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的演讲.docx
在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的演讲大家好!刚才听了XX老师的演讲,我强烈希望把我的时间也给他,让他多讲一些,我少讲一点。反正老师们大多都听我讲过。我今天在微信圈发了一个消息,展示了我和XX老师吃坂的照片,我写道:“无论千山万水,善良的人总会走到一起。”我和XX老师今天第一次见面,但在网上已经有过交往。几年前我读他的书XX特别感动,我写了一篇感想,并把这本书推荐给XX老师。当时XX老师还把封面拍了下来。后来那篇文章被XX老师读到了,打动了他,他通过其他人联系上我,我们互加微信开始了交往。现在,XX老师做公益到处跑,他对我说,他现在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家,其余时间都在路上。他用一颗善良的心,用他勤奋的脚走遍天下做公益。我一定要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标题都想好了,就叫XX。(全场掌声)哦,我还要补充一句,XX老师,以后你做公益需要我的时候,随时召唤我!好,下面我开始今天的演讲。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重塑教育的价值观",我是严格地按照命题作文的方式,对照这个主题准备的内容,做的PPT。先解释一下今天的主题“重整教育的价值观”。先说什么叫“价值”。所谓“价值”,也可以叫做“意义”,通俗地说,就是有用性"。所谓''教育的价值”呢,就是教育的意义;或者说,教育对人类来说,教育有什么用处?我没有来得及查辞书,但我想我这个理解大致是靠谱的。而所谓“教育的价值观”,就是对教育意义的看法和主张。从抽象的理论来说,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但社会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社会的进步体现于每一个人的幸福感。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是最高的价值”,这里的“人”特指教育的对象“儿童”。这句话也可以表述成:“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尊重儿童的价值。意味着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无限的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精神世界!注意,"精神世界二说实话,现在就物质条件上来讲,山区儿童的生活比过去已经提升了很多,我们到任何一个山区学校去看,其硬件都很漂亮,但他们的精神世界还相对匮乏,需要我们给他们以温暖和光亮。对了,我这里要对XX老师特别说一声,以后你做公益任何时候需要我,一定告诉我,我随时应召!充满人性的教育,需要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需要教育必须具有儿童的眼光,要有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这就是一颗纯净的教育心。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心里不是装的儿童,装的是校长、局长、厅长,装的是领导的指示和上级的文件。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定要装着孩子。他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句话影响了我几十年的教育。是啊,一个好教师,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陶行知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正因为把自己变成了“小孩子”,所以陶行知曾这样深情地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莺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胭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J这就是童心。有时候,我们大人很不以为然的事,在孩子那里却是天大的事;正是我们的不以为然,很多时候伤了孩子的心。我们能不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学校经常有篮球或者足球不小心射在墙上,洁白的墙面留下一个球印。如何看待墙上的球印?在很多学校,校长或主任看到那么干净那么洁白的教学楼墙上突然出现一个球印,多半要追究是哪个班的哪个学生,班级要扣操行分,这个学生肯定要检讨,说不定还要请家长。但是我上个月和一群老师去杭州参观了几所学校,我简直没有想到,在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的墙上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脚印!当时我还开玩笑地说:“这是不是杭州学校的特色?”我们在座的老师想想,如果有人到你学校来参观看到了墙上的球印和脚印,你是不是会很紧张?但是,一个学校的校长对我说:“不好意思,还没来得及清理,小朋友走路就这么不守规矩。”她淡淡一笑,没了。因为在她看来,这是难免的,小孩子嘛!走路提胳膊抬腿的,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不叫“纪律问题”,更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孩子特有年龄阶段的特点。