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道运行监测指南(试行)JTS-T+324-2023.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内河航道运行监测指南(试行)JTS/T3242023主编单位: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施行日期:2023年4月1日2虱件根公4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内河航道运行监测指南(试行)的公告2023年第10号现发布维内河航道运行监测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3为水运工程建设推荐性行业标准,标准代码为JTS/T324-2023,自2023年4月I日起施行。C指南由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管理和解释,实施过程中具体使用问题的齐询,由主编班位长江白优规划设计研窕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答夏。£指南文本可在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水路运输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水运工程行业标准”专栏(三isSyPOr1.a1.sybz)铿询和下载.特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血部2023年2月8日制定说明制定说明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3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要求,加弼内河航道运行监测,加快推进智慧航道建设,交通运输部水运局组织有关单位,在总结我国内河航道、通航建筑物、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经验基础上,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完善,制定本指南。本指南共分7章6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主要包括肮道运行监测、通航建筑物运行监测、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内河航道运行监测系统等内容。本指南主编单位为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参编单位为长江航道局、长江航道勘察设计院(武汉)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航务管理处、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长江航道测量中心.本指南编写人员分工如下:1总则:王建斌李中华潘海涛2术语:何传金李清刘林双3基本规定:王辉肖金龙王新姜兴良李学祥4航道运行监测:谭昆俞鹏刘林双沈磊张明进刘畅左旋峰李顺超5通航建筑物运行监测:李中华郑卫力王新安建峰张豉余薛淑6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潘海涛姜兴良黄承兵刘洪亮林宇7内河航道运行监测系统:周俊华王宇川耿雄E李东升杨保岑附录A:刘林双薛淑黄承兵附录B:沈磊张明睿附录C:薛敬张建宝附录D:黄承兵刘垒附录E:张明睿附录F:刘林双本指南于2022年11月15日通过部审,2Q23年2月8日发布,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木指南由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管理和解择。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遨见,请及时函告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U号,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技术管理处,邮政编码:100736)和本指南管理组(址: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临空港大道620号,长江航道规加殳计研究院,邮政编码:430Q1.0,电话:0272765三),以便修订时参考。目次目次I总则(1)2术语3(3)4航道运行监测(5)4.1 航道通行状态监测(5)4.2 航道设施状态监测(7)5通航建筑物运行监测(9)5.1 通航建筑物通行状态监测(9)5.2 通航建筑物设施状态监测(IO)6航运枢妞大以运行监测(12)7内河航道运行监测系统(14)7.1 一般规定(14)7.2 运行监测系统层级(14)7.3 1石Jt1.tI1.测力:统功能(15)7.4 数据交换与传输(15)附录A内河航道运行状态等级评估表(17)附录B航道运行监测数据交换目录(23)附录C通航建筑物运行监测数据交换目录(25)附录D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数据交换目录(28)附录E内河航道运行监测系统数据上传、更新要求(30)附录F本指南用词说明(31)引用标准名录(32)附加说明本指南主编单位、弁编单位、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总校人员和凌员名单(33)1总贝U1.Q1.为保障内河航道安全畅通,指导和规范内河航道、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工作,制定本指南。1 .Q2本指南适用于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的运行监测。1.0.3内河航道运行监测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内河航道运行监测In1.andWater½,ayOperationMonitoring对内河航道、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通行、设施等状态进行监测的活动。2.0.2通行状态监测Tra1.IiCStatusMonitoring对内河航道、通航建筑物的船舶通行、停泊、涉航活动等过程及状态开展的监测和评估活动。