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情况汇报.docx
推进乡村振兴情况汇报问:县域经济对于乡村振兴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答:县域经济是经济学范畴,狭义理解就是县域内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统称。从城乡发展的关系来看,县城是县城的中心,是各乡镇、农村之间的“联结者”,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处和联结点。乡村振兴需要城被带动,城镇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牵引、辐射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型城旗化的过程。通过发展县城经济,发挥聚集资源、合理配置等优势,既能够加快推动县城发展红利流向乡旗、农村,又能够加大县城吸引和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实施。从乡村振兴的动力来看,无论是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还是“五个振兴”要求,产业始终是关键、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绝大部分乡村产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难以发展规模较大、技术较新的产业,难以配套形成稳定性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链,因此乡村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县域经济大环境,围绕县域经济产业总规,发展产业链长、配套完善、关联度高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先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加速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生活富裕。从乡村振兴的要素看,人才储备、技术创新、发展环境等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农村”外出务工热”导致人才流失明显,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城在“人才争夺战”中缺乏优质条件作支撑,引才能力有限,新鲜血液无法及时补充,导致乡村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理念和模式都明显滞后。只有通过在县城、乡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着力优化基础配套、政务服务等,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储备力和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外来人才、本土能人回归县域施展才华,推动要素渗透进基层、下沉至乡村,推动村级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基层依法自治等。可以说县域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撵。县域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力、辐射力就越强,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力就大。在工作实践中,把县城、中心场镇作为县域经济“主战场”,重点围绕产业、创新、人才、服务等工作做文章,有利于将县域竞争力转化为乡村振兴源动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以城镇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超大城市城市病凸显而中小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效率,也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必须强化县域城镇的增长极作用,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一是以城镇化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农业规模经营。较之于大城市,县城的准入门槛(如房价与生活成本)较低,是农村人口城很化的核心目标地。县城与田野乡村紧密相连,不仅可以避免人口远距离迁徙的社会文化风险,而且能够在农忙时期兼顾务农与务工两类活动,从而有效降低农地被弃耕和抛荒的可能性,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就近转移有助于农民企业家的生成,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小农户融入分工经济并推进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二是以城镇化改善生产要素流动、土地资源利用。在农民进城后,其乡村的宅基地往往处于低利用率甚至是完全闲置状态。事实上,“空心村”现象的普遍存在,已经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和乡村社会安全隐患。囿于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等制约,既往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民进城务工并未能生成充分的宅基地置换和整合动力。依托于县-乡之间地理位置邻近优势,以及本地投资的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县域经济特别是县城工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扩大建设用地需求,从而加速宅基地的置换和整合。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三是以城镇化聚集人力资本,转型升级乡村经济业态。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充分的就业岗位,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工作,避免优质劳动力资源的外流。对具有务工偏好的劳动力而言,县城工作既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享受城镇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感,也可以兼顾家庭责任,如赡养老人和教育子女,因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县域发展在保障农民生计可持续、维护社会安定的同时,还可能激励具有企业家能力的主体发现县乡两级潜在的投资机会,继而有效组织各类资源促进农业服务业以及农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农业在产品与要素供给功能之外,促进人文、生态、休闲、康养等多元价值的开发及产业化,有利于农民获得功能性增收。问: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对乡村振兴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答:我结合XX县情分析来谈这个问题。从资源禀赋看:人多地少、要素流出加剧。全县123万农村人口,耕地面积IXX万亩,人均不足1亩。现有耕地中,台地面积超过60%,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占比不到50版生产要素流出挑战加剧,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持续向城镇和二三产业流动,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问题严峻。以劳动力为例,全县劳动力总数虽然有78万人,但真正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到2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更多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区域发展看:不平衡不协调突出。农村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全县东南西北四路发展极不协调,片区与片区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人力、物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区和中心乡镇聚集较多,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与扩权强旗、特色小镇、美丽新村等建设要求还有差距。从农村创新活力看。改革领域仍然缺乏颇覆性、突破性的举措,农村改革仍然停留在基础性、常规性范畴,农村投融资体系、农业经营体系不健全,资产资源不活、资源要素流失加快等等问题仍未有效破题。以上这些问题,既是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难和阻碍,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重点和主攻方向。问: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有哪些可行的现实路径?