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诗词的原则和方法(探讨).docx
中华诗词的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创作数量急速上升,甚至已经超过唐宋诗词总合,虽然也有精彩之作,但是很多诗作步入创作误区,那就是一味的遵古、拟古,当代诗词更像“古人模仿秀”,我认为:写好旧体诗,除了需要天喊、勤奋、页诚,创作时还需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时人写时事诗词(艺术)源于生.活,古人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正是此意。没有源自生活的诗词作品应归于伪诗词。即使古代诗人的作品大多数也源于真实生活。H甫被后人尊为“诗史”便是最好的证明,白居易,李白等亦是如此,如6卖炭翁,£赠江伦等作品,正所谓好诗源自生活来。用趣淮阳/尹勃下田抱草忘家极,拨打手机呼自家。老伴应声已捎带,地头骂我是呆瓜。“拨打手机”四字不仅是时代的符号,同时也表现了农民的富裕,小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鹏鸿天*手机不看池塘不看山,春风与我不相干。做些俗事消消闷,找个闱人问问安。新语录,旧名单,深宵读遍又遍翻。也知某某成空号,存了三年未忍删。如此生活情态让人倍感亲切和可爱。年近雾落孤村现,微寒雪半融“风轻鹊婉转,霜重树玲珑。织妇灶台笑,归夫衣袋隆。街头三五叟,淡笑说年丰。农民工不但安全无保障,还总被克扣或拖欠工资。齐荣景先生就用自度词打工词写了这个题材:“江南雨,昏接晓,离人怎能不心焦。山后是愁水,山前是断桥”。而这首年近表面看与之前的打工词写的是同一题材,但“衣袋隆”三字就承载了比打工词更多的新意,因此实际上国先生写的是更新的题材。二、关注民生的情怀清代赵翼说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字面意思大致是:国家不幸的时候就是诗人幸运的时候,诗中写上沧桑的诗句便十分工整了。其实我理解为诗人更应该有一种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作,古代诗人多如牛毛,而杜甫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诗人应该和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足以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这里不再多说。屡闻矿难而有感薄英权浇酒觞,迩来此事渐寻常,何尤亲屈争恩恤,但愿枯魂返故乡。客里谋生原有梦,田间困死更无偿,拼将十亿农工血,赢得万民奔小康.意在“谋生”,最终“困死”,农民工之生命或如嫌蚊哉?用卜亿人之血,保证一万人之雷裕,如此小康,不要也罢。清展上班途中,遇老妇乞钱烟尘滚滚蔽红雀,忽有妇人躬似虾“年老唯依病儿子,朝来夏捡烂冬瓜.可怜秋色无边好,何况申城万物华。叹我囊中只车费,不妨今晚走回家。自然流畅、平白易懂却又耐人寻味,生.活气息浓郁。悯农(新韵)晨起农忙日落还,当牛作马在田间,常因疾病床前坐,更为贫穷屋里烦。锦上添花多可数,雪中送炭不曾传。贪官污吏难知晓,尽敛平民血汗钱。在其彼岸诗话3中写道:好诗源自生活,然生活非体验得,须经验得。今之作家诗人,动辄言体验生活,自以为偶然采访于民众间,即可得其疾苦,谬矣!盖因人不临死地,虽上高山,而不知其危:不经贫困,虽见其况,而不解其苦。贫人唯以野菜为食,文人偶以野菜尝鲜,其中滋味,岂得相似?故诗人只可发一1.1.之心声,切不得存为民立言之想。不然,即堕空虚境地。我深以为然。三、时人用时语写占体诗不要做“古人模仿秀,语言与诗词的关系,与衣眼和人的关系有些相似。时代前进了,诗词的语言也应与时俱进。刘伯伦先生在£打假去劣,推陈出新一文中慷慨激昂批评诗界的陈腐语言。他说:陈词滥调,老生常谈,道是古色古香,却是腐铜朽铁什么金乌、桂跳,什么征弊、浮槎,什么天街、丹哪,什么泮池、送宫,与时代相去甚远。他还把美如画、一里收、“未休、乐尧天、换新天、唱大风等等今人的惯用语也列入陈腐一类。很多网络诗词生搬硬套古人词汇:驿站,长亭,古道,牧童,横笛,等等,试问朋友们这些古代诗诃中的兔物我们现代人真的还能见到吗?鹏鸿大打工老者(新韵)小女辍学卖豆芽,打工老父走天涯。日背破块汗如雨,夜宿工棚箱似花。停饮酒,不喝茶,分分积攒寄娇娃。偶闲也作登楼里,万户千灯不是家。这是首雅俗共赏的绝妙好词,词写“老者”外出“打工”,是因为“小女辍学卖豆芽”,为让小女复读,“老父”不得不外出“打工二而远“走天涯”.“日背破块”,“夜宿工棚”,言其辛劳也:“停饮泗,不暇茶”,言其节俭也:“分分枳攒寄娇娃”,言其打工之目的也。结尾荡开一笔,"万户千灯不是家”,虽是“偶闱”中之“登楼”-“里”,而以对比言之,写得何等深沉!通篇都是“口i?r,娓娓道来,如叙家常.可说是语俗而意深,言浅而旨远.正是这些鲜活的群众语言,才给这首词熠添了新的特色,不但具有生活情趣,还拉近了“诗”与“群众”的亲切感。临江仙今天俺上学了下地回来卷喝酒,娘亲没再嘟嚏。今天我是读书郎.拔烟柴火灶,写字土灰墙。小关门前端大碗,夕阳红上腮帮。远山更远那南方。俺哥和俺姐,一去一年长。此诃全是生活用语,意境主要由“爹”、“娘亲”、“我”三个人象和“夕阳”、“远山”两个物象以及由他(它)们的行为,情感编织的几个画面构成,跃然诗行,读者可见可触可感,词之立意自是独出心裁了。卖哭云来乂卖秋,今年柿子大丰收。筐筐婆篓城中运,阿妹归来烫了头。“卖春”、“卖秋”这是专属于农民的别致的身份语,“今年柿子大丰收“,是纯粹的当代口语,“城运”、“烫头”却是时代前行脚步中的两个音符。新的语言酿造了诗作的新意。在其&彼岸诗话中写道:古之大家,均以时语为诗。故周人用周语,唐人用唐语。今之腐儒,唯以古文为诗,砌古奥艰涩之辞,以为得周唐之三昧.此不亦守株待釜、绿木求鱼者乎!