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docx
匚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案例选编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编委会主任:陈安丽副主任:马必学张建军熊仕涛蔡泽矍张锦枫委员:万由祥孔国庆王进思邓院方刘大洪宋卫东陈年友袁前林顿祖义游敏盛建龙彭锋廖世平魏文芳主编:万由祥副主编:朱虹何新洲李全编委:彭同明许三林李佳圣黄享苟杨立明袁晓洲白梦清张树坤龚i革从第一所短期职业高校(江汉高校,1980)成立,到2011年我省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57所,在校生达到58.1万人,我省高等职业教化走过了32年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化的办学规模已经占据高等教化的“半壁江山”,形成了分布最广泛的高职教化网络,成为推动高等教化大众化的生力军。“十一五”以来,我省高等职业教化从院校建设阶段向内涵建设阶段转型,进入“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充溢朝气和活力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动了职业教化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般高等学校教化教学改革。2006年启动实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建成了17所省级示范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入围国家骨干校建设支配5所。形成了以国家示范校引领、国家骨干校带动、省级示范校为支撑,全省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高职教化格局,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供应了高技能人才支撑。为系统总结示范校建设阅历,全而展示示范校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示范校示范引领作用,依据省教化厅的总体部署,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匚作协作会组织编印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供全省高职院校教化管理干部和广袤老师参考。丛书包括由协作会统一编写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案例选编、CI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案例选编、专业人才培育方案选编,以及各院校选编的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探讨理论成果,是我省示范校建设理论探讨和实践创新成果的系统总结。丛书的编印得到了省各示范校的大力支持,凝合着编委会和各编辑组成员的才智和汗水,反映了省示范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努力。编委会期望丛书能为我省高等教化综合改革、职业教化公益性实现路径的探究、湖北高职教化品牌建设、现代职业教化体系构建供应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编委会2011年12月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项目引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双元耦合的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和实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8)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双元整合”的“1+1”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1)应用电子专业”课程项目化、培育订单化、适应岗位特地化”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9)护理专业“循环教学、学做合一”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湖北职业技术学院(36)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和实践湖北职业技术学院(44)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1+2”人才培育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51)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健机制'重过程、促三赢”顶询实习案例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57)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以调整求适应,以适应求共赢”多学期组织教学案例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62)护理专业”院校结合、医教一体、课尚对接、实力递进”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和实践襄樊职业技术学院(66)畜牧兽医专业“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和实践襄樊职业技术学院(74)会计专业“三方共同育人五层实力递进”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探究黄冈职业技术学院(82)畜牧兽医专业“五学段工学结合、三层次实力递进“人才培育模式改革黄冈职业技术学院(87)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一主线,两阶段,三方向”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实践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92)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工学交替、实力递进”的人才培育模式探究和实践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96)物流管理专业“学岗就”三态递进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武汉交通职业学院(100)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引领,学训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的实践武汉交通职业学院(108)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育模式致力打造中国的人才摇篮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115)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三结合和路随行”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22)茶文化专业“三合四化”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132)箔牧兽医专业“三四五”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139)服务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的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实践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46)“三维全真”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实践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52)汽车检测和修理技术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技能三段式”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十堰职业技术学院(157)艺设计专业“整体滚动递进式人才培育模式”的实践十堰职业技术学院(162)旅游管理专业”实境镶嵌、分段循环”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恩施职业技术学院(167)机械设计和制造专业“三元互融、产学互动”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实践鄂州职业高校(17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四方联动,学轮定顶,学做一体”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实践鄂州职业高校(178)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项目引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项目中,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作为本专业国家示范性建设工作的重点,努力提高人才培育质量。