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唐宋八大家——韩愈-(康震).docx

    • 资源ID:1812649       资源大小:35.0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唐宋八大家——韩愈-(康震).docx

    府宋八大家之韩愈(一)考试进行时康震以往我们说起学习唐宋诗词,都会想至雎呢?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但假如我们说,要学习唐宋散文,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宋八大家"。那么IR1.W两个很简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唐宋八大家都是哪八个人.我们今儿来其习一下功课,是吧,唐代的有韩愈、柳宗元,宋代的呢有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这父子三人,最终啊,再加一个曾巩,这八大家。其次个问题也很简洁,就是为什么是这八个人结合到一起,叫他“八大家”,谁给他们最早的时候组合在一起的.为什么是他们八个人,这里头为什勾殳有李白,没有李商隐,刚才说的,没有辛弃疾呢?我们说啊,最早,把这八大家结合到一起的,是明代有一个文人叫茅坤,他编了一本书,叫唐宋八大家文钞,从他这J盅先,“唐宋八大家"就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可是有一样,这个茅坤当时编唐宋八大家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当时学习写作古文的人供应个样板,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八个人他们的古文、他们的散文写得是最棒的,是当时的榜样.所以,他选了八大家.但是问题是我们大家就会问在当代社会,我们运用文言文、运用古文的这种几率都特别低了,我们现在讲这个八大家、学习八大家,目的在哪儿呢?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的文章,我们还要透过这文章学他们的人格、学他们的思想、学他们的道德、学他们的境界.所以我们说,现在我们所谈的八大家已经不完全是茅坤时代的八大家了,那应当说是几百年前的八大家.我们今日要给大家讲的,是以我们当代的目光所看到的新的唐宋八大家.大家可能又会问,说这个唐宋八大家你让我们学习,他们究竟都干了些什么呀,都有哪些成果。大家要知道,这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力唯一起,也许有九千多首.他们所创作的散文,也许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全部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篇,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而唐宋八大家产中,活得最长的是苏辙,活了七十三岁,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岁,我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年龄,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特别惊人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特别辉煌的,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欧阳修、王安石、芯渤,前后担当过宰相或者副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副总理.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当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苏辙。翰林学士是个什么职务?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探讨室的高级探讨员。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还曾经有四个人担当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边的高官,特地负责起草诏书的.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这么说一句简洁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个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这个经验,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验的一个缩影.画外音: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唐代闻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韩愈生于唐代中期,即公元768年。韩愈字退之,河南孟州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与另一位闻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并称“韩柳"。