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吕梁文脉.docx
-
资源ID:1731896
资源大小:16.3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党课讲稿】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吕梁文脉.docx
【党课讲稿】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吕梁文脉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因此,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保护和弘扬吕梁黄河文化,传承根植于黄河文化上的吕梁文脉。一、吕梁历史悠久,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吕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居黄河流域中段,处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其中,兴县、临县、柳林、石楼四个县紧邻黄河。历史的长河给这块黄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遗存,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黄河文化,这是吕梁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远在旧石器时代,吕梁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我们的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石器时代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涵盖了农牧业、工业、文学艺术、水利、建筑、风俗习惯、制度礼仪、宗教信仰、舞蹈绘画等各个方面。吕梁境内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各朝代文化遗存熠熠生辉,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楼仰韶文化、兴县龙山文化。石楼殷商青铜器享誉世界。绵延亘古的文化基因让吕梁古韵深厚,这些都是吕梁黄河文化发展伊始的主要形态,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O二、承续文脉,保护吕梁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吕梁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体现,更是传承与弘扬吕梁精神的重大举措。(一)黄河文化在吕梁最核心的体现是形成熔铸了“吕梁精神”的“红色文化”九曲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精神。祖祖辈辈沿黄河边生存的吕梁先民们在与黄河灾害抗衡过程中,磨砺了百折不回的意志,锤炼了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斗争品格,同时也把忧患意识根植于心,激励着人们不断觉醒和奋发图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吕梁人民义无反顾、前仆后继、矢志不渝,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满腔忠勇与热忱。吕梁是革命老区,一部吕梁英雄传,是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晋绥边区政府旧址、120师诞生地、红军东征纪念地、毛主席沁园春雪的创作地、临县南场垛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地等,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是吕梁红色文化传承的宝贵资源。贺龙、关向应、林枫、续范亭、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保卫着黄河,保卫着延安,无数将士在这片土地上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谱写了一曲曲忠烈爱国的慷慨悲歌!吕梁曾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1936年2月至5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13000余人,东渡黄河,发动了历时75天的东征战役。红军东征期间,歼敌13000余人,扩军8000余名,筹集军费50余万银元,建立党群组织25个,创建苏维埃政权64个,在三晋大地上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吕梁也曾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敌后根据地、晋绥边区首府。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两大主力师挥师吕梁,创建了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吕梁所辖区域成为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成为华北、华中、华南等革命根据地同党中央联系的唯一通道,成为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天然屏障。吕梁兴县蔡家崖村,曾是中共中央晋西北军政委员会、晋绥分局、八路军120师和晋绥军区、晋西北行政公署所在地,作为英雉的圣地、革命的摇篮,当时被誉为“小延安二毛主席从这里走向西柏坡,领导中华儿女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先后有50327位八路军战士和113800余名老百姓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卓越的功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后人缅怀先烈、汲取力量的红色财富。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品格,也孕育了吕梁儿女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人格魅力。吕梁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涌现出红军早期领导人贺昌、巾掴女杰李效黎、被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命女英雄刘胡兰、兴县农民银行的创办者刘少白、“一身赤胆为革命”的张叔平、兴县开明绅士牛友拦等等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将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英雄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是黄河的骄傲,也是吕梁的骄傲。(二)黄河文化在吕梁最鲜明的体现是形成了廉洁奉公、思诚担当、刚直不阿的“廉政文化”滔滔黄河水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也影响着吕梁人民的品格素养,吕梁山河壮美、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古代有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宋朝名将狄青、铮臣名相孙家澄等历史人物。这其中,就有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被康熙皇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古今第一廉吏”的官员于成龙,这位清代第一位汉族出身的两江总督以能干清廉而为世人熟知。于成龙是山西吕梁方山县人,他怜贫苦、抑豪强、治盗贼、赈灾荒、清杂派、平冤狱、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称为“青天”;他箪食瓢饮,淡泊自甘,数十年如一日,位愈尊而操守愈厉,志节弥坚。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因病去世,僚属们清点他的遗物,只有碎银子3钱,铜钱2000个,衣箱里还有一件袍子,床头摆着几罐成豆豉。根据他的故事创作的电视剧于成龙两年内在央视八次播出,引发热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风清而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一代代廉能官员用他们的清廉正气,支撑起了国家社稷的朗朗乾坤。(三)黄河文化形成了以吕梁临县破口古镇为代表的“晋商文化”硬口古镇位于黄河之滨,吕梁临县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这里曾经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曾几何时,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街灯火,昼夜辉煌。鼎盛时期,磕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日复一日,琥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直到今天,古镇内仍然留存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如今,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及吕梁山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磕口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古镇为中心的硫口旅游区。破口镇的辉煌,不仅仅体现在“转手贸易”上,不仅仅体现在“水旱码头”上,也不仅仅体现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更体现在她所孕育成型的“文化”,即以“黄河文化”为基础的“商业文化这是晋商在磕口培育出来的一支“文化奇葩”,成全了晋商“称雄五百年,纵横九万里”的历史壮举。