通过示范性建设的推动,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本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成效展示如下。一、专业定位合理,培育目标明确通过专业调研,针对模具制造行业背景和模具行业的岗位需求,以及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依据职业教化“以就业为导向,以实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一实践专家研讨会,如图1所示。确定了本专业懂设计、会制造、会经营,提炼为“一懂两会”的专业培育目标和规格,特殊是加强r学生经营实力的培育。图1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一实践专家研讨会二、项目引领、校企共育,探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依据教化部关于“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实力培育、改革人才培育模式”的要求,结合模具行业的工作岗位和高职教化的教学和特点,依托湖北现代制造职教集团的资源,依据“一懂两会”的专业培育I标,以模具设计和制造及经营的技能为主线,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融r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我纳由简洁到困难、循序递进的项目贯穿,校企共同培育的方法。创新“项目引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如图2所示。专兼职老獐+敦宣和校内实调圣胞为主中兼职老+敕和校内外实调井地兼职老将为主+校外实训圣地为主图2”项目引领、校企共育“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三、遵循成长规律和岗位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依据模具设计和制造及经营的特点和模具企业的生产流程,遵循项目驱动、循序递进的原则,坚持以实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一懂两会”为培育目标,依据模具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岗位实力要求,规划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通用实力、专业实力、专业拓展实力,设计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确定本专业基广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学习目标分解课程设计IM品评般1一;件泄恚创律Ii目枫W娜常帽毋微叫和候技能目*1手工及图、及具送用喇曲*e雌J专业标准和以技能C*gm骑懒工1;0结食区人才培育方案.4IJ学忖目行,机设计、逆向工产品如UM1.融“阳1心公画的:'1.以模公纭鹏与WtM工程材鼻与总处V净压工艺计作投翩薪产*的产三W魏碉S国丽耳麻博翔|鼎炉卷叫肃购照峰酬口工1糠由同种断腐X融佐方Ndfb融况制作融合工U为载体,将模具结构新区操作般机床的同时,了解模具口-fttaJmn工会经营,图4学至掾作殷机床加工的结计算M英学何目柝,成海工艺、结相、i技目棕,冲压机、注射机输素弗目标,平安、Jt量解棒R结构零件的加工方法,使学生既驾驭曜母床的操作方1件的加S诲瑜谢曲痴的豳出纨X的结构零件柄、导柱、才舞ZF新喇仲单目届、工艺卡、检”指导书MH1.E.A±.学用目*,WK、!*、*»*技修目的、车、徒、触、4BtoT皿花;索养目标,平安、Jt任、It量77学问目标,AMS«生EMHI加目标,企业实.、检3米养目标,质、趣济、SKk试模3收模具成本与估价(«*««企业管建创业煤合实例岗实习在数控加工实训中,以模具成型零件的加工项目为载体,将模具成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相融合。学生在进行数控加工编程,操作线切割、电火花、数控车、数控铳等机床加工模具成型零件的同时,讲解模具成型零件的加工工艺。使学生.既驾次数控加工机床的编程和操作方法,又了解模具成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图5所示为学生正在操作数控加工机床加工模具零件,图6为学生操作数控加工机床加工的模具成型零件。图5学生正在操作数控加工机床加1:模具零件图6学生操作数控加工机床加工的模具成型零件在模具制作实训中,以模具的装配调试为载体,将模具装配调试和模具钳工训练相融合。学生在进行模具装配调试的同时,讲解模具钳工的基本学问和模具装配调试方法,并进行模具钳工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模具制作训练中驾驭模具钳工的基本学问和模具装配调试及试模的基本方法。图7所示为企业能工巧匠指导学生进行模具制作实训,图8所示为学生正在进行模具制作实训,图9为学生加工和装配的模具。图7企业能1:巧匠指导学生进行模具制作实训图8学生正在进行模具制作实训图9为学生加工和装配的模具2 .采纳单元教学的方法,加强设计实力培育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冲塑模具采纳单元教学的方法,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依次进行模具设计训练。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和制造和和之相关的冲压设备、冷冲模拆装、测绘、冷冲模课程设计,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和制造和和之相关的型压设备、塑压模具拆装、测绘、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等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在模具设计室中进行,使两门主要主要课程的讲授、模具拆装、测绘、设计工作全部完成,使学生驾驭本专业主要的冲压及塑料模具的设计过程和方法。以冲压和塑料模具设计为载体,将冲塑模具设计及计算机应用应用软件相融合。将冲压、塑压模具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应用模具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综合训练,使学生驾驭模具设计软件的应用方法。图10所示为学生正在进行模具设计训练,图11为学生应用模具设计软件设计的模具。图10学生正在进行模具设计训练图11学生设计的模具3 .进行创业综合实训,培育经营实力和综合职业实力.给定冲、塑乐产品及生产批量,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训练。然后综合运用所学学问,编制零件加工工艺。确定相应的设备和人员配备、厂房所需的面积及设备的分布。再模拟一个模具市场,让学生完成企业的申报过程、再设计冲、塑压模具,编制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五、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育模式创新充分利用示范性项目建设和本专业现有的设备,引进生产企业,建立“校中厂”,发挥湖北省职业教化集团的作用建立“厂中校”。在示范性建设中,本专业建立了模具实训中心,在模具实训中心内,引进了武汉市双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隆佑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武汉精艺诚塑模有限公司等企业,图12所示为机电工程学院和引进的企业答订合同的现场.