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docx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从资产减值打算谈起摘要现行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打算的会计处理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f一些问题。本文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制定会计制度应留意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并对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减值打算等事项的规定如何改进和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关键词资产减值打算盈余管理睬计制度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会计制度改革也加快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敢主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处理好会计改革中的各种关系,把握好会计改革的“度”,却始终是一个必需正视又必需解决好的问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须要理顺的地方还较多.以减值打算为例,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耍求,上市公司应计提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托付贷款等八项资产减值打算,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上市公司夯实资产质量,挤出业绩中的“水分”,但由于对各项减值打.算的计提只是作了原则上的规定,计提范用以及比例由企业依据自身状况确定,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J'一些同期,并演化为某些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值得引起充分的留意。(一)通过有意提取巨额打算金,为来年扭亏为盈打“埋伏依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亏二年要ST,连亏三年要退市,为了避开ST或退市,往往在计提上想方法。如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打修,以后年度就可以少计提折II1.多计提无形资产诚值打算则可以削诚以后年度的管理费用等,都可为下一年度扭亏为盈埋下伏笔.时下己计提坏账打算的应收款项,假如在其次年全额收回,可核减相关的坏账打算,冲减当年管理费用,也是一个较好的增利因素。将已计提减值打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其次年出例给非关联方,以高于账面价值的协议价转让,也可以增加投资收益:已计提存货跌价打算的存货在其次年出售后,结转的成本相应较少,毛利相应增加(对丁此状况可以作会计差错处理,但企业往往并不按会计差错处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例如,ST科龙在2001年扭亏无望的状况下,净补提减值打算6.35亿元(主要包括坏账打算2.04亿元、存货跌价打算要6亿元、长期投资减值打算0.71亿元),使其当年亏损达15亿元之巨,在2002年,转俏坏账打算0.55亿元、存货跳价打算2.21亿元、长期投资减值打算0.74亿元,以上的转回对2002年的增加利润是3.5亿元,而2002年科龙的账面利润才1亿元。假如不实行“让我次亏个够”的方法,ST科龙2001年事实上尽管亏损会下降3.5亿元,但丁事无补,这样2002年又亏损2.5亿元,就可能面临退市。深市的另家上市公司ST中华,在2(X)1年增加计提近20亿(年初为5.8亿),其中坏账打算一项就为16.6亿(年初仅为4个多亿):而到2002年报没有增加一份钱让提,反而转回上年计提数2000多万,当年账面利涧总额不到600万元,因而假如没有“计提''因素,该公司2002年实际应为亏损1400多万。另一家上市公司长安汽车,则在2001年度和2002年度的前一:个季度共提取了4亿多的打算金销售补偿金(相当于存货跌价打算),在第四季度全部拜放,造成了2002年前三季度的利润仅为40982万元,而2002年度利润高达8350()万元,即第四季度竟实现了利涧42518万元,超过了前三个季度,与此同时二级市场股价也节节走高.2002年年报披露已落幕,很多ST公司在2002年扭亏无望的状况卜.,也如法炮制纷纷提高计提比例,为2003年扭亏扫清道路,ST长控2002年亏损6.68亿元,每股亏损而达近”元,而计提大量资产减值打算是ST长控巨亏的主要缘由,公司对原武组单位四川泰港、西藏天科虚假玳组资产计提了高达4.3亿元的巨额资产减值打算:ST国嘉2002年亏损6.2亿元,其中对五项债权全额计提坏账打算2.43亿(其中对上海德软电了有限公司的192亿元的往来款,用该单位无法联系上的理由就计提100%的打算金,显得有点牵强),核销投资损失2.6亿多元。还有些上市公司则利用计提政策在置换资产时调控利润,种方法是以些不用提取减值打算或提取比例较低的资产来置换其它提取比例较离的资产,这样可以削减计提减值打算的范围或计提比例,从而达到少计本期资产减值打算、多计本期利润的目的:另-种方法,是在资产置换的前一年度对欲置换出的资产计提较多的资产诚值打算,假如这些资产并未诚值,或虽诚值但通过表面上的非关联交易(事实上可能仍旧是关联交易)而按账面价值进行置换或转让,就可在资产区换后冲回减值打算。