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铜及铜合金棒线材》.docx
ICS77.150.30CCSH62中华人民共和家标准GBT26311-XXXX代替GB/T26311-2010再生铜及铜合金棒线材Rodsandbarswireofrecyclingcopperandcopperalloys(讨论稿)20××-××-×X发布20××-××-×X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再生铜及铜合金棒线材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再生铜及铜合金棒线材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质量证明书、订货单(或合同)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圆形、方形、矩形、正六角形再生铜及铜合金连铸、挤压、拉制棒线材(以下简称棒线材)。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1.)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24021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自我环境声明(II型环境标志)GB/T4340.1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4423铜及铜合金拉制棒GB/T5121(所有部分)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B/T5231加工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GB/T8888重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GB/T10119黄铜耐脱锌腐蚀性能的测定GB/T10567.2铜及铜合金加工材残余应力检验方法氨薰试验法GB/T13587铜及铜合金废料GB/T21181再生铅及铅合金锭GB/T21651再生锌及锌合金锭GB/T26303.2铜及铜合金加工材外形尺寸检测方法第2部分:棒、线、型材GB/T34505-2017铜及铜合金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38470再生铜合金原料GB/T38471再生铜原料Y S/T336铜、银及其合金管材和棒材断口检验Y S/T482铜及铜合金分析方法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Y S/T483铜及铜合金分析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波长色散型)Y S/T649铜及铜合金挤制棒Y S/T668铜及铜合金理化检测取样方法Y S/T759铜及铜合金铸棒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再循环材料recycledmaterial生产过程中对回收材料加以再处理,用来制造最终产品或产品部件的材料。来源:GB/T24021-2024/IS014021:20167.8.1.1注:再循环原料分为消费材前材料和消费后材料。包括再生铜原料、再生铜合金原料和再生锌锭、再生铅及铅合金锭等其他再生料。3.2消费前材料pre-consumermaterial生产过程中转移出废物流的材料,但不包括同一过程中被再利用的材料,如通过再加工、再研磨或同一过程中产生又被回收的残料(简称RE)。来源:GB/T24021-2024/IS014021:20167.8.1.1消费后材料post-consumermateriaI由家庭或商业、工业或其他团体作为产品的最终用户所产生的,无法再用于原用途的材料,包括销售链上返回的材料(简称RS)。来源:GB/T24021-2024/IS014021:20167.8.1.1再生铜原料recycIingmateriaIforcopper回收铜原料经过分类和预处理加工后,满足可直接生产利用要求的铜原料。来源:GB/T38471-2023,3.2再生铜合金原料recycIingmaterialforcopperalloy回收铜合金原料经过分类和预处理加工后,满足可直接生产利用要求的铜合金原料。来源:GB/T38470-2023,3.2再生锌锭regenratedzincingots完全采用各种锌二次物料,经除氨氯、富集、浸出、净化、电积等独立于原生锌矿冶炼的工艺生产阴极锌片,再经熔铸而成的锌锭。来源:GB/T21651-2018,3.2再生铅锭regenratedIeadingots以含铅的废料为原料经冶炼加工生产的铅锭。3.8再循环材料比例recycleratio产品中再循环材料的质量比例。消费前和消费后材料被视为再循环含量。来源:IS014021:20163.9再生铜及铜合金产品recyclingcopperandcopperalIoysprouduct利用再生铜及再生铜合金原料,生产出的铜及铜合金产品。来源:GB/T11086-2013,2.1.114产品分类1.1 牌号、代号、状态、规格棒线材牌号、状态和规格应符合表1的规定。矩形棒材的宽高比应同时符合表2的规定。