我们可以先给大家背两段话,让大家看看我们今日要讲的是谁,这话是怎么说的呢,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这个题出得很没水平,因为百分之百的人都知道这是谁说的.没错,就是韩愈的师说和马说里边的名句。有人可能说你这就没意思了是吧,唐宋八大家,不是宋唐八大家,你确定要先从唐代人讲起,刃解愈可能年龄还比柳宗元大点,所以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大家这么说,就是对韩愈不了解,韩愈在唐代的影响力要比柳宗元大,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期活动于唐代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而柳宗元因为呢在年轻的时候三十多岁就被贬到偏远的湖南和广西,所以他在整体的影响力上比不得韩愈。宋代的大文人苏轼对韩愈有一个特别精准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盖棺的定论.他说韩愈这个人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始终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全部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反过来说,韩愈所写的文章超越了之前的八个朝代,超越了之前的六百多年,独树一帜,蔚为新风,所以他是文章大家.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匏兴什么儒学啊,夏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更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最终一条说,“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惊奇,韩愈是f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武装的割据势力,想要谋反朝廷,韩愈以一介书生,单刀赴会,面除利害,最终呢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的首长帽然悔悟,臣服朝廷,立下大功T牛.所以你看,苏轼对于这个韩愈的评价是特别全面的。文,一代文宗;道,一代哲学家、思想家;忠,T弋忠臣,忠贞之±.最终,文人最缺的一个,他都有,在军事上,在战略上,他也有奇谋.画外音:韩愈三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哥哥颠沛流离,十二岁时哥哥英年早逝,靠嫂子抚养长大,这种苦难的生活给了韩愈很大的熬炼,同时也增加了他刻苦求学的决心和动力,加之韩愈的文学天分极高,所以当韩愈参与科举考试时,他信念满满,志在必得,可是,接连三次都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出名.那么,这个将来的文坛领袖为什么在科举考试时连受重创,这其中原委有什么玄机呢?实事求是地讲,唐代的科举考试很难考,难得很,为什么难得很?录用的人少啊.宋代,南宋、北宋加在一块儿,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录用的进士,四万人左右.周弋呢,也是差不多不到三百年吧,二百九十多年的时间,录用的进士也才不过四千多人哪,差了十倍了,平均啊每年也就是十来个人.录得多点,碰上个大年了,三四十人,碰上个年了,可能就十来个人.你这个一对比你就知道,那个进士科呀太难考了,这是第一.其次是什么呢,因为录用的人少,所以有的人艰苦卓绝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考.韩愈是考了四次考中,我告知你,这算命好的,这就算是什么呢,这就笄是特殊轻松地考上了进士。可以告知大家几个“哀思”的数据,唐代的几个文人,比较出名的,有个叫黄滔(晚唐文学家)的,考了二十三年。刘得仁(晚唐诗人)考了三十多年,到死还没考中.最滑稽的是什么呢,是唐召宗的时候,朝廷因为平定内乱,皇上兴奋,说这个打了胜仗,应当有所表示,怎么表示呢,就在这科举上面,可以放宽一点嘛,今年可以破例地召几个岁数大的,刃昨录了五个人,五个岁数大的人,这五个老考生啊,有两位都过了七十岁了,有三个都过了六十多岁了,当时美其名日"五老榜".可是你要知道,人有限的年龄,能做事情的年龄,也就是在三十岁到五六十岁之间嘛,你到七十岁才考中进士,一个人一生的最好的时间、最有创建力的时间,都蹉跪在了漫漫的科举道路上.所以我们说韩愈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尝到了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对一个人才的这种熬煎,在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当中,既要能修适应考试的须要,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特性,还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能做到这些,太不简洁了.刚才说了,那为什么他考中了呢?现在就来说说他为什么考中。其实这一年也不好考,参与考试的人有千余人,录用了二十三个人.