学生可以在“校中厂”进行冲压生产、塑压生产及模具制作柔性实训,还可以进行顶岗实训。老师可以到“校中厂”挂职燃炼。充分利用湖北省现代职教集团的优势,我们和武汉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国营733厂、国营710厂、武汉龙安集团公司、凡谷电子、鄂丰模具有限公司、武汉盟达科技公司等共计15家企业签订J'校企合作合同,图13所示为机电程学院和企业签订“厂中校”合同的现场。建立了“厂中校”,使学生顶岗实习和老师到“厂中校”挂职熬炼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图M所示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图15所示为老师到企业熬炼,为企业精艺诚模具有限公司设计的模具图样。在校企深度融合中,坚持以企业生产为中心,以人才培育I标为动身点,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育。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共赢。图12和引进的企业签订合同图13和企业签订“厂中校”的合同图14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图15老师到企业熬炼,设计的模具图样“双元耦合的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和实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位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一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关南医药产业园中心地带。周边的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快速,企业数量由2001年的3家发展到2007年的28家,2009年又诞生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验证了“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的论断。依托得天独厚的区域产业资源,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开设r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专业伊始既起先推行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模式。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留意理论学习,仔细领悟教化部关于高职院校建设的系列文件,统一思想相识,更新老师观念,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通过调研,对行业特点和企业人才需求的理解日益加深,以此为逻辑起点,对人才培育模式进行创新,把“工学结合”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建设任务之中。一、专业定位分析通过对湖北地区34家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生物制药企业,7所同类院校进行调研,以及近200名毕业生从初始就业到工作三年后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充分了解了牛.物制药行业、职业和岗位需求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和规格。(一)产业特点生物制药产业由原料药生产企业、自然生化药品及其制剂企业和现代生物工程制药企业等三大部分组成。原料药生产企业主要采纳微生物发酵和酶工程技术从事如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抗生素和核酸、核甘酸等类原料药的大宗生产;自然生化药品及其制剂企业主要生产脏器制品和生化药物,如胰的和胰岛素、后叶针、缩宫素和加压索等:现代生物工程制药企业主要采纳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等。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具有如下特点:1 .产业技术领域宽泛。涉及微生物发酵、醉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动植物细胞培育等生物工程技术和药物制剂技术。2 .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前景大好。在200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的生物产业五大聿点发展领域中,生物制药排在第一位。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今r一系列激励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措中,把生物制药放在引领生物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明确提出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的目标。3 .发展快,但起始规模小。20042008年,生物制药业总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近几700亿元(不含药物制剂行业产值)。而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包含数控加工、模具制造、热加工等子行业),200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9万亿元。4 .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二)人才需求特征1 .多样性。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统计结果为: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关键设备主操、原辅料和制品的分析检验、生产过程和制品品质监控、制订、药品生产实施等,其中,技能型和工艺型岗位各占40席左右,管理型岗位20%左右;从技术类别来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岗位占38以制剂工艺技术岗位占31%,分析检验岗位占19%、其它岗位占12%o可见,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不同的企业个体,对人才的学问、实力结构以工作岗位的需求各不相同。总体而言,生物制药产业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征。2 .多面性。生物制药是个多单元联合作业的生产过程,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对单机作业岗位不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的是流程化的作业岗位,如发酵过程限制和制品的分别纯化等。具备“多面手”角色实力的毕业生,更具就业竞争优势。3 .小批量。技术密集型产业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规模,确定了目前生物制药产业的人才需求总量仍处于小规模阶段,而各子类行业的需求则处于小批量状态,且需求不均衡,如基因程、动植物细胞培育技术制药领域,虽然发展前景广袤,但目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几乎处于微量状态。4 .订单式需求主体化。作为新兴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技术处快速发展变更之中,而职业教化教学设计对产业技术发展的相对滞后关系,使得人才供需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匹配关系,促使企业在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竞相发展时期,产生了“量身订制”的迫切愿望,人力资源开发由被动选择转向主动寻求订单式培育。从半年制、年制,发展到现在的三年制全程订单式人才合作培育,需求日趋主体化,但大多数企业的订单规模都比较小(20人以内),而且订单岗位各不相同。5 .职业综合素养要求高。基产业技术快速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流程化作业等特征,以及制品的分析检验、生产过程和制品品质监控、制订等岗位工作需求,生物制药产业不仅要求高职毕业牛.