例如,沈阳新开在2001年度与潜在的控股股东南科集团进行了资产困换,置换后坏账打手总计转回2500多万元,存货跌价打算总计转回600多万元,固定资产减值打算总计转回170()多万元,在2001年末公司除了坏账打算尚有确定余额外,其余资产减值的相关账户期末余额全部为零(孙茂竹等,2002)。这几项减值打算的冲回增加利润4900多万元,而其当年利润总额仅为200多万元,没有这些计提的冲回,同样难逃亏损厄运。(ZD变更打匏金计提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或通过调整账龄结构,影响利润2001年度沪深两市发生变更坏账打算计提方法(主要指调整不同账龄应收账款的计提比例)的公司有72家,其中,因计提方法调整而增加当年利润的有15家:削减当年利润的有55家。在上述因变更坏账打算计提方法而增加当年利润的15家公司中,有五家公司因这一项会计政策的调推而使公司“扭亏为盈''或从亏损的边缘变成巨额盈利(详见表1)。并且,上市公司还可以在应收账款账龄结构上想方法,多提或少提减值打兑。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纳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打算时,收到债务单位当期偿还的部分债务后,剩余的应收款项,不应变更其账聆.仍应按原账龄加上本期应增加的账龄确定;在存在多笔应收款项、且各笔应收款项账龄不同的状况下,收到债务单位当期偿还的部分债务,应当逐箔认定收到的是哪一笔应收款项:假如的确无法认定的,依据先发生先收回的原则确定,刎余应收款项的账龄按上述同一原则确定。又同时规定,企业可以采纳个别认定法,对某笔应收账款提取环账打算,对详细状况的规定又明显过于模糊,事实上,对于长期往来的客户,企业大可通过在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上做文章,多提或少提减值打空金。再如对投资减值打兑的计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二条规定“短期投资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市价低于成本的部分,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打算”,因此时于短期投资的计提数为成本价减去市场价,这条规定看上去是比较严密的(尽管导致某些股票二级市场机构在期末突击拉抬其持有的股票价格),但由于短期投资有时候与长期投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关于长期投资减值打算在制度中敏然性较大,使企业有可能钻这个空子,因为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是,“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依据卜.列迹象推断是否应当计提诚值打算:(1)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2)该项投资得停交易I年或I年以上:(3)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峻亏损:(4)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5)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消兑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J而基于这种推断来南定是否提取及提取标准,本身就有不小的调控余地,此外,有些企业通过将短期投资转化为长期投资来少提诚值打算,典型的如国内某知名券商在香港公布的报表是亏损,而在国内则是盈利,其中就是由于对承销配股被食的股票投资由短期投资转为长期投资,少提了减值打算,从而扭亏为盈。(三)计提比例无标准,财务指标可比性差例如,在计提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的坏账打算比例上,2002年,莱钢股份(600102)对一年以内应收账款计提比例为1.%(2001年变更这一会计政策),而其同行业如宝钢股份、安阳钢铁等都是5%:乂照实达电脑是0.5%,而其同行业中的长城电脑、湘计算机都为5%,仅此一项实达电脑在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中比其同行业公司少计提当期管理费用约2000万左右(一年之内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共计4.4个多亿,占总应收账款的70%左右),而其当年的利润却只有1885万.另外的典型例子是深纺织(OoOo45)为ST盛润担保近亿元,减值打算计提为零,而ST盛洵为ST中华的担保却在2001计提减值打算4亿多元。上述状况的存在,严峻减弱/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造成这种状况的缘由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其本身存在着盈余管理的剧烈动机,另一方面可能还得从会计制度本身找缘由。对于前一个问题,涉及因素很多,此处存而不论,但会计制度是否须要进步完善呢?笔者的回答是确定的。