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精简】道德与法治九上必背20知识点.docx
-
资源ID:1705032
资源大小:14.2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极限精简】道德与法治九上必背20知识点.docx
【极限精简】道德与法治九上必背20知识点1、改革开放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舞些作用?(P3-P5)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激发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绦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枳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已成为社会共识。2、改革开放的重更性?(P5阅读感悟)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或:P8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P1.1.3、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如医疗、就业、卫生等),这说明了什么?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和政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和政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和政府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4、创新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P14苴字、P17-P18)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5、为什么要龛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P20)(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2)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不足: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任重道远。6、如何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P21-P24)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速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7、教育的重要性?(P22)一个民簇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旗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8、我国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的原因及意义?(1)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裂动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百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激发科技工作者的枳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9、为什么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P33-P34)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点)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谙。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10、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有舞些?(P4D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11、法治的要求有哪些?(P45-P46)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成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2、如何竟设法治中国?(P49-P50)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3、如何厉行法治?(如何建设法治社会?)(P53-P55)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个人)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党和政府)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社会)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4、法治与我治的关系?(P5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15、中华文化的重要性?(P60-P6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枳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簇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旗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6、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P6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内涵)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簇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17、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作用)(P67、P69)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旗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18、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P78)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杰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我国资源问题的危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19、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百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变。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P83-P87)要以资源环境承我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