具备良好的专业实力,更强调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意识、责随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诚信品质、职业的行为规范性等方面的社会实力,强调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制定支配、决策、质量限制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实力。()专业培育目标和规格依据以上分析,确定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培育目标为:培育例、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除合素养,驾驭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基础理论学问、原理,全面r解生物制药匚艺流程、生产管理规范,能胜任微生物发酵、酶工程和细胞I:程中下游工艺技术、制剂工艺技术、制品分析检验、生产一线管理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二、人才培育模式创新依据当前生物制药产业“多样化、小批量、订单式需求主体化”的人才需求特征,结合“质量、规模和效益相统一”的办学原则,构建“双元耦合的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如图1所示),实现人才培育的行业适应性、企业针对性和学校规模化需求的有机3一图1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双元耦合的订单式”人才培盲模式其内涵在于:(1)以学校为主体,面对整个生物制药产业培育高技能人才;(2)通过校企订的式人才培育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实施职业实力培训,强化学生对特定岗位的职业实力:(3)通过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两种学习情境的的快速转换和有序连接,保障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三.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开发专家指导下构建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针对当前的主要就业领域,强化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沟通和融合,着重培育微生物发靖、悔工程、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和制剂工艺技术领域的专业核心实力: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设了通识和专业实力拓展课程体系,适应宽泛的产业技术领域需求,兼顾了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潜在就业领域,力图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卜良好基础,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药事管理及实修:药物分析;制药设需操作与维护;药物制剂工2:生物活性物质分别纯化;发解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免授技术微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生化技术仪潺分析图2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四.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成效(->“双元耦合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及相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由于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职业实力定向培训的规模、内容、起止时间和周期的多样性,企业生产支配多变性,为保证学校和企业两种学习情境的的快速转换和有序连接,保障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行了如下措施:1 .组织成立了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活动基地的“湖北省生物技术教化联合会”,搭建多方沟通沟通平台:2 .制订r关于学生企业实习/培训期间教学组织方案谢整的有关规定,以便针对不同企业对学生培训及生产实习的不同支配,快速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班级、考核方式等作出做出调整。具体如下:教学时间:学校教学进程依据企业须要变更,不受校历、周休日的限制;教学方式:依据企业实习/培训规模和周期,可通过课堂补修、网络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等方式完成遗缺的学习内容;教学班级:依据企业实习/培训规模和周期,快速重组教学班级,使班级人数限制在15-45人之间:考核方式:学生实习/培训期间的工作表现、学问技能水平占、实习总结纳入考核范畴:和实习/培训内容相关的课程考核成果中,实习/培训成果占40%。3 .组建r特地工作小组,具体协调各方关系、执行各项制度和协议。“双元耦合的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自2009年起先全面实施以来,校企订单式人才合作培育的规模快速发展,仅2009年就和12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合作培育,订单人数达到280人,占在校生总数(509名)的55第2009年生物制药技术及其专业群共招生312名,而11家企业的全程订单式培育的订单人数达到238人,占招生数的76.3%校企订单式人才合作培育统计状况见表1。表1生物制药技术专业2009年校企订单式人才合作培育统计表序号企业需求人数培育方向年限1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生物制药2009-20122武汉李时珍药业有限公司10生物制药技工2009-20123湖北虎泉药业有限公司8药物制剂2009-20124嘉吉烯王生物工程(武汉)有限公司(美资)8微生物技术2009-20128生物制药2009-20125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生物制药2009-20126武汉联合药业有限责任公司8生物制药2009-20127湖北友芝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0生物制药、微生物2009-20128湖北四环制药有限货任公司10生物制药2009-20129武汉毅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10生物药品营销2009-201210武汉久安药业有限公司10制剂工艺2009-2012岗位类型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数字设计J图3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三)课程建设学校课程建设实现r由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模式向工学结合模式的转型跨越。在开发理念上,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职业实力要求为依据,依据“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开发重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在开发组织上,成立学校课程探讨中心,在重点专业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由课程探讨中心进行统一“探讨、策划、询问、指导”。在开发方式上,实行科研引领、校企共建,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改革科研项目,带动课程开发探讨和实践;依据课程开发规律和流程,汲取行业企业参和,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实现了课程开发的多元化。在实现方式上,依据人才培育目标的要求,结合不同职业的特征,采纳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项目课程等形式。