四、传承旧韵,推广新韵新I口韵之争由来已久,总仃些所谓的诗家在贬低中华新韵,好像用©中华新韵写诗填词就不是真正的诗词,就不是真正的诗词者:反过来也有一些人总是贬低平水的h认为是老古董理应抛弃不用,我觉得这些看法都过于片面,其实不管是新韵IH韵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都能创作出优美的诗词作品。因此我辈必须传承用韵,推广新韵,在这里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创作中华诗词学会主张放宽韵脚,可以用词韵£词林正韵)写诗,这就大大减轻门1平水韵3分部过细而造成的写作困难。这一主张已被诗界绝大多数人接受。长征文/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德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再岷山千里雪,:军过后尽开颜.悯农晨起农忙日落还,当牛作马在田间。常因疾病床前坐,更为贫穷屋里烦。锦上添花多可数,雪中送炭不曾传,贪官污更难知晓,尽敛平民血汗钱。诗者,气之华“中国传统文化对诗歌的定位可溯至舜帝.尚书舜典记载道:诗言志,歌咏言.很明显,中国文化自最早的文字记载以来就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表达心志与精神追求。诗歌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化圈的整体气质所表现出的华彩。祥歌的造诣深浅与品位高低很大程度上能准确反映个国家个文化的兴衰.中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就是中国文化最昌盛的朝代一一唐朝“宋代经济发达,人文的刚性不足,而这一点也准确地反映在诗词方面,虽然洋洋大观,却难以超越唐诗的造诣。以唐诗作诗词学习的首选可以说是十分恰当的。当代中国,世人目光集中在钱上,气殖粗鄙浅薄,也就无法令其华彩映人了。当然不能说钱是邪恶,钱是正常社会生活的血液,是基本流通工具,但政府和民众都向钱看却不是吉兆。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本无善无恶,问题在于我的内驱力来自于欲望。若以物质生活为社会的根本,以所生产与占据的财富衡量人生成功与否,其最终发展图景就是欲望控制切,生活优渥却心灵空虚,人际感情的紧张和教育的失败使得这样的一些人群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对物质与社会权利的控制。而人类社会整体层面的偏亚物欲则导致自然界可用资源与可用空间的迅速枯弼,最后是人类整体被挑夺了对世界的控制。人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体,单纯强调个侧而是错误的。从很多角度看,人更大程度上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更多时候是为了获得一种心灵感受,物质刺激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有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叫做珍珠曲翠白玉汤。说朱元璋登基后吃遍天Mh珍海味,难以满足自己的品味需求,忽然天想起自己某次逃亡时在破庙里从两个乞丐那里吃到的一碗汤,其滋味是所有美味佳肴都无法相比的.悬赏找到两位乞丐后如法炮制,用刷小米饭锅剩下的净水,扔抻的白菜帮子和烂豆腐做出来。朱元埠以此宴谙群臣,其情其景可想而知。很明显朱元埠所回忆的是一种心灵感受,而不是具体的物质记忆。一碗半文不值的泪水汤在明太祖穷途末路时救他命,那个心灵记忆就成/世间最美佳肴,胜过人得意时世间所有珍愫佳宴。就饮食而言,只有食品的营养不因人的泳受而改变,其他一切都是作用于感官而成为心灵感受的一个媒介。因此,片面追求食品味道是镜花水月的虚幻,而因为攀比某种名头而暴珍天物的行为就更是荒唐了。从这个角度看,品味一些诗歆作品,学写几首占诗词,远比耗资巨大的浮华生活来得实在。在物欲过盛的时代提倡心灵感受是正确的方向,而倡导中国古诗词则更是恰当其时。存词的写作过程与欣赏过程怡好相反。诗词欣赏首先是看作品的遣词用字,其次是格律是否得当,读来是否有抑扬顿挫的美,再次是寻找诗歌中的意象,最后是泳找心灵感受,看是否与作者有心灵共鸣。而诗词创作过程则恰恰相反,首先在当下的景色与社会事理中自己是否有独特的心灵体验与不同的感悟,然后于现实中寻找意象和意境去寄寓这样的心灵感悟,再后是用恰当的修辞将这些意境和意象表达出来,最后用格律和抑扬顿挫的音感来调整诗词的外观.在有了有价值的心灵感受以后,又选定了具体意缭及作为背景的意境,就可以用诗词格律来锤炼一篇诗歌了。当然,哪位有浑然天成之作,也就不必拘泥于诗词格律,稍梢凑个五言七言,列个四韵八句,惯诗的人般不会以出律来苛求。只是那练宅之作,当以锤斑功夫为本,不可自诩神来之语.或者对四六胜体有感觉,尽可写来,不是诗词却胜过诗词了。谈诗词不可不谈格律。格律方面的密炼需要很深的功底才能提得上严格的格律。现代的中文教育在中文音律方面都没仃足够锻燎,过于苛刻格律要求不现实,无法帮助达到诗歌的美感,反而会伤到诗歌的本体.诗歌首先要准确透彻地表达心灵感喟,这是诗歌的灵魂。其下层的一切意境意象以及修辞格律必须为突出这个灵魂服务。为了达到格律要求,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用内去锤炼修辞,如仃必要而且你自己的阅历与想象力足够丰富的话,尽可以在意境意象方面选择修正或者重组,但心灵感动却不可改动,也不能援上或者就下,诗歌必须是我切表达自己的心灵感触,这样后世读者才能透过诗歌的表面看到充盈在其内部的灵魂。修辞直白,意象简单都没关系,心灵定要真实地表达出来为好。羡慕别人的光鲜意象和华阅修辞而嫁接到自己的诗歌上,表面上效果好,但经不起揣摩与品味.