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与切割安全学习资料.docx
焊接与切割安全学习资料一、常见违章行为:管理类别违章行为违反制度名称违反制度具体条款特种作业人员资质、特种证无证上岗安全管理标准6.3.4.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做到持证上岗。特种证未复审、过期安全管理标准6.3.4.2持特种作业操作证的特种作业人员应定期参加复审。逾期未参加复审,或理论、实际操作考核不合格人员,或证件超过使用期限,不得再从事特种作业。检查不能出示特种证(复印件)安全管理标准6.3.4.3特种作业人员应按“操作证”限定的作业项目进行作业,并随身携带其操作证(复印件),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司有关职能部门、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劳保着装专用防护品劳保着装不整齐通用安全技术标准5.1.4职工上岗或进入施工现场工作前,应按本工种的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严禁穿拖鞋、高跟鞋和赤脚进入生产岗位和施工现场。未戴防护眼镜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7.7在焊接和切割前将护目镜和手套戴好,再进行工作。未使用绝缘手套通用安全技术标准5.7.8.2.3焊工焊接时应正确穿戴好焊工专用防护工作服、绝缘手套和绝缘鞋。焊接与切割安全4.2.2.2所有焊工和切割工必须佩戴耐火的防护手套气瓶存储、使用气瓶附件不全、沾油通用安全技术标准5.6.2.7.4气瓶应有瓶帽、防震圈等附件。瓶体瓶咀严禁油脂沾污。压力表无检验合格证通用安全技术标准5.7.2.5.2压力容器安全附件要按操作规程定期校验、维护、维修,以保证安全运行违规存放、使用乙快气瓶通用安全技术标准5.6.2.7.12熔解乙怏气瓶在使用、运输和储存时,环境温度一般不得超过40。超过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严禁在烈日下曝晒。在使用、运输时,严禁敲击、碰撞、抛、滑和滚动。不得把乙快气瓶靠近热源和电气设备。严禁放置在通风不良的,有放射线场所,并且不得放置在橡胶等绝缘体上,与明火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10米(高处作业时,应是与垂直距地面处的平行距离)。使用乙快气瓶时,应装设专用的减压器、回火防止器,并且连接紧密捆扎牢固,谨防漏气。开启阀门时,操作者应站在阀门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使用乙快气瓶时,要注意固定,防止倾倒,严禁卧倒使用。严禁乙快瓶与氯气瓶、氧气瓶及易燃品同车运输和同库储存。在使用乙快气瓶的现场,储存量不得超过5瓶,当超过5瓶但不超过20瓶时,应在现场或车间内用非燃烧和难燃烧体墙隔成单独的储存间,并有一面靠外墙。超过20瓶时应设置乙快瓶库。储存时,一般要保持直立位置,并应有防止倾倒的措施。储存间、乙快瓶库与明火或散发火光的地点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不准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并应有良好的通风、降温设施。违规存放氧气瓶通用安全技术标准5.6.2.7.14.1存放氧气瓶应遵守下列规定:氧气瓶不得与其它气瓶混放,好、坏、空、满应分别存放。存放气瓶时,应旋紧瓶帽,放置整齐,留出通道。气瓶立放时应设有防倒措施,卧放时,应防止滚动,头部朝向一致。堆放时,不应超过5层。违规使用氧气瓶通用安全技术标准5.6.2.7.14.3使用氧气瓶时应遵守下列规定:禁止敲打、碰撞。氧气瓶不得靠近热源,与明火的距离不应小于10米。夏季应防止曝晒。氧气瓶、氧气表及焊割工具上严禁沾染油脂。工作完毕,应将氧气瓶气阀关好,拧好安全罩。气瓶靠近火源、暴晒、接头漏气、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不足通用安全技术标准5.6.2.7.5气瓶在使用过程中禁止敲击、碰撞、热天要防止日光曝晒,不得靠近热源,橡胶带接头处捆扎牢固。可燃、助燃性气体气瓶与明火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气瓶存储、使用吊运气瓶违规通用安全技术标准5.6.2.7.7严禁用电磁起重设备、用铁链、钢绳捆绑或吊钩瓶帽等方式吊运气瓶。储存气瓶无安全标志、标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标准6.3.31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场所必须设置安全标志、标牌违规运输、搬运气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标6.4.3公司范围内,严禁使用叉车、翻斗车、拖拉机、小轿车等不符合危险化学品准安全运输规范的车辆。建设公司氧气瓶使用、运输、存放安全规程2.3运输气瓶时,瓶帽、胶圈必须齐全,搬运时要轻抬、轻放,不准一人扛,不准与带油物接触气瓶安全附件不全、损坏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标准6.9.9气瓶使用单位应禁止使用安全附件不全、损坏和锈蚀变形的气瓶氧气瓶及附件与油、润滑脂混放沾有油污的手、或带有油迹的手套操作焊接与切割安全10.1.2氧气瓶、气瓶阀、接头、减压器、软管及设备必须与油、润滑脂及其他可燃物或爆炸物相隔离。严禁用沾有油污的手、或带有油迹的手套去触碰氧气瓶或氧气设备乱用氧气焊接与切割安全10.1.4严禁用氧气代替压缩空气使用。