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也就是种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语言,但假如计提减值打算过多、过滥,且敏捷性很大,这种反映偏离和歪曲的可能性就更大.不仅如此,现行会计制度还存在将很多收益项目记入资本公枳等问题,也影响了会计的真实性。最近,人们对这种上市公司“让我一次亏个够”的问题探讨很多,各种建议都有,如取消上市公司连亏二年ST、连亏三年退市的规定,实行累计亏损制度等,动身点是好的,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关键是会计的定位要准,不能因为其它目的而损宙其真实性,制订会计政策也应从会计的本质动身,从会计的规律动身,而不是其它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须要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资本市场监管与会计其实性的关系诚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过分投机与会计的国际化、规范化不够有确定的关系,但确定不要遗忘r会计的根本是“尺子”,而不是监管,正如富家湖教授所论: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企业的经济F1.实,是牢靠地记录并报告企业经济活动的历史(葛家渤,2003。假如认为资本市场混乱、泡沫多而收紧“尺子”,或者是与此相反,都是舍本逐末,都可能影响会计的用穆性和真实性。当然.会计政策的制定要考虑资本市场的监管,但即使把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运用到极至,甚至提取更多的打算金,资本市场就会没有泡沫吗?回答可能并非如此,因为不恰当的强调便慎,计提过多的坏账打W:(不惜虚降利润),其动身点可能是好的,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仅违反了会计规律,也会给某些居心不良的上市公司供应了更大的盈余操纵空间。因此,制订会计制度,就必需保持会计的独立性,留意会计与资本市场监管的适度分别,因为我们的政策取向不过是为投资者供应推断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依据,而不是试图以此给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排队,会计指标也只是依据之,并且不具唯性,因此,会计指标应当是越真实越好,而不是越低越好,业绩虚而当然不真实,业绩虚低同样也不真实,同样有损会计的FE实性和肃穆性。目前,会计制度的变更已经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班要因素之一,数据表明,作为各行业的龙头的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净利涧在19982001年分别为5509.16万元、6529.23万元、7072.23万元和6001.45万元,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向好、大般蓝筹股公司越来越多的状况下,上市公司业绩却基本上是原地徘徊,可能吗?而实际状况又如何呢?假如依据经营性净现金流量来考察,19982001年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净现金流量分别为5232.29万元、8280.69万元、10856.63万元和19563.31万元,增帕分别为58%、31%和80%,而净利润与净现金流量之比分别为1.05、0.79,0.65和0.31,说明近70%的经营性净现金流瘠“流失”了,只有31%计入了利涧,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收到的立金白银,其增长说明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逐年上升的,而比值的逐年卜降,表明利润,含金星''在上升,但2001年仅为().31,表明会计政策已有些矫枉过正,侵蚀利润明显,或者说会计利润有被扭曲的嫌疑(范益琪等,2003).并且我们还可以从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上发觉这一趋效以前是按国内会计准则编制的利润偏高,以同时有A、B股的上市公司(深市42家、沪南45家)2()年年报为例,除7家外,80家公司均存在业绩差异,沪市差异均值(国内净利涧-国外净利涧)为3078.58万元,差异率(差异额/国内净利润)为77.38%,深市的差异均值为437.2万元,差异率为52.54%.然而到了2002年,以H股公司为例,2(X)2年28家H股公司按国内会计准则计算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581元,每股净资产为1.9523元,净资产收益率为8.1%,按香港会计准则计算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725元,每股净资产2.0305元,净资产收益率为8.5%.在这里,事实上我们还忽视了个问题,那就是利润表与现金流员表的关系,这两张报表加上资产负债表,是相互勾稽、相互补充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的偿债实力的,利润表应当是按权责发生制反映企业盈利实力的,现金流量表则是按收付实现制反映企业盈利实力的,现在的问题是利洞表在很多会计事项处理上背离了权费发生制原则,却向收付实现制靠拢(如所得税退税的处理、补贴收入的处理等),甚至还超越J'这个底线(如将收益记入资本公积),结果必定是利涧表严峻失真,作用也被减弱。