他能考中,第一个缘由,是主考官好。当时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部的副部长陆贽。陆黄这个人不得了,是唐代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唐德宗时期最为优秀的政治家,这个人见过风浪、经过世面,在政治上是特别务实的,而且呢也是大张旗鼓的一个人,他本人擅长写骈文,但他很看中文章是否有其实的内容,要言之有物.韩愈的文章符合这样的要求,再者说了,当时考科举考试,人家要求还是要写骈体文,韩愈虽然自己写散文,但也得适应考试的须要啊.主考官的文学观、文学的风格这回跟韩愈的碰上了,他赏识韩愈,考上了,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条缘由.其次条,副考官好.当时的副考官有一位叫梁肃,他主要的责王就是负责向主考官举荐最为合适的人选。梁肃啊跟韩愈的哥哥韩会是多年的好孽友,这也是顶顶重要的一个因素.再加上梁肃本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先驱,那就是韩愈写的文章和韩愈的文学观念跟梁肃都是一样的。这一榜录了二十三个人,有八个人都是梁肃举荐的,而且这二十三个人后来在唐代的历史上都是彪炳史册的、闻名的人物.有的人是闻名的政治家,有的是闻名的文学家,有的人是闻名的史学家,这一榜被叫做“龙虎榜"。刚才讲"五老榜",讲那么多没精气神了,但这一榜是为国家输送了重要的人才,叫“龙虎榜".我讲这什么意思啊,韩愈的才华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才华之外的机遇、提携你的人也特别重要。但是不管怎么说,不开心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考中了嘛,我们想象着赶快就去当个什么官,然后把工资关系落实了,这样家里边还等着呢,是不是.你想得美,唐代的科举官制规定,光考中科举还不能做官,怎么办呢,你还得参与一个吏部的考试,就是我们相当于人事部的考试,叫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有一点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这个东西你考过啦,才给你个官当呢,才给你落实工资关系。大家想呢,韩愈都考了四次,阅历丰富,又出名气了是吧,还有陆贽这样的人赏识他,确定没问题.韩愈可能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这个虽然命中率低,难度更大,因为又是一层选拔,但是终归已经考到这个份儿上了,只能进,不能退,而且确定能考中,然后他就参与了这个考试.第一次就去考了,就没考中.韩愈吸取了阅历教训,他很快给当时的考官叫做崔元翰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韩愈谈了几个问题:第一,考试的结果不公允,不公正,不公开.韩愈说,考试那天刚结束的时候,刃陛"浮黑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问其所从来,必言其有自,一日之间,九变其说。"韩愈上考功崔虔部书.什么意思啊?说那天刚考完,就有一些浮夸的家伙到我这儿来说,选谁谁考中了,选谁谁考中了.问他说你从哪儿来的消息,说没问题,我的消息来源确定的牢靠,所渭的消息灵遹人士.可是韩愈说,一天之内,不同的消息来了九次,我都栩涂了,不知道究竟谁都考中了,而且,这次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的人有三十二个人,大家都认为其中有三个人是确定能考中的,是名副其实的,这里头当然就包括(我)韩愈也玮其中一个人.可是结果一下来韩愈发觉,有俩是大家说的那个,可有T人,名不副实.当然他这个名副其实的人就没在那里头占据那个名额,所以他跟考官说,你这考试有问题,确定里边有人情的作用.其次,韩愈告知这个考官,我可以告知你,我为什么没考中.韩愈说,"凡在京师八九年矣,足不迹于公卿之门,名不誉于士大夫之口.”韩愈上考功崔度部书。我从来到长安,我就没到那些高门望族的士大夫门前去走过后门,没给他们送过礼,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名字,怎么可能考中呢。韩愈说呀,我上回考中这个进士,那是陆资赏识我,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命,我情愿承认这个命,我现在就等着同样的命还能不能驾临到我头上,可是我等来等去呀,我对这个命有点没把握,我不知道究竟是命在起作用呢,还是人情在起作用。韩愈又说,假如是人情在起作用这就难了,为什么呢,我想要走后门,可是我跟你说句实话,我拉不下来这脸,我说不出来那些肉麻的话,我说不出那些谄媚的话,我要非这样去做.拗着我自己的良心去做,我自己都觉着,自己奴颜媚骨,惶惶不行终日,样子看了让我自己都觉得恶心,我连个名片我都递不出去.韩愈的结论是想来想去,还是算了吧,听天由命吧,这是他给考官说的其次点。第三,他还没泄气,他说还行,他还年轻,他给自己打气,我还有机会.古人说四十岁才出来做官嘛,我今年才二十六岁,还可以,"岂为晚哉",还不晚,虽然我现在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雇佣人,没有钱吃饭,没有钱穿暖和的衣裳,但是我还有一颗雄心在,他是怎么表达这雄心的,他说呀,"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岂遂殆哉,岂遂困哉。"