在开发内容上,专业核心课程完成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到教材、学习材料的全部建设工作,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实力为本位”的理念,全面推广r单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带动了整个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水平。在示范建设期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如表2所示)。制订了全部8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开发了工学结合教材主编并公开出版了4本专业教材、编写了10本校本教材,如表3所示。表2示范建设期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览表课程名称级别应用微生物技术省级(2007年)药物制剂技术省级(2008年)生物药物仪器分析省级(2009年)生物化学和技术院级(2007年)药物分析技术院级(2007年)现代生物制药技术院级(2007年)生物活性物质分别纯化院级(2007年)药效成分提取技术院级(2008年)表3示范建设期间专业教材建设成果一览表教材名称出版单位参和人参编企业药事管理好用教程(湖北省高职“十一五”规划教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黄红(主编)生物化学和技术华中科技高校出版社陈芬(主编)微生物基础技术武汉理工高校出版社李莉(主编)武汉红桃k集团公司微生物基础技术项目学习册武汉理工高校山版社李莉(主编)武汉红桃k集团公司药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山版社陈洁(参编)药剂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黄红(参编)生物化学华中师范高校出版社陈其国(参编)药物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赵艳彼(参编)中药鉴定学试验指导院内万军梅/袁桥玉/黄红危急化学品平安管理院内黄红/万军梅/郭群制药专业职业英语院内张嫣/郭群细胞培育技术实训讲义院内陈鸣丽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物药物仪罂分析院内段怡萍武汉红桃k集团公司支配老师出国学习先进职业教化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到企业参和实践。经过培育,从2009年至今,专业团队老师分别主持了3项省级科研课题、4项院级课题和一项技术服务项II,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4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办了一期“先进职业教化模式”的师资培训活动。3位老师获得中学级职业证书考评员资格,有11人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改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加强校内教学和企业实际的联系、保障实践性教学支配的有效实施,2年时间先后聘请了18人次企业高管或技术大师来校讲座或进行技能演示:从周边生物制药企业聘请了6名实践实力强、有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参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学和教研活动,签订长期的教学协议: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具体负贡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建立来自于20家企业、具有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和较高实际操作指导实力的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的100名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组成的兼职老师库,以便依据须要随时补充兼职老师队伍。目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共有专任老师20名,兼职老师和专任老师的比例达到1:1。(六)社会服务1 .社会服务发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示范性建设的资源潜力,于2009年承办了由教化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委员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轻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09年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职业技能竞赛”(国家二类),来自全国55所高职院校的领导、领队、队员,以及教化部、人力资源部、轻工技能鉴定中心以及5家赞助单位的领导,共530人参与了木次竞赛活动。木次活动从首次会议到闭科的历时5个多月,在此期间,55所高职院校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示范性建设成果为媒介,开展了广泛的教学建设沟通和研讨。2009年5月,组织成立了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活动基地,政府职能部门主导、12家生物制药企业、7所开设了生物制药类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参和的“湖北省生物制药技术职业教化联合会”,为区域内校企、校际沟通和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2 .技术服务以生物制药技术试验实训教学资源为依托,组建了应用生物技术探讨所,重点进行生物应用技术探讨和开发。从2007年至2011年,获得国家好用新型专利2项,省级白然科研项目立项4项,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4篇。共和5家企业签署了总值87万元的项目合作开发协议,开展各类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319人次。3 .专业建设成果辐射通过各种学术沟通平台,向同类院校推介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扩大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的辐射效应。如卢洪胜老师在中国职业教化学会卫生教化专业委员会药学类专业教化探讨会”2009年高层论坛”上,作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主体报告;尹枯老师作为主讲老师在湖北省高等教化学会主办的老师研习班上,以生物活性物质分别纯化为内容作说课演示。2009年6月,组织了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常州【程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参与的牛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高小娥老师在会上作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创新实践主体报告。依据湖北省教化厅关于实施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支持和沟通合作支配的通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将在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予以支持。20072011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老师共有教学探讨项目立项10项,公开发表教学探探讨文45篇,进一步扩大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示范性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成果的辐射范围。(七)学生职业素养培育1 .营造学生职业教化氛围通过在实训车间布置生产化场景,如悬挂警示牌.、生产流程、操作规程等内容,实现和真实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营造学生职业教化第闱。2 .