2.03设施状态监测Faci1.ityStatusMonitoring对内河内恸、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设施、设备等技术状态开展的监测和评估活动。2.0.4航道养护区段Channe1.MaintenanceSection根据航道特征、航道养护类别等因素划分确定的航道管理基本单元。2.05运行监测系统OperationMonitoringSystem对航道、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的通行状态、设施状态等进行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应用服务的信息系统及监测终端。2.0.6运行监测数据OpcnUionMonitoringData航道、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的静态基础数据,以及各级运行监测系统采集的通行状态和设施状态的动态运行数据。3基本规定3.Q1.内河航道运行监测应实行分级管理,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交通运输部负贡全国内河肮道运行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信息汇集;(2)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交通运输部派出机构负货所辖内河航道运行监测工作的管理、协调,汇集信息并报送交通运输部:县、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明确的职贡分工承担内河航道运行监测管理相关工作:(3)运行养护单位负责内河航道运行监测的实施和等级评估,等级评估结果经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核后,逐级报送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交通运输部派出机构。3.0.2内河航道运行监测应按航道、通航建筑物、航运枢纽大坝分类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3.0.2.1航道、通航建筑物运行监测内容应包括通行状态监测和设旗状态监测。3.0.2.2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内容应包括设施状态监测。3.0.3通行状态、设施状态应根据运行监测结果进行等级评估,并应动态调整。状态等级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3.0.3.1航道、通航建筑物通行状态等级应划分为畅通、较畅、拥堵、堵塞四级.3.0.3.2航道、通航建筑物设施状态应划分为好、一般、较差、差四级。3.0.3.31.运枢纽大坝设施状态应划分为好、一般、差三级。3,04内河航道运行监测应以基本单元进行等级评估.基本单元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3.0.4.1航道通行状态和航道设施状态等级讨估应以肮道养护区段为基本单元,基本单元划分方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航道养护技术规范(JTST320)的有关规定。3.0.4.2通航建筑物通行状态等级评估应以梯级枢纽为基本的元,设施状态等级评估应以单线通航建筑物为基本单元。3.0.4.3航运枢纽大坝设施状态等级评估应以单座枢纽大坝为基本的元。3.0.5内河航道运行监测应根据数据采集条件和监测需要,开展动态监测或定期监测。监测短次应满足运行监测要求,具备条件时应开展实时监测.3.0.6内河航道运行监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3.0.6.1数据应真实可信,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先昆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51416),水运工程测加规范UTS1.31)、E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JTS3(三)等的有关规定。3.0.6.2地理信息数据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3.0.63数据格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JTT697),内河航道信息交换标准(JTS/T184)等的有关规定。3.0.7内河航道运行监测基础数据应在初次报送时上传运行监测系统,数据信息发生调整应及时更新报送。3.0.8当通行,状态等级为拥堵时,省级交通运摘主管部门或交通运输部派出机构在组织调度协调:当通行状态等级为堵塞时,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交通运输部派出机构应开展调度协调,交通运输部宜视情加强指导。3.0.9运行监测信息应按现行行业标掂内河航道公共服务信息发布指南(JTS/T321)的规定发布,并应为航道运行保通保畅及水上交通应急指挥调度等提供信息支持。4航道运行监测4.1 航道康行状态监测4.1.1 航道通行状态监测项目和内容应符合表4.1.1的规定“*c.卬目内容票础数IK河波名称、运行剂呻位.IM段名收、1区段起讫位置、区段长度.航道等级.不力断ffiff1.®、名秫及6.养护类别、计划界护水源、航道推护水i?碑保证军、If1.航水位,历年的Sf恰建筑物雉修情此.养护awt.JR点断面船舶日地大通过fit等通行环境通行自然条件蔓案水位.气象用沙航水上活动工程诙工.器策、检*!.勘探*演丹、军事活动等突发涉航4件地族灾杏.水上交通故*应急枪启警船舶通行状况或点断面的船瑜日通过I1.1.月度日均通过M及视嫉,船珀密度及通航帙序异常情;SiW4.1.2 重点断面设置应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交通运输部派出机构根据航道条件、船航流量等组织确定.4.1.3 航道通行状态监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4.1.3.1 水位观测数据可采用航道部门的观测数据和水利部门发布的数据,水位观测方法和频次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水文观测规范3(JTS132)和£水文测址规范(SI58)等的有关规定.4.1.3.2 气象观测数据可采用气象部门发布的数据和航道部门的观测数据,主要内容宜包括能见度、浦氏风力等及其发生时间、位置、持续时长等。