当代人所说的古诗词基本是指唐代确立的近体诗和鼎盛于宋代的各种词牌,而严格意义上的七言古诗五言古诗很少为当代人所尝试。近体诗中以七律的格律最为典型,依其重要程度,罗列简述如下:韵脚是必需的要求,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押韵,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就是韵母必须相同。因为古代发音与现代不同,所以我们现在的的脚要求往往和古代的经典音律有所差异。以个人观点,当以现代读音为准,因为我们写诗不是发给祖宗看的,是我们自己在交流。韵律之事不过读来音韵铿锵.无理由以古音为雅,以当代为俗“平仄是基本要求。初学者可以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原则。就是说,对于七言诗,第一三五字可以不管平仄随便用,二四六三个字必须按规矩用。典型的两种平仄联是这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对仗是律诗中很潦亮的功夫,每联第一句的每个词与第二句相同位置的词要在平仄上相反,而在词性和内涵上相对。一般七律中间两联是最见对仗功底之处。律诗最后一联,第四联,习惯称尾联,多采用流水对,就是两句在意思上不作对仗,而是连贯的表达个意象。典型如崔颖的“日暮乡美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颔联(就是第二联)和预联(就是第一:联)工整对仗相比,可以看出流水对的特点。黏的要求也比较重要。是说相邻两联的平仄类型要有变化,就是卜一联首句的平仄要和上联第二句的平仄相似。每句内部的平仄控制是近体诗中最挺杂和最困难的部分.一般来说,首字可以完全自由,第二字因为是每句的平仄起处,没有什么变通的空间。第三四五六字往往整体考虑调推来达到最佳的平仄分配和抑扬顿挫效果。其中主要有卜.面几个方面:孤平,三连平和拗救。孤平是指有韵脚的二四六八句除韵脚之外仅有一个平声字。这样的句子不好,要通过拗救的方式在相邻的字中应仄的地方用平音字。也有在对句中拗救的.三连平则是第五六七字全用平音,这i股要改第五字为仄音,从而靠谱。或者改第六字为仄音,再拗救下。如果是平常语入诗,本是最动人处,因平仄而改,虽然修辞上不拗九意境却拗得不行,所以大家往往就干脆不改。三四五六字平仄出律的其他情况也可以通过拗救方式来解决。同样也有三连仄的说法,只是仄音顿挫变化稍多,故稍可容忍。因为七言格律是从五言之前加两字而来,所以孤平的问题和拗救的手法多是在三四五六这几字里评判和运用.因为三连平和三连仄的说法,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古诗本是两字一组涵义和平仄,却在标准谱中有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的情况。律诗因为有三句仄音结尾的句子,这第七字律是同声调也会感觉不佳,最好是上声(工声)去声(即四声)和入骨都用到这称作三声互用.入声是平仄中比较难掌握的问咽主要因为普通话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发音不再有这个声谢。首先说,研究和评判古人诗词格律,入声是不可缺少的个方面。第二,我们当代人作诗必须照顾当代人的听觉习惯,还要考虑诗歌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用老祖宗的听觉习惯来限制自己与后人的音律使用,这颇有为古人担忧的味道。第三,入声主要是是在许多特定声母韵母组合里出现,这样的发音是否就适合短促的人声,有待音律学专家从汉语发音方法和人的发音与听觉机理上考虑,从而给出研究结论。如果单纯是发音习惯问题,这入声的考虑还是局限在专业研究为直。如果说诗歌的意境与灵魂是明珠,那么诗诃格律就是盛放明珠的匣子。由于匣子做不好而抛弃r明珠,那是怎样的行为呢?因为林林总总的原因,诗词格律成为当代中华同胞用诗歌抒发胸臆的一大短板,而过分强调格律则成为中文诗歌发展的最主要束缚之一。所以,在格律方面松绑是古诗词发展的关键。如果以上格律难以掌握,可以先用几个最简单的规范来练一下,熟悉以后再做更细致的要求“比如这样几条:第一,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必须押的,一般用平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五七句最后一字必须用仄音。第二,每句中各字只论二四六字平仄。第三,每联盛体的平仄字数要大致相当。作诗首耍是表达心灵,细部出律尚可接受,一首生涩拗口的诗也是诗,还有锤炼的机会;如果因格律的考虑而伤到甚至毁押诗所要表达的精神与意境,那就不能算作诗而只能算做文字游戏了,丢失的灵魂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一首诗如果能够将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准确透彻地表达出来,无论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都有价值,可以是无甚格律的白话诗,也可是粗略格律的近体诗词或古诗,当然格律意境与灵魂俱佳股好。此即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体将创作基本规则在唐代以前,是没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的.盛唐以后,由于诸多诗人的不断探索与揣摩,诗歌的创作在字数、声的以及对仗等方面都有了比较严密的规定,诗体的格律终于形成,格律诗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随之这样有着种种规则的诗体,与此前不受格律限制的诗体被人们划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那么,既然近体诗有岩种种规则限定,而占体诗并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是不是意味着古体诗的创作就完全不需要遵循任何规则,创作者可以彻底“放飞自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近体诗的出现,古体诗也是在诸多诗人的不断革新尝试之下形成唐代之前的样了。