氧气严禁用于气动工具、油预热炉、启,动内燃机、吹通管路、衣服及工件的除尘,为通风而加压或类似的应用。氧气喷流严禁喷至带油的表面、带油脂的衣服或进入燃油或其他贮罐内。气瓶与可燃物、易燃液体混放焊接与切割安全10.5.3气瓶在储存时必须与可燃物、易燃液体隔离,并且远离容易引燃的材料(诸如木材、纸张、包装材料、油脂等)至少6m以上,或用至少1.6m高的不可燃隔板隔离气瓶上端放置物品焊接与切割安全10.5.6气瓶在使用时,其上端禁止放置物品,以免损坏安全装置或妨碍阀门的迅速关闭。使用结束后,气瓶阀必须关紧无禁火标志消防管理标准6.10.6储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建筑和场所必须有禁烟禁火标志,严禁一切明火,禁止吸烟。电焊机存放、使用电焊机放置不当、外壳未接地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6.1电焊机应放在干燥地方,在潮湿的地方工作应当铺上木板,电焊机外壳必须接好地线,防漏电伤人。移动焊机未断电焊接与切割安全11.5.5需要移动焊机时,必须首先切断其输入端的电源。工作中止未断电焊接与切割安全11.5.4当焊接工作中止时(如:工间休息),必须关闭设备或焊机的输出端或者切断电源。一闸多机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8.1.3每台用电设备必须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严禁用同一个开关箱直接控制2台及2台以上用电设备(含插座)。焊接与切割作业焊接、切割通风不良焊接与切割安全5.1为了保证作业人员在无害的呼吸氛围内工作,所有焊接、切割、钎焊及有关的操作必须要在足够的通风条件下(包括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进行。有火灾隐患焊接与切割安全6.3焊接或切割作业只能在无火灾隐患的条件下实施。动火现场未配备消防焊接与切割安全6.4.1在进行焊接及切割操作的地方必须配置足够的灭火设备。器材消防管理标准6.8.3.5动火现场应配备足够合适的消防器材气瓶及焊接电源放在封闭空间内焊接与切割安全7.2.1在封闭空间内实施焊接及切割时,气瓶及焊接电源必须放置在封闭空间的外面。高空动火作业时,下方有可燃物消防管理标准6.8.3.2进行高空动火作业时,其下方地面如有可燃物、空洞、地沟、煤气水封等,应进行检查并采取措施,以防火花溅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氧气瓶和乙快瓶间距不足、距动火地点距离不足消防管理标准6.8.3.6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气焊工具,保证安全可靠。使用气焊焊割动火作业时,氧气瓶和乙快瓶间距应不小于IOn1,二者距动火地点均应不小于IOn1,并不准在烈日下暴晒焊、割炬随意扔放通用安全技术标准5.6.2.7.11焊接或切割作业时,严禁把点燃的焊、割炬随意扔放在工作地面或工件上。电焊线与气带缠绕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6.8电焊线禁止与气带缠在一起使用焊接现场有易燃、易爆物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9.5.1焊接现场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露天冒雨从事电焊作业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9.5.5严禁露天冒雨从事电焊作业。焊接、切割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焊接与切割安全3.1.1所有运行使用中的焊接、切割设备必须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存在安全隐患(如:安全性或可靠性不足)时,必须停止使用焊割炬指向人员或可燃物焊接与切割安全10.1.6焊割炬不得指向人员或可燃物。软管有缺陷焊接与切割安全10.3禁止使用泄漏、烧坏、磨损、老化或有其他缺陷的软管接头漏气焊接与切割安全10.4减压器的连接螺纹及接头必须保证减压器安在气瓶阀或软管上之后连接良好、无任何泄漏回路电缆外皮破损焊接与切割安全11.4.2构成焊接回路的电缆外皮必须完整、绝缘良好焊接回路的电缆搭在气瓶等易燃品上焊接与切割安全11.4.4构成焊接回路的电缆禁止搭在气瓶等易燃品上,禁止与油脂等易燃物质接触。焊接回路搭接不规范焊接与切割安全11.4.5能导电的物体(如:管道、轨道、金属支架、暖气设备等)不得用做焊接回路的永久部分。但在建造、延长或维修时可以考虑作为临时使用,其前提是必须经检查确认所有接头处的电气连接良好,任何部位不会出现火花或过热。止匕外,必须采取特殊措施以防事故的发生。锁链、钢丝绳、起重机、卷扬机或升降机不得用来传输焊接电流。工作中止未取焊条焊接与切割安全11.5.6金属焊条在不用时必须从焊钳上取下以消除人员或导电物体的触电危险。焊钳在不使用时必须置于与人员、导电体、易燃物体或压缩空气瓶接触不到的地方。电缆缠绕在身上焊接与切割安全11.5.7.7焊工不得将焊接电缆缠绕在身上。焊线接头裸露焊接与切割安全1163焊接电缆必须经常进行检查。损坏的电缆必须及时更换或修复。电缆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连接,其连接方法必须具备合适的绝缘性能。在密闭、易燃、有压力的容器上焊接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2.严禁在密闭、易燃、有压力的容器上焊接。焊接密封工件时,要留有放气孔,防止爆炸。