我想特别声明的是,我并不是提倡整个校园乱七八糟的,毕竟在墙上留下球印或脚印的确不好,但我们教育者对孩子要宽容,这是他们的特点。我们当然要教育他们注意不要把球印弄到墙上去了,但他们总还是忍不住会在墙上留下球印的。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不对,球印是不小心弄到墙上,但脚印就是恶意踩上去的,这就不能原谅!“我刚才说了布,那位校长也说了,这是孩子的特点,他们的特点就是不好好走路,活蹦乱跳。对孩子来说他绝对不是恶意的,不是成心想破坏学校的环境。如果是成人,当然不会这样的,但孩子会。XX校长曾经对我说,他去山东一个学校,校长很自豪地说:“我们学校的墙上没有一个脚印!”XX说:“当时我心里想,你这是医院还是学校?“XX看待这个现象所用的就是儿童的视角,而不是校长的视角。说到XX,我又想起一件事。2014年,他的北京十一学校有四位学生进了物理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他们只要到美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稳拿四块金牌。这是十一学校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成绩,可能全国也没有哪个学校有这么牛!一个中学同时拿四块国际奥赛金牌,这足以让这所学校吹牛一百年!可其中三位学生找到XX校长说,他们不想去美国参赛,高二刚刚结束,他们已经通过国内金牌拿到清华和北大入场券,他们想利用高三这一年学一些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歇一歇,玩一玩。XX校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认为比起所谓“学校荣誉”,学生们的快乐和幸福更重要!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我的好朋友XX,他可以说是XX校长培养的一位顶尖级的优秀校长。他曾对我说:“我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时,本着把学校打开的办学方略,带领师生走出学校,走出国门,先后与美国、俄国、阿根廷、阿曼、日本、加纳等地的学校师生相互走访交流学习,来往比较频繁,在深圳有一定的影响。有一次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到访深圳,不知道什么原因,有关部门领导知道我们学校与俄罗斯的学校有结对往来的关系,通知我们带几十个学生参与接待活动,我当时以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的学生能够参与接待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与之对话交流,无论如何都是很难得的机会,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于是决定派干部带队前往。当时我不完全放心,知道我们相关部门有些情况下不是按常理出牌,公开的话语是一回事,实际上的情况是另外一回事,于是进一步了解了实际情况,原来是让我们的学生作为接待的背景,根本不可能有和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对话的机会这种时候我就面临一种两难的选择:如果不去,那势必得罪领导,今后少不了要跟领导打交道;如果去,那完全就是牺牲学生的时间去当背景道具,耽误学生上课学习时间但最终我决定还是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学生学习时间不容耽误,学生权利不容侵犯。队伍已经出发前往接待现场,我打电话给带队老师,立即、马上撤回学校!”听了XX的话,我实在是感动!宁肯得罪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尊重儿童。这就是儿童的立场,这就是体现了XX的教育价值观一一孩子不是背景,孩子不是工具!这次论坛的主题叫“重塑教育价值观”,但我认为我们不需要“重塑”,因为我们的价值观从来没有被否定过,许多学校不是都有这样的口号吗?“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我们一直都在宣扬的教育价值观。还有什么''以人为本”“把孩子放在正中央”之类,各种口号标语令人眼花缭乱,但做到没有?可惜我们往往说是说,做是做。因此,在今天我觉得不需要“重塑教育价值观”,只需要把我们一直倡导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落到实处。我经常在想,很多时候,当校长滔滔不绝地谈“办学理念”“教育规律”“课程改革”“课堂模式”“国际视野”“网联网+”“人工智能”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宏大话题时,唯独忘记了每天都会向他迎面走来的一个个具体的孩子!他一门心思琢磨“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XX人”,校园的一个个“人”却失落了!所以,我必须再次强调,与其说是“重塑”教育价值观,不如说“重申”教育价值观。这个教育价值观就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今天举行的是第二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我想到了37年前一个叫“xx”的高一女生的自杀。她不是我所在学校的学生,是另外一个学校的学生。我当时特别惊讶,因为这女孩品学兼优,学箱,性格温和,人又漂亮,是连续两届市级三好学生,是学校团委干部,却没有任何原因地自杀了。她的爸爸妈妈、老师都觉得莫名其妙。她为什么会自杀?我决定去实地采访、了解和调查。