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老天爷睁着眼呢,他能看得见我的努力,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一切都才刚刚起先,我不信任,我会始终这么穷下去。这是特别令人感到激昂的一个穷小子的宣言。有那么句话说,不在缄默中灭亡,就在缄默中焊发。你说韩愈他能不爆发吗?他进士都考了四次,多亏有陆贽,他才考中.现在这博学宏词科他要是考不中的话,他那进士等于是什么啊,不白考了嘛.他真的急了,他也真的要爆发了,韩愈实行了一个特别极端的行动,是给宰相干脆写自荐信。唐德宗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也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第TwS,在信里边他跟宰相说,我今年都二十七八了,快三十岁的人了,考了四次进士才考中啊,考了三次博学宏词科,都没考中,到现在,人家说三十而立了,我连个九品官都没当上,我连个吃饭的饭碗都没有,我连个一居都没混上,我心里焦急得要命,我的这种境遇,都被人家要笑话死了,惶惶如丧家之犬哪.韩愈对宰相说,现在的这套科举考试的制度,就是说你文章写得很美丽,有文采,文章写得合乎规范,就能通过考试,可是这样一来,对于那些真正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有其才实学的人来说,他要是不能适应这个考试的规范,那他就恒久不得此门而入,即使是一万人当中,一个人也录用不了。您这个宰相的职责,就是向天子举荐像我这样出身贫寒,有W才实学的人,我就是您要找的人.韩愈恨不能跟宰相说,您要睁开眼看看我,赶快把我举荐给皇上吧.这是韩愈给宰相写的第一封信,就起先等宰相的回音,等啊等啊,还是没有回音.到了第十九天头上,韩愈起先写其次封信给宰相.这次韩愈啊是有点焦急了,他举了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他跟宰相说,假如说有人造了水灾或者是遭了火灾,不管是爱他的父母、亲人,还是恨他的仇人,只要人家不想让他死,不想重于他死地,听见他呼救的声音,都会过来搭把手的。我韩愈“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亚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我现在就是处在又穷又累又饿的水火之中,我拽着嗓子用劲地大声地呼救,希望有人来救我。救我的人是谁呢?就是您,只有宰相您能救了我.这信递上去了,又起先等,这回等的时间略微长了一点,等到过了十九天之后,又过了十天,也就是二十九天以后,韩愈没有收到任何回信.他就起先写第三封给宰相的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次的信就比较赤裸裸了,他一开头就说,我听说周公这个人,为了荐人才,那是不遗余力的.曹操不是有句诗说什么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愈说,我听说周公,听说人才来了,正在吃一餐饭,三次把那饭就吐出来了,意思说有点来不及了,听说人才来了,哎哟,人才来了,刚吃到嘴里、吐出来;又人才来了,又吐出来,吐了三次。正在洗澡,听说人才来了,抓紧就把头发握着,把它想拧干,跑出来了三次.应当是穿着衣服跑出来的吧?就是这种心情,三吐哺、三提发.对不对?求贤若渴.韩愈说,我也没希望你吃一顿饭吐出来三次,我也没希望您洗一次澡,三握发出来见我,可是你至少你该引荐人才吧?您总不能总是这么静默无声地连个响都没有吧?您不能在儿装傻充愣,装大个就不吭声吧?我都给您写了连着第三次了,您连个回音都没有,您这是宰相的样子吗?我去找您,看门的人都不让我进去.韩愈说,我真是实在没方法了.要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去不了鲁国,我可以去齐国.我去不了齐国,我就去郑国.我去不了郑国,我可以去泰国。去不了秦国,我可以去楚国嗨。可是现在不电B时候了,就是一个唐朝,只有T国家.再往边上走,解IJ了国外了,我真的是没地儿去了.我想报效祖国,您得给我个门儿,让我进去。给我个位置,让我坐在上头,我才能报效祖国呀。当时的宰相有三位,我们不是说这三位是奸臣,也不能说人家就是庸唐无所作为之辈.选拔人才它有它的渠道,它有它的程序.即便是贵为宰相,位极人臣之人,也不能轻易地就打破这种常规.再加上选拔人才里边,盘根错节的各种冲突和人际关系,是特别困难的,没有那么简洁。韩愈的这样急迫的看法我告知你,确定我们不是在这说他不正常,有许多后来的探讨者认为,就觉得韩愈这个人,你既然是孔孟儒学的代表人物,是思想家、是政治家,你应当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从容啸,很大度嘛!不要这么汲汲于功名利禄,看上去很猴儿急的样子,是不是?有失体统.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再者说了,在唐代,我刚才说了,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才他要出人头地太困难了。韩愈很清晰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确定不是为了要饭吃,确定不只是为了一个官做,他有大志向,他要用儒家的仁义,孔孟的这种道义,要挽狂澜于既倒,要救济民众,要为国家做事。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儿,所以他才焦急。而且韩愈的这种看法代表了唐代一大批的出身寒微、出身贫贱的读书人的命运,这是他们共同的命运.所以韩愈的这种呼喊,是典型的不平之鸣。路见不平,我就要发出声音。