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ECS G_K51-10-2023 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标准.docx
T/CECSG:K51-10-2023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StandardofChinaAssociationforEngineeringConstructionStandardization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标准ConstructionStandardsofHighwayRotaryDrillingCast-in-placePile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IssuedbyChinaAssociationforEngineeringConstructionStandardization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标准ConstructionStandardsofHighwayRotaryDrillingCast-in-placePileT/CECSG:K51-102023主编单位: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建工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发布机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实施日期:2023年08月01日人氏兴通=版制«1修中限公司北京标准类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标准标准名称:公路飒蹄孔灌注班施工标准标准编号:T/CECSG:K51-10-2023主编单位: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建工交通建设有限公司费任婚h李沛费任校对,孙国靖卢弦责任印制I张凯出版发行: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地X(100ou)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外馆斜街3号网址http:/ww.ccpcl,销售电话:(OlO)59757973总经销: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部经销:各地新华竹店印刷:北京市密东印刷有限公司开本:880X12301/16印张:25字数:47千版次,2023年9月第1版印次:2023年9月第1次印刷统一书号:151144535定价:40.00元(有印刷、装订质量问题的图书,由本公司负责调换)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第1505号关于发布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标准的公告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QW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出讪的通知健标字2W)14号)的要求,由浙江省建i姣通基础建雌团有限公司、湖南建工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的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标准经协会公路分会组织审查,珊比准发布,编号为T/CECSGK51-1O-2023,自2023年8月1日起施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二。二三年三月十六日前言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卬发2020年第一批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2014号)的要求,由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建工交通建设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承担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的制定工作。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施工标准,以完善和提升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为核心,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制工作。