经过研究她的日记、作文和遗书,发现这个孩子是因“精神窒息”而死。我后来写了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她给教育留下了什么“遗产“?。投寄XX青年报,结果在第一版发表了,第一版没登完,第二版接着登。她的日记中写道:“那么多的班会课、政治课、语文课,讲那么多的道理,唯独不回答我希望解答的问题J她心里的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告别了这个世界。我的题目之所以叫她给教育留下了什么“遗产"?,是因为在我看来,这孩子以自己的生命告诉每一个教育者一一教育不能只规范行为,更应关注心灵!这个小孩又听话,成绩又拔尖,教师和家长就认为没问题,不需要操心,但是她内心的复杂性,她内心的波澜壮阔,包括她的种种苦闷,没人知道。最后“精神窒息”而自杀了。这篇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北京青年报展开的讨论中,一个中学生读者写到:“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所谓“我们想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不就是“心理问题”吗?但那个年代的教育者,往往只关注学生的行为,至于学生的心理,几乎不管。这段文字也是当年讨论时,北京一位学生写的读后感,我读一读。37年前的文字,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明的针对性一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之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之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梆梆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作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请给他们以自信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略;请给他们以一颗健康而有强大生命力的心脏;请给他们以一个清醒而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大脑;请给他们以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这期待是给予我们的师长,也是给予我们自己的。尤其是这一句话:“请给他们以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我们给他们了吗?这个品学兼优的女生的自杀,和我对她的研究,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当时我就想,我班上没有自杀的,但有没有和那个自杀女孩有同样苦闷的学生呢?肯定有的。那怎么办?我主动走进他们的心灵啊!倾听他们的心声啊!于是便有了我青春期教育的探索与尝试。那是1986年、1987年,我做青春期教育完全不是来自学校的要求,而是教育本身给我提出的课题。那时候,我通过写信和孩子们谈心,走进他们的心灵。每天晚上我至少写五六封信,完全是以平等态度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聊天。没有一个校长或者主任要求我这样做,那时候不可能要求每个班主任给学生写信。但今天想起来,你们无法想象我当时那种美妙的感觉一一夜深人静的时候给一个个孩子写信,就像遨游在一个个心灵的海洋。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在做教育的正事,教育就应该走进心灵。后来,我把这些信整理出100封出版了,书名叫青春期悄悄话一一致中学生的100封信。这是我的一本专著。前年疫情期间我收拾书房,偶然发现了几十本积满灰尘的备课本,打开一看,是我当年给学生写信留下的草稿。我无比激动!我拍了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只写了一句话:“我被我的青春感动了!”的确如此。这至少证明,我年轻时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灵。而关注心灵,就是教育。整整37年过去了,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从XX到胡蠢宇,到底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让教育充满人性?真的是发人深省: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依然没有完全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心灵,需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说,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心理安全的条件甚至保证。那么,什么是好的关系呢?所谓“好关系”,在我看来,既是指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也是指宽容、快乐、浪漫的班级环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班上有安全感,在老师们面前有安全感,这种关系越好,心理问题会越少。请大家看一组照片,看看几十年来我和学生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跟孩子在郊外玩儿的情景,那几年每年大年初一我都和孩子们在山坡上度过,孩子们那么开心,那么活泼,我也很开心。