我不能那样子,静默无闻地在这种缄默当中,承认甚至被迫遵循自己不幸的命运.韩愈之考不中博学宏词科,韩愈之艰难地应考科举进士,除了我刚才所说的,他的文章,跟当时流行的文章的风格不太符合,他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很珍贵的特点,就是韩愈的特性是宁折不弯的.韩愈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给许多的高官写过自荐信的,这在唐代学问分子当中是很普遍的,没什么惊奇的。但是韩愈的自荐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他一方面求人办事,但是往往又会告知宰相说,我觉得你应当怎么做,才是选拔人才的正确的看法.他一方面说自己是很值得怜悯的,我很穷困,但是他的信到了对方的手里,看的时候,人家一点都没感觉到他的身上有穷酸之气.所以这样的人,才能蜉成为千古文坛上的一代文宗,才能蜉成为唐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才能够成为复兴儒学、提倡孔孟之道的宏大人物。那么多参与科举考试的人,只有极个别的、像韩愈这样的人,虽历经挫折,而人格不倒.(二)志向照亮现实【画外音】在科举取仕淘汰率特别高的唐朝,自幼聪慧勤奋的韩愈在考了三次之后,最终在二十五岁时考中进士.但是依据唐朝的制度,中进士之后还需再考中博学宏词科,才能在中心做官.信念满满的韩愈又是三试不中,败下阵来.无奈之下,韩愈三次上书宰相,没有得到-次回复;三次探望权贵,均被拒之门外。阳关道走不通,倒是有一条所渭的“独木桥”可以走.这条独木桥是什么呢?就是到地方的方镇的节度使里面去做幕僚.大家都知道,在唐代由中心派驻到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在方镇里面就是地方大员,统管地方的军政要务.比方说吧,我们原来讲过的,杜甫有个好学友叫严武,担当过剑南西川节度使.这个"剑南西川节度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统管川西地区的军政要务。所以在唐代啊,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假如你考中了科举但是没有通过吏部的考试,对这样的人才,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可以到地方的节度使方镇里面去当幕僚。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以前,地方的节度使多由军人来担当,安禄山不就是一个节度使吗?到了“安史之乱”以后,有些节度使就是由文人来担当,所以有许多科举考中进士的人没有通过吏部的考试,他们也情愿到这样的幕府里面去做幕僚。韩愈接下来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一条路是特别辛苦的一条路.为什么呢?因为一般到幕府里面做幕僚的人,他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就是:首先考中进±其次去做幕僚;第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有可能上调中心.这跟考中那个吏部的考试之后干脆到中心做官来讲,那就差了一大截儿啊.韩愈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他这个进士科应举之后就先后在汴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在徐州这两个地方的节度使的方镇里边做幕僚,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帮助节度使处理一些日常的政务.韩愈对这个工作很不满足.为什么不满足啊?缘由说起来也很简洁:第一,这节度使幕府的生活是节奏特别的俯硬而死板,缺乏人性化。韩愈刚到幕府来工作,幕府里边的小吏一般的科员、办事员就给他拿来了一份幕府里边的作息时辰表.特殊奇妙的一张表啊.为什么呢?这个作息时间里头规定,从本年的九月到来年的二月之间,大清早来上班,晚上才能回家,中间不能休息。这就好比说从早上六点钟或七点钟起先上班,始终上S1.J晚上七点多、八点钟,然后你才能回去,中间不能回去.这个规定让韩愈特别地惊异,很难接受。他就给当时的节度使张建封写了一封信.这信里面这么说:"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悬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而如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韩愈上张仆射书).用今J曲大白话说啊,(就是)您这个规定我没;去J孰行.您要强行让我执行,我会发狂发疯的.您当时让我来幕府里工作确定是因为看中了我的某一项才能,绝不是看中了我这个人擅长早上上班、半夜回家的.而且假如我真的有各方面的才能的话,我这个才能也用不若大清早来上班、晚上才能回家才能实现啊.是不是啊?不确定非得遵守这个作息时辰表啊。他给张建封提了个建议,他说您看这样行不行,咱们上午五点或七点钟上班,十一点钟下班,下午咱们嫩故不能五点或七点钟上班,九点钟下班,中午可以休息.我给您提这么一个建议,把您那作息时辰表啊改得人性化一些。他给张剑封掰着指头讲道理说,您看,这个下级对上级和上级对下级都不能用一根尺子、一个标准来僵硬地衡量,是吧?详细问题要详细分析啊,对这么一个详细的人,你得量力而行,有的事情他能执行,有的事情您强行执行效果就不好.您宽松一点,人性化一点,这样办公室里头气氛会和谐.要不你"潜藏"我、我"潜藏"你,最终这办公效率就会很低.