表1牌号、代号、状态、规格分类牌号代号状态规格直径(或对边距)mm长度mm铜纯铜T2、T3Tl1050.Tl1090软化退火(060)1/2硬(H02)硬(H04)>36"卷状TU1、TU2T10150.T101803002000618500-3000磷脱氧铜TP2C12200软化退火(060)硬(H04)6805006000高铜牯铜TZrO.2T15200铭铜TCro.5、TCrl-O.15.T18140.C18150黄铜普通黄铜H70、H68、H65、H63、H62、H59T26100.T26300T27000.T27600T28200软化退火(060)1/2硬(HO2)硬(H04)复杂黄铜HPb63-0.1、HPb62-3、HPb61-3、HPb58-2.8T34900、C36000T37300x1/2硬(H02)硬(1104)HPb61-lXHPb602、IIPb59-1、HPb56T1.C37100xC37700C381001/2硬(H02)连续铸造(M07)HPb62-2-0.1T362101/2硬(H02)热挤压(M30)HPb59-2.HPb58-1.8.HPb57-2.8T382001/2硬(H02)连续铸造(M07)热挤压(M30)青铜。锡青铜QS118-O.3、QSn6.5-0.1>QSn6.5-0.4QSn7-0.2T51510.T51520T51530硬(1104)440注:经双方协商,可供应其他牌号和规格的棒线材,并在订货单中注明。"可成卷状或直条状。表2矩形棒材截面的宽高比短对边距mm长对边距/短对边距不大于>1020注:经双方协商,可供其他宽高比的棒线材,并在订货单中注明。4. 2标记示例产品标记按产品名称、标准编号、牌号、状态、精度级别和规格的顺序表示,棒线材截面形状示意图见图1,标记示例如下:正六角形说明:一一直径:a长对边距;b一一短对边距;S一对边距。图1棒线材截面形状示意图示例1:用HPb58-2.8制造状态为Mo7、普通级、直径为30m11k长度为3000,再循环材料比例不少于80%的圆形棒标记为:圆形棒GBT26311-HPb58-2.8M07-30×3000-R80%示例2:用HPb56-4制造状态为H02、高精级、对边距为15mm、长度300Omnb消费后材料比例不少于90%的方形铜棒标记方形铜棒GBT26311-HPb56-4H02-15高X30OO-RS90*示例3:用T2制造状态为HO2、高精级、直径为3mm、再生原料比例不少于50%卷状的圆形线材,标记为:圆形线GB/T26311-T2H02高-3-R50%。示例4:用QSn6.5-0.1制造状态为】【02、普通级、对边距为30mm、长度为600Omnb消费前材料比例不少于60%的六角形棒,标记为:正六角形铜棒GBT26311-QSn6.5-0.11102-30×6000-RE60%o5技术要求5.1再循环材料比例棒线材再循环材料比例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棒线材再循环材料比例分类再循环材料比例/%不小于纯铜50高铜50黄铜75青铜505. 2化学成分HPb58-1.8、HPb57-2.8、HPb56-4牌号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4规定,其余牌号的化学成分应符合GB/T5231规定。表4化学成分牌号化学成分(质量分数)%CuPbFeFe+SnNiZnCu+所列元素总和HPb58-1.856.559.51.0-2.50.81.8-余量99.0HPb57-2.856.0-59.02.03.50.81.80.6余量98.8HPb56-454.058.03.04.51.02.40.6余量98.85.3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5. 3.1直径(或对边距)及其允许偏差a) M07状态棒线材直径(或对边距)及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直径(或对边距)允许偏差单位为亳米直径(或对边距)直径(或对边距)允许偏差圆形正方形、矩形、正六角形614±0.5±0.6>14-30±0.8±0.6>30-80±1.0±1.2'当要求直径(或对边距)允许偏差全为(+)或全为(一)单向偏差时,其值为表中相应数值的2倍。b) M30状态棒线材直径(或对边距)及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棒线材直径(或对边距)及允许偏差分类直径(或对边距)允许偏差"普通级高精级铜、高铜士公称尺寸的2.0%士公称尺寸的1.8%普通黄铜、复杂黄铜士公称尺寸的1.2%士公称尺寸的1.0%青铜士公称尺寸的1.5%士公称尺寸的1.2%,当要求直径(或对边距)允许偏差全为(+)或全为(一)单向偏差时,其值为表中相应数值的2倍。c)其余状态棒线材直径(或对边距)及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的规定。青铜棒材直径(或对边距)及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7纯铜和黄铜棒线材直径(或对边距)及允许偏差单位为亳米类别直径(或对边距)圆形“矩形、方形和正六角形"高精级普通级高精级普通级线材>3.0-6.0±0.03+0.05±0.04±0.07棒材>6.0-10.0+0.04+0.06+0.04+0.08>10.0-18.0±0.05±0.08±0.05±0.10>18.0-30.0±0.06+0.10+0.06+0.10>30.0-50.0±0.08±0.12±0.12±0.13>50.0-80.0±0.12+0.13±0.13+0.15>80.0-130.0±0.13±0.15±0.15±0.20“当要求直径(或对边距)允许偏差全为(+)或全为(一)单向偏差时,其值为表中相应数值的2倍。