答:县域强则乡村兴。县域经济作为行政区划型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融合共进的最佳桥梁,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必然接点,其发展的方略模式和效果效益,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直接现实性。因此,在县域经济视域下找到全方位振兴乡村的支撑基础,进而探寻其现实路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基础性支撑: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有配套的产业链和服务来带动支撑,这就要求,在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要深入实施质量战略,以创新驱动补链强链,充分释放对乡村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提升县域产业辐射力,走红利共享之路。县域经济要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和自身优势,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培植县域主导产业,壮大县域优势产业,通过提升县域产业的规模和层级,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助推现代农业产业的兴起,逐步将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红利流向乡镇、村社、农民。二是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度,走融合发展之路。发挥园区开发区贴近农村、服务农村的天然属性,依托园区开发区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共建发展平台、共享本地资源、互推优势产品,为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续力增源,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推动产业业态多元化,走赋能农业之路。按照二、三产业附着于本地基础农业之上,以此拓展农业产业辐射范围,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的思路,县域经济要围绕基础农业、特色产品、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现实条件进行区域化布局,整体化推进,特色化打造,在融合式区块链中形成文旅名镇、特色村庄,以此激活农业产业业态多元化、新型化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早落地早实现打下基础。关键性支撵:培育县域高素质人才搭建乡村振兴的新舞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是人力资源,但受限于我国农村土地少、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和大多数乡村地区薄弱的生态承载能力,再加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成必然趋势。那么,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呢?一方面,要抓住我国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坚持“并联式”叠加发展,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县域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力支撑。当前,发挥县域城镇化的功能和作用,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把人在县域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落实好,以此为着力点破解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等现实问题,将县域承接外来人才和接纳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提升到一个高的层级。在大力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县城、乡镇、村庄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布局,打造县域“人力资源储备池”,为乡村发展发挥正面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县级城区、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特色小旗等地域着力发展实体经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县域距离乡镇、农村最近的区划优势,很好地承接在一二线城市有作为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科技人员回县返乡就近就业创业,进而激发创新活力,扩散创新成果。因为县域城很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低廉的往返成本,在城务工的农民在创业创收之余可以照顾家庭建设,主动参与本村生态环境保护,进而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可以积极引导本土能人、创业有成的人士回归本村参与村级治理、服务基层党建、支持乡村产业建设,推进村级“治理有序”,实现村民“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夯实根基。持续性支撑:县域环境最优化营造培植乡村振兴的新土壤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塑造县域整体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节奏,大力夯实基础环境,辅之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与乡村发展实际无缝衔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开拓广阔的天地。一是优化政治生态。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重点难点在基层在农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因此,以农村党建为引领,以规范村级权利运行机制为切入口,以党建聚合发展之力,以党风促进乡风之变,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村级治理新体系,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乃至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普遍且深远的现实意义。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素红利”“政策红利”逐步让位于“创新红利”“制度红利”,营商环境的价值越发凸显。因此,政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要从“抓项目”转向“造环境”,以硬措施提升营商环境这一“软实力”。要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前提下,着力优化政务环境,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建设“互联网+政务”工程,打造县级政务服务云平台,实施动态管理,在法律、科技、融资、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提升政府专业化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快实施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简化各项审批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从项目引进到落地专人专责一负到底的制度,让企业专注于产业项目建设,打通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三是优化金融服务。县级城市要深耕本地资源优势、依据产业结构特点,主动对接一线城市的优势金融资源、主动承接一线城市的产业转移,在争取资金、引进技术、促进合作等方面实现优势金融资本的高位链接。积极探索政府银行企业协同对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进园区、进企业、进农村,加大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解决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等问题。在加强农村产权市场研究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研发以农村产权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并促进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担保机构等第三方的合作模式,共同开发县域特别是农村市场,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