本标准分为9章和5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施工准备、5施工、6清孔、7混凝土灌注、8质量检验、9环境保护,附录A旋挖钻机设备选型、附录B旋挖钻机常用钻具和钻进参数、附录C旋挖钻机中钻杆相关类型及要求、附录D钻具在孔内升降速度控制指标、附录E混凝土浇注前沉渣厚度检测方法。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基于通用的工程建设理论及原则编制,适用于本标准提出的应用条件。对于某些特定专项应用条件,使用本标准相关条文时,应对适用性及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分会归口管理,由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建工交通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函告本标准日常管理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分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8号;邮编:100o88;电话:OlO-62079839;传真:010-62079983;电子邮箱:shc),或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20号;邮编:310012;电话:0571-88238975;传真:0571-88390189;电子邮箱:)o主编单位:浙江省建投交通基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建工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浙江交工宏途交通建设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杭州市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蒋冲宋虎王亚美参加人员:侯佳林沈涛章贝贝李少波段卫党彭涛张晓曦曾铃邓泽城刘旭政张永杰王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交工金筑交通建设公司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东交通大学四川省铁路建设有限公司中冶成都勘察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编:严伟飞杨涛主要参编人员:王达傅建红尹平保任威汪坚陈俭张海伟谭鹏欧阳垂礼彭军安胡富贵翁明祥邓亚军郭智刚郑晖徐志强袁野胡涛主审:田克平参与审查人员:张永健王加斌谢寅涛丁少凌李明裴宾嘉唐翔徐宏目次目次I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施工准备54.1 一般规定54.2 技术准备54.3 场地准备64.4 设备准备84.5 材料准备84.6 人员配备95施工105.1 一般规定105.2 护筒105.3 泥浆115.4 钻孔施工135.5 干作业旋挖钻孔165.6 湿作业旋挖钻孔165.7 全护筒护壁旋挖钻孔176清孔196.1 一般规定196.2 千作业清孔196.3 湿作业清孔206.4 特殊情况下清孔207混凝土灌注217.1 一般规定217.2 干作业成孔混凝土灌注217.3 湿作业成孔混凝土灌注227.4 全护筒护壁成孔混凝土灌注2218质量检验239环境保护24附录A旋挖钻机设备选型25附录B旋挖钻机常用钻具和钻进参数27附录C旋挖钻机中钻杆相关类型及要求28附录D钻具在孔内升降速度控制指标29附录E混凝土浇注前沉渣厚度检测方法30本标准用词用语说明31总则1总则(1.0.1为提高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水平,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工程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1.0.3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应遵循因地制宜、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原则。1.0.4公路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旋挖钻机rotarydrillingrig利用钻杆传递扭矩并带动钻具钻进、逐次取土、反复循环作业成孔的一种专用设备。2.0.2干作业旋挖钻孔dryrotarydrilling无须泥浆护壁而直接采用旋挖钻具成孔的一种工法。2.0.3湿作业旋挖钻孔wetrotarydrilling采用泥浆护壁、旋挖钻具成孔的一种工法。2.0.4全护筒护壁旋挖钻孔retainingcasingpipesrotarydriling使用钢护筒全程跟进护壁,采用旋挖钻具成孔的一种工法。2.0.5泥浆处理剂stabilizingfluidadmixture调整并改善泥浆性能的化学添加剂2.0.6螺旋钻头spiralbit一种外形呈螺旋状的旋挖钻头。2.0.7旋挖钻斗rotarybit由下端开口的筒体及装配在筒体下端的斗门组成,具有旋转钻进成孔功能的钻具。