表8青铜棒材直径(或对边距)及其允许偏差单位为亳米直径(或对边距)圆形,方形、六角形'矩形'高精级普通级高精级普通级高精级普通级36±0.03+0.06+0.06+0.10±0.12+0.15>6-10±0.04±0.06±0.08±0.11±0.12±0.15>10-18±0.05±0.08±0.10±0.13±0.15+0.18>18-30±0.08±0.10±0.06±0.10±0.20±0.24>30.0-40.0±0.10+0.12+0.15±0.20+0.30+0.38当要求直径(或对边距)允许偏差全为(+)或全为(一)单向偏差时,其值为表中相应数值的2倍。5. 3.2圆度a) M07状态圆形棒线材的圆度允许偏差应不超过表4的规定。b) M30状态圆形棒线材的圆度允许偏差应不超过表5的规定。c)其余状态圆形棒线材的圆度应不大于直径允许偏差之半。5. 3.3定尺及倍尺长度允许偏差棒材定尺或倍尺长度允许偏差为+1Omnb倍尺长度应加入锯切分段时的锯切量,每锯切量为5m11°6. 3.4扭拧度a)M07状态方形、矩形、正六角形直条状棒线材的扭拧度不应有明显的扭拧。如有具体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b)M30状态方形、矩形、正六角形直条状棒线材的扭拧度,每30Omm不应超过2度(精确到度),最大长度扭拧度不应超过12°。c)其余状态拉制方形、矩形、正六角形棒材的扭拧度,每30Oninl不应超过1度(精确到度),最大长度扭拧度不应超过15°。5. 3.5圆角半径a) M07状态方形、矩形、正六角形棒线材的横载面棱角处允许有圆角,最大圆角半径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9方形、矩形和正六角形棒线材的圆角半径单位为亳米对边距"圆角半径不大于>6.014.01.2>14.0-30.01.8>30.0-50.02.8>50.0-80.04.0注:棱角处最大圆角半径通过工艺控制保证,供方可不检测。矩形棒线材取短边距。b) H02、H04状态方形、矩形、正六角形棒线材的横载面棱角处允许有圆角,最大圆角半径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方形、矩形和正六角形棒线材的圆角半径单位为亳米对边距"圆角半径不大于>6.0-10.00.8>10.0-18.01.2>18.0-30.01.8>30.0-50.02.8>50.0-80.04.0注:棱角处最大圆角半径通过工艺控制保证,供方可不检测。*矩形棒线材取短边距。5. 3.6直度a) M07状态直条状棒材的直度每米应不大于8mm.b) M30状态直条状棒材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c) Ho2、HOl状态直条状棒材直度应符合表12规定。表11M30状态棒材的直度类型直径或时边距<202040>4080每米直度,不大于圆形棒758方形棒、矩形棒、六角形棒8610表12Ho2、HOl状态棒材的直度单位为毫米长度圆棒矩形棒、方形棒、六角棒620>2080全长直度每米直度全长直度福米直度全长直度每米直度500100O2-1.5-5->1000-20003-2-8->2000-30006343125>3000123831555.3.7倒角棒线材端部可倒角,具体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5.4 力学性能HPb58-1.8、HPb57-2.8、HPb56-4棒材的室温力学性能应符合表13的规定,其余牌号的室温力学性能应符合GB/T4423、YS/T649、YS/T759的规定。表13圆形、方形和正六角形棒材的力学性能拉伸试验硬度试验牌号状态抗拉强度(Rmy)/MPa断后伸长率Aso%维氏硬度HV不小于HPb58-1.8M07250一90M303207100H023605110HPb57-2.8M07270-95M303207100H023605110HPb56-4M07270-95110235051105.5 残余应力经过拉伸冷变形的黄铜棒应进行消除残余应力处理。5. 6耐脱锌腐蚀性需方要求时,HPb62-2-0.1的耐脱锌腐蚀性能应符合表14的规定。表14棒材耐脱锌腐蚀性能失锌层深度/Pm不大于纵向横向最大平均最大平:均250200100505.7内部质量棒材断口应致密、无缩尾,不应有超出YS/T336中规定的气孔、分层和夹杂等缺陷。5. 8表面质量棒线材表面应光洁,不应有影响使用的缺陷。6试验方法5.1 再循环材料比例棒线材再循环材料比例核算应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6. 2化学成分棒线材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应按GB/T5121(所有部分)、YS/T482或YS/T483的规定进行。仲裁时按GB/T5121(所有部分)的规定进行。6.1 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棒线材的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测量方法按GB/T26303.2的规定进行。6.2 力学性能6. 4.1棒线材的室温拉伸试验及其试样制备方法按GB/T34505-2017的规定进行,试样的选取应符合表15的规定。