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240-2023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技术规程.docx
-
资源ID:1420752
资源大小:146.23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T∕CI240-2023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技术规程.docx
ICS93.OlOCCSP22T体标准T/C1240-2023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up-liftingincline-rectifyingofhigh-risebuilding2023-12-21发布2023-12-21实施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前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55检测与鉴定56抬升纠倾设计77抬升纠倾施工198抬升纠倾施工监测249抬升纠倾工程验收27附录A高层建筑物倾斜原因调查、分析与鉴定报告29附录B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监测记录表31附录C高层建筑物纠倾工程竣工验收记录36-IX.刖S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东南特种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提出。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东南特种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巴基斯坦重大基础设施智慧防灾“一带路”联合实验室、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河海大学、湖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江苏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东南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部建筑抗震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未来城市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胜特建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杭州固特建筑加固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华太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威海分公司、湖北中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尊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凯屹建设(山西)有限公司、南通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铭城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盐城市房屋安全鉴定中心、盐城明盛建筑加固改造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西安万科企业有限公司、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圣基建筑特种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固邦建筑特种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创安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江苏明德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鉴定有限公司、北京怀仁前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州科鑫建筑加固技术有限公司、江阴市建筑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今保、徐赵东、李碧卿、张继文、戴军、叶观宝、张振、王元清、吴二军、卜良桃、崔江余、刘丽、郭迎庆、陈东、夏光辉、盖盼盼、董尧荣、胡启军、孙彬、王桢、黎红兵、王宝卿、边兆伟、夏仁宝、崔士起、张天宇、兰学平、苗启松、李卫平、孙逊、马江杰、姜帅、张龙珠、李仁民、汤荣广、莫振林、薛斌、李翔宇、韩培琰、侯勇辉、余流、田鹏刚、吴如军、任建成、李显文、钱则峰、刘荣春、柯炳烈、崔晓丹、张荔华、何水鑫、何西鹏、贾国平、姜记冰、张忠、刘艳琴、潘留顺、卢林涛、蓝戊己、王建永、彭勇平、王擎忠、张林波、江伟、陈齐风、潘宇翔、董艳宾、景晓斌、潘新根、张志强。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工程的术语和定义、检测鉴定、设计、施工、监测和验收。本文件适用于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工程的检测鉴定、设计、施工、监测和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的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367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550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质量验收规范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28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5500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2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3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8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21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12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270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梓3.1.1抬升纠倾up-liftingincline-rectifying对倾斜的高层建筑物采用技术措施,抬升沉降较大一侧的基础或上部结构,实现对高层建筑物予以扶正的方法。