电焊接地不规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9.5.4电焊机械的二次线应采用防水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电缆的长度不应大于30m,不得采用金属构件或结构钢筋代替二次线的地线。动火证无动火证消防管理标准6.8.1.1公司各单位在易燃易爆场所进行动火作业的必须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动火证过期消防管理标准6.8.2.7动火证实行一点一证制度必须在批准的有效时间和区域内进行动火,凡延期和补充动火都必须重新办理动火证未携带、转让、涂改动火证消防管理标准6.8.2.8动火证由动火人随身携带,不得转让,不得涂改或转移动火地点二、焊接作业职业健康管理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侵入人体的途径职业禁忌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电焊烟尘(镒)弧焊接时,焊条中的焊芯、药皮和金属母材在电弧高温下熔化、蒸发、氧化、凝集,产生大量金属氧化物及其他物质的烟尘,长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尘肺。电焊工尘肺一般发生在密闭、通风不良的作业条件下。各种焊件和焊条中均含可经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1)活动性肺结核。(2)慢性阻塞性肺病。(3)慢性间质性肺病。(4)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1、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2、焊工焊接时应应配戴有色防护眼睛、防尘防毒口罩,减少烟尘吸入体内。3、焊工焊接时应正确空戴好焊工专用防护工作服、绝缘手套和绝缘鞋。作业时若发生头晕、胸闷等不适反应,应迅速撤离至通风良好的地方,有条件给予吸氧。及时就医。有数量不等的镒,长期吸入含镒的烟尘可发生镒中毒,可检出血镒、尿镒升高,神经行为功能改变。电焊烟热也称焊工热,是金属烟热的一种,由吸入金属氧化物地所致的以骤起体温升高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使用大电流焊接时,焊钳应配有防护罩。4、在密闭性较强而易缺氧的作业环境时,应采用强制通风,防止缺氧窒息。5、不得在工作场所进食,吸烟。三、氧、乙快(丙烷)管理危化品名称健康危害危险性灭火方法安全管理要求应急措施氧气(液氧)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长期处于氧分压助燃。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快、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1、用水保持容器冷去Ih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2、灭火剂: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1、密闭操作。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2、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o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乙焕气具有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单纯窒息。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能与铜、银、汞等化合物生成爆炸性物质。1、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2、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1、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2、乙快包装通常是溶解在溶剂及多孔物中,装入钢瓶。储存于阴凉、通风、无可燃物的库房。远离火种、热、防止日光直晒库温不超过30o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丙烷本品有单纯窒息及麻醉作用。人短暂接触1%丙烷,不引起症状。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昏。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或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1、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2、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1、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应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露点附近的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2、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o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