你可见,韩愈当时对这个死板的作息时辰表是多么的反感。他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厌烦这样的生活。这是第一.其次,在当时,大家要知道,一个科举进士,到方镇的幕府里边去做尊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事情.比方说,这个方镇势力大,名气大,实力碓厚,节度使很疼惜人才,对这样的幕府,文人们都很喜爱去,有前途啊.但另一方面,方镇的节度使也有选择,要有才华,的确有百才实学,的确进到幕府里头能够帮助他有效地开展工作.所以一个文人进至府度使方镇幕府里边做幕僚,一方面看上去是上下级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宾主的关系.也就是说,你做辕僚的得敬重上级,而这个上级也要对下级以礼相待.而韩愈就在跟张建封掰扯这道理。掰扯什么道理呢?他认为呀,我跟你的关系,应当是同等的关系.何以见得?他就从这张小小的作息时辰表说起,把这张作息时辰表提高到了孔孟之道的高度.他对张建封说:"孟子日,今日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孟子公孙丑下)。这是孟子当时的话。孟子当时说这么一个事:天下诸侯,他们的水平都差不多,相互做比较谁也不必谁高超多少.缘由在哪儿?这些个诸侯都喜爱用听自己话的人,不喜爰用那些能够教育这些诸侯的人.就说白了,都喜爱听好话,不喜爱听忠言,因为忠言逆耳嘛.韩愈告知张建封,现在情形可比孟子时代差远了.到您这来讨生活的人,月嘟是为了利益。到您这儿来做大事的人,那都是为了道义。您把这事儿想清晰。凡是为了利益的人,他是不行能忠君的.凡是为了道义而来您这的人,他是会很忠君的.他能忠君,不就也能忠诚于你吗?换句话说,您今日能不能听得进去我的建议那干脆就牵扯到您是不是个忠君的人。您要是听进去了,那您就是个为道义而忠君的人;您要是听不进去,那您可就危急了.所以我们说,谈话和写文章,高度是顶顶重要的.高度一掘立起来,你不服都不行。韩愈话锋一转,又接着说:假如我在您这特性受到压抑,又不敢说实话,这就比较麻烦了.天下人会怎么说呢?“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日,知己知己,则未也"(韩愈上相卜射书).天下人会说,您要用我就是看我穷看我可怜,给我俩钱儿把我就收买了.我呢,之所以到您这来,也是看着钱的面子.要是这样的话,您一天之内给我赏赐千两黄金,一年之内给我开九次官,我会感谢您,但您要跟天下人说,我张建封跟韩愈那是知己,我告知您,连门儿都没有!这就是韩愈的看法.你看这看上去是T召艮小的事儿,但经过韩愈一说,还真是大事。为什么事大事?不就是一张小小的作息时辰表吗?从这里面能看出人才选拔的公正与否,是否重视人才的问题,人格是不是同等的问题,高官和小官之间怎样沟通的问题,你张建封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大事的问题,县至还提升到了是不是能够真正把那些忠君之士汲取到你幕府里来的问题.我跟你说,这就是韩愈的水平.韩愈之为韩愈的不同之处,在一个思想家看来,有小事务,但是没有小问题.刚才我们说这是两点,韩愈对这个工作不喜爱就在这些方面.还有第三点,就是这幕僚的工作品级很低:从九品。工作很琐碎也很平凡,对韩愈这样极富于创建力的人来讲,呆在这个位置上特别憋屈。第四点,在幕府里边工作,也存在确定的危急性.事实上韩愈先后在汴州和徐州做辕僚最终离开都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发生了兵乱。差一点祸及到了他的家人.所以综合起来看,韩愈虽然最终迫于生计不得已进入尊府做幕僚工作,但是就他的特性、就他的志向、就他的才华,他在这工作是很不满足,也特别不顺心的.在当时的唐朝,中心的学校叫什么?叫国子监.国子监中分了好几种等级,第一种是什么呢?是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还有一个叫太学博士,太学主要是负责招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再就是这四门学博士,四门学负责招收五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还负责招收一些老百姓平民的子弟.就说这个老师啊,假如说国子学博士是教授,太学博士是副教授,这四门学博士啊,也就是个讲师.但不管怎么讲啊,这终于是调到中心的学校里去了,就像调到京师高校堂了,当了老师了,总比呆宙B样让他特别的反感的、厌烦的、发牢骚的地方要好.可是终归啊,这个地方还是穷。我们知道在唐朝的时候这个国家办的学校并不富有,老师豳艮穷酸.那么就是说韩愈在做四门学博士的时候,他这个家族已经很大了,不仅有他自己的夫人、孩子,还有他的侄子的家,还有他自己的亲戚。加在一起,也许有三十多口人。我们都还记得,长安这个地方,物价是很高的.范他一个高校讲师的工资要养三十多口人,确定是养得又不饱又不暖.他自己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很典型,叫苦寒,又苦又冷。这诗是怎么写的呢:肌肤生鳞甲,衣被如刀镰.气寒鼻莫嗅,血冻指不拈。浊酸沸入喉,口角如衔箱。将持匕箸食,触指如排签。侵炉不觉暖,炽炭屡已添.探汤无所益,何况纺与绿.这诗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啊,我们全家人太可怜了,皮肤全部都冻裂了,衣服是又冷又硬,冷风吹得人啊伤风感冒,鼻子不通。手指头冻裂出血,儡硬得都打不了弯儿。想要喝一口热酒暖暖身子,可是我的嘴都冻麻了,张不开.筷子很冰凉,手指一碰上去就像遇到斜子上一样扎手,再靠近炉子也不觉得暧,想要把这个手脚放到热水里根本没用,全家人盖得都是特别薄的那种被子.