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分层与中国城镇家庭保险消费——基于风险分担与知识溢出双重视角的分析.docx
-
资源ID:147721
资源大小:37.2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社会网络分层与中国城镇家庭保险消费——基于风险分担与知识溢出双重视角的分析.docx
社会网络分层与中国城镇家庭保险消费一一基于风险分担与知识溢出双重视角的分析一、引言人类的经济活动普遍内嵌在大大小小的社会网络之中。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社会网络深刻地影响着个体、家庭乃至国家的经济行为、决策与政策,特别是在正式制度(如市场、法治)还未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网络的经济作用成为发展经济学中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Magnanetal.,2015;BeamanandDillon,2018)o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将最富原创、也是最具争议、但又最能体现中国社会网络特征的“关系的涟漪”理论(费孝通,1998)引入家庭商业保险消费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中国社会网络分层的根本特点,及其在中国家庭风险应对中既发挥风险分担、也发挥知识溢出的双重作用。本文首次将社会网络的风险分担和知识溢出功能同时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既解释了“社会网络-家庭商业保险消费”文献中实证证据存在的矛盾,也为理解中国社会网络的其他经济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框架。以往关于社会网络经济作用的文献基本都是从风险分担或知识溢出二者选一的视角展开研究。这主要是由于西方社会网络的根本特点是“捆柴”式的(费孝通,1998),亦即是呈“区块”状的,不形成天然的“分层”。这个研究范式存在两个不足。第一,容易出现实证证据的相互矛盾,因为风险分担和知识溢出对一些经济决策的作用可能是相反的,这表现在家庭商业保险消费上尤其明显。第二,对中国社会网络经济作用的解释力大大下降。中国社会网络的根本特征是“差序格局”,更通俗地说是“关系的涟漪”(费孝通,1998),是以“己”为中心,一圈一圈地荡开的、相互嵌套的网络关系(费孝通,1998)o概言之,中国社会网络的根本特征是分层次的:内核的紧密关系网络和外围的人际关系网络。分层的社会网络使之同时兼具风险分担和知识溢出的经济功能,而不是单一功能发挥作用。考虑到中国人口世界占比之大,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风险分担和知识溢出功能的分析框架,并给出扎实的实证证据。为此,本文以中国城镇家庭商业保险消费为典型场景,建立了统一社会网络风险分担和知识溢出功能的分析框架,并利用2013、2015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给出了实证证据。基于风险分担和知识溢出“二选一”的分析方法,以往关于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家庭保险消费的文献基本上分为彼此分立的两支。第一支文献认为,在正式制度不发达的经济体中,作为非正式机制的社会网络填补了正式风险分担机制的空缺,发挥了一定的风险统筹作用。换言之,社会网络等非正式制度替代正式保险制度发挥风险分担作用。最近涌现出来的第二支文献发现,社会网络的知识溢出有助于促进正式商业保险的家庭消费。本文在理论和实证层面揭示了上述两支文献的不一致。在理论层面,本文在ArnottandStigIitZ(1991)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引入了社会网络特征变量,并将其分为“内层网络”和“外层网络”,构建了涵盖双重关系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在实证层面,本文研究发现,内层网络”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对商业保险消费具有抑制作用;而“外层网络”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发挥促进作用。二、理论分析本文以ArnottandStiglitz(1991)模型为基础,分析家庭在保险产品消费和网络关系维系投入方面的决策,引入网络知识溢出、网络风险分担和商业保险消费等新变量,对社会网络和商业保险之间的双重关系进行分解。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网络功能的“二元之别”与关系圈层的“内外之别”相互契合。依托血缘纽带形成的家族、宗族、氏族等网络可认为是“内层网络”,其更强调联系强度,网络成员依托血缘纽带形成封闭共同体,且成员间具有较长的交往时间、较多的联系频次、较强的情感共鸣、较高的互惠倾向以及相对同质的认知(GranoVetter,1985;费孝通,1998)o以上特征意味着“内层网络”具有较低的不确定性与利益分歧,这有利于成员间转移支付与互惠信贷行为的发生。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其所能传递的知识与信息往往冗余重叠,呈现出更新速率慢与内容含量衰减的特征。因此,“内层网络”具有更强的风险分担功能。依托地缘、业缘纽带形成的朋友、同事等网络则可认为是“外层网络。其更强调联系广度,具有规模大、节点多、个体异质性强、进入壁垒低的特征,这意味着“外层网络”中包含了更多的知识信息,有助于个体认知水平的提升(GranoVetter,1985)。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其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成员间的转移支付与信贷行为面临诸多风险,因此,“外层网络”具有更强的知识溢出功能。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社会网络对商业保险需求影响分析框架,并形成以下基本观点: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既可能会通过“内层网络''进行风险分担,获得更多的互惠信贷,减少商业保险的消费;也可能会通过“外层网络”获取更多的保险知识,提升自我的商业保险感知价值,增加商业保险的消费。