4.1.3.3 涉航水上活动监测数据可采用海事和航道部门的数据,主要内容宜包括活动时间、位置、占用航道范图、持续时长及活动内容等.4.1.3.4 突发涉航事件监测数据可根据事件属性采用海事、航道和地质灾宙部门发布的数据,主要内容宜包括事件的发生时间、位置、占用航道范闱、持续时长及事件内容等.4.1.3.5 重点断面的船舶口通过量监测可采用海事部门发布的数据,或运行养护单位采集的数据,主要内容应包括船舶11通过量、月度日均通过量同比和环比增减情况。船舶密度及通航秩序异常监测应采用海事部门发布的限禁航公告信息,长江干线等具符监测条件的航道应开展船舶密度监测:附录D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数据交换目录1).0.1就运枢纽大坝运行Mi测数据交换目录应符合表DOI规定.表D.0.1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数据交换目录表(T号项日数抠类别数1«项数物类型报送领次务注u故第基本信息河流名称字符型初次报送时上传运行监测系统.若敢娓信0发生用整应及时报送更新2运行养护啦位字符型3IB纽名一字符里4抠纽等别字符型5所在行政区城字符型6建成年份字符型7平面布理图图片里8大坝组成字符型9顶总长数字S!10最大以高数字里总库容数字型12调节阵容改字型13装机容Iit数字型)4正常落水位数字5!IS汛限水位散字型J6死水位数字型J7历次大境安全整定情况字符型8水工建筑物淮水用段、厂房项段、源凝土成浆砌石港段、裂缝预警俄数字型正常状况时,每季度Jrt后一个工作日报送1次:水工建筑物腔测Ift超预警tf时,以及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应急设务发生并常时均应伟月最后一个工作H报送J次;发生影响19开裂蜜度数字型20位置字符型21水平位移预警值数字型22Wft数字S!23ffi字符里24重通位移预警值数字型25位移量以字型26HK字符型27净压(扬压力)预警值数字5!冰压力低数字型29(ff1.字符型附录E内河航道运行监测系统数据上传、更新要求E0.1运行监测系统数据上传、更新要求应符合表E.0.1规定。表E.0.1运行流测系统在戏类数据传输频次表小号类用故票项数据传的时间故推来祝数据同步条件ft±ft要求省级土通域输主管部门或交通运输部派出机构层文通运输就层M础数据设施设务基拙故整30xinM1.30o<in运行养护仪位数柩采集系统发生史新按需2航道通行状态数据100rin这Jionin运行养护航位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按需3i51.检状态数据30orin30unin运行殊护0位数据是象系统发生更新按需4Si通行状态数据OorinQuoin运行笄护电位数柩采集系统实时接雷5建筑物设施状态WW34Cnin<3toin运行养护单位g果集JK修发生更新按需6航运枢鸵大坝i殳施状态数据30rin30niaMXAXM发中.更新按需7视领15a30退行养护单位则引用标准名录1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3SB/T20988)2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B(GB,T28181)3 .信息技术备份存储得份技术应用要求(GB/T36092)4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51416)5 .校通信息基础数据元3(jmW7)6 ,£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JT/T747)7 .£航标遥测遥控系统技术规范(JTT788)8 .洎动识别系统(A航标应用导则(JTzT1193)9 .4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交换与共享第3部分:数据格式与接口(JT/T1415.3)10.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CF1.S131)11. 水运工程水文观测规范B(JTS132)12. 纲河电子航道图技术规范B(JrS1953)13. 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I,S235)14. &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J1.B301)15. 航运枢纽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JTS3(M-2)16. g通航建筑物维护技术规范3(JTS3202)17. W内河航标技术规范(JTSrr1811)18. *内河航道信息交换标准3CnST184)19. «内河数字航道工程建设技术规范(JTST185)20. £航道养护技术规范(JTS“320)21. £内河航道公共服务信息发布指南(JTS"321)22. G船闸信息系统设计规范UTSZT161)20£水文测量规范(S1.58)24 .学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I55D25 .E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1.768)刘洪亮(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安建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李清(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李东升(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李学祥(长江航道局)李顺超(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杨保岑(长江航道测量中心)肖金龙(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何传金(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窕院)沈磊(长江航道勘察设计院(武汉)有限公司)张明进(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张明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张建宝(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张殿余(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