2.0.8筒式钻头hosebit筒状并具有切削功能的钻头。2.0.9摩阻式钻杆frictiondrillingrode一种利用内、外节间的摩擦来传递钻进压力的钻杆。2.0.10机锁式钻杆lockdrillingrode一种利用机锁点和机锁键之间的咬合传递钻进压力的钻杆。术语2.0.11正循环清孔directionalcirculationpileholecleaning由泥浆泵将优质泥浆通过导管送至孔底,逐步替换孔内原有浆液的清孔方法。2.0.12反循环清孔reversecirculationpileholecleaning由泥浆泵将孔底泥浆通过导管送至孔外,逐步替换孔内原有浆液的清孔方法。3基本规定3.0.1旋挖钻孔可用于填土、淤泥质土、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等地层,以及抗压强度小于50MPa的岩层。3.0.2旋挖钻孔施工宜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及现场条件,采用干作业旋挖钻孔或湿作业旋挖钻孔;对易坍孔地层或其他特殊地层,宜采用全护筒护壁旋挖钻孔。3.0.3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振动、扬尘、废水、泥浆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0.4施工现场应设置醒目的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3.0.5施工机具设备应由专人负责管理。3.0.6遇特殊天气时,施工现场应停止作业,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安全事故。4施工准备4.1 一般规定4.1.1 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应做好技术、场地、设备、材料及人员准备工作。4.1.2 挖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应结合工程类型、场地类别、施工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施工工艺,并编制施工方窠。4.1.3 施工场地平整度、承载力等应满足要求,并按施工方案布置施工场地。4.1.4 宜根据施工工艺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和工具,并应满足施工需要。4.1.5 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其质量和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4.1.6 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应根据项目规模、工期和钻机数量等进行人员配置。4.2 技术准备4.2.1 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资料:1桩基工程施工图及会审记录、现场桩位控制点平面图等设计资料。2场地与环境条件有关资料。条文说明场地与环境条件有关资料一般包括:场地的水文气象资料、场地架空输电导线、地下管线、旧基础、文物等埋藏物及保护要求资料;场地排水条件、场地施工用水、用电条件资料;周围环境对振动、噪声等的适应能力资料等;场地现状,包括建(构)筑物、道路、供水、高压架空线、管线及消防设施的分布等;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及季节降雨情况;泥浆排放、弃土条件;邻近建筑的基础形式、埋置深度、使用现状,以及防振、防噪声的要求。4.2.2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宜包括下列主要内容:51工程概况:工程类型、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持力层岩土性质、桩的规格和数量、工程质量要求及工期要求等。2施工总体部署:施工平面布置图、施工顺序图、进度计划、施工设备的选择、劳动力组织计划及材料供应计划等。3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钻孔工艺、钢筋骨架制作与安装工艺、混凝土灌注工艺等。4施工管理: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成本控制、质量与安全保证措施、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资源管理措施等。5应急预案:应急组织体系、救援措施、交通工具、联系方式等。4.3 场地准备4.3.1 钻孔场地的平面尺寸,应根据桩位施工图、旋挖钻机底座平面尺寸、移位要求及其他机具设施的布置要求等情况合理确定。4.3.2 施工场地应坚实平整,旋挖钻机行走和施工范围内不得有明暗坑,不得有软湿土基,场地的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备要求。当场地不平或承载力不足时,可采取换填平整、铺设路基板、硬化地面等措施,并做好防排水,确保场地满足施工要求。