回68incline-revertingspeed高层建筑物纠倾时,顶部固定观测点回倾方向的每日水平位移值。3 .1.3地基基础设计加固度degreeofreinforcement纠倾加固设计中地基基础托换新增总抗力值与基础结构总荷载组合效应值的比值。4 .1.4截断墙(柱)抬升法liftingmethodoftruncatedwal1(column)通过直接截断上部结构构件并进行相应抬升操作以达到抬升纠倾高层建筑物目的的方法。5 .1.5室内桩基抬升法indoorpilefoundationliftingmethod通过室内新增桩基作为抬升反力装置抬升纠倾高层建筑物的方法。6 .1.6基础底部桩基抬升法foundationbottompileliftingmethod通过基础底部新增桩基作为抬升反力装置抬升纠倾高层建筑物的方法。7 .1.7防复倾加固strengtheningIreventingrepeatedincline为防止高层建筑物纠倾后再次倾斜,对其地基、基础或结构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8 .1.8信息化施工informationconstruction通过分析纠倾施工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和完善纠倾设计与施工方案,保证施工有效和回倾可控、协调。3.2定义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2.1几何参数a-纠倾设计预留沉降值(mm)A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的基础底面面积(m2)Aa钢管桩净截面面积(m2)A0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m2)ACV一单根锚栓或群锚受拉时,混凝土实际锥体破坏投影面面积(m2)A2y单根锚杆受拉时,混凝上锥体破坏投影面面积(m2)A1-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m2)Am混凝土局部受压净面积(m2)A2-桩端截面面积(m2)A3桩内混凝土横截面面积(m2)A2-锚杆钢筋截面面积S?)A2-纵向主筋截面面积(m2)b-纠倾方向建筑物宽度(m)e-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高层建筑物的偏心距(m)h截断面以上上部结构水平向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的等效形心与转动轴间的竖向距离(m)hes一锚杆有效锚固深度Gn)1-转动轴至计算抬升点的水平距离(而1-一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In)1.-截断面以上上部结构重心与转动轴间的水平距离(In)1.x-转动轴至沉降最大点的水平距离(m)SP纠倾顶部水平变位设计控制值(Inm)Sm一顶部水平偏移(mm)S,-纠倾设计目标抬升量(mm)S-纠倾直接施工到位的抬升量(mm)u桩身周长(m)W-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基础底面的抵抗矩(11?)X、X1、y、y-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第i、j基桩至y、X轴的距离(m)h1一抬升点计算抬升量(三)3.2.2物理力学指标f-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fe-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feak一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f,纵向主筋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3.2.3作用效应和抗力C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增加的上部结构竖向力、增加的基础(桩基承台)自重及增加的基础上的土重之和(kN)F施工过程中截断面以上上部结构水平向荷载组合效应值(kN)F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原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kN)Fi-局部受压面上作用的局部荷载或局部压力设计值(kN)G截断面以上上部结构荷载总效应值(kN)Gp-原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kN)H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作用于桩基承台底面的水平力(kN)Ha-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作用于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水平力(kN)M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水平力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kN-m)AG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kN-m)M2k.Mp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作用于承台底面绕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力矩值(kN-m)Na抬升点的抬升荷载值(kN)Na-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第i根基桩或复合基桩的竖向力(kN)N4作用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kN)Nrdc-混凝土锥体破坏受拉承载力设计值(kN)NRds-锦杆钢材破坏受拉承载力设计值(kN)NRke-混凝土锥体破坏受拉承载力标准值(kN)NBe-单根锚杆受拉时,混凝土锥体破坏受拉承载力标准值(kN)Nga-单一锚杆拉力设计值(kN)N?