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赴法勤工俭学运动.docx
20世纪初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20世纪初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既是中国留学史上的一次壮举,也是近代中国革命史和中法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的兴起20世纪初,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青年为寻求救国真理,开始大批有组织地赴国外进行勤工俭学,并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规模的留学运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缘起于1912年2月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吴玉章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的留法俭学会。他们之所以鼓励国内学子赴法留学,除了留学法国每年费用“较赴日本留学所费无多”之外,同时也希望通过留学法国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表示“改良社会,首重教育。欲输世界文明于国内,必以留学泰西为要图欲造成新社会新国民,更非留学莫济,而尤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为宜”。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国内留法教育因袁世凯的破坏趋于停顿,李石曾、蔡元培等便流亡法国继续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并在一战爆发后来法的华工中开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创办华工学校,选拔一些较有知识的华工,授以普通知识和中法文,学成后赴各工厂充任译员,并在业余时间教授其他华工。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中法两国的文化沟通和交流,1916年6月22日中法两国人士又在巴黎共同发起成立华法教育会,宣布以“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为宗旨。华法教育会法方会长为欧乐,中方会长为蔡元培。此后,华法教育会便成为这场特殊的留法教育运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1916年6月袁世凯洪宪帝制失败之后,华法教育会中方领导人和会员蔡元培、李石曾等相继归国,把推动留法教育的工作重新搬回到国内。1917年5月,他们首先在北京成立华法教育会。随后又在直隶、山东、上海、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和陕西等地成立分会,“推广留学”“劝导学生留法”。同时,他们在刊物上发表各类介绍文章,大力宣传留法勤工俭学的意义。他们之所以提倡留学法国,除了留学法国费用低廉、法人对于他国人“亲和而无畛域”外,更多是因为法国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驱,近代法国教育多有适宜中国之处。比如,法国教育不受“绅民阶级、政府万能、宗教万能等观念”的束缚,这一教育观念最适宜于中国。而且法国科学发达值得借鉴一一“泰西诸国各有专长,而发明斯理之毅力,与各类学问之博通,均以法人为最著”。在华法教育会的大力宣传和推动下,同时受五四新文化“工读主义”“劳工神圣”“平民主义”等新思潮的影响,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在19191920年迎来高潮。从1919年3月17日首批89名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至1920年12月15日最后一批勤工俭学生前往法国,前后共有20批中国留学生集体前往法国,加上一些自行零星分散前往法国留学的学生,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生的总人数接近2000人,蔚为壮观,接纳赴法勤工俭学的学校共有30所,接纳勤工俭学生做工的工厂则多达60余家,”几乎布满了法国全境”。法国社会各界的友好支持赴法勤工俭学作为一场留学运动,虽由中方组织发起,但若没有接待国法国的合作和支持,是难以持续的。事实上,自1912年俭学会成立之始,就得到法方友好人士的支持。北洋政府外交顾问法国人铎尔孟,曾为留法俭学会创办的北京留法预备学校义务讲授法文,“教法至善,进步甚速”。1916年初,在巴黎成立的中法文化交流总机关华法教育会,实际上也由法方人士的倡议而设立,3月29日在华法教育会发起会上到会和报名的法方人士就多达32人,他们中有大学教授、中小学校长、教员、前政府教育文化官员、议员、音乐家和医学博士,多为文化界人士。其中,大学教授欧乐被大会推举为华法教育会法方会长,议员穆岱为副会长,法国中学教师贝纳和法国农科实业学校教务长法需为书记,共和工商会代表宜士为会计。在后来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巴黎华法教育会的法方人士具体负责与法国有关学校和工厂的联系工作。不但如此,在中国国内成立的华法教育会分会也多有一些法国人士参与,如法国领事官魏武达出任上海华法教育会副会长,法国公立学校校长高博爱担任评议员,中法实业馄行行长李雍担任会计,法国特派驻华管理华工委员荣苏理任干事。法国友好人士的支持,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初期的开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中法两国邦交的升温和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蓬勃开展,该运动开始引起法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18年11月,法国政府特使格里耶起草了一份有关扩大法国和法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的行动计划,建议法国政府资助华法教育会在华创办法语学校,对那些希望来法留学的中国青年进行法语培训;在北京设立中法中学和中法大学,并成立一个管理中心,促使中国政府在一些省级教育机构开设法语课;在北京创办一份法文周刊,以便有兴趣接受法国教育、文化和思想的中国人能及时了解法国的思潮;中法两国共同负责录用中国工人,法国为这些工人组织法语教育。这份计划,后来大多得到落实。稍后,在法国驻华公使包朴的多次建议下,法国政府还于1920年10月正式在外交部内专门增设“中国留法学生监督”,加强与勤工俭学生的联系和管理。法国政府的这些举措,在政府官方层面也有力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在19191920年迎来高潮。即便是在法国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法国政府也没有放弃对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生的支持。1920年底,赴法勤工俭学生因法国出现经济危机而陷入困境之后,法国政府也伸出援手,于1921年初成立“中国留法青年协济会”,向数百名没有生活来源的中国学生每天发放6法郎救济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自1922年秋季开始,法国政府又改变资助政策,设立奖学金用以资助已进入高等学校的勤工俭学生,并改组“中国留法青年协济会”负责此项工作。由法国外交部和协济会设立的奖学金名额最多时一年达26个,金额则依学生所学专业和所在地区的不同有很大区别,最高者每年可获得6000至7100法郎,最低者一年仅为500至750法郎。据统计,在19221928年的7年里,获得资助的中国学生共有100人,金额总计为375528.32法郎。