看,这是把高中生带到峨眉山上看雪,我们是高二(一)班,我们躺在雪地上,用身体摆出“一班”二字。这是我和学生在草坪上比赛狗叫。这是我把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请到我家做客。一直到我当校长还在跟学生玩,当然摔跤摔不动了,斗鸡斗不动了,但做鬼脸是可以的。(全场大笑,并鼓掌)学校当然也要刷题,但学生不应该只刷题,还应该有缤纷浪漫而富有情趣的生活,这会减少很多心理问题。真正充满人性、尊重孩子的教育,需要与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关系。都说“教育是和人打交道”,这话既对也不对。教育的确是和人打交道,但它不是和一般的成人打交道,而是和成长中的儿童打交道,是和成长中不同的儿童打交道,是和不同儿童的精神世界打交道。和不同的孩子打交道,需要建立不同的关系。下面我以几个学生为例。这个孩子叫XX,特别优秀,可以说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他后来考上名牌大学,读完博士,毕业后在高校教书。与这样的孩子应该建立什么关系呢?我和他是互相欣赏的关系。他毕业十年后写文章回忆我和他以及其他学生的关系,说“XX老师改变了我“,怎么改变的?他说就是这一句话:“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感到幸福。”他特别写道:“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也是最单纯的爱与被爱,欣赏与被欣赏,尊重与被尊重。就像XX老师和我们的关系,只有单纯的师生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我们班成了一个家,他说我们班是个家,没有自私,没有冷漠,只有爱,有温暖,这样的环境当中,孩子们怎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呢?他还回忆当时我爱带他们出去玩儿。是的,我当班主任时最喜欢带学生去玩。这一段话特别让我感动,一个读了博士留在高校教书的学生,多年以后这样回忆我:“在认识XX老师之前,我只有在电视上看过这样欢乐的场景,从来没有想象过,还有这么融洽而没有距离的师生关系居然会出现在我的生活中!XX老师既是我们的好老师,更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对我们很好很好,我们所有人都喜欢他,那个时候在我心中,这个世上没有比他更好更温暖的人了”他还说:“10年来,我甚至有时做梦都梦到以前XX老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带我们出去郊游,教育我们好好做人一直以来,我都以作为XX老师的一名学生而感到自豪,甚至后来我还一度质疑自己从事科研工作是否真正有意义,因为我一直认为,做科研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项目比起XX老师对人的成长关怀来讲显得太微不足道了J最后他说:“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这是XX老师1()年来给我留下的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最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和XX互相欣赏,这是我和优生的关系。我再讲讲一个当时的“差生”,他叫XXo成绩不好,关键是表现非常差。我和他的关系,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我成就他好理解,帮助他成长嘛;他成就我,是因为和他打交道,我的教育理解更加深刻,教育智慧更加丰富,教育情感更加充沛,教育生活更加生动。对这样的“差生”,我的原则和策略是:第一,相信孩子。面对后进生,我们一定要坚信,无论他看起来多么满不在乎,多么“流里流气”,多么不可救药,他的内心深处都燃烧着想做好人的愿望!第二,要让他感到全班同学都爱他。这是一篇作文,作者写有一次考试的时候,XX要上厕所,但他生怕影响同学,出去进来都小心翼翼,不弄出一点儿声响。这个细节让同学写下来了,说XX多可爱呀!后来我在班里读这篇文章,全班同学给他鼓掌,让他感觉到自己那么善意的一个动作都被同学看在心中,他觉得同学在欣赏他注视他。第三,集体帮助。就是班主任要善于把自己的褒贬化为集体舆论。第四,维护尊严。XX有了进步,我推荐上中央电视台,成了“公众人物”,后面还上了当代中学生杂志的封面,让一个曾经这么差的学生感到了尊严,感到了荣耀。他经常被评为“进步最大的同学“,我便带他们出去玩。这种关心和呵护是防治心理疾病的最好的药。第五,建立信任。用XX的话来说:“我觉得有心里话跟XX老师说最保险。”这让我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感受他脉搏的跳动。初三毕业前,他写作文幻想十年后驾飞机回来带老师们到天上转,还就自己当年惹老师们生气而给老师们道歉,多可爱啊!他读高中时我读博士去了,三年后回到成都教书,他当时在一个学校的高三插班补习,便给我打电话,强烈要求到我班上来读书,说还想当XX老师的学生。我说我现在教高一啊!难道你还要读高一吗?他说那我就到你学校来插班读高三嘛!他的原话是:“只要每天能看到XX老师,我就满足了!”这是当老师最大的幸福!后来他当兵去了,每次回成都探亲,出了火车站都先到我家看我。前几年我去双流机场值机,看到了在那里上班的XX,现在的XX,一脸书卷气,特别有教养。想起他二十多年来的进步和变化,我感慨万千,不由得想到马克斯范梅南的一句话:“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我想说,一个迷恋学生成长的老师,也将永远被学生迷恋。(全场掌声)我成就了XX的成长,XX也成就了我的幸福,我和他的关系就是“互相成就”。