-群锚受拉区总拉力设计值(kN)Nu-群锚中拉力最大锚杆的拉力设计值(kN)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基础底而处的平均压力值(kPa)PmaX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kPa)Pkmn-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kPa)qst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qm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Q-压桩力设计值(kNQx-高层建筑物需抬升的竖向荷载标准组合值(kN)R'基础新增总抗力设计值(kN)R4-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Ri-单根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kNS4上部结构荷载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kN)3. 2.4计算系数及其他k安全系数n桩数(根)n,-抬升点数量(个)-桩端阻力修正系数e-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B1一一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Yk设计加固度gcx-混凝土锥体破坏受拉承载力分项系数WreN-表层混凝土因密集配筋的剥离作用对受拉承载力的影响系数4e-基桩成桩工艺系数4基本规定4. 1.1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前,应根据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及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进行检测和鉴定。4.1.2对高层建筑物进行抬升纠倾设计时,应保证高层建筑物在预期的设计工作年限内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等现行相关标准的可靠度要求。4.1.3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前,应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前应进行检测鉴定:施工前应具备抬升纠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监测及应急预案等技术文件。4.1.4高层建筑物进行抬升纠倾设计前的检测鉴定,应按照本规程的第5章和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等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经鉴定后不满足纠倾安全要求的结构构件,应在纠倾前进行加固补强。4.1.5实施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工程时,荷我确定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等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基础和上部结构类型、高层建筑物使用状态、邻近建筑、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有关计算和验算。4.1.6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应经专家论证,由具有相应特种专业工程资质及相关经验的单位承担。4.1.7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工程的施工应采用现场监测系统进行施工全过程监测,实现信息化施工。同时应按本规程第8章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l8的有关规定执行。4.1.8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工程竣工后,应按本规程第9章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等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检测及验收。4 .1.9高层建筑抬升纠倾工程,应对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及正常使用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并符合本规程第8章相关规定。5检测与鉴定5 1一般规定5.1.1 检测鉴定工作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调查建筑物现状和周边环境相关信息。2)收集建筑物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竣工资料、沉降和倾斜监测记录等资料。3)制定检测鉴定方案。4)开展现场检测工作,当原建筑物的工程图纸资料不全时,应对原建筑物进行测绘。5)鉴定分析。6)出具检测鉴定报告。5.1.2 检测鉴定方案应明确检测鉴定的目的、范围、内容和方法。5.1.3 检测鉴定的成果应满足抬升纠倾设计、施工、监测、验收等相关工作的要求。5.1.4 检测鉴定应包括对地基现状评价的内容,并应判明地基实际情况是否与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相符,若不符时应进行补充勘察。5.2检测与鉴定1.1.1 2.1现场检测应避免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检测工作不应影响结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不应造成建筑物倾斜加剧。1.1.2 抬升纠倾前应对建筑物的沉降与倾斜情况、地基、基础、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进行检测,具体检测内容可根据需要按表1选择。表1高层建筑物检测内容项目名称检测内容沉降和倾斜检测高层建筑物各观测点沉降量、最大沉降量、沉降速率、倾斜值、倾斜率等。