总之,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曾获得法国政府和一些民间团体、组织和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就此来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一桩名副其实的中法教育合作事业,在中法两国教育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影响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首要的意义,在于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史、中共建党史上留下重要一页。受一战以及一战结束后出现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反思的影响,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的革命先驱,诸如蔡和森、向警予、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陈延年、邓小平等。1921年初,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就已经在巴黎成立。据统计,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时,全国共有党员58人,留法生中有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等5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8.6%。到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共有党员994人,留法的党员达到210人左右,占全国党员总数20%多。毛泽东在和斯诺谈到创立中国共产党的情况时,就充分肯定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作用,指出“同时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它几乎是同中国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及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有用人才。据中国留法青年协济会统计,截至1923年1月10日,中国学生在法国高等院校就读的计有225人,中等学校计255人,专业涉及法律系、医学系、理工系、文学系、药学系等,法国各著名大学几乎都有中国勤工俭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后来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勤工俭学生近40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留学史上开创了一种新的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中国近代留学运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的官派留学,至20世纪初也有些有志青年自费到国外留学,尤其以自费留日为多。但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到国外留学只是有钱人的事,需要家境殷实,方能为之,而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开创了通过勤工进行留学的新模式,为那些家境条件不好的有志青年前往国外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与沟通方面亦产生深远影响,起到重要桥梁作用。一方面,一大批中国学生来到法国,在学习和工作中,通过与当地人的交往带去中国文化,增进法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勤工俭学生亦是向中国传播法国文化的使者,诚如赴法勤工俭学生在一份声明中所说:勤工俭学的宗旨是来研究欧洲文化,尤其是法国文化,希望将来回东方之后,改进中国的命运。无论如何,他们是中法友谊的建筑者,在工厂里,与工人共生活,在田庄里,与农人相往来,能说能谈,能沟通劳动社会。在学校里,与教员、学生交接,致知格物,能沟通知识阶层。(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葛夫平来源:学习时报党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同志们,根据此次支部书记集训安排,今天我围绕“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党建业务双融双促”为题跟大家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对标对表“七个有力”,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通过对新模式的落地落实,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系统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员教师素质,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支部发展力和党建引领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当前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党支部是教育系统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基层力量。然而,在当前教育系统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党支部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部分党支部党建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业务常常“各自为政”,存在“两张皮”的矛盾,因此,推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成为教育系统党支部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新时代背景下,相关学者对党建业务“双融双促”的研究内容仅是对两者融合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改善措施,缺少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即对于新时代下教育系统党支部党建工作新模式及党建业务融合工作新方法的研究尚不充分。首先存在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现象,即党建和业务工作分别进行,缺乏有效的融合和相互促进。这主要是由于一些教育系统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活动中任务繁重,导致教师参与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同时也缺乏对党建工作的正确认识。其次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不够,主要原因是有些党员教师缺乏责任感、使命感和进取心,服务意识淡薄,没有做到以服务师生为己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再次是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够突出,究其原因是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同时党支部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制度保障。还有些党支部开展党建学习不充分,缺乏对党员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培训。