表15拉伸试样类型的选取直径mm试样类型的选取>3.0-6.0GB/T34505-2017表14中试样号R7>6.0-15GB/T34505-2017表11中试样号R2>15GB/T34505-2017表U中试样号Rl6.4.2棒线材的维氏硬度试验按GB/T4340.1的规定进行7. 5残余应力棒材的残余应力试验按GB/T10567.2的规定进行。8. 6耐脱锌腐蚀性HPb62-2-0.1的耐脱锌腐蚀性检测方法按GB/T10119的规定进行。6.7内部质量棒材的断口检验按YS/T336的规定进行。6.8表面质量棒线材的表面质量用目视进行检验或用相应检测工具检测。7检验规则7.1检查和验收7.1.1 棒线材应由供方或第三方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文件或订货单的规定。7. 1.2需方可对收到的产品按本文件及或订货单的规定进行检验,如检验结果与本文件或订货单的规定不符时,应在收到产品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供方提出。如需仲裁,仲裁取样由供需双方共同进行。9. 2组批产品应成批提交检验。每批应由同一牌号、状态和规格的产品组成。每批重量应不大于2000kg。7.3检验项目产品的检验项目分为出厂检验项目和型式检验项目,见表16出现下列任一情况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的试制定型鉴定;b)产品的原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c)产品停产后,恢复生产时;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e)连续二年未进行型式检验时;f)需方要求时(在订货单中注明);g)国家有关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表16检验项目检验项目出厂检验项目型式检验项目化学成分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力学性能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维氏硬度残余应力耐脱锌腐蚀7内部质量表面质量注:表中“J”表示必验项目;表示“需方有要求时进行的检验项目”。7.4取样棒线材取样应符合表17。取样方法按YS/T668的规定进行。表17棒线材的取样检验项目取样规定要求的章条号试验方法的章条号化学成分供方每炉取1个试样,需方每批2个试样5.16.1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按照GB/T2828.1规定的取样方案要,选择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检测水平H,接收质量限AQ1.=2.5,或供需双方协商5.26.2力学性能每批任取2根(卷),每根(卷)取1个试样5.36.3残余应力每批任取2根,每根取1个试样5.46.4耐脱锌腐蚀每批任取2根,每根取1个试样5.56.5内部质量每批任取2根,每根取1个试样5.66.6表面质量按照GB/T2828.1规定的取样方案,选择正常5.76.7检验一次抽样方案,检测水平II,接收质量限AQ1.=2.5,或供需双方协商卷重量每卷5.86.87.5检验结果的判定7.5.1检验结果的数值按GB/T8170的规定进行修约,并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判定。7.5.2化学成分不合格时,判该批棒线材不合格。7.5,3棒线材的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和表面质量不合格时,按根(卷)判不合格。每批中不合格件数超出接收质量限时判整批不合格,或由供方逐根(卷)检验,逐根(卷)判定。7. 5.4当力学性能、残余应力、耐抗脱锌腐蚀、内部质量的试验结果中有试样不合格时,应从该批棒线材中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其中一个试样必须取自原检验不合格的那根)进行重复试验,重复试验结果全部合格,则判整批棒线材合格。若重复试验结果仍有试样不合格,则判该批棒线材不合格。或由供方逐根(卷)判定,合格者供货。8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随行文件8.1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棒线材的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按GB/T8888的规定进行。8. 2随行文件每批产品应附有随行文件,其中除应包括供方信息、产品信息、本文件编号、出厂日期或包装日期外,还宜包括:a)产品质量保证书,内容如下: 产品的主要性能及技术参数 产品特点(包括制造工艺及原材料的特点); 对产品质量所负的责任; 对产品获得的质量认证及带供方技术监督部门检印的各项分析检验结果。b)产品合格证,内容如下: 检验项目及其结果或检验结论; 批量或批号; 检验日期。9订货单内容本文件所列产品的订货单应包括下列内容:a)产品名称;b)牌号;c)状态;d)规格;e)重量或根数;f)力学性能(有需要时);g)耐脱锌腐蚀(有需要时);h)本文件编号;i)其他(绿色产品标记)。附录A(规范性)再循环材料比例核算要求A.1核算范围再循环材料比例核算边界从物料熔炼投炉阶段开始,到棒线成品检验结束。生产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多段物料添加也应包括在边界范围内。