(四)黄河文化形成了吕梁绚丽多姿的“旅游文化”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吕梁丰富的文物古迹,巍峨延绵的吕梁山脉造就了吕梁独特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生长在黄河岸边的勤劳吕梁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在黄河文明的浸润下,吕梁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吕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古建筑、古遗址、古窟寺、石刻、壁画等文物古迹5014处,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133处,各类自然风景区11处。著名的有:武则天纪念馆;晋缓边区革命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北方道教圣地之一北武当山;”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石楼县的“天下黄河第一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吕梁市廉政教育基地”安国寺;日本佛教净土宗祖庭玄中寺;柳林三交镇“黄河三峡景区“;柳林军渡“黄河风情游”等等。(五)黄河文化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吕梁“民俗文化”吕梁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活”文化,被世世代代的吕梁人身口相传延续至今,既见证了吕梁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更与其它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吕梁宝贵的文化财富。吕梁黄河沿岸独具特色的晋西民居、民俗文化,成为黄河文化的杰出代表。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临县横口镇西湾村享誉全国,这里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和黄土高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离石弹唱、临县道情、方山道教音乐原始古老;中阳剪纸反映了远古人类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吕梁汉画像石印刻着粗犷豪迈的黄河文明印记;临县伞头秧歌、汾孝地秧歌、孝义碗碗腔、文水翅子、岚县八音会等民间音乐古风悠扬,韵味醇厚,展示了黄河文化的魅力;古代吕梁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带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多种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县冒汤、汾州八大碗、柳林盘子会、岚县面供、岚县土豆宴、孝义皮影木偶、交城滩羊皮等地方饮食文化、节令民俗、技艺传承。这些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明,展现出吕梁人民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质朴的理想追求。三、讲好“黄河故事”,让吕梁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我们需要深度挖掘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研究阐释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融入时代旋律,让吕梁黄河文化活起来,展现母亲河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的强大凝聚力,这既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吕梁事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讲好“黄河故事”,要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延续民族血脉黄河之水要奔腾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也要永久延续。黄河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载体,它根植于奔腌向前的九曲黄河。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J这是个庞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些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建筑遗址、治河工器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因时代久远和分散各地,亟待得到系统性保护。要建立“吕梁黄河文化博物馆”,集黄河流域人文自然于一身,融吕梁远古现代于一体,利用考古以及现代科技手段,探寻以及复原相关的遗存,将保护、活化、传承、展示、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一块:要大力挖掘吕梁黄河流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项目进行展演,充分展示吕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推进黄河历史文化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讲好“黄河故事”,要围绕黄河“美景”,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吕梁正在打造以吕梁山为中轴线,山下平川四县依托汾河平原构建汾酒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山上九县依托黄河沿线和北武当山构建黄河自然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超常规的发展思路,盘活覆盖全市的旅游发展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吕梁旅游品牌的推广和旅游产业的提升。但是,吕梁在红色旅游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在景点设计、场景营造、互动体脸等方面增加内容,探索一种红色文化的吕梁模式;进一步丰富完善习仲勋等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全方位进行广泛宣传;依托廉吏于成龙故居把吕梁的廉政文化丰富起来,把周边相关旅游产品带动起来,建成一个中国廉政文化研究教育旅游基地;继续加大对硬口古镇的旅游开发力度,积极探索“晋商文化”在吕梁的传承与发展;此外,还应该大力加强旅游宣传,提高吕梁文化资源的知名度,提高吕梁文化旅游业的层次和档次,建设黄河黄金文化旅游带,这是全面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思路。(三)讲好“黄河故事”,要推动黄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要深度挖掘吕梁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展示黄河流域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将黄河文化与吕梁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越来,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进步。将吕梁黄河文化产业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大视野谋划文化产业发展;对接国家战略,培养产业新的增长点,发展黄河文化数字化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创新黄河文化产业形式。比如,举办诸如“黄河文化节”、“黄河母亲寻根祭祖祈福盛典”、“黄河实景演出''等等与黄河有关的文化活动,感恩黄河,祈福中华,感受黄河的宽广胸怀,体验吕梁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将古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发展文创产业带动脱贫致富,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特色化、菜单式文创旅游服务体系。(四)讲好“黄河故事”,要将黄河文化与弘扬吕梁精神结合起来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考察,特别提到了“吕梁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J吕梁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形成的中华主流文化一一黄河文化,体现出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战争年代凝结成的吕梁精神,为三晋大地英雄儿女救亡图存指明了方向,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初,吕梁人民及时解放思想,顺应改革的大潮,又一次完成了与时俱进的壮举,成为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开路先锋。因此,吕梁精神是一种革命情怀,一种奋斗精神,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这也正是吕梁黄河文化所追求的本质核心思想所在。在思想开放、理念更新的今天,吕梁精神仍然饱含它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成为吕梁人民追求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将黄河文化与吕梁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使之成为吕梁振兴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奋力谱写美丽幸福吕梁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