航务管理处)林宁(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郑卫力(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俞鹏(长江航道局)姜兴良(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耿雄飞(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黄承兵(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薛淑(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要审杳人:徐光、姜明宝(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万大斌、王青、宁武、出秋、李锋、李兵、李琳琳、张学政、张德春、罗春、曹剑东、常致、解曼莹、薛立平总校人员:李一兵、宁武、罗春、万大斌、李琳琳、李荣庆、董方、檀会春、郑清秀、吴琼、马跃、李雪莲、秦川、王建斌、王辉、俞鹏、李学祥、何传金、谭昆、刘林双、肖金龙、沈晶、李中华、王新、安建峰、薛淑、潘海涛、姜兴良、黄承兵、刘占山、李清、耿雄飞、周俊华、李东升、张建宝、刘垒、张明容、李春旭、张明进、杨云平、刘畅、左旋峰、郑北力、张勇、毛玺玺、刘浩波、弓任3、林宁、刘洪亮、杨保岑、周冠男、陈祖欣3答本规定(41)4tt三运行(42)4 .1航道通1J状态1.1.t1.Sj(42)5 AM建筑物运行O1.(43)5.1 通航建筑物通行状态监测(43)5.2 通航建筑物设施状态监测(43)6航运枢纽大惧运行监涌(44)7内河航道运行监渊系筑(45)7.21一fJ力:统层(45)3基本规定3.0.2.2航运枢纽大坝设施状态监测是指航运枢纽中除去通航建筑物的其他设施设备的运行监测.3Q31肮道通行状态中“畅通”指船的通行环境良好,通行有序,安全通畅;“较畅”指通行环境对船舶正常通航有一定不利影响,局部缓行,通航秩序基本正常:“拥堵”指通行环境对船舶正常通航有较大不利影响,部分册舶积压:“堵塞”指通行环境对船舶正常通航有严重不利影响,大盘船的长时间积压。3.0.3.3航运枢纽大坝设施状态等级划分与£航运枢纽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3(JTS30422019)工程安全等级划分对应,其中“好”对应"一类工程”,“一般”对应“二类!程:“差”对应“三类工程”。4航道运行监测4.1航道通行状态监涌4.1.3.5船舶月度日均通过址由船舶日通过量统计得出:船舶月度日均通过量同比增减情况指本月度船舶日均通过量与上年度同月度船舶日均通过量的增减情况;船舶月度日均通过量环比增减情况指本月度与上月度船舶日均通过量的增减情况:船舶月度日均通过量同比和环比增长情况主要用于行业发展分析:“具备监测条件”是运行养护单位能依托信息化系统或平台实现船舶AIS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具备对船舶裕度开展监测的能力.5通航建筑物运行监测5.1 通航建筑物通行状态监测5.1.3通航建筑物通行状态等级判别指标SN的计算公式中,正常日平均通过船舶数是指通航建筑物多年同时段正常运行月的日平均通过船舶数。5.2 通航建筑物设It状态监窝5.2.5通航建筑物工程的规模、运行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很难规定统一的预警值,一般根据设计要求提出备项参数的颈警值,当设计无要求时,需结合通航建筑物投运后实测数据综合确定预警值。随着监测资料的积累,监测参数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逐渐明确,一般在既有预警值的基曲上,对监测参数的预警值优化调整,6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6.0.3表60.3中裂缝、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监测频次采用国家标准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51416-2020)的规定。国家标准d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B(GB.T51416-2020)中规定,混凝土坝渗压(扬压力)、惨流量的监测须次为2次/月'3次/月,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3(S1.55120中规定,土石坝渗压(扬压力)、渗流量的监测须次为2次/月次/月,航运枢纽大坝的滑压(扬压力)、惨流量的监测频次来用2次/月4次/月。消力池、海漫、防冲槽的冲刷或淘空情况的监测频次采用行业标准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1.768-2018)中河床冲刷或淤枳监测频次的规定。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的监测顼次采用行业标准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1.768-2O18)中金属结构、机电设备日常检查的规定.应急设备的监测缴次参照国家标准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3(GB50974201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17)、E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中的规定取高值。6.0.6通过对江西、广西、重庆、四川、湖南等省(市)的航运枢纽大坝和山东、江苏等省的船闸工程的调研,近10年新建的航运枢纽大坝和船闸工程在设计文件中基本都提出了监测要求和预警值,建设总位按照设计要求埋设了监测设施,运行养护总位开展了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工作。部分建设年代较早的航运枢纽大坝在设计文件中无监测要求或无预警值要求时,运行养护单位根据现场长期观测数据分析确定预警值,作为判断设施状态的依据。6.0K“技术状态异常是指机电设备、应急设备的技术参数超出使用说明书规定值。7内河航道运行监测系统7.2运行监满系院层皴7.2.1 运行养护单位采集本辖区的运行监测数据主要依托既有的信息系统或监测终端,不具备条件的,逐步建设信息系统或监测终端实现上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