今天就来说说古体诗,顺便再来说说唐代以后的入律古风。一、古体诗的大致发展脉络自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纶出现以后,四言诗开始作为一种正统的诗体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历经先秦、两汉、魏晋,直至南朝梁,都直有文人在创作四言诗。哪怕到南朝梁时,K文心雕龙3作者刘勰也已经接受,此时五言诗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诗歌创作主潦,但他仍然认为四言诗才是“正体”。刘能所言“雅润为本”的四言诗由于其惊人的炼字工夫,以及与此后年代的语言差异,已经无法让更多的群体接受与传播。汉代以后,节奏感更强,语言表达更直白,更适r传播的,以“清丽居宗”的五言诗逐渐大行其道“代表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最或要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它继承了诗经作品“温柔敦厚”的传统,成为“诗言志”的重要诗教典范,我想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它的全部或者大部分作品。其他如七言诗、杂言诗及至六言诗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占据主潦.在这其中,杂言诗诗经中有,此前我介绍的乐府诗集中大量的民歌作品同样属于杂言诗,后来,为了简易区分,将这些字数诗句字数不一样的一起归入七言古诗范闹。二、古体诗的一些名称和分类想要了解古体诗,并在闲暇时进行古体诗的创作尝试,了解古体诗的一些名称和分类是有必要的。为方便快速了解,智介绍以卜几个小类。1、风、雅、颂我们读诗和学诗,诗经几乎是必须解的一部典籍。她是超然于其他所有诗歌作品之上的,给予后世无数文学艺术创作养分的文化瑰宝。G诗经有3个部分,分别为国风、雅、颂九夕国风3系属于西周春秋时期的各国里巷歌谣:£雅乂分大雅和小雅,为西周都城一带的作品,多为货族作品,也称为“王畿正声”:颂B则是属于王室诸侯所用的祭祀歌。2,骚体£楚辞3,不光收录有屈原的作品,还收录了宋玉、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楚地的地方特色,又加之其中有屈子的代表作品£离腌,因此此类诗体被称为“睡体1所谓“风骚”,实际上正是来自于“风''和"骚”,也就是说,想要成为“风骚”之人,不懂“风"和“之”是断断不可以的。3、乐府诗汉武帝置乐府,除机构创作外,也像西周春秋之时,从民间采集作品加以配乐,汉代及魏晋六朝乐府所录诗歌都称乐府,唐代以后很多诗人也以乐府为题所写作品,不入乐,但也被并入乐府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就收集大量利代诗人所作乐府诗。乐府诗的名称多样,但我们常常见到的就是诸如,诗题带有“歌”、“行二“乐二“引”、“吟”、“叹二“怨”、“弄,'、"探”、“曲”等字样的,基本都属于乐府诗。比如.4折杨柳歌、K梵妃吟、*长门怨3等等,看到这些名称,就应该知道不是格律诗。其他辞赋一类,比如此前我所介绍的沈约丽人赋h江淘别赋等就属于此类,不再介绍。另外要说的就是所谓“古风”,“风”来自于诗经的“国风”,实际上也就是诗歌,古风,多是唐人及此后文人的作品,11以“古风”为题,与此前的“正牌”古诗区分而且这些占风作品都还是“入律古风”,下面还将提及。三、古体诗的押韵所有的诗都必须押韵,如果不押韵,那么诗也就不能称为诗了,古体诗也样,只不过占体诗的用韵耍比近体诗来得自由一些.我们知道,近体诗绝大部分都使用平声的(其中有极少部分文人创作仄韵作品),但古体诗的前脚字就不光用平声的,还使用仄声韵,即上声、去声、入声,甚至还可以换韵。我们童年就会读的首李绅的6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就是使用的仄声的。同时这里再说一下,这是一首绝句,但只能称为古绝而非律绝,区别它们的其中一个前提,正在于是否押平声的。古体诗的押韵,本来就不那么限定严格,你可以从韵书的某个韵部中找出韵脚字:也可以使用邻韵,也就是相邻韵部的韵脚字;甚至还可以押通韵,也就是说,韵脚字使用上声的时候,你还可以使用去声来进行通押。近体诗的创作中,是要避免前脚字重史使用的,但是古体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上面用个韵脚字,下面你若是找不到合适的韵脚字,还可以将上面的韵脚字我过来使用.四、古体诗的平仄没有接触过诗词格律的朋友,与古时的很多人都以为只有近体诗才讲求格律,古体诗不存在平仄说,其实根据些文人的考据,古体诗也同样讲求平仄.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中国抑扬顿挫的文字读音特点,决定r人们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节奏之美。当然,并不是说唐以前的人们也讲求平仄,就意味着他们也有诸多对于平仄的规定。相对来说,他们的平仄就比较简单了。先来看首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夕怨歌行,其中有这样几句:A蛾眉本多嫉B寒霜依玉除C苔生履处没,D草介行人疏。