最后是党员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和针对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教育系统党组织教育方式简单,多样性和趣味性不足,导致党员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影响了党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二、要积极推动党建业务双融双促的新模式党建业务双融双促的新模式主要是指将党建工作与支部的各项业务深度融合,使二者形成互动和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推动支部的全面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支部积极探索“党建+”,丰富并完善党建业务融合渠道,全面推动党建业务“双融双促”走深走实。一是做好“党建+专业”的融合。推进“党建+专业”,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发展潜力和育人育才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以专业科系党小组为依托,围绕专业建设,在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材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多点发力,助推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二是做好“党建+学科''的融合。推进“党建+学科”,以党建引领学科发展,以党建工作促进学科进步。支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案例交流、科研项目经验分享等活动,商讨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团队组建等工作的高水平推动工作。三是做好“党建+教改”的融合。推进“党建+教改”,党建和教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将党建和教改进行结合,用党建为教育教学改革把舵定向,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来进一步推动支部党建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四是做好“党建+科研”的融合。推进“党建+科研”,用党建引领科研发展,用党建强化党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党支部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创新创业大赛,以科技助力地方发展,为提振经济贡献支部力量。五是做好“党建+育人”的融合。推进“党建+育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党支部育人质量。在实施过程中支部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部要求党员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支部要深挖德育元素、整合思政要点,将思政内涵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构筑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格局,进一步巩固支部品牌。六是做好“党建+社会服务”的融合。推进“党建+社会服务”,提升支部服务地方的能力。支部利用人才智力优势、党小组及专业特点,通过组建科研团队与省会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的各类企业对接,通过联合攻关、同步科研、共报课题、集体进步,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助力地方发展,积极践行“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定位。通过“党建+”努力把支部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党支部,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在党建、申硕、教学科研、学科专业等方面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稳步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三、双向发力推动双融双促模式落实落地一方面是学习交流要“活起来”,提升品牌影响力。支部充分完善“线上”+“线下”双线学习模式,积极开展组织生活和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的二十大精神等,持续深化党章党纪党规的学习。支部在线上创建党员微信群、学习强国群,精心选择学习内容并制作成学习卡片,不定期将学习卡片发送到党员微信群、学习强国群,利用党员碎片时间进行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坚持“五有标准”,即:党建活动有方案、事务安排有清单、党员参加有签到、学习交流有材料、活动过程有记录。同时进一步丰富线下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效果,全面提升支部党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坚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围绕立德树人聚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组织党员教师丰富课程思政内涵、创新课程思政方法、强化党员示范引领、建立监督评估机制、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格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周边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和思政研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探寻、凝练、优化思政元素,以此丰富思政案例库、强化育人育才效果。不仅如此,支部走出舒适图,围绕教学、科研、党建广泛调研,到相关单位参观学习,与校内、校外先进支部交流共建,提升支部建设水平。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支部对标先进,查找差距,创先争优,学习交流“活起来”,持续提升支部品牌影响力。另一个方面是党员活动要“热起来”,提升支部发展力。支部认真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真正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支部定期向党总支报告支部相关工作情况,党员则定期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学习、工作等内容。支部通过组织党员教师集中观看“典型案例”“时代先锋”等,教育引导党员教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碰学术道德红线、守好廉洁自律底线,做新时代合格教师党员。可以依托专业特色,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研究专长突出、社会服务能力优秀的党员积极践行“三来”:党员身份亮起来、先进标尺立起来、先锋形象树起来,踊跃参与“传帮带”活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做到思想上关心、科研上成团、教学上指导,充分发挥模范带头和引领示范作用,有效提升支部影响力,凝聚党员向心力,增强党建战斗力,进一步提升支部发展力。同志们,党支部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的基础力量,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实现党建业务双融双促,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