构检测地基地基土的分层、分类、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模量、密度、含水率、孔隙比、湿陷性、膨胀性、可塑性、灵敏度和触变性、液化情况、地下水位、地基处理情况、周边地下设施等资料。基础基础的类型、尺寸、埋深、材料强度、配筋情况、裂缝损伤、桩基础承载力等。上部承重结构结构类型、结构布置、构件尺寸、构造及连接、材料强度、钢筋配置、变形与位移、裂缝情况、钢材锈蚀、结构使用情况核查、基础顶部的竖向结构荷载等。围护结构裂缝情况、变形和位移、构造及连接等。5.2.3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D沉降观测点布置应符合现行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2)倾斜观测点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倾斜特征,宜布置在建筑物的阳角、长边中部和倾斜量较大部位的顶部和底部。3)建筑物的整体倾斜检测结果应与根据基础沉降差值检测结果间接测算的倾斜值进行对比,以确定建筑物真实的倾斜值5.2.4 地基基础检测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340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标准JGJ/T422的有关规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基检测应采用触探测试查明地层的均匀性并对地层进行力学分层,在黏性土、粉土、砂土层内应采用静力触探,在碎石土层内应采用圆锥动力触探。2)应在分析触探资料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孔位和层位取土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以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3)地基检测勘察孔距离基础边缘不宜大于0.5m,检测勘察孔的间距不宜大于IOm。4)采用桩基础时,应对桩基施工和验收资料进行核查,对资料有疑问时应补充桩基检测,桩基检测应包含桩长、桩径、单桩承载力、桩身完整性等检测内容,检测位置宜选择在具有代表性、方便操作、同时兼顾后期抬升纠倾施工的位置。5.2.5结构检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等的有关规定。5. 2.6抬升纠倾验算时应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沉降量和倾斜值引起的结构附加应力,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计算模型应符合结构受力和构造的实际情况。2)建筑物经实际检测,结构参数满足原设计要求时,可按原设计图纸取用:结构参数不满足原设计要求时,应按实际检测结果取用。6抬升纠倾设计1.1.1 1-三a½1.1.2 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设计前,应进行现场踏勘和搜集相关资料等前期准备工作,掌握下列相关资料和信息:1)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应进行I新勘察或补充勘察,并与原岩土程勘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如有邻近建筑边坡,还应增加地质灾害评估报告:2)原设计和施工文件:既有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资料和图纸:隐蔽工程施工记录、竣工图、地基基础施工及验收资料、竣I验收报告;气象资料、地震危险性评价资料等。当搜集的资料不完整,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进行补充检测;3)高层建筑物结构、基础使用现状资料;包括沉降观测资料、裂缝、倾斜观测资料等。必要时应进行补充监测:4)高层建筑物使用及改扩建情况:5)对高层建筑物可能产生影响的相邻建筑物的基础类型、结构形式、质量状况和周边地下设施的分布状况、周围环境资料:6)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要求以及与纠倾工程有关的技术标准。1.1.3 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设计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D全面分析建筑物倾斜原因;2)抬升纠倾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倾斜原因、倾斜量、裂损状况、结构及基础形式、整体刚度、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和施工技术条件等,结合各方案的适用范围、工作原理、施工程序等因素综合确定;3)对地基基础进行验算;4)根据高层建筑物的总沉降量、沉降速率、倾斜值、倾斜率和倾斜方向,计算具体设计加固度及各抬升点的设计抬升量;5)计算倾斜高层建筑物基础形心位置、结构重心投影位置及基础底面作用效应;6)验算各施工工况的结构应力;7)进行纠倾施工过程中原结构防倾覆计算;8)进行防复倾加固相关计算:9)确定抬升纠倾工程的监测要求及预警参数;10)计算确定纠倾转动轴位置、顶升位置、机具数量和顶升荷载及相关参数;1.1.1 影响或己破损结构构件和关键部位进行强度、稳定性和变形验算,并结合防复倾加固措施在纠倾前(后)进行相应的结构改造和加固补强。6.1.3 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设计时,应制定全面的监测方案,提出有效的保护及防范措施以确保纠倾施.过程结构安全,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防止整体失稳、结构破坏和过量的附加沉降;2)抬升量和回倾速率满足设计预警值;3)有效保护相邻建筑物和地下设施;4)实现智能监控、信息化施和动态控制。6.1.4 抬升纠倾后高层建筑物的工作年限应不低于既有建筑的后续工作年限。6.1.5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达到设计要求后,应明确工作槽(孔)、施破损面的回填、封堵、修复要求。6.2设计计算原则6. 2.1采用锚杆静压桩、坑式静压桩及人工挖孔灌注桩等新增桩基的方式提高基础承载力进行基础加固时,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设计桩数应由上部结构荷载及单桩竖向承载力等因素综合计算确定。7. 