探究社会实力、方法实力和专业实力一体化育人模式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老师给定学生项目任务书,学生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完成从明确任务(获得信息)、制定支配、做出确定、实施支配、检杳限制到评定反馈的个完整工作过程,强化学生在驾驭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适应团队的社会实力和独立地获得新学问、新技能的方法实力。3 .组建和专业技术相关的学生社团,调动学生叁和素养教化活动的主动五、工学结合、生产育人匚学交替是应电专业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之一,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运用教学成果,检验学习效果,通过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完善人才培育方案,为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供应依据。通过学生工学交替学习,由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建立亲密的“血缘”关系,以企业生产为中心,以人才培育为动身点,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育,实现工学结合,生产育人、校企共隔1.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之间可以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弱身份(学生、员工);老师有双重角色(老师、企业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职贲(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从运作的状况来看,工学交替一般在第3或4学期完成,学生在这期间一般到企业工作1到2个月,然后再回校学习。目前本专业签订的工学交替的企业有武汉天马微电子公司、武汉金凤凰公司和武汉锦行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1.学结合实习,我们提出“三个J'解",来解决学生的思想波动。首先是了解白己。上了一年高校,白己的思想、白己的学习、白己的身体、白己的人际交往是否适应将来的须要。这次实习,就是一次了解白己的过程。从起先的浮躁到心态的稳定;从组长的指责到组长的关照的变更。为什么有的已经适应,有的还在埋怨,有的度日如年,这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然后是了解企业。企业不是学校,企业有企业的规章制度,触犯了企业的规定就要受到企业的惩罚,通过体会企业的管理,使学生们了解企业,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最终是了解市场。关在校内,关在家里,恒久不能了解和体会企业和市场。通过工学交替增加了自己闯天下的信念和实力。和武汉锦航科技公司工学交替签约仪式和武汉金凤凰公司工学交替签约仪式护理专业“循环教学、学做合”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改革背景(一)护理专业行业背班分析卫生行业是个关系民生的特殊行业。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H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为群众供应平安、有效、便利、价廉的医疗丑生服务”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护理人才属紧缺人才资源,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例应达到1:1,依据这个比例进行预料和规划,到2015年,医护人数均将达到232.3万人,这就意味者护士数量平均每年停增I1.5万。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扩大等带来的人力需求增加,我国实际须要的护理人员应比预料的数量更多(专家建议应为预料数量的1.25倍),预料2003-2010年我国护理教化的年平均招生数量应在15万左右。孝感市是武汉城市圈“1+8”核心城市之一,总人口600万,万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扩大试点市之,2007年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首批试点市,医药卫生产业是孝感市五大支柱产业之。学院是全市唯一一所护理职业教化机构,护理专业的建设在区域农村医疗改革、武汉城市圈北生医疗保键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不行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护理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2007年,孝感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调查结果显示:孝感市现有医院、卫生院等卫朝气构499个,卫朝气构床位10590张,全市共有执业医师4916人,执业助理医师1633人,注册护士4043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只有1159人,占全部护士的28.7%o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注册护士只有180人,每千人1.J护士人数约为0.80。按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的要求,孝感600万人I,到2015年孝感市应净增护士5000人。目前孝感市医疗卫朝气构中社区护士、老年科护士、肿痛科护士等专科护士严峻短缺。从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在2005、2006、2007三年毕业生中,从事县市级以上医院护理肉位的人员占50.4%,从事乡镇医院护理询位的人员占23.4%,从事村、社区护理岗位的人员占15.4乐从事疾病侦防限制中心、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及其他护理囱位的人员占10.8%。从毕业生的就业分析可见,发展和改革护理教化,培育培训满足行业要求的护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须要。另外发达国家的护理人员短缺,也为我国护理教化供应了一个广袤的市场。(三)护理专业教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 .护理教化缺乏岗位针对性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院校所设置的护理专业,所实行的人才培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基本相同,毕业生的素养、技能、对应工作岗位也基本相同,缺乏岗位针对性和区域差异性。这一现象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之一。2 .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院校护理专业教化尚未完全排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仍旧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教化的课程框架和课程模式,尚未形成护理专业独立的课程体系,不能突出护理专业的课程特点。3 .部分教学内容落后于临床实际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学的发展应紧跟临床最新进展,不断更新学问结构,推动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然而I1.前以H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临床实践的需求。二、护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建设内容(一)改革建设思路以培育高素养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依据“突出护理,加强人文”的专业发展理念,以实力、素养培育为本位,充分利用学院、医院合作共建的教学平台,构建“循环教学、学做合”的人才培育模式。让学生在学院和医院中进行学做合一的循环教学,使学生随时接触和体验医院真实的临床环境和人文氛围,达到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其实性、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基地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