4句的平仄情况分别为: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我们可以看到这4句的后3字,即所谓“三字足”,平仄情况分别为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O在公里面,*平平是装们在古途中常常见到的,被称为三平调。至于到了唐代,李白等人的古体诗作品更是能够常常见到这这种一:字尾0也就是说,我们判断一首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如果看到这种典型的三平调,它一定是一首古体诗。当然,我们看古体诗的平灰情况并不是说我们定要使用这样的三字尾,其中最大的一个目的是让我们在读诗,特别是读唐诗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对诗作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如果创作古体诗,未必一定需要按如此的三字尾,因为没有一个时代有这样的要求。五、入律古风到唐代,特别是盛唐之后,诗律逐步严密,诗人们创作古体诗,已经无法避免地受到格律的影响,于是创作出来的古体诗都已经带有格律诗的特征,因此才有所谓“入律古风”一说。入律古风的作者,全诗都可能使用律句,但是人们还是可以很容易就判断出入律占风与律诗的区别:1是入律占风的诗句数不定,律诗为8句,入律占风也许是6句,也许是14句:2是入律古风既用平声的,又用仄声韵,有的甚至平仄交替;3则更好判断,虽然用律句,但不使用黏对。因此这里乂有了个区别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特点:诗的句数以及是否使用平仄交替的韵脚字。由于一部分诗人在创作古体诗的时候,不光基本全部使用律句.还使用黏对,且出句与对句平仄能够完全对立,因此还是需要看诗句数以及是否平仄韵交咨。另外,一般情况卜.,唐代以后的古体诗,以七言古诗入律较为普遍,五言古诗入律的相对较少。所谓入律古风,是在格律形成之后才出现的,因此我们读到的带有“古风”字样的基本上都是唐代以后的作品,所以我们最主要区分的还是唐代的作品,而在比如唐诗三百首3中,很多作品就不属于格律诗(包括律诗和律绝),而算是“古风”作品,如果再将唐代的乐府诗算进来的话,古体诗是占有不少篇幅的,六、小结关于古体诗,相对来说,创作还是相当自由的,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几条回顾一下:I是创作古体诗,可以用五言、七言,甚至可以用四言:2是创作篇幅不限,可以用8句,也可以用10句甚至更多:3是押韵的时候自由度极高,可以用本韵,也可以使用邻韵和通韵,但必须押韵;4是平仄情况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用上面列出的三字尾,同样也可以自行创作。另外,像入律古风这类的作品,虽然数量极多,但也是唐代以后的作品,对于古体诗的创作,也从来没有这样的律句要求:同时.,唐代文人在创作古风作品时,还会刻意使用拗句,这一点也是属下可有可无的。最后,古体诗的刻仗也没有任何的限定,创作古体诗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那也只是为了让这首作品更有韵味,与格律无关,而且在使用对仗的时候,不必在意是否有重字、是否合掌。总而言之,创作古体诗,最重要的点是:随性自然,有感而发,不必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创作出一首纯朴自然的古体诗,若是再带有一丝古意,就已经是成功的作品了。附参考资料:古诗词的创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兼限苍苍,白露为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慢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拈生意气,挥斥方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丹子以厚德载物。安得广度F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晚就让我们在诗词中汲取力量,走进壮阔的诗词篇章,起激昂文字,谈笑古今O熨日炎炎花草香,清风挑面精神爽。“文章千古事,得失J心知.”本人才疏学浅,学无专长。我和大家谈谈我学古诗词的点滴个人体会,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我对占诗词的理解“第二、我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第三、我是怎样学写古诗词的。我想把重点放在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我对古诗词的理解.我认为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言的精华,是智通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几句话概括,说着简单,其实真不简雎!比如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诬载物。”这是周易中几句古风诗句。意思是说:“君子要像天体运行那样,发奋图强,水不停息“存子要像大地一样厚德承毂万物J“厚德载福”这是西周周文王姬昌所说,锅遥远的年代。中国坊史,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夏朝(公元前207()年一前1600年)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了,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到今己有近W年/°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潦长,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至今仍是我们今天的座右铭。