2.2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D地基及基础设计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逊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有关规定。2)抗震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的有关规定。3)对于需要利用原地基、桩基的情况,原地基和桩基的承载能力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4)对于原基础形式为桩基,采用新增桩基进行加固的方式,应根据房屋的倾斜情况、原桩承载力、刚度、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和地层分布以及相互作用效应,优先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进行加固。5)对于原基础形式为筏形与箱形(承台)基础,采用新增桩基进行加固的方式,在摩擦桩设计中,可根据当地经验适当考虑桩基承台下桩间土的作用。6)当采用室内桩基抬升法和基础底部桩基抬升法时,新增桩基应满足抬升工况的荷载要求,并预留一定的安全储备。6.2.3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计算应遵循新、旧基础变形协调原则。6.2.4地基基础设计加固度的计算应根据总沉降量、沉降速率、倾斜率、地质情况、原有桩基(基础)及地基的承载力检测结果综合确定。截断墙(柱)抬升法,可取0.20,8;基础顶部新增锚杆桩抬升法、基础底部新增坑式桩抬升法,可取1.(Tl.5。地基基础设计加固度应按下式进行计算:Dh=y*(24)式中:Yk-地基基础设计加固度;R,基础新增总抗力值(kN);S-上部结构荷载组合效应值(kN)。6. 2.5抬升法纠倾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D抬升力应根据纠倾高层建筑物上部荷载值确定。2)抬升点应根据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荷载分布以及千斤顶额定工作荷载确定,抬升点数量可按下式估算:2/(6"D式中:n一抬升点数量(个):Qx高层建筑物需抬升的竖向荷载标准组合值(kN);N4抬升点的抬升荷载值(kN),取千斤顶额定工作荷载的80%;k安全系数,取2.0。3)各点抬升量应按下式计算:岫二:2)ar*式中:h2计算点抬升量(mm);1一一转动点(轴)至计算抬升点的水平距离(m);1.4一一转动点(轴)至沉降最大点的水平距离(m);S,高层建筑物纠倾设计抬升量(沉降最大点的抬升量)(三)o6.2.6倾斜高层建筑物抬升法纠倾(图1)的抬升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a. 三-R(OkXSp=S,±a#(6.2.6-2)式中:Sp-高层建筑物纠倾设计抬升量(面):S,高层建筑物纠倾直接施工到位的抬升量(mm);Sn-高层建筑物顶部水平偏移值(廊);Sg-高层建筑物纠倾项部水平变位设计控制值(mm);b纠倾方向高层建筑物宽度(mm);a纠顷设计预留沉降值(nun)o(八)纠倾前图1倾斜建筑抬升法纠倾抬升量计算示意图6.2.7纠倾加固施工过程中原结构的防倾覆计算:G1.NFh#(6.2.7)式中:J截断面以上上部结构总效应值(kN);永久荷载、楼面握面)可变荷载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可变荷载可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情况取其准永久值稣以一个适当的降低系数。1.-截断面以上上部结构重心与转动轴间的水平距离(m):R施工过程中截断面以上上部结构水平向荷载组合效应值(kN),可按荷载标准值或实际值进彳亍组合:纠倾过程中风荷载可按I俳一遇取值,也可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和施工时间,考虑风荷载及风荷载取值大小:h截断面以上上部结构水平向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的等效形心与转动轴间的竖向距离(m)o1-上部结构截断位置:2-截断面以上上部结构的重心;3-截断面以上上部结构水平向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的等效形心图2纠倾施工过程中原结构防倾覆计算示意图b. 2.8纠倾及防复倾加固,高层建筑物基础底面的力矩值应按下式进行计算:Mpk=(Fk+Ge+Ck)e+Mn#(6.2.8)式中:Mx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kN-m);F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原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kN);G4-原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kN);C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增加的上部结构竖向力、增加的基础自重及增加的基础上的土重之和(kN);e纠倾及防复倾加固高层建筑物的偏心距(m);Mnx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水平力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kN-m)。6.2.9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高层建筑物基础作用效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础底面压应力应按下式计算:a轴心荷载作用下:b偏心荷载作用下:rwMla卬Ft.GCMaPfcmJ(62.92)式中: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F-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原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kN):G4-原桩基承台自重和承台上的土重(kN);C4-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增加的上部结构竖向力、增加的桩基承台自重及增加的承台上的土重之和(kN);Pemax-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kPa);Pmin-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kPa);A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的基础底面面积(m/W-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基础底面的抵抗矩(In3)。