这个小女孩叫XX,她一脸的伤痕,非常不幸,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细讲她的故事了。班上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孩子,就多了一份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我引导每个同学尊重她,以台湾女孩黄美廉的故事激励她自尊自信自强。这个女孩初中三年当中非常阳光,非常向上。初三毕业时,我应崔永元的邀请去小崔说事做节目,崔永元知道了XX的故事,便请我把她一起带上。就这样,她的故事感动了崔永元,感动了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我和她的关系,是“互相感染”的关系。总之,我想说的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灵,不同的心灵有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的“尊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和每一个孩子建立符合他特点的关系,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尊严。当然,不管怎样的孩子,我们都应该给他最温暖、最和谐、最合适的教育。本来还想讲讲课堂上的儿童视角,但时间不允许了。我简单强调一点,就是课堂要有儿童立场,要有个性关注。关键词就是“独特性”。大家看,这是马克斯范梅南的一段话:“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就是在迎接这样一种挑战一一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为。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本来我想讲一个丹麦课堂的例子,说明如何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孩子,但没时间讲了。我们有些老师,包括年轻时候的我,常常对考试不好的学生这样质问:“你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上课,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试题,为什么人家能够得一百分,你却不及格?”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这“逻辑”的前提是学生都是一样的,但学生恰恰是不一样的。重申教育价值观,就是重申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对孩子现在和未来的尊重。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也有着不同的未来,而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有100种可能。这个学生叫XX,现在是大学教授,博导,是国内著名的城市交通专家。这也是我的一个学生,叫XX,也是从事交通工作的,但不是大学教授,而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公交车司机。在我眼里,两个搞交通的都很优秀,一样是我的骄傲。这个学生叫吴镯,当年算是学霸,后来拿下了北大硕士文凭,当了国航的飞行员和机长。而他的同班同学张凌,当年成绩不是一般的差,也不是一般的调皮,可现在是一名优秀足球教练!他们都是我优秀的学生。这样的例子太多。所以我曾写了我教过的36个孩子几十年的人生故事,出版后的书名叫教育的100种可能。我想告诉读者,告诉所有教育者:无论这个孩子现在在你眼前成绩如何,表现如何,他的未来都有100种可能,其实远不止100种可能。人的价值往往体现于每一个个体独有的、属于他特有的未来上。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申的教育价值观。谢谢!演讲结束后,XX、XX和我坐在台上,和听众有简单的互动。以下只是我对听众提问的回答,XX和XX的回答我就略去了。提问:XX老师你好,我是从XX一直跟过来的,我们感觉我们现在的一线老师好难,我们既是家长,又是专业老师,还是社会从业工作者,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我们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第二个问题,我们感觉我们一线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这方面很欠缺,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吗?XX:我简单回答一下,我的体会是,作为一个老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不可能替代专业人员。作为老师可以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尽量地营造好的氛围,建立好的关系,特别要想方设法和学生建立和保持信任关系,让孩子什么话都跟你说,让他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如果一个集体越丰富多彩,他的心理问题会越少。所以我们要尽量地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建造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要尽可能地敏锐地关注每个孩子的变化,包括他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总之,把握他脉搏跳动的声音。