我家地壁拄若三副牌庖:厚德载物、天道州勤和家和万事兴。这和三千年前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咱们诗友仃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吗?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大学演讲,也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J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了清华大学校训,直到今天,再比如,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古今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用诗词总结为:第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i楼,里尽天涯路J意思是说:即便心中有豪情万丈,也要守得住内心的寂珑,不断努力。第二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惟悴。”意思是说:在坚持理想和事业的道路上,除了要耐得住寂奕,还要有恒久的毅力和决心。第三层,“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阚珊处意思是说:经历长途跋涉,终于在一瞬间得以领悟,犹如醍潮灌顶,豁然开朗。我们做事只要努力、用心,总有一天会成功的。王国维招境界说看作是诗词创作的原则。可以根据它来判断不同诗词境界的高低。在书中,王国维还分析了“情”与“景”的关系。认为情景交融的诗词达到了上等艺术境界。所以说,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颗琏璨的明珠.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节.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人的情感借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卅古怀今、社会风貌、臼然山水、伤情离别、朝堂政治,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诗词的粗力在于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人的精神中熠熠生辉。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理宝.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因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J学写古诗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名存者,植根沃土,心抚家乡,诗中的每个文字,每段语言皆源于家乡的历练,后迪F时代的巨变,进发内心澎湃的思绪,都是浸透着我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热爱。我再欢古诗词,喜欢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说国学文化、诗词文化,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是历史?是经历?还是阅历?都不是。其实文化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第一、植根于内心的修养。第二、无需提前的自觉。第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第四、为他人若想的善良.中华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如果你把古诗词我的学进去,那么,你就会感觉到似乎曾经和庄子一起坐大哪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李白醉过酒:和陶渊明采过菊:和白居易折过柳.这样的文字才是我正的不朽!我们华更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潦,没有比人更好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少年时,唤起一轮明月,照我满怀冰雪。虽然韶华不为少年留,但无论我们行走多远,归来仍是少年。这就是中华诗词的魅力。“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恋切J以下九句诗词写尽r人生百年沧桑,看看您走到那一步。