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docx
关于新时代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总体方案、省住建厅等六部门关印发省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市住建局等八部门关r印发市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枳极推动我区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全面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构建“党建引领、绿色生活、网格管理、服务创新、多元共治”的社区环境治理格局,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工作目标。2020年底前,区住建局应摸清17个社区基础条件,对照创建标准,确定10%社区作为试点社区并启动实施;西湖镇、东郊办、新城办各自摸清辖区范围内既有社区基础条件,对照创建标准,确定10%社区作为试点社区并启动实施。2021年,力争30与以上的城市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全区绿色社区建设基本格局形成。至2022年,力争实现全区60%以上的城市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绿色社区创建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更加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二、重点任务(一)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绿色社区创建要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居民自治机制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坚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体作用,统筹协调业主委员会、社区内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绿色社区创建。搭建沟通议事平台,发挥社区主体作用,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主动了解居民诉求,动员居民参与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后期维护管理等全过程,促进居民形成共识,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组织社区规划师进社区,辅导居民谋划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方案,有效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节能节水、环境绿化等工作。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推进执法力量下沉,精准掌握城市管理领域问题、苗头,及时协调处置化解矛盾。(责任单位:各镇办社区、区住建局、区民政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数据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二)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在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工作中,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改造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改造提升道路、消防、充电、照明、生活垃圾分类等公共基础设施。结合建筑围护结构改造和用能系统更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建筑外遮阳、节能门窗、节能照明、节水渊具等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设施。实施社区海绵化建设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充分发挥社区内水体、绿地、道路、广场、小区等对雨水的渗透、吸纳和净化作用,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提升社区排水防涝能力,削减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利用。(责任单位:各镇办社区、区住建局、区发改委、区数据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区城管执法局、区市场监管局)(三)营造社区宜居环境。因地制宜开展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综合治理社区道路、消除路面坑洼破损裂缝等安全隐患,明确各类窖井盖管理人,完善协调机制,确保“脚底下的安全”,畅通消防、救护车生命通道,加大对消防救援等生命通道上各类杂物、车辆的清理力度,并设置明显标志标识。推进社区无障碍、“适老化”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按照“新建配建停车泊位为主体、盘活存量停车泊位为辅助、路内停车泊位为补充”的原则,合理配建停车及充电设施,优化停车管理,优化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问题。合理布局和建设社区绿地,通过拆违还绿、见缝插绿、破硬增绿、项目配套等多种方式,持续增加社区绿量,提升社区绿化品质,按照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积极打造街头绿地游园,增加绿荫卜.公共活动场所、小型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规范住宅小区商业小广告(发布)管理,坚持自治原则,由业主委员会或社区牵头,在城管执法、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指导下,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进一步规范管线设置,实施架空线规整(入地)。社区内各小区无固定超标噪声源,严格执行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标准,以及建筑施工及室内外装修施工时间等相关规定,实施机动车禁鸣。加快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站、家政、卫生服务中心、健身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打造“15分钟生活圈”。结合绿色社区创建,探索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责任单位:各镇办社区、区城管执法局、区住建局、区数据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公安分局、经开公安分局、区发改委、区民政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四)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社区道路、污水垃圾、水气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安防系统智能化建设。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集成不同部门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整合社区安保、车辆、公共设施管理、生活垃圾排放登记等数据信息。推动门禁管理、停车管理、公共活动区域监测、公共服务设施监管等领域智能化升级。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责任单位:各镇办社区、区数据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区发改委、区住建局、公安分局、经开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城管执法局)(五)培育社区绿色文化。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宣传教育制度,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并进行培训I,设置环保宣传窗、宣传栏,及时发布并定期更新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宣传知识。结合社区实际,以环保课堂、环保讲座等形式对居民进行环境教育。运用社区论坛和“两微一端”等信息化媒介,定期发布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信息,开展绿色生活主题宣传教行,持续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发布社区居民绿色生活行为公约。依托社区内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小手拉大手”等生态环保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带动社区居民枳极参与。倡导居民选择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开展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形成富有特色的社区绿色文化。加强社区相关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保护,展现社区特色,延续历史文脉。(责任单位:各镇办社区、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三、实施步骤(一)开展试点示范阶段(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根据市区绿色社区创建计划表(详见附件2)明确的绿色社区创建计划开展创建试点,填报市绿色社区创建申报表(详见附件3),启动创建各项工作。(二)全面推广展开阶段(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总结试点示范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建设一批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示范教育基地,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创建活动,在2022年底前完成阳光社区、官塘社区、映湖社区、幸福社区、天井湖社区等至少10个绿色社区创建工作,西湖镇、东郊办、新城办分别完成60%以上绿色社区创建工作。(三)形成长效机制阶段。对3年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建立成熟的制度成果,进一步扩大创建成果,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活动全过程,推动社区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四、主要措施(一)建立工作机制。