总而言之,我现在的生活,又冷,又饿,又饥,又寒,没有一点热乎气.管得少,家里人口多,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还不到三十岁的韩愈生活的压力是特别大的。这生活的压力都表现在什么上啊?他还不到三十岁,牙齿就掉得很厉害,他在给挚友的信里说SIJ,说我最近是又疲乏又苍老,左边的其次颗牙齿已经起先掉落,视力下降,老眼昏花,离的很近都辨别不清晰颜色,对光线不敏感。而且我的鬟角一半都已经白了.头发都是一撮一撮的白.你说现在二十岁不到三十的人,哪回这样啊,这确定是得了大病了.但是韩愈的病是明显的,他的病就是穷病,就是太穷。这就是对韩愈来说生活的本质,一点都不浪漫,一点都不荡气回肠,甚至是特别地酸楚.对于韩愈来说,工作和生活的本质确定不是柴米油盐超殖茶.他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怎么办呢?他一方面要顾着家,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志向。一方面要低声下气地求人,一方面还要坚持自己的人格.这对于韩愈来讲,是Y特别两难的选择.所以在给挚友的信里面,他在分析自己的状况,他怎么说?“至于汲汲于常贵,以救世为事者,皆圣贤之事业,知其智能谋力能任者也.如愈者又焉能之?始相识时,方甚贫,衣食于人;其后相见于汴、徐二州,仆皆为之从事,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时,丰约百倍,足下视吾饮食衣服,亦有异乎?然则仆之心,或不为此汲汲也,其所不忘于仕三者,亦将亍乎其志耳.此未易遽吉也。"(韩愈与卫中行书)什么意思呢?说我告知你,我知道,有许多的人都奔忙在求富贵的路上,可是有一样,我现在求富贵不是为了多吃几碗饭,多穿几身衣裳。我现在求这个富贵,是为了我将来从事圣贤的事业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他跟挚友说,你看,当时我在京城赶考的时候你见过我,我穷的要命啊,吃饭穿衣都要养别人救济.后来状况好了,到了这个方镇的节度使里面,虽然那个工作我很不喜爱,但是那个地方收入高啊,是吧?你在看我穿衣吃饭,不再像以前月瞭了.但是这并不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之所以现在依旧情愿这么穷酸地走在仕途的道路上,就是因为我内心的志向从来没有放弃过,我内心的执着从来们没有放弃过。所以韩愈啊,从科举考试始终到现在做官,这官做的是磕磕绊绊,越来越穷酸,其主要的缘由就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志向.他的志向是什么?就好像要光大孔孟之道,就是要用孔孟的仁义之道来重新建设大唐,来复兴大唐。但是我们知道,他这条路啊走的是特别艰难.所以我们说,在韩愈看来,追求功名富贵,追求金钱是没有错的.但关键在于,在追求的过程当中,确定不能放弃志向,放弃执着。这是他的一个底线,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到人家节度使方镇里还要跟人家提那么多条件.这要按一般人讲,这不是疯了吗?你到我这工作还跟我提这么多条件,而且提的这些条件对我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但是对韩愈来讲,他很惧怕贫困,他也让贫困把他整得怕了.但是假如这个贫困跟他个人的追求发生了冲突,他是确定不会苟且、也不会妥协的.正因为如此啊,我们说,就算再刚才那首苦寒诗里,他说自己全家人吃不饱、穿不暖、手指头也冻儡了、嘴巴也冻木了、吃饭穿衣都成问题,但是这首诗一个最要命的地方在哪11,呢?就是这首诗不但写了自己家里面的贫困,而且韩愈把个人的贫困和国家产时的命运、跟朝廷的官员的政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他看来,隆冬就要过去,天气就要转暖,我们朝廷的风气也应当变更.怎么变更呢?应当若力选拔人才,不能再让老百姓的生活这么苦7.所以这首苦寒诗我给大家讲的就这一小段,写得特别地苦,写得特别的冷,但是这首诗的全部假如我们看下来就会很惊讶地发觉,他是信着个人的生活的苦来影射朝廷的工作,眼界是很开阔的.这样的诗就跟杜甫的诗是特别像的,就是借着写自己的小家庭,但是影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全局和大局。【画外音】回到京城的韩愈照旧过着贫寒的生活,但是因为内心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志向,韩愈仍在艰难的支撑着.此时的礼意三十四岁,四门学博士是他不如中心政府机构任职的开端.在任职四门博士期间,韩愈主动举荐文学百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此间,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牌苏说.那么,这篇文章原委写的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它呢?师说这篇文章,可以说在中国是老少皆知.你就是这篇文章背不下来,"师说"这俩字你确定知道.这篇文章一开宗明义就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叫:.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世界上,只要你落生了,你就得学习;只要你学习,你就得有老师.老师是必需的,这个特别重要.