条文说明关于场地的平整度,旋挖钻机(GB/T216822019)中规定,工作状态时,场地的倾斜度应小于或等于2。,才能保证场地作业的平稳进行。4.3.3 在边坡上进行桩基施工时,应清除坡面上的危石和浮土;坡面有裂缝或可能坍塌时,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并应与边坡边缘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4.3.4 3.4施工现场不应有妨碍施工的障碍物;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满足安全要求的措施。4.3.5 施工现场应设置警戒区域,悬挂安全警示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场地架空输电线路、地下管线,以及其他危险性较大部位,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4.3.6 施工前应充分了解进场线路及施工现场周边临近建(构)筑物状况,掌握水、电、天然气、消防及地下设施等资料,明确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管线、建筑等具体位置,必要时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4.3.7 3.7施工前应查明地下水和易发生塌陷的地层,对可能发生的孔内事故应事先做好预案。条文说明土质松散、地下水发育且水位埋深浅的场地进行旋挖钻孔施工时易发生孔壁坍塌等事故,施工前需认真研究场地地下水和易发生坍塌的地层发育分布情况,并制订相应的防治预案。通过采取适当深埋套筒、提高泥浆相对密度和黏度、控制钻头升降速度等措施防止发生孔壁坍塌、卡钻、埋钻等孔内事故。4.3.8 施工场地为涉水场地时,应根据实际条件采取下列措施:1施工场地为浅水时,宜采用填土筑岛的方案,并宜采用水稳定性好、容易压实的土石材料填筑。2施工场地为深水时,可搭设水上施工平台,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平台应进行专项施工设计,施工平台的平面面积应满足钻孔成桩作业的需要,并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QTGfr3650)的规定。2)施工平台应满足支承旋挖钻机、套筒加压、钻孔操作、钢筋骨架吊装及混凝土灌注等可能产生的全部荷载的能力,并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3)施工平台顶面高程应高于工作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1.5m以上,在受波浪影响的水域,尚应考虑浪高的影响。4.3.9 3.9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应将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位置,测量误差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3650)的规定,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复测。4.3.10 3.10应对场内行车路线进行规划,行进道路与钻孔位置间的距离不宜小于6m,且不得影响孔壁稳定。4.3.11 3.11对于易坍孔或成孔较困难的场地,应设置泥浆循环系统。泥浆循环系统宜包括泥浆池、沉淀池、贮浆池、搅拌池和循环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总体布置方式、尺寸应根据场地条件、废泥浆及钻渣处理方式确定。2泥浆池的容积不宜小于单根桩孔容积的1.52.0倍。3宜根据桩径、孔深及场地大小,设置23个沉淀池,轮换使用,每个沉淀池的容积宜为620m3。4循环槽规格不宜小于0.3mX0.25m(宽X高),循环槽坡度宜为1/1001/150。4.3.12 各桩位周围1.5m和承台的沟槽边应设置防滑措施和安全标识。夜间作业时,,应有足够的照明,工作面周边的环境应有稳固、牢靠的防护。条文说明规定各桩位周围1.5m和承台的沟槽边要有防滑措施和安全标识,是为避免施工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滑入沟槽发生安全事故。夜间操作时,由于光线弱、能见度差、视野受限、操作人员反应变慢,因此,工作面周边的环境需有稳固、牢靠的防护。4.4 设备准备4.4.1 宜根据桩径、桩长、场地条件及地层情况等选择旋挖钻机的钻具及配套设备。钻具及钻进参数可按本标准附录A、附录B和附录C选用。条文说明桩径、桩长、场地条件和地层情况等是影响旋挖钻机钻具及配套设备选用的主要因素。在旋挖钻机施工前,需先对桩型、桩长、桩径及桩数等进行充分了解,在多款机型均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选择输出扭矩低的机型。4.4.2 应根据工程采用的护壁方式、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安装要求、混凝土灌注要求、施工质量控制要求等配备相应的施工设备和工具。条文说明用于质量检验的仪表、器具主要有全站仪、水准仪、钢卷尺、测绳、测锤等。