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茶艺》课程标准.docx
茶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茶艺课程类别必修课考核方式项目技能考核课程代码070501D课程学分4学分课程学时理论学时:14总学时:50开设学期第一学期适用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开课单位营养交饪系执箔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XXXXXX(执笔人)制订时间202X年1月15日坨表说明:1.课程类别埴写必修课、跟选课或选修课:2.课程学时须分别说明理论学时和总学时.二、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茶艺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64学时。通过课堂讲解、技能训练、观看影像资料等活动组织教学,采用教、学、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赦学方式.按照素质、知识、能力“三统一”的原则,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企业的技能型和豆合型人才.通过沏茶、间香、饮茶、品茶等过程.美心修德,陶冶情操,不仅是达到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由于本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必修课程,并且与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直接相关,后续课程为学生的企业顶岗实习打下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该专业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技能要求,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史i.(二)课程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格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市场的需求,以培养适应社会霜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并使学生成为技能型服务人才.依据职业素质要求、卤位能力需求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选择、整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特点与课程性质安排教学进程,依据学习内容选择评价方法.1、通过茶文化和相关技能的培养、教育和训修,能修炼自身气质,强化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2、此以茶会友,以茶传情1的氛围中,启发广大学生科学地饮茶、艺术地品茶,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性和陶冶美好的心灵,更好地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服务.对酒店服务专长的学生着重茶艺表演和茶水服务.三、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熟悉茶叶知识,掌握初级的茶艺技能;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和欣赏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完成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能向客人介绍茶的起源、发展和相关故事传说;(2)能够分辨六大茶类;(3)能够根据不同的茶叶选择相应的冲泡和品饮茶具;(4)能进行我国主要茶类的冲泡和品饮;(5)能够进行席间茶水茶点服务.2 .技能目标(1)掌握各类常用茶的审评、简单鉴别技能;(2)掌握品茗茶具选配;(3)能够简单的茶艺表演,会演示多种茶品的冲泡、调制、品尝技艺;(4)享握茶艺基本礼仪,正确运用茶艺礼仪,成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使者.3 .情感目标(1)激发他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愿望并持有探索的兴趣;(2)激发学生对茶的兴趣,初步感知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茶文化;(3)陶冶情操,在细致、循序渐进的茶艺过程中培养耐心和观察力,感受美好和心灵的宁静,享受茶艺学习;(4)通过茶道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及其与家人的生活质量,促迸同学间的和谐交往。(5)通过对茶艺和茶道精神的领会,培养学生追求饮茶之人的.廉、美、和、静”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四、课程结构(一)课程模块茶艺课程分为理论学习模块和实训模块两大模块.1、理论学习模块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室和实训室完成,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以下项目:茶的起源和专播、茶文化的形成、茶叶的制作与分类。2、实训模块主要是在教室和茶艺实训室完成,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茶叶的品鉴、茶具的选择、茶水的分类、茶礼的学习、不同茶叶的不同冲泡方法以及茶艺表演.(二)学时安排学习模块任务安排项目设计理论学习模块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叶的制作与分类名茶的欣赏和相关故事传说(I)掌握茶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轨迹(2)掌握与茶有关的生活常识和相关故事。(3)掌握不同茶类的制作和加工技术,熟悉不同加工步骤的作用.(4)举握近年来市场出现的新茶的相关知识。(5)能够讲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安溪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七子饼茶的相关故事绿茶的品鉴、冲泡方式(1)国内知名绿茶的种类及品鉴(2)绿茶玻烟杯的冲泡方法(3)绿茶茶艺表演白茶的品鉴、冲泡方式(1)国内知名白茶的种类及品鉴(2)白茶玻璃杯的冲泡方法、老白茶盖碗冲泡方法(3)白茶茶艺表演实训模块黄茶的品鉴、冲泡方式(1)国内知名黄茶的种类及品鉴(2)黄茶玻烟杯的冲泡方法(3)黄茶茶艺表演件茶的品鉴、冲泡方式(1)国内知名青茶的种类及品鉴(2)乌龙茶紫砂花冲泡方法(3)乌龙茶双杯茶艺表演红茶的品鉴、冲泡方式(1)国内知名红茶的种类及品饕(2)红茶盖碗冲泡方法(3)红茶茶艺表演黑茶的品鉴、冲泡方式(1)国内知名黑茶的种类及品鉴(2)壶泡黑茶的方法(3)黑茶茶艺表演六、学业质运(一)学业质量内涵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并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心怀宽容、包容,相互沟通,团结协作,不轻言放弃等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学以致用、创新意识、诚实守信、严谨务实的工匠精神.