换句话说,老师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必定的要索。你一落生到这个世界上你就缺不了老师。老师是干城的?他说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老师就是教你怎么做人,给你传授学问,给你答疑解惑.那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当老师呢?韩愈说的特别好:"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责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比我年纪大的,比我有钱的,比我地位高的,不确定就非能有资格当我的老师。比我年龄小的,比我社会地位低的,比我钱少的,未必不能当我的老师.当老师只有T标准、一个条件、T资格:间道.韩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老师不确定就比学生僮得多,学生也不确定比老师就知道的少,老师和弟子的地位恒久都是相对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啊,你只不过是比我早几天建得了这道理,你只不过是在专业的领域里边便得多一点,出了这个专业的领域那就未必能当我老师.就好比我们自己来说,我自己也是一个老师,我现在在给大家讲课,讲韩愈,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前两年、前十年我看了韩愈的书,我读了韩愈的文,我吟诵了韩愈的诗,我比大家早十年、早五年了解了韩愈,所以今日我站在这里给大家讲.但是假如今日课一结束大家回去也翻了韩愈的书,突然发觉说,哎哟,康老师讲的韩愈还稍显不足,跟我的理解h匕起来还有点不一样.这时候啊你虽然还是在学的阶段,但是,你已经不再像以前了.假如再十年之后,你看完韩愈后发觉,我觉得我对韩愈有更加独特的了解,这个时侯说不定我就坐在下面,你在上面讲.那我今日在这讲韩愈,讲唐宋八大家,讲古代的文学,但是相对于现当代的文学,相对于艺术、美术、绘画来讲,我就是人家的学生。我可以给人家讲唐宋八大家,但是他也可以给我讲什么呢,讲中国的书画史。所以说什么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体现了一个根本的要素,大家知道是什么吗?是对学问的敬重.就是在学问面前人人同等,而不是以血统、以地位、以财宝来论定一个人的高下.那大家又惊奇了,说老师其实你讲的都是些废话.为什么呢?你说的这些道理、韩愈讲的这些道理在我们现在都是常识啊,所以我们觉得韩愈讲的这些我们现在来讲没多大的启发。这样的文章,你说它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都很惊奇.【画外音】这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师说广为中国百姓所熟知,"尊师重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但是,在康离老师看来,师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却有着其特殊的缘由,那么这个缘由是什么呢?它与韩愈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唐代,当时的社会风气不仅是不能为人师,而且还耻为人师.那么哪些人耻为人师呢?为什么呢?韩愈在文中都有明确的交代。他是这样说的: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说你看现在这些当官的,士大夫这一类的人,当他们一听谁说"我是你的老师","我是谁谁谁的弟子",大家就聚在一块笑话他:”真是的,说这样的话.我跟你之间年龄又差不了几岁,地位的高下又差距没那么大.我自己要是官位很小那我就觉得我当你的老师羞得慌,要是你官特殊大,我叫你老师,显得我不是阿谀奉承你吗?"就这么着,对于当老师这件事,对于师道的事,是耻于谈的.其实大家要知道,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所谓“土大夫之族"指的是哪一群人呢?确定不是像韩愈这样出身很低微的人.所调±±夫之族,指的就是在唐朝社会里的高门望族.什么叫高门望族?举个简酒的例子,唐朝有几大门姓,这几大门姓可真是不得了.比方说你要是一个长安人,你姓杜,杜需的杜,就拿杜牧来说吧,晚唐的诗人杜牧,就是京y匕杜氏,长安姓杜的,望族.大家知道中唐有一位闻名的诗人韦应物,长安姓韦的,有一句民谣叫:"长安韦杜,离天尺五”.就在长安城里姓韦的和姓杜的人,离上天只有一尺半。那意思是离谁只有一尺半啊?高天子只有一尺半.柳宗元也是望族,柳宗元是河东柳氏.你要是范阳(d凉)人,你姓卢,卢照邻的卢,那你是望族.这些望族在社会上的地位是最高的.他们祖祖辈辈做官,可以不去惨与科举考试,就能做到很大的官.可以不通过艰苦的、刻苦的学习,就能世袭官位。所以对这些人来讲,存在不存在奖掖后学的问题?存不存碘携后学的问题?不存在.当他们Ts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不是含着金钥匙诞生的,是含着办公室的钥匙诞生的.他们天生我才,就能当官的。所以对于/也们来讲,学习、拜师、这都是白搭,而祖祖蜚辈的这样一种关系才是他能做官的最重要的因素.说到这大家就可能就明白了,为什么韩愈要提倡为师之道?为什么韩愈要提倡学习?为什么韩愈说要重视学问?因为在唐代,敬重学

    注意事项

    本文(唐宋八大家——韩愈-(康震).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