项目,以及信息、销售、农技、农机等社会化服务内容发展专合组织。五是要依托基层组织发展专合组织。把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与专合组织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依据“支部+协会”的运作模式,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专合组织,逐步发展乡镇党委牵头的跨乡镇、羚村的专合组织。3 .创新产业人才选拔任用机制(D创新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通过公开聘请、竞争上岗、市场中介机构举荐等方式,把能够整合生产要素、集聚人才、主动创业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来。培育壮大县域企业,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激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促进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协)作,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引导企业更新用人观念,帮助民营企业选聘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激励企业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培育选拔一批熟识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理念的优秀企业家。(2)推动技能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大力宣扬技术工人是人才的观念,激励劳动者走技能成才的道路;树立技能人才晋级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格、不唯身份的理念,不拘一格选人才,加快技能人才队伍特殊是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树立大教化、大培训的理念,在学校教化的基础上,重视实践熬炼,岗位成长,终身学习;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才能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要重点加强技师和高级技师队伍建设,主动探究制定高级技能人才选拔管理方法,重视对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育,大力发挥技能人才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实施荣县高技能人才振兴行动,2008年-2020年,努力使高级技工在2020年末达到2000名,基本满意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和跨越式发展的须要。(3)深化农村好用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好用人才和农夫教化“阳光培训”工程,加强人才智力扶贫。定期组织专家、科技人员进行智力支农服务,加速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好用乡士人才。加强优秀农村人才、能工巧匠、致富能手队伍建设,激励和引导农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大力培育和扶持各类农夫专合组织,聚集、培训好用技术人才,开展科技询问与服务。完善农村好用人才选拔管理方法,坚持选拔与表彰相结合,用新的人才标准面对社会选拔优秀好用人才。到2020年培育一大批优秀农村人才、能工巧匠和致富能手。4 .实施引才工程(1)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主动实施“人才回来工程”,制定荣县籍在外人才返乡建设支配和荣县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支配,激励荣县籍在外专家采纳兼职、项目推动等方式参与家乡建设,吸引荣县籍商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制定和实施紧缺人才支配,重点引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帘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改进人才引进模式,充分利用荣县的传统文化和影响力及经贸活动、科技合作与沟通、回乡观光等政府和民间的多种渠道,广泛联系国内外各类人才来荣县创业。(2)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城乡统筹工作的领军人才。开拓人才智力开发合作渠道,建立与中西部高校密集地区人才机构的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逐步形成组织人员外出设摊引进与设立“窗口”、订单培育相并重的人才引进合作方式,主动吸引各类人才以各种形式为荣县服务。充分发挥专家智力引进等机构的作用,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高效农业、支柱行业等能快速提高工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多渠道、多方位邀请高层次的专家来荣县开展多形式的项目合作探讨、指导、技术攻关和人才培育等活动;主动利用国内外人才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主动创建条件,建立3-5个引进智力示范基地;制定激励县外人才来荣县服务的实惠政策,着力推动县外人才的开发。高层次人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领军人才。为促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工作已经有肯定的工作基础,近年,县委、县政府,胜利引进博士生导师宋全德教授,四川师范高校教务处长李树勇教授来我县工作,分别担当县级领导职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急需的具有战略开拓实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加快培育造就一支熟识国际国内市场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引进一批驾驭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国外专家来我县“三大基地”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指导;引进一批在国内具有前沿水平、核心创新实力的高级专家;引进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实力的技师、高级技师。加大硕士、博士探讨生人才的引进工作,改善人才的学历结构。作好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工作。(3)建立敏捷便捷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为促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要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围绕“三大基地”和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柔性引进人才,大力选聘荣县特聘专家,柔性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实行专家学术休假制度,为荣县供应智力服务。本着不求全部、但求所用的原则,以引进人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