各镇办社区要积极会同区住建、发改、民政、公安、城管执法、生态环境、市场监管、数据资源等单位把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协力推进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坚持问题、目标、效果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本辖区实际,认真对照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和标准,积极推进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并在创建期内的每年10月中旬前,向区住建局报送本辖区年度总结评估报告。(二)开展示范引领。各镇办社区要积极会同区直相关部门,对照市区绿色社区创建标准(试行)(详见附件D,进一步细化量化创建标准,科学引导试点示范建设。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优先选取居民创建意愿强、基础条件好的社区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试点示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做法,建设一批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示范教育基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技术、工艺、材料和产品。(三)整合政策支持。各镇办社区、区住建局要加强与区财政、发改部门沟通协调,统筹用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项目资金,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产和服务创新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参与绿色社区创建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通过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吸引各类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参与绿色社区创建中各类设施的设计、改造、运营。(四)营造舆论氛围。加大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的宣传力度,注重典型引路、正面引导,宣传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及其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动员志愿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社区创建模式。对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中涌现的优秀单位、个人和好的做法,将通过多种方式予以表扬鼓励。附件:1.市区绿色社区创建标准(试行)2 .市区绿色社区创建计划表3 .市绿色社区创建申报表附件1市区绿色社区创建标准(试行)考核内容总分序号创建标准分值评分标准建创建工作有成立专门的社区领导组织立1组织保障2体系和执行机构,负责绿健色社区创建工作全制定有完整1)社区协商制定“绿色社2可行的创建4社区”工作;区工作计划2)创建计划内容完整,人切实可行。居251)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环突出;境2)建立社区管理的公众建建立绿色社参与机制,定期召开联席设3区长效管理5会议,共同推进创建工和机制作;整3)各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工机作,显著提高问题发现和制处理效率;4)社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4搭建沟通议事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基层协商5搭建沟通议事平台,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等线上线下手段,开展多种形式基层协商。5开展效果较好的设计服务进社区活动4开展社区规划师进社区活动,辅导居民有效谋划人居环境和整治方案,提供专业培训。6居民对社区管理满意5居民对社区管理度大于80%o推进社区基础设施257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完善41)社区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2)社区内各小区无长时间积水或污水浸溢现象。8开展道路综合整治4开展社区道路综合治理、海绵化改造和建设,交通安全设施完善。绿色化9社区安全设地元善4社区内消防、照明、视频监控等安全设施满足规范要求。10推行生活垃圾分类5健全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实现全覆盖。11协同老旧小区改造共同推进创建4社区内纳入老旧小区年度改造任务的小区,改造完工率达到年度计划目标。12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落实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理念。41)在改造建设中采用环保技术、环保材料,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实施绿色施工;2)社区内各小区公共设施应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普及使用可再生能源路灯、节水器等。营造社区宜2513社区公共空间布局合理51)社区绿地布局合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平方米;2)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季节、不同类型居民活居环境动需求。14社区环境品质良好5D社区内各小区环境干净整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无杂物乱堆、小广告乱贴现象,建筑外立面清洁;2)力争电线、通讯线、有线电视信号线地下铺设,各类线路统一美观;3)社区绿地率达到25%:绿化管理较好,植物无枯死、缺株、草坪常修剪,因地制宜做到见缝插绿、见空造园。15出行环境安全、便捷31)社区停车秩序规范,无占压消防、救护等生命通道的情况;2)倡导绿色出行,社区内人行空间连续、安全。营造2516关爱老年、儿童、特殊3D公共空间开展了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社区宜居环境人群需求设;2)学校、幼儿园周边环境良好、无安全隐患。17无噪音污染31)对噪声扰民等问题进行了有效治理,社区内小区无固定超标噪声源,严格执行社区内建筑施工及室内建筑施工及内外装修施工时间的相关规定,实行机动车禁鸣;2)社区内所有的商业噪声源(中央空调、凉水塔、风机)实现达标排放。18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需求3社区内小区无燃煤设施,餐饮服务业油烟治理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无露天烧烤和敞开式工业涂装作业及垃圾禁烧现象。19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需求3D根据十五分钟生活圈要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幼儿园、卫生服务站、菜市场等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2)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达到80%以上。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1020因地制宜开展信息基础设施改造4D建设了门禁管理、停车管理、公共活动区域监测、公共服务设施监管等领域智能化安防系统;2)推动5G、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1物业服务水平提升3D推进新建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改造后的老I日小区引导居民协商确定管理模式,物业管理覆盖面100%;2)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小区安防消防监控和管理;3)拓展物业“线上+线下”多元服务。22信息化技术3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实应用现对社会人口、社会组织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服务优化提升。培养社区绿色文化1523宣传教育到位41)社区有固定宣传场所和设施,能定期发布创建信息;2)宣传内容每季更换1次,定期更新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宣传知识。24开展定期培训,实现教育常态化41)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并进行培训;2)对社区工作者、物业服务从业者等相关人员定期开展培训;3)与社区周边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等单位开展绿色共建活动。25达成绿色生活公约31)持续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发布社区居民绿色生活行为公约;2)结合社区实际,以环保课堂、环保讲座等形式对居民进行环境教育。26社区文化资源保护41)社区相关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社区文化得到充分展示与体现。合计100100附件3市绿色社区创建申报表社区名称:所在县区:填报时间:年月日填表说明一、本表是市绿色社区创建中报用表。二、本表以A4纸双面打印填写。三、本表使用仿宋GB2312小四号字填报,数字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填报内容较多的栏目,可视情况调整字号或另行附页。四、社区名称:各城市社区(包括县城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关镇)居民委员会所辖空间区域的名称。五、拟创建称号:填写“市绿色社区”。六、所在行政区划:填写社区所在的县(区)及社区(镇办)全称。七、社区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须完整准确填写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人对应信息。八、社区居委会地址:完整填写社区居委会所在具体地址。九、社区基本情况:力求简明,不超过100O字,其中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情况真实准确、重点突出。十、各级审核意见:市、县区两级审核意见分别由市、县区住建(房产)部门牵头,会同各相关部门对社区申报情况和相关资料进行审核,由市、县区住建(房产)部门统一盖章。社区名称拟创建称号所在行政区划社区负责人姓名负责人联系电话社区居委会地址社区基本情况各级审核意见1.Et(盖章)J年月日r-(盖章)%J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