表1茶艺学科核心素养及表现核心素养内涵具体表现人文素养理论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积极弘扬茶文化,振兴中国茶经济(D传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使得学生对茶艺文化更加'解,调动学生学习知美审美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形成,在课堂上以互动形式完成,从而使得学生逐渐感受美的存在团结协作能力在茶艺教学期间,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以合作形式完成的,尤其是茶艺表演,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团结林作意识和精神茶艺文化主观能动性.(3)结合市场介绍茶艺文化未来发展前景,在教学之中有效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使得学生意识到茶艺文化注重包含的人文素质。(1)在进入茶艺室学习茶艺前,要求学生仪容美、仪态美。(2)在实际表演期间,各个环节表演过程动作一定要利落大方,懂得谦让,选择轻柔舒缓音乐,感受茶烘托的美的意境,从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1)茶艺表演是基茶艺基础上形成的,借助各种茶叶冲泡技艺形象化完成,科学的向人们展示泡饮基本过程,从而可以为人们营造一种非常活跃教学氛围,从而可以达到美的享受以及其情操的锻炼。(;)茶艺表演需要三个以及上学生合作完成,以主泡手和助泡手、解说员在同时间出现,按照相同出场路线和动作完成合作,不能因为个体独立性从而破坏r整个表演的和谐性。(3)茶艺表演期间定要注歪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精神,从而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形成团结协作意识,使得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1)在教学期间可以适当融入心理学教学内容,将产学研合作结合起来,构建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拓展茶园生活,注重茶叶生产以及茶艺馆教学等多基于双创时代F.教师要范困知识研究。创新创业精神在茶艺教学期间中注重学(2)专业教师耍带领学生生的创新性,注重茶艺内其正走入茶园内学习茶艺容创新性。知识,亲自动手制作茶,掌握深厚茶艺基本技能,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茶,感受职业基本环境,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精神。(三)学业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学业质量水平测试,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在本学科学业质量现状,对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水平一:掌握茶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掌握各个部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能讲述茶文化的起源及传播,掌握基本的茶艺冲泡技能.水平二:在水平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拓展模块的知识技能,能运用所用模块知识较好的支持专业学习,对课程中每个知识模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水平1、核心素养方面<1)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2)在茶艺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知我2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二1、核心素养方面(1)具仃较强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够传承和发展中国茶文化,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且还能积极弘扬茶文化,振兴中国茶美审美能力:(3)在茶艺冲泡表演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具备与同学合作互助的能力:(4)具有简单的创新创业能力。经济。(2)具有较高的知美审美能力:能蟆掌握茶艺表演中的仪容美、仪态美。在实际表演期间,表演过程动作一定要利落大方,愦得谦让,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能力。(3)具有较高的团结协作意识和精神:茶艺表演期间学生能够具备团结协作意识和精神,从而使得整个茶艺表演顺利的完成,使得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得到提升。(4)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掌握深厚茶艺基本技能,使得可以更好的掌握茶文化知识,感受职业基本环境,提升自身创新创业精神。2、提升岗位能力< 1)独立的茶文化宣传讲解能力。< 2)能简单利用不同种类的茶,结合不同群体进行茶叶推荐。< 3)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带别人带来愉悦的饮茶之旅。< 4)进行简单的茶席设计。2、提升岗位能力(1)能够熟练的讲解茶文化的知识,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能熟练掌握市场上不同种类的茶叶,并根据茶健康与不同群体进行茶叶饮用的推荐。<3)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根据不同的茶叶选择不同的茶具,运用不同的冲泡方法进行茶艺表演,达到茶叶的品饮、欣赏的不同目的。(4)能够利用不同的场景,进行有整体、有针对性的茶席设计,不仅达到茶艺表演的目的,还要有茶叶经济的市场目的。3、创新成果转化<1)具有岗位需求的知识储备量,拥有较好的文化修养。<2)能锅掌握茶文化的战本知识,掌握茶艺技能的基本方法。3,创新成果转化(1)好学向上,积极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能够充分的J'解茶的起源、茶文化的形成,茶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传承和发扬的目的.(2)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各种知识,掌握不同茶叶的不同冲泡技能.并且对表演型茶艺的学习有深入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转化为茶技能需求。七、蟠实施(一)教学要求(I)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型人才需求,加快学生适应社会的速度,我们合理选取教材,组织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2)遵循职业教仔的特点,同时考察了学生对知识学习认知的能力,让学生简单/解茶的历史变迁、茶的种植和中国茶区的分布,掌握茶的类别、熟练区分各类茶品,掌握中国名茶知识特点,学会茶具和泡茶用水的选配,掌握茶艺基本礼仪。