4.4.3施工现场应配备泥浆搅拌设备和泥浆测试仪器。泥浆测试仪器应包括黏度计、比重秤、含砂率计、量筒等。条文说明泥浆制备一般需要配备搅拌机、泥浆泵等设备。泥浆的运输需采用密闭容器运至指定地点进行处理,不能乱排乱放,对环境和水体造成污染。1.1.4 其他配套设备应根据施工要求进行配备。所有进场设备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其性能指标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计量设备应在检定有效期内。1.1.5 应根据需用计划,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组织施工机械、设备和工具进场;应按规定地点和方式安装、存放,并进行相应的保养和试运转。4.5 材料准备4.5.1 钢材、混凝土、混凝土外加剂等原材料的质量、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进场时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经分批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4.5.2 应根据桩基工程量的大小,准备充足的钻具、泥浆制备原材料等耗材。条文说明旋挖钻机钻进过程中,钻齿的磨损和损耗较大,所以需要根据地质情况配备足够的钻齿。施工中还需要及时检查钻齿的磨损和缺失情况,及时补缺和加焊。4.5.3 5.3原材料及制品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应采取防止油污、雨淋等措施。存放场地应平整、坚实4.6 人员配备4.6.1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合理配备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并应建立健全的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和质量责任制度等。4.6.2施工管理人员应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资格证;作业人员应持有满足相关岗位要求的上岗证书。4.6.3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作业人员应熟悉施工方案、旋挖钻机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4.6.4施工前应对作业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和三级安全技术交底工作。5施工5.1 一般规定5.1.1 对地质情况较复杂、差异性较大的场地,应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试钻孔。试钻孔数量应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场地、地层特点确定,且不得少于2个。条文说明试钻孔是为了验证施工方案中旋挖钻机和钻孔方法的可行性,明确钻孔过程中的主要施工参数,以及当遇到地下水丰富、坍孔、缩径等异常情况时的应对方法,同时复核地质勘察报告与现场地质情况是否一致。5.1.2 钻孔工艺应根据工程特点、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和试钻孔情况合理选用。5.1.3 钻机就位时,钻杆应保持垂直稳固、位置准确,施工中应随时检查调校。5.1.4 钻孔应按试钻孔确定的施工参数钻进,并根据地层条件控制钻进参数。5.1.5 钻孔过程中应检查钻齿的磨损和缺失情况,不能保证成孔质量时应及时更换。5.1.6 钻孔过程中,应及时清理孔口弃渣、做好施工记录,遇地下水、坍孔、缩径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处理。5.2 护篇5.2.1 旋挖钻孔灌注桩使用的护筒宜为钢制护筒。护筒内径应大于桩径至少200mm,且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5.2.2 护筒顶端宜高出孔口地面0.3m或水面1.02.Om,且应高出桩顶设计高程1.Omo在有潮汐影响的水域,护筒顶端应高出施工期最高潮水位1.52.Om,并应在施工期间采取稳定孔内水头的措施;当钻孔内有承压水时,护筒顶端应高出稳定后的承压水位不小于2.Om05.2.3护筒的埋置深度在旱地或筑岛处宜为2.O4.Om,在水中或特殊情况下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桩位的水文、地质情况经计算确定。对有冲刷影响的河床,护筒宜沉入施工期局部冲刷线以下1.01.5m,且宜采取防止河床在施工期过度冲刷的防护措施;对于易坍孔的地层,护筒宜穿过该地层。5.2.4埋设护筒时,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11un,护筒倾斜度不得大于l%o护筒就位后,应在四周对称、均匀地回填黏土,并分层夯实。夯填时应防止护筒偏斜移位。5.2.5用旋挖钻机埋设护筒时,应先采用稍大直径的钻头钻至预定位置,提出钻头后,再用钻斗将护筒压到预定深度。