A.2再循环材料识别与标识A.2.1在所确定的边界范围内,应对各类再循环材料进行识别、标识。棒线材所用的再循环材料主要包括再生铜原料、再生铜合金原料、再生锌及锌合金锭、再生铅及铅合金锭及其其他经过处理加工的回收材料,其中再生铜原料识别和标识按照GB/T38471的规定进行,再生铜合金原料识别和标识按照GB/T38470的规定进行,再生锌原料识别和标识按照GB/T21651的规定进行,再生铅原料识别和标识按照GB/T21181的规定进行,具体分类见表A.1。表AJ再循环材料分类序号再循环材料类别名称成品类别1再生铜原料铜线光亮线、1号铜线、2号铜线铜、高铜、黄铜、青铜混合铜料1号铜料、2号铜料、镀白紫铜铜、高铜、黄铜、青铜铜米1号铜米、2号铜米铜、高铜、黄铜、青铜2再生铜合金原料块料黄铜块料、青铜块料、高铜块料高铜、黄铜、青铜屑料黄铜屑料、青铜屑料、高铜屑料高铜、黄铜、青铜3再生锌锭ZSZn99.996、ZSZn99.99、ZSZn99.97黄铜4再生铅锭ZSPb99.994、ZSPb99.992黄铜A.2.2再循环材料分为消费前材料和消费后材料。消费前材料和消费后材料主要来源见表A.2。原料供应商可根据再循环材料来源提供消费前材料或消费后材料的声明或承诺书。表A.2消费前材料和消费后材料来源序号类别消费前材料主要来源消费后材料主要来源1铜线铜加工下游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料及不合格品。经过最终用户使用的电线电缆经剥离去除表面漆层或绝缘皮后所得。2混合铜料铜加工下游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料及不合格品O经过最终用户使用后的汽车、电器电子、机械设备、装饰材料、换热器等经拆解、分选、处理后所得。3铜米未经最终用户使用的电线电缆经机械拆解、破碎、分离,去除绝缘层后所得。经过最终用户使用的电线电缆经机械拆解、破碎、分离,去除绝缘层后所得。4块料铜加工下游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料及不合格品O经过最终用户使用的,从各类管道、机器设备、交通工序、家用电器、卫浴水暖、建筑装潢等设施中回收的铜合金部件,经拆解、破碎所得5屑料铜加工下游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料。A.3再循环材料的使用A.3.1再循环材料应单独存放,并具有明确的标识位置;A.3.2应对再再循环料使用过程的信息进行记录,确保使用过程可追溯。记录的信息包括:a)再循环材料的采购记录;b)再循环材料的出入库记录;c)再循环材料和各类再循环材料投炉数量和工艺参数(如涉及);d)生产设备和生产操作人员:e)生产产品名称、规格、重量等;f)生产起始和结束时间;g)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A.4核算方法A.4.1再循环料比例按公式(1)进行量化核算,并以百分比标识。R=(11+m2)/(m+ml+mo)×100%(1)式(1)中:R一一再循环材料比例,单位乐z%,各类再循环料质量,单位kg;mo上批次遗留物料质量,单位kg;mi再循环材料质量,单位kg:做一一上批次遗留物料中再循环材料质量,单位kg;上批次遗留物料中再循环材料质量核算按照“先进先出”原则。举例1:上批次熔炼加入再循环材料2000kg,上上批次遗留物料100Okg,制备铸锭2000kg,则上批次遗留物料中再循环材料质量100Okg;举例2:上批次熔炼加入再循环材料100Okg,原生原料100Okg,上上批次遗留物料100Okg,制备铸锭2000kg,则上批次遗留物料中再循环材料质量500kg;A.4.2数据获取再循环材料比例核算过程需要获取的数据记录表参见附录Bo数据获取途径包括:a)根据企业生产统计报表、出入库记录、采购记录等,对生产过程使用物料种类、重量等信息进行收集。b)根据企业的生产记录台账、领料记录、库存记录等,核算所使用物料中的再循环材料比例。对于由供应商提供的物料,物料中含有的再循环材料比例或重量应由供应商提供。A.5核算工作质量保证A.5.1再循环材料的总输入质量和总输出质量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对可能产生的数据误差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A.5.2应定期对再循环材料使用过程涉及的计量器具、检测设备和在线监测仪表进行维护管理,并记录存档。A.5.3应建立再循环材料使用数据记录管理机制,包括数据来源、数据获取时间及相关责任人等信息的记录管理。A.5.4宜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再循环材料的使用全过程进行管控。附录B(资料性)数据记录表示例再循环材料比例核算过程需要获取的数据记录表示例见表B.U表B.1数据记录表企业名称企业地址制表人制表日期工艺流程简述设备名称生产起始时间生产结束时间原料投入情况再生原料名称类别批号投炉重量原生原料名称批号投炉总量举例:1号铜线消费前/消费后/混合1#阴极铜黄铜块料RHCUTC消费前/消费后/混合0#锌锭ZSZn99.97消费前/消费后/混合产出情况名称批号数量举例:H628245mn铸锭副产品(边角料)-废料(炉渣)-废料(烟尘灰)-再生比例核算再循环材料总投入量原生原料总投入量原料总投入量上批次遗留物料再生原料总量上批次遗留物料总量再生原料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