8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21岁: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忘兮,思之如狂:24岁,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费,使我不得开心颜:27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30岁: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知己无二三;41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睹:55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破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70岁: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80岁: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国古代的先贤早就在文学本体有过阐述,在文心雕龙里就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J它的意思就是说:“人文来自大文、地文,圣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策承天地自然之道,以文教化记得一位文学家说过:“文学就像炉中火,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来火种,然后点亮自己,再去照亮他人J我认为,古诗诃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古诗词,我的感觉就好像是在黑暗里的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我忽然发现周边有许多闪烁的灯火,把自己的前途照亮.从杏花烟雨江南,到大漠孤烟塞北,从山水田园牧歌,再到金戈铁马度阳关。相信总有一苜古诗词,是你心中所爱!中华古诗词文化是内敛的情感表达,往往于无声处胜有声。在耐人寻味的诗境里产生无限遐思,寓情于境,情珏交融,在高度凝练的诗句中构建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在湿雅沉稳的极致里呈现中华诗词独特魅力。阅蓝古诗词,学写古诗词,能然更好地让我们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丰常精神世界。能够改变个人的气质和生活,能够在方方面面使我们得到启迪,给大家举个例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白茹云的大姐,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她以务农为生,家境清贫,病痛折磨,现实沉重,但她始终过若“诗意的人生:白茹云六年前就身患重病,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中经济拮据,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弟弟从小脑中生痛,一发作就拼命抓头,为门损看安抚弟弟,她开始为弟弟念诗、唱诗。由此走上了热爱诗词的道路。白茹云一路走来,却没有丝本的沮丧、不甘、愤懑与埋怨,她说因为有诗词一路陪伴,因为喜欢那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她在诗词大会上念出郑板桥的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我不禁感慨道:拥有如此淡定气跳的白大蛆,真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一面镜子啊!因为有诗,人生肯定会更精彩,生活肯定会更幸福,道路肯定会更宽广:因为有诗,险滩过后,大江横流,越过沟壑,必有高峰,云层之上就是阳光。诗,是文学的星辰与精灵:如果散文是原野,那么诗就是原野上奔驰的骏马:如果戏剧是森林,那么诗就是林间欢唱的黄陋;如果静赋是天空,那么诗就是云间翱翔的雄鹰;如果文学是宇宙,那么诗句、诗行就是永恒时空里的耀眼的恒星。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因为只有在古诗词里,我们才能再次起飞,重新燃烧,尽情呐喊,才能持续刷新我们对世界最美的印象。热爱诗词吧,就是在热爱自己,热爱这个世界!高唱诗词吧,就是在而唱你的生命,而唱你我的未来!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怎样学写古诗词?也是我和大家谈地重点内容。本人在此声明:以下内容不是我的真知灼见,而是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仅供参考。朱忠是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那首观书有感相信大家都知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方塘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才会永不枯竭。这苜诗用方塘做比喻,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所以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天光云影。这和我们读书写作是样的道理。我们要保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做到认真读书呢?朱熹有读书六法:第一循序渐进。第二熟读精思。第三虚心涵泳.第四切己体察。第五若累用力。第六居敬持志。时间关系,单说第二种方法“熟读精思。”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再到受益匪浅,这就是“精思二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上读书不在多,而在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是,不仅要熟读,还要仔细思考。