2)桩基础的桩顶作用效应满足下列要求:a轴心竖向力作用下:b偏心竖向力作用应按下式计算:C水平力作用下:A式中:N-作用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kN);n桩数;N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第i根基桩或复合基桩的竖向力(kN);M2x.Mpa-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作用于承台底面绕通过桩群形心的X、y轴的力矩值(kN-m);小、x;、yi、y,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第i、j基桩或复合基桩至y、X轴的距离Gn);Hx-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作用于桩基承台底面的水平力(kN);Hw一一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纠倾及防复倾加固后作用于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水平力(kN)。1.1.2 2.10桩身强度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D钢筋混凝土桩桩身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Q<fAns+0,9fyA2#(6.2.10-1)式中:Q-压桩力设计最大值(kN);e-基桩成桩工艺系数,对于混凝土预制桩、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取0.85,对于干作业非挤土灌注桩取0.90,对于泥浆护壁和套管护壁非挤土灌注桩、部分挤土灌注桩、挤土灌注桩取0.70.8,对于软土地区挤土灌注桩取0.6;J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Pa);A遮一桩内混凝土横截面面积(m2);fy-纵向主筋抗压强度设计值(kPa);A;一纵向主筋截面面积(m2)。2)若场地土层存在负摩阻作用时,钢筋混凝土桩桩身强度应按下列公式验算:u(Zq5ill)+qokA2<Yf-Aps+0.9f,A#(6.2.10-2)式中:u桩身周长();qs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Ii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m);-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对于黏性土、粉土取2/3,饱和砂土取1/2;q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Ap桩端面积(m2)<>3)钢管桩桩身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Q<Aaf(6.2.10-3)式中:Aa一钢管桩净截面面积(幅);J钢材的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kPa)。4)若场地土层存在负摩阻作用时,钢管桩桩身强度应按下列公式验算:u(Zqsu1.)+qpkA<Aaf(6.2.10-4)6.2.11 桩身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D钢筋混凝土桩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a当桩顶以下5d范围的桩身螺旋式箍筋间距不大于100Ig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QJ94中灌注桩配筋要求相关规定时:N<Wf-Aps+0.9fyA3#(6.2.11-1)b当桩身配筋不符合上述规定时:NVWjAPSn(6211-2)式中:N-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kN)。2)钢管桩(灌注混凝土)受压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RaN0#(6.2.11-3)式中:No一钢管桩的受压承载力设计值(kN)。3)钢管桩的受压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N0=0.9Afc(l+(当W0时)(当e>o时)N0=0.9Afc(l+)式中:钢管混三上的套箍指标;一与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的套箍指标界限值,按下表取值;Ae钢管内的核心混凝土横截面面积(m2);f6-核心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kPa);A4-钢管桩钢管净截面面积(m2);f4-钢管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kPa)。表2系数Q和的取值混凝土等级C50C55C80a2.001.801.001.564)钢筋混凝土抗拔桩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NWIyA3+fpyApy#(6.2.11-5)式中:勺、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g);A2、A2y-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m2)。6.2.1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按下式估算:R=0.5(uEqsnl1+qA2)#(6.2.12)6.2.13 高层建筑物纠倾设计时应对加固前原有地基基础及加固后地基基础分别进行整体验算并对比分析,验算应包含如下内容:1)地基基础承载力验算;2)地基变形验算;3)建筑稳定性验算(针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或建造在斜坡或边坡附近的高层建筑物);4)抗浮验算:5)基础筏板开孔后影响分析。