(3)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求,作相应的调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二)学业水平评价1、考核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内容是:(1)职业素养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面貌、团队协作等内容,可从学生的课堂与日常行为、职业习惯中获得结果。(2)项目完成情况与能力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茶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等,可从期末笔试和每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中获得.(3)职业能力情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各项任务的综合概括与实际运用的能力,包括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平时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回报中获得。2、成绩评定采用平时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以教如和学生共同课堂学习表现、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协作精神、完成结果等进行评定,作为平时过程性考核成绩;课程学习结束时,以口试和技能操作两种形式进行评定并给予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权重分别为5:5,两部分的评分为:课程考核总成绩(百分制)=过程性考核50%+期末考核50%(1)过程性考核成绩(50%)=职业素养X1.O%+项目完成情况90%(2)期末考核成绩(50%)=口试试成绩50%+技能操作50%(=)教材编写及选用1、教材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实效性的课程设计思想.2.以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课程性质、课时.教学要求为依据,教以市场中茶室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教育的理念,根据酒茶室经营管理的现代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项目教学内容.3.教材实训顷目活动设计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立足职教特色,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方式,强化职业技能训练。4、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升级教材形式,微课精美,操作过程清晰,精选一些趣味性、操作性强的茶艺表演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性.(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环境创设1、课程资源开发(1)教材、教参资源;(2)图像、多媒体、徼课、云课堂等远程网络教育资源;(3)生活、身边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2、学习环境创设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场所和综合实训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信息技术设备.完善校内实训室设施设备,合理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资源,结合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采用实训场地和设备资源共享。(五)敦郎团队建设1、基本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的专业课教师应有理想信念、良好的师第师风,符合教师专业的标准要求.乘承“专业带头人引领方向,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体人员和谐进取”的工作方针,以“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互利共嬴”为宗旨,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点、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加强团队协作意识,提升师资整体素质。教师应主动适应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研究行业新动向.通过对企业零距离接触,让教师捌立市场观念,理解企业文化,提高专业技能,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2、专业提升专业技能是决定人才提升速度的先决条件,文化素养是决定人才提升空间的重要因素,二者必须兼而有之,才能造就出高素质、高品位的教师团队,实现“学科人"向“专业人专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专业课教)幡定期到行业、企业中参加社会实践,支持教师通过培训学习获得本专业相关的高级等级证书,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定期对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和教学成果奖,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支持教师参力啮关职业技能大赛和教学能力比赛,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支持教师参与国际交流、访学、研修等项目,拓宽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3、团队建设要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年龄、性SIk职称与学历结构,从整体上增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实力和竞争力.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组建教师创新团队,形成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教研机制和专业发展机制,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与研究;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建立结构合理、专兼融合的教师队伍.另外,我校还会定期举办开展教师大会、教研组会、教师考核等多种校本研修活动,让各科教师,尤其是文化课教师,融入整体的专业氛围,促进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更好结合.并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近三年的青年教师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师带徒。、“一帮一”、“压任务”、“企业实践”、“校本研修蹲形式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铺路搭桥,使青年教师工作责任更强,工作热情更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