1.1.1 2.6采用机械加压或振动下沉埋设护筒时,应先对护筒进行定位和导正,然后加压或振动施压至预定深度。5.2.7 在水上施工平台沉放护筒时,护筒的埋设深度应考虑水流、潮汐冲刷的影响,就位后的护筒应采用吊挂或焊接等方式与施工平台连接牢固。5.2.8 钻孔施工过程中应实时监测护筒位置、垂直度和高程是否满足要求。5.3泥浆531应依据施工地层、造浆原材料、水质等条件合理制备泥浆。1.1.1 3.2泥浆的配比关系宜为水:膨润土:纤维素:碱二100O:(5080):(4):(25)。5.3.3各种地层泥浆制备及常用泥浆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3.3的规定。表5.3.3泥浆制备及常用泥浆性能指标地层泥浆制备膨润土含量a(%)泥浆性能指标黏度H(三)相对密度失水量(m1.30min)含砂率(%)粉质黏土、黏土层膨润土+分散剂218221.02"l.10<20<4杂填土、淤泥质土、砂土层膨润土+分散剂+增黏剂+增重剂N825351.15-1.25<25<6续上表地层泥浆制备膨润土含量a(%)泥浆性能指标黏度n(三)相对密度失水量(m1.30min)含砂率(%)卵、砾石层膨润土+分散剂+增黏剂1025301.15-1.20<25<6漏失地层膨润土+分散剂+增黏剂+堵漏剂10>351.10-1.20<25<6注:黏度是以定规格的漏斗、流出定体积的泥浆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大小的,是种相对黏度,通常采用马氏漏斗来测试黏度。5.3.4 泥浆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泥浆宜采用膨润土制备。当用黏土代替膨润土时,含砂率不应大于2%,造浆率不应小于5.0r113t,塑性指数不应小于25.0。2采用黏土制备时,黏土宜先浸泡12h以上。3泥浆用水宜为中性,钙离子浓度应小于100XI(T6mmol1.05.3.5 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可有选择地在泥浆中加入适量的分散剂、增黏剂、增重剂和堵漏剂等处理剂。5.3.6常用泥浆处理剂类型可按表5.3.6选择。薪3.6常用泥浆处理3处理剂类型处理剂名称主要作用分散剂碳酸钠、氢氧化钠等分散、调节PH值增黏剂竣甲基纤维素、竣甲基纤维素钠盐、复合离子型聚丙烯酸盐等降滤失、增黏堵漏剂棉花籽壳粉、蛭石粉、核桃皮粉、珍珠岩粉、锯末、稻壳碎末、水泥等用于地层堵漏增重剂重晶石粉、石灰石粉、氧化铁粉等增加泥浆相对密度5.3.7钻孔过程中,稳定地层中的泥浆液面位置不应低于孔口1.Om,且应高出地下水位1.5m以上;不稳定地层的泥浆液面位置不应低于孔口0.3m,且应高出地下水位1.5m以上。条文说明钻孔后,地层压力失去平衡,容易造成孔壁失稳,产生坍孔、缩径等,泥浆能暂时维持12地层压力平衡。施工时,可以根据地层稳定情况控制泥浆液面位置。通常来说,对于稳定地层,泥浆液面位置高出孔口是最低要求;而对于不稳定地层,泥浆液面位置要适当提高才能做到压力平衡。根据地层条件、经验、旋挖钻斗的高度,对于不采用护筒的稳定地层(粉质黏土、黏土、碎石类土、强风化岩、软质岩),泥浆液面位置不低于孔口1.Om,这是因为稳定地层的自稳高度一般大于1.om。采用护筒时,泥浆液面位置可以到护筒的埋设深度,但要高出地下水位1.5m以上,这是经验数值。当地下水位高于泥浆液面时,地层中的水会进入孔内破坏土压平衡,从而造成孔壁坍塌或缩径。对于不稳定地层(淤泥质土,砂层,卵、砾石层,漏失地层),孔壁容易坍塌失稳,为维持地层压力平衡,孔口需埋设护筒,泥浆液面位置不低于孔口0.3m,且高出地下水位1.5m以上,这是经验数值。充分考虑不稳定地层的特点,为维持压力平衡,可以采用增重剂处理泥浆,以提高泥浆的相对密度。5.3.8 旋挖钻机停机、待机时,泥浆液面位置不应低于孔口,且应保持稳定。5.3.9 对存在漏浆的地层进行施工时,应采取堵漏技术措施,并控制泥浆液面高度,维持孔壁稳定。5.3.10 对泥浆的使用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泥浆的搅拌、性能测定、净化等应有专人负责。2应防止雨水和地面水掺入泥浆中;当地层情况或护壁效果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泥浆性能。3泥浆应循环利用,循环利用的泥浆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加入处理剂进行处理,且应满足本标准第5.3.3条的规定。条文说明钻进过程中由孔底返上的泥浆携带大量的钻渣,导致其比重增大、黏度上升和含砂量增加,同时增大泥浆的流动阻力,降低了钻进效率。循环利用时,需及时进行除砂和净化工作,以维持泥浆的性能。具体可以采用泥浆筛、旋流分离器、除泥器、离心分离机等装置除砂,采用絮凝剂净化泥浆。也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加入适量的分散剂、增黏剂、增重剂和堵漏剂等对泥浆进行处理,以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5.4钻孔施工5.4.1 钻孔施工工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干作业旋挖钻孔宜用于成孔时孔壁稳定且无渗水的地层。