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J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藤如玉”.“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认为,读书不仅是学生的事,而且也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作为个诗人,只认真读书还远远不够,还要具备以下六个条件:第一感情丰富,有灵感.要勤奋,还要有丰京的阅历。第二知识丰富,知识面要宽。比如,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法律、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和科技等方面,有所了解。第三要有想象力和联想力。天马行空地想象万物,由此及彼.联想不但要发达,而且还耍浪漫“第四逆向思维,不按常理出牌,往往有独到的发现,令人卬缴深刻。第五要有语言功底和天赋。第六诗人必须半是人,半是“神”,才能写出精品。记得韩主席曾经说过这句话,我非常认同.这个“神”字的含义就广泛做到不容易,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我认为它包括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崇尚真善美,是人们对于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根本认识,决定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还包括诗人对“儒释道”的理解和认知。这一家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强调道镌伦理在政治中的作用,提倡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底色是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主张“中庸之道”,什么是“中腐之道”?简单说就是“适中”,不偏不倚。佛家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追求心灵安定和智慈,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统治,是宇宙中一切运动法则.其主张顺其自然,修养镌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提倡无为而治。以上三家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他,我们可以从朱爰读书六条、三观思想、三家思想和诗人的创作六条中修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和健康的心态。以上讲了这么多跟写诗有联系吗?回答是肯定的。一定有密切联系。为什么呢?在这里我引用了著名诗人绿岛老师的格言:“文学要有灵魂,作家要有使命,思想要有深度,利益要有高度,要跳出自我,要站在俯瞰整个人类社会的高度,去挖掘能够让人性觉醒的有灵魂的思想。可见,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诗词创作是多么的道要。以下是我个人对古诗词的看法和古诗词创作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诗无定法,仅供参考。后人学习古诗词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毋府置疑,前人格律之作也鱼龙混杂,各种诗病层出不穷,后辈学习格律诗应明辨是非,并遵循前人格律之主流,但切记盲目拟占,拾人牙越“做到贴近生活,文随时变.怎样写古诗词的开头和结尾?元代杂剧家乔吉乔梦符,他的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敬曲、杂剧,他提出写作“六字诀”。“风头、邠肚、豹尾J巧妙地运用比喻说明写作要像风头一样美丽动人,中间耍像猪肚一样丰满充实,结尾耍像豹尾一样警策有力.确实,写作开头平平淡淡,缺少吸引力,并不见佳。结尾拖沓松散,无法给人强烈印象,也不可取。当然,咒竟怎样写开头和结尾都要因文而异,全在于作者的安排。这是写作“六字诀明代布衣诗人谢棒,他对写作开头和结尾的看法。谢炼其诗以律句和绝句见长,功力深即、句响字稔.他对写作开头和结尾则用了两个比喻,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尾当如“撞钟”,满音有余。意思是说:写作开头要像燃放爆竹一样,清脆响亮,贯通全篇。结尾余意未尽,耐人寻味。比较起来,这要求比上面的“风头、豹尾”似乎更加明确具体些。另外还有一种“山截马”之说,就是写作要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这是总结欧阳修,写作方法而得出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改了又改,起初开头儿卜个字,最后只以“环滁皆山也”开头。结尾也有要求“如截奔马”意思是文章浩浩荡荡,不可阻止,结尾时突然刹住,增强文章的气势,更见表达效果。我认为:艺术创作都是相通的,无论写散文、小说、诗歌的写作艺术手法,都是相通的,只不过侧盘点不一样而已。我写绝句的点滴体会:绝句分五绝和七绝.七绝可以算做是各种诗词中最基本的格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