6.2.14 高层建筑物抬升纠倾施工过程中,应对抬升设备对上部结构局部受压区承载力进行计算:1)截面尺寸应按下列公式计算:F1<1.351fAm#(6.2.14-l)3俨S式中:F局部受压面上作用的局部荷载或局部压力设计值(kN);fe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Pa);e-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B2取1.0;当混凝土等级为C80时,e取0.8:其间进行线性内插法确定;1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A1-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m2):Am混凝土局部受压净面积(m2);A8一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m2)。2)局部受压计算底面积A2,可由局部受压面积与计算底面积按同心、对称的原则确定。常用情况可按图3进行取用:图3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6.2.15 采用锚杆降压桩法筏板开洞后应验算以下内容,1)开洞后筏板的配筋、裂缝、变形验算;2)开洞后墙(柱)对筏板的冲切验算;3)当采用室内桩基抬升法时,应计算抬升工况下,开洞对筏板的影响。6.3抬升纠倾设计6.3.1截柱(«)抬升纠倾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D应对建筑物基础的强度和刚度进行验算,当不满足截断、恢复后和抬升要求时,应对基础进行加固补强。2)当基础上部竖向结构荷载实测值与原设计计算值不符时,应有相应的设计方案使其恢复至原设计值。3)建筑物上部构件截断应分批次进行,相邻构件不宜同时截断。4)应复核计算截断构件对整体结构的影响。5)明确结构抬升后,截断部位的加固恢复要求。6)应进行施工期间高层建筑物地震荷载及风荷载作用下稳定性的验算;7)建筑物上部结构截断点不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详见图4所示。1-上部结构截断位置图4高层建筑物上部结构截断点位置示意图8)在高层建筑物的适当位置应进行限位措施的设计,详见图5所示。a房屋整体抬升时应在水平向设置结构限位装置,限位结构可采用钢牛腿、格构支架、悬臂桁架、斜撑支架、混凝土挡块等。b限位装置荷载设计值可根据结构横向失稳破坏的临界值确定,应根据千斤顶与支点的摩阻、最大转角、结构重量及可能位移进行取值。1-限位支座:2-受力主筋:3-箍筋:4-限位钢球:5-限位钢板:6-硬泡沫板填充;7-抬升截断面;8-剪力墙;9-楼面梁板:10-柱;11-抬升承台图5限位措施示意图9)应对截断结构构件进行恢复设计,满足承载力及抗震要求,并在采取有效的加强连接措施。10)抬升纠倾设计时应结合设计方案重点明确监测要求,监测内容应包括结构水平位移且应符合本规程第8章的相应规定。6. 3.2筏形与箱形基础(承台)的高层建筑物锚杆静压桩抬升纠倾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锚杆静压桩抬升纠倾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粉土、粉砂、细砂、黏性土、填土、湿陷性黄土、岩层等地基。2)应对高层建筑物基础的强度和刚度进行验算,当不满足压桩和抬升要求时,应对基础进行加固补强。3)应确定桩端持力层的位置,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锚杆桩数量及压桩力应按下式进行计算:S=F+G#(6.3.2-1)Q=2R4#(63.2-2)血N2$式&323)式中:S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上部结构竖向力、增加的桩基承台自重及增加的承台上的土重之和(kN);Fg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原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kN);GX桩基承台自重和承台上的土重(kN);R4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Q-压桩力(kN):n-桩数:4)抬升力值不应大于新增锚杆静压桩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5)桩位分布宜按如下原则:a在满足施工空间要求的前提下,新增锚杆静压桩尽量靠近剪力墙布置,以更好地分担剪力墙传来的荷载,并最大程度地减小新增桩对底板的附加内力作用:b新增锚杆静压桩整体对称均匀布置,使群桩的合力中心与房屋荷载重心重合,当不能重合时,可参照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161&2011第5.1.3条控制;c)建筑沉降较大处适当多布锚杆静压桩以调节沉降差;d建筑关键部位(电梯井等受力较大部位)适当多布;e应确定桩节尺寸、桩身材料和强度、桩节构造和桩节间连接方式;f应设计锚杆直径和锚固长度、反力架和千斤顶等,锚杆锚固长度应大于20倍锚杆直径,并不应小于300mm;g应确定压桩孔位置和尺寸,压桩孔孔口每边应比桩截面边长d大50mm100mm,桩顶嵌入高层建筑物基础(承台)内长度应不小于50mm:h封桩应采取持荷封桩的方式,预加封桩压力一般宜采用新增锚杆静压桩承载力特征值。设计封桩持荷转换装置,明确封桩要求,锚杆桩与基础钢筋应焊接或加钢板锚固连接,封桩混凝土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比原混凝土提高一个等级,且不应低于C30;i抬升纠倾设计时应结合设计方案重点明确监测要求,监测内容应包括各抬升点竖向位移及结构应力状态,且应符合本规程第8章的相应规定。6.3.3基础底部桩基抬升纠倾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础底部桩基抬升法适用于黏性土、粉质黏土、湿陷性黄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且地下水位较低;2)应对高层建筑物基础的强度和刚度进行验算,当不满足压桩和抬升要求时,应对基础进行补强;3)新增桩基应确定桩端持力层的位置,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压桩力应按式6.3.2-2进行计算:4)应确定桩截面尺寸和桩长、桩节构造和桩节间连接方式、千斤顶规格型号:新增桩基的长径比不宜大于100:5)桩位宜布置在纵横墙基础交接处、承重墙基础的中间、独立基础的中心或四角等部位,不宜布置在门窗洞口等薄弱部位;6)根据桩的位置确定工作坑的T面尺寸、深度和坡度,明确开挖顺序并应计算工作坑边坡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