2湿作业旋挖钻孔宜用于成孔时孔壁易坍孔或缩径的地层。3全护筒护壁旋挖钻孔宜用于地下水位较高、有承压性的、难以成孔的地层。条文说明不同的旋挖钻孔方法适应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适宜的旋挖钻孔方法除能提高钻进功效外,也能保障孔壁稳定,防止地面塌陷。对于钻孔时孔壁稳定且无渗水的地层,可以采用干作业旋挖钻孔;对于钻孔时孔壁稳定但有渗水的场地,可以采用清水旋挖钻孔。对于钻孔时孔壁不稳定的地层,如填土,粉土,砂土,松散砾、卵石层等,可以采用湿作业旋挖钻孔。对于饱和软黏土、岩溶及采空区等易坍孔地层或水中钻孔,可以选用全护筒护壁旋挖钻孔。除考虑水文、地质因素外,还要注意分析不同钻孔方法对周边环境的影响。5.4.2 钻孔应间隔交错进行施工,相邻桩孔的施工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作业在6h内,施工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全护筒护壁钻孔时,打拔钢护筒的施工距离不得小于6d(d取两桩中大桩径值)。2)采用干作业或湿作业钻孔时,施工距离不得小于4d(d取两桩中大桩径值)。2当相邻桩孔的间距不满足以上距离时,相邻桩作业应在前一根桩的混凝土浇筑完成6h后进行。5.4.3当桩位邻近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对地基变形敏感时,应根据其位置、类型、材料特性、使用状况等采取下列控制地基变形的措施:1应采取间隔交错的施工顺序,加大施工距离。2已灌注混凝土的桩,应待混凝土终凝,且其强度达到5.0MPa后,再进行相邻桩的钻孔施工。3对于松散或稍密的砂土、稍密的粉土、软土等易坍塌或流动性较强的软弱地层,宜采取改善泥浆性能的措施,防止坍孔。条文说明3改善泥浆性能通常有下列措施:(1)增加泥浆中黏土含量,(2)加入新的未经处理的泥浆。(3)加入无机结合料,如石灰乳、水泥浆、食盐、氯化钙、石膏等。5.4.4 钻孔过程中出现流沙、涌泥、坍孔、缩径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钻进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5.4.5 钻孔过程中遇到不明障碍物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查明情况。经确认对周边既有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无影响后,方可继续施工。5.4.6 岩溶地区旋挖钻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前应探明溶洞分布情况,包括溶洞尺寸、顶板厚度、溶腔内填充物成分及性质等,了解溶洞是否存在连通,施工影响范围内是否存在地下暗河等。2针对岩溶地区钻进可能遇到的不同情况,应编制相应的施工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应急准备。3应选择压力、扭矩、提升力合适的旋挖钻机。4对于溶腔超过5.Om,呈串珠状、连通状或难以充填的溶洞,可采用全护筒跟进的施工工艺。条文说明(1)设备进场前,需查明场地内及场地周边管线分布、邻近建筑物的结构及基础形式;验算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承受旋挖钻机工作荷载要求;查明溶洞埋深及尺寸,对于埋深较浅、溶腔较大且溶洞顶板较薄的桩孔区域,可以采取铺设钢垫板或路基板等措施,以保证旋挖钻机行走过程或钻进过程中的稳定性。(2)小体积溶腔溶洞,可以采用填埋压实方法进行处理;大体积溶腔溶洞,可以采用钢护筒、混凝土护筒、钢筋骨架包铁皮等方法进行处理;相互连通的溶洞,且溶洞中的水处于流动状态的,相连溶洞区域内桩孔可以同时施工,并根据溶腔体积大小采取填埋压实或钢护筒隔水或混凝土护筒隔水或结合注浆方式进行处理。(3)对于溶腔超过5m,呈串珠状、连通状或难以充填的溶洞,建议采用全护筒跟进施工工艺,在保证设计桩径的情况下采取分级钻进,分级钻进要根据地质勘察资料确定分级次数及各级孔径,做到在保证质量、进度的情况下经济合理。(4)在地质情况较差和回填土较厚的场地施工时,经常遇到地下水丰富、坍孔、缩径等情况,因此需在施工前制订相应的处理方案。如采取调整泥浆、灌注低强度等级砂浆或混凝土,待终凝后再次钻进;回填黏性土,钻具进行反向旋转,以起到修复护壁作用;采用全护筒护壁等措施。当施工遇到较复杂情况时,要及时通知地质勘察、设计等单位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理,并对处理情况做好施工记录。5.4.7 其他特殊地区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膨胀土地区钻孔完成后应及时灌注混凝土,防止膨胀土遇水软化影响桩的承载性能。2在砂性土或粉性土层较厚的地区,钻孔施工应采取防止地层液化、缩径、坍孔的有效措施;在软土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缩径和坍孔。1.1.1 4.8钻渣堆放点距桩孔口最小距离应大于6.0m,钻渣堆高不得大于1.2m,并及时清除外运。1.1.9 钻孔施工应连续作业,不得无故停钻。成孔后应及时清孔,满足要求后,应立即15灌注混凝土。