(二)经营性收益与资本性收益的关系在会计上有一项确定损益的武要准则是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准则,再考虑配比准则的要求,事实上隐.含的另一项要求是划分经营性收益和资本性收益的原则,即在会计制度中必需分清经营性业务和资本性业务(筹资性业务),前者发生的收益(收入)应记入损益,后者发生的收益应记入资本公积,如在筹资过程中发生的股票溢价收入等记入资本公积就是如此,因此,将以前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时的新股申购利息收入由原来的5年内分摊记入营业外收入变为记入资本公积,就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但若反过来将经营性业务的收益记入资本性收益即资本公积,则明显是矫枉过正,如债务重组收益的规定就存在这个问题。依据现行制度的规定,简务重组收益记入资本公积,而重组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这项规定混清/资本性收益与经营性收益(包括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的界限,资本性收益应记入资本公积,但经营性收益应体现在当期利涧中,债务重组也是一种经营活动(尽管是非主营业务),债务重组收益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而这种让步是债务人已经确认为资产购置性质的支出的削减,这种支出无论是资本性支出还是收益性支出,确定己进损益和将要进损益,现在削减九理应“原路返回”才对。同理,付不出去的应付款记入资本公积也不是不妥的,应付款原已构成企业的成本费用,付不出去应冲减费用或记入营业外收入。类似的规定还有:自2(X)1年12月21日起,上市公司非公允关联交易取得的收益也不能记入利润而改为记入资本公积等“这些规定,不符合会计耍素的定义(属收入要素的现金流应记入收入,属于权益要素的现金流才能记入全部者权益资本公积),并且从性质上混淆了经营性业务和资木性业务的界限,顾名思义,资本公积作为资本项目的公共积累,应当是来自于资本形成过程中的溢价部分,而来自丁经营业务(包括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收益,只能进损益.不仅如此,这样的规定与国际惯例不一样,也简洁造成投资者的误会,以深圳上市公司ST东北电为例,2002年的净利涧为6900.24万元(人民币),在香港联交所公布的净利润则高达20544.3万元,后者是前者的近3倍,其差异就在于债务重级收益的处理,依据香港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收益扣除相关的桎贽后,记入当期净利涧。像这些规定,明显是不合理的,不知为何不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现行制度中,揩收益记入资本公积的项目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些规定的动身点或许是好的,但危杏也不行低估,不仅损害了会计的真实性,也损害了证券市场广阔中小投资行的利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非流通股的股价主要取决于每股净资产,将收益项目记入资本公积对其没有实质性影响(间接影响还是有的),流通股的股价则主要取决于每股收益,将收益记入资本公枳,干脆影响到二级市场的股价定位,还影响上市公司的股利安排。中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广阔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却并未从中受益,二级市场的股价也节节走低,将很多本属r中小投资者的利润却转为资本公积,无疑也是造成这种现状的缘由之一,诚然上市公司中有些击群之马,为了种种目的而虚增收益,但这也不是将收益记入资本公积的理由,倒脏水可不能倒了孩子,为了挤“泡沫''乂怎能挤利润呢?(三)会计的科学性与明晰性的关系会计作为商业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但若语言过于两涩难懂,就会影响其明晰性.上市公司的笊事也好,我国的投资者也好,真正具备会计专业学问的终归还不多,因此,会计政策既要强调科学性,也要留息明晰性。美国前SEC主席哈维。1.皮特(HarVCy1.Pitt)在2002年指出:“财务信息披露很困难,且雄于看透,我们主见简洁明白的财务报告。会计标准过于困难,而且越弄越困难。安稳2(XN)年的财务报表的注脚就有16页,有谯看得惭?“(乔春华,2(X)3).事实上,现在过多项目的减值打算,过于繁琐的会计处理,好像是体现了会计的科学和严谨,但效果又如何呢?使利润操纵有了更大的空间,增加了会计工作量,还影响了投资者的分析推断,如新规定将开办费5年摊销变为次性费用就不失为明智之举,适当地简化处理是必要的,但像固定资产减值打算,其实意义并不大,因为一项固定资产的可折旧总额是确定的,固定资产减值发生了,往往会缩短其运用寿命,通过传统的处理方法如缩短折旧年限、采纳加速折旧法,是可以抵消其影响的,考虑到我国近年来通货紧缩的现实,采纳减值打算计提的方式,其意义更不大。事实上,会计对企业业绩的描述,从较长时期来看是一个不变的量,打第金是否提取及提取比例的不同,只是变更了业绩在不同期间的分布罢了,考虑到其可操作性差,有意舞弊的可能性大,笔者建议削减减值打算金提取项目,像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减值打算似无必要。