第三,如果真正出现心理问题,还得请专业的人来解决。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给父母一些建议,但不能取代专业人员的工作。我们当老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是只关心道德品行而不关注心灵,把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划等号,第二把说教当做心灵的抚慰,这是不对的。因为是简要回答,我无法展开说。谢谢!提问:我是XX大学的大学教授,我从2011年开始带研究生,也是清华大学博士后,我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那谁对XX整个教育负责?XX:是的,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人都知道教育出了问题,但找不到责任人。比如老师给学生留那么多作业,让孩子不能按时睡觉,但这怪老师吗?老师会说,我一个普通老师有什么办法?校长在逼我,要用成绩考核我啊!学生考不好,会影响我的绩效啊!那么怪校长吗?校长说我也没办法啊,因为局长给我下了升学指标!局长说还不是厅长逼的,给我的压力太大了。厅长说,这怪我吗?如果某一年高考滑坡,我会被社会骂死。这个“社会”是谁呢?其实就是家长。所以有人说“是家长绑架了教育“,这好像有点道理,你看学校想给学生减负,不许周末补课,反对的声音往往来自家长。可是怪家长吗?家长也很冤枉:“明明是你学校要考嘛!高考中考没变却要减负!每天晚上孩子12点钟都不能睡觉,是你老师和校长心疼,还是我心疼,当然是我这个当家长的心疼!但我有什么办法呢?“看,转了一圈谁都没有责任,只有一类人一言不发,默默忍受。谁呢?(下面说“孩子”)对,就是咱们的孩子,多可怜。当然,如果我在这里仅仅吐槽,就没有意义了。我是想说另一句话,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层面都是责任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改变一下自己,而不只是甩锅给别人,那教育不就有希望了吗?当然,不同的人责任是不一样的,但每一个人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教育。我曾说过,我从来没有想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不要改变我一一我非常骄傲地说,我66岁了,但这个世界没有改变我的性格,让我变得圆滑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确没有被改变。但是最近几年我发现,我确实改变了一些老师,同时我也在改变,就是责任感的增强。从自己做起,能做一点是一点,做一点就把它做好。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么想,这么做,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提问:最该来参加这个论坛的人却没有来,我们怎么才能能走出绝望?XX:我非常理解这个校长的心情,该来的没有来,可我们没有办法啊!至少我没有半点行政权力强迫谁来参加这个论坛。我现在做任何事无法用权力指挥任何人,我带着我的徒弟外出考察,甚至都不能报销任何费用,因为我退休了嘛!我说的意思是,我个人毫无任何支配别人的权力和能力,更不可能直接改变XX的教育。但我是这样想的,既然那么多的老师尊敬我,读我的书,每天看我公众号,把我自己做好,让老师们知道XX是在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工作,怎样继续他的教育,怎样爱着这个世界,又怎样的疾恶如仇他们默默地向我学,这就是我的影响,也许绝望的人就不那么多了。谢谢大家。提问:我们当校长的如何引导我们的老师从内心开始慢慢地去认同这个职业?当前好多老师不爱这个职业,都是迫于生计不得不教书。那么,如何让老师爱孩子,如何在学校管理层面上引导老师们?XX:这个话题足可以开一个讲座,我只能简单说一下。至少对公办学校而言,校长的权力是有限的,他没有办法在经济上对老师有什么激励或惩罚,因为工资是国家发的。我当校长时,主要还是把精力放在帮助老师成长上。我把老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非常优秀的老师,我没去当校长这些老师就很优秀了,那我要做的就是把他的优秀放大,给他创造机会讲学,发表文章,请媒体报道他,用他的故事感染每一个人。第二类是还不算优秀但是想把工作做好的年轻老师,他们没经验但渴望成长,那我尽量找他聊天,和他们一越商量如何带班如何上课。我经常对年轻老师说:“你不管有什么问题,尽管找我。我就是你的110!”所以,不少老师遇到困难,比如班上打架啊,有学生早恋啊,都来找我,我就和他一起研究,给他提建议,甚至直接到他班上去上班会课,总之帮助他们成长。第三类是很糟糕的老师,我就把他们当“后进生”来对待,像我当班主任时转化“后进生”一样地帮助他们,这方面我很有多成功的案例,这些由“后进师”转化为优秀老师的案例很多,让我这个校长最有成就感。当然,任何学校都可能还有极个别的老师不求进步,只要他不违反教学常规,那别管他了,如果违反了教学常规,就按制度处理。当校长的,千万别想把每个素质低下的老师都挽救过来,只要学校整体向上,绝大多数老师精神面貌好,就可以了。最后不得不做个广告代替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刚出版的一套写我如何当校长的书:回到真教育追求好教育。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找来读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