内层网络图1理论框架三、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2013年和2015年开展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以CHFS2013年、CHFS2015年的调查数据作为初始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剔除农村地区样本,仅保留城镇地区样本;剔除关键变量缺失的样本。经过上述数据筛选,本文共获得42884户城镇家庭样本,其中2013年的样本量为17394,2015年的样本量为25490。(-)变量和模型设定“内层网络”包括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宗族、氏族等网络,具有交往频繁、情感深切、关系紧密、互惠同心的特征。在中国“血亲情理”的伦理背景下,兄弟姐妹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非正式安全网(informalsafetynets)特征(DUetal.,2013;Niuetal.,2020),故本文选取户主及其配偶的兄弟姐妹数量作为家庭“内层网络”的代理变量,用以衡量家庭的“内层网络”纽带。外层网络''主要包括依托地缘、业缘纽带形成的朋友、同事等网络,其更强调网络联系广度。已有研究多使用家庭成员的社会互动支出来反映其网络联系广度,例如通信支出、交通支出、文化娱乐支出、礼金支出、在外就餐支出等(DUetal.,2013;朱光伟等,2014;Shietal.,2015;李丁等,2019)o因此,本文使用上述五项支出之和的对数值来衡量家庭的“外层网络基于此,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考察社会网络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决策及参与程度的影响。四、实证结果(一)基准模型估计结果首先,内层网络”抑制了家庭参与商业保险,“外层网络”促进了家庭参与商业保险。其次,“内层网络”对家庭购买商业人寿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商业财产保险均具有负向影响,“外层网络''对家庭购买各类险种均具有正向影响。最后,“内层网络”显著降低了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程度,“外层网络”显著提升了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程度。(二)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借鉴ChenandFang(2021),选取户主或配偶是否于所在省市计划生育小组成立之后出生作为“内层网络”的工具变量,选取同一社区同一收入阶层的其他被调查家庭“外层网络”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外层网络”的工具变量。在使用工具变量法修正了内生性偏误后,核心解释变量“内层网络”、“外层网络”的影响在方向和显著性上均与基准回归一致。(三)稳健性检验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剔除从事金融行业的观测样本。第二,变换核心变量度量方式。对于“内层网络”,分别选取亲戚借贷可靠性感知、去年是否祭祖扫墓作为替代性度量指标(刘志阳等,2021)o对于“外层网络”,首先,将通信支出、交通支出、文化娱乐支出、礼金支出、在外就餐支出直接放入基准模型进行回归;其次,采用两步法策略剔除上述五项支出中与家庭内部互动和消费刚性相关的“非外层”支出。第三,基于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社会网络对家庭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五、进一步讨论(一)机制检验采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依次对“内层网络”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外层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内层网络”增加了家庭可获得的亲戚借贷,进而降低了其购买商业保险的可能性。“外层网络”提升了家庭的金融素养,进而增加了其购买商业保险的可能性。(-)异质性分析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内层网络”及“外层网络”依家庭收入水平和社区参与率的差异产生异质性影响。(三)社会网络与保险赔付“外层网络”可以通过传递相关信息,帮助家庭了解不同保险公司的声誉差异,以及相关保险事故发生后的理赔经验,提高家庭获得保险赔付的概率。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社会网络对保险赔付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内层网络”对家庭获得保险赔付不存在显著影响,而“外层网络”对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意味着,“外层网络”与保险消费之间具有良性互补关系。(四)社会网络与家庭续保行为“内层网络”虽然是一种相对恒定的关系,但其风险池规模较小,对于暴露期较长的演化型风险而言,其风险统筹作用有限外层网络”是一种随时间变动的关系,且“外层网络”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内层网络”和"外层网络”对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影响有待更长时间跨度的检验。本文进一步分析社会网络对家庭续保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内层网络”的影响不显著,而“外层网络”的影响显著。六、结论与启示本文结论如下:第一,“内层网络”抑制了家庭商业保险消费,“外层网络”则促进了家庭商业保险消费;第二,“内层网络”的抑制作用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实现,“外层网络”的促进作用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实现;第三,“内层网络”和"外层网络”对家庭参与商业保险的作用依收入水平和社区参与率的差异而存在程度上的差异;第四,“外层网络”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正向影响是长效的。上述结论具有以下政策启示:基于“内层网络''和"外层网络”的“抑制-促进”张力视角,推出更具包容性的普惠型保险产品,发展更为现代化的精准社群营销策略,减小“内层网络”的替代冲击,充分挖掘“外层网络”的知识溢出价值是破解中国商业保险市场“有限参与”困境的一条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