短期投资般指在二级市场的投资,有了减值打算,就难以避开有些公司为了调控业绩,在季末、年末突击拉抬或打压股价,其实短期投资因为期限短,立刻就可以干脆体现在损益中,在处理时一次记入损益,是比较合理的,实戕中运用得也比较少,取消这一项,就削减了一条盈余管理的渠道(如将短期投资转为长期投资),因而可以考虑取消提取固定资产减值打算、无形资产减值打算及短期投资减值打算的规定。而对长期投资减值打算的规定,也有完善的必要。现行制度对行市价的长期投资的规定,尚比较明确和详细,而对没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则要求依据下列状况推断是否计提及计提金额:(1)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活动的政治或法律环境发生变更,如有关环境爱护、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从而导致被投资堆位发生亏损:(2)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变更而使市场需求发生变更,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恶化:(3)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或竞争者数量发生变更,被投资单位已经失去竞争实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严峻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4)其他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这样的规定也值得商榷,如第一条是指已发生亏损才计提,还是政策变更r就要计提:而其次条是指市场需求发生变更就须要计提,还是等财务状况恶化时再计提,假如说是依据“亏损”或“恶化''来计提,事实上意义不大,因为此时依据权益法来核算,本身就会同时体现在被投资方的损益和投资方的“长期投资''账户中,这样纯属多此举.假如是依据“政策变更”、“市场需求变更''来计提,或者是认为所体现的损失不够来追加计提,一则随意性太大,另外,若的确如此,今后也会在投资损益中体现,计提减值打算只不过是提前反映罢了,因为计提减值打算后,到期依旧会依据实际损失状况调整,但这提前''不仅增加了核算工作量:,更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也增大/中介机构推断的难度,即使从信息成本与价值的比较来看,也是得不偿失。而且,长期投资的价值会出现波动,可能目前减值了,今后又升值了,上市公司要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要找出理由证明哪一一种状况均非难事,既然如此,不如简便从事,只允许采纳成本法核算的长期投资才可计提诚值打算,至于仃些长期投资预料可能会出现的更大损失,可不必纳入账内核算,而通过定期报告和重大事项报告的形式予以披露,让投资者自己去推断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四)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的关系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表现为能为投资者供应有用的信息,而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不仅取决于准则本身的旗量,还取决于准则是否与环境相适应(王跃堂.2(X)3).会计的国际化是趋势,但这个过程应当是渐进的,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因为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呢?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完善,是资本市场不健全,是审计职业道铿建设还有距离等。当公司治理不完善时,用性大的会计准则更易导致盈余管理:当资本市场以散户为生时,由于其专业学问水准的限制,对财务信息的牢靠性耍求出于相关性,弹性偏大的会计准则往往使他们无法推断。在这种状况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须要严密、可行,削减游离空间,像目前会计制度中对减值打算只规定计提种类,不详细规定计提标准就难免出何题。笔界认为至少些大项,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打算的标准.原来还有个一年期以内提取比率2-5的规定,但现在却完全放任自流r,从现在的实践来看,出台一个指导看法特别必要,如一年期以内的应收账款提取比率不超过5%、13年期为10%30%、3年以上的为50%、采纳个别认定法可提100%等。此外,依据财政部财会2002第18号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计提准则有关问题解答)的通知,允许企业在采纳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的同时,采纳个别认定法。但对于什么状况下采纳,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规定“债务中位所处的特定地区',种情形。像这种规定,明显不够全面,建议实行列举的方式进行规范,如债务人处于资不抵债或破产清算、债务人消逝、存在诉讼等明显会使应收账款的收回状况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法律要件时,才允许采纳个别认定法。