1.1.10 施工完毕的桩孔必须加盖安全网盖,泥浆池的四周应设防护栏杆和安全标识。条文说明施工完毕的桩孔,若因故不能及时灌注或封闭时,需要加盖安全网盖,以防人员掉入桩孔内。泥浆池四周需采取设防护栏杆、挂警示带、设安全警戒标志等措施,以免发生事故。5.5 干作业旋挖钻孔5. 5.1干作业旋挖钻孔可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赋水性差的素填土、黏性土、粉土及岩层等不易坍孔的地层。6. 5.2干作业旋挖钻孔施工可按图5.5.2进行。图5.5.2干作业旋挖钻孔施工流程7. 5.3干作业旋挖钻孔可按本标准附录D控制钻具在孔内的升降速度。8. 5.4干作业旋挖钻孔应随时观察孔内情况,并随时测量已成孔的孔深变化及孔底沉渣情况,钻孔至设计高程后,应及时清除孔底沉渣。5.6 湿作业旋挖钻孔5.6.1 湿作业旋挖钻孔可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填土、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及岩层等地层。5.6.2 湿作业旋挖钻孔施工可按图5.6.2进行。图5.6.2湿作业旋挖钻孔施工流程5.6.3 湿作业旋挖钻孔过程中,作业人员应注意观察孔内泥浆液面变化,并随时向孔内补充泥浆,防止因孔内泥浆液面过低而导致坍孔。5.6.4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细砂、卵石层及流塑性淤泥层钻进时,应选用带流水孔的钻头。施工过程中应降低钻进和提升速度,调整泥浆浓度,并及时注入泥浆,保持泥浆液面高度。5.6.5 遇易缩径地层时,应加大钻头的外切削刃,在缩径部位采用上下反复空钻扫孔,并适当增加泥浆相对密度。5.7 全护筒护壁旋挖钻孔5 .7.1全护筒护壁旋挖钻孔可用于松填土、砂卵石、厚度较大的淤泥(质)等软弱地层、岩溶地层及地下水位较高、有承压水的砂层等地层。条文说明在有松散填土或存在砂卵石、较厚淤泥质土、喀斯特地层,以及地下水位较高、有承压水的砂层钻孔时,坍孔是常见的工程问题之一,采用全护筒护壁旋挖钻孔能取得良好的效果,6 .7.2护筒跟进时,其下端应穿过不稳定地层达到稳定地层顶面。5.7.3当不稳定地层埋深较大或摩阻力较大,采用振动锤不能将护筒打设至该层位,且可能无法拔出护筒时,应采用搓管机或全回转法分段跟进,并采用相同的方法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逐段拔出护筒。6清孔6.1 一般规定6.1.1 钻孔深度达到设计高程后,应对孔径和孔的倾斜度进行检验,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清孔。6.1.2 1.2清孔方式应根据设计要求、成孔方法、机具设备条件和地层情况决定。对采取湿作业钻孔的桩,清孔排渣时,应保持孔内水头稳定,防止坍孔。6.1.3 清孔后,可按本标准附录E的方法对孔底沉渣厚度进行检测,沉渣厚度应不大于设计的规定,设计未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桩径小于或等于1.5m的摩擦桩,宜不大于0.2m。2对桩径大于1.5In或桩长大于40m,以及土质较差的摩擦桩,宜不大于0.3m。3对于端承桩,宜不大于0.05m。6.1.4 对采取湿作业和全护筒护壁钻孔的桩,在安装钢筋骨架后,灌注水下混凝土之前,应再次检查孔内泥浆的性能指标和孔底沉渣厚度;若不满足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6.2 干作业清孔6.2.1 干作业清孔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采取干作业钻孔的桩,在达到设计孔深后,可采用专用捞渣斗进行清孔。捞渣斗的外径应小于钻进钻斗,捞渣斗底部可采用小角度的刮板代替钻齿。2对孔深小于20m的钻孔,可采用真空吸渣泵(车)抽吸钻渣进行清孔。6. 2.2干作业清孔清出的沉渣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四周2.Om范围内施工车辆的通行不得对孔壁稳定造成影响。6.3 湿作业清孔1. 3.1对采用湿作业钻孔的桩,可采用专用捞渣斗、正循环或反循环清孔方式清孔。6. 3.2采用专用捞渣斗清孔时,宜采用截齿钻斗或其他平底钻斗。7. 3.3正循环清孔可用于桩径小于1.2m、孔深小于50m的桩孔。8. 3.4反循环清孔可用于各种直径和孔深的桩孔。当采用气举反循环清孔时,应控制护筒内泥浆面的水头高度,保持回流入孔内的泥浆量与气举排出孔外的泥浆量平衡一致。9. 3.5清孔后桩孔内的泥浆指标和沉渣厚度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3650)的规定。10. 3.6在混凝土灌注前,泥浆指标和沉渣厚度不符合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的规定时,应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可采取换浆与喷射清孔相结合的方法,直至符合规定为止。11. 3.7清孔过程中应控制水头,防止水头降低过大而导致坍孔。沉淀池与桩孔应保持一定距离,防止距离过近导致清孔时携带的钻渣未及时沉淀又回流入孔内。6.4 特殊情况下清孔6.