不行否认,在西方国家,”会计艺术论'噌经流行,意指会计处理允许有大量的估计和专业推断,但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警觉,如另一位美国前SEC主席IeViu早在1998就在纽约高校法律与商学院发表过题为数字嬉戏”的演讲,猛烈指班某些低质量的会计准则给了上市公司过多的盈余操纵空间(汝莹等,2003)。美国会计学会2(X)1年年会也指出:“现行国际会计准则(IAS)因允许太多选择而,信誉不好,完善现行准则将是一项艰辛的亚任“(黄世忠等,2002)。尤其在安稳事务后,美国国会2002年7月26日通过了索克斯法案(Sarbancs-Ox1.cyAct),对现行的公司和会计法律进行了多处重大修改,以加强会计监管,倒是值得我们借鉴.像这种地方,须要予以明确却明显模糊,而有些规定,却显属武陆,如财政部2001年12月出台的关联方之间出存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3,规定上市公司对关联方资产销售毛利在20%以内的部分可记入收入,超过20%后的部分则记入资本公积,且不论记入资本公枳不妥,同样性质的销价毛利,若超过了20%却会分别记入不同的科目,不知科学性和依据何在?同样的会计事项所产生的现金流,只能归结为一项会计要素,采纳相同的处理方法,怎么可以一部分记入收入,一部分记入权益呢?就像超过税法规定的工资费用、利息支出,也并不会将其与税法允许的该类开支分别记入不同的科目一样。这样做效果也并不好,通过将美联方交易操纵为,'非关联方”(这事实上也不难),样可以规避此约束,如天津磔长在2001年通过两次转让原持有天津环球高新的全部(94%)股权,从名义上解除关联关系,从而使在2001年上半年倘售给天津环球高新公司价值2.15亿元(销售毛利达1.31亿元,占当年合并主营业务利润的54.56%)的静态验钞机的交易不必因合并报表而抵消,也不受“关联方资产销伶毛利超过20%即进入资本公积”的约束,再如,规定上市公司上缴所得税实行先征后返时,必需在实际收到退税时才记入损益,原来现行准则和制度更多地是体现权益发生制原则,但在这一点上却缺乏一样性,要求按收付实现制处理,假如规定上市公司收到的专项补贴需实际收到时才记入损益倒可以理解,但已经明确该上市公司享受税收先征后退的政策,莫非政府退税有很大风险吗?假如担忧上市公司为r粉饰业绩在年末予取政策,那也是税务部门的把关责任,假如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的“脐带”没有剪断,补贴的途径多得很,时间上也尽可以提早或推迟进行,除非会计准则规定退税和补贴乃至关段交易的溢价均不许记入收益,也记入“资本公积1.笔者认为与其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不“闭门造车”,让其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即可(K)历史成本计价与其它计价标准的关系历史成本计价标准,其优点是可验证性、客观性,而会计的生命也在于客观性,笔者完全赞同葛家淘教授的观点:“除历史成本外,其他计量属性i股都同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无关,都没有资格成为财务的计量属性”(葛家谕,2003),因而在会计核算中,应强调历史成本标准,并且在目前会计监管越来越严的状况下,坚持历史成本原则为主的计价标准,也有利于解除注册会计师的贲任(若制度本身敏捷性太大,主观推断成分太多,其监督职能不确定能得到发挥)。当然,历史成本原则有时不如重苴成本、可变现净值等更能反映其将来状况及企业的投资价值,正因为如此,对上市公司来说,适当运用其它标准作为补充也未尝不行,但若试图通过淡化历史成本,希望以此为投资者供应一个评价企业投资价值的标准,则有些舍本逐末。会计学与经济学在计量上圾大的差别就是:前者反映成本,后者要求反映企业的价值”,会计学强调精确,经济学偏重于概念,会计数据事实上是对过去的反映,而不是对将来的预料,将来的状况即使采纳了其它标准,有可能也不确定正确,因此,减值打算的提取原来是为了反映企业的其实经营状况,但若过头了,可能却是现在不真实,将来也不真实,与其如此,不如以历史成本为主,强调历史的真实,因为会计不是用来衡量企业投资价值的,只是一个衡量的基珈或依据,只有这种基础坚固r,并通过会计政策的说明和必要的风险提示,才能让投资者把握其投资价值。列宁说:“任何真理,只有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一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说得多么中肯,值得我们深思。参考文献1.孙茂竹、黄金香,2002.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的双刃剑。中国证券报,6.21第3版。2.曾梓。2002.上市公司坏账打算会计政策实证探讨和评述。finance-view网.3.葛家谕。2003.财务会计的木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探讨,第3期。4.范益琪、姜小勇、刘连起.,2(X)3.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经济管理,第14期。5.乔春华。2003.公司治理的财务思索。审计与经济探讨,第3期。6.汝莹、符蓉。2003.收益与收益质量的分层探讨。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7.黄世忠等。2002.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回顾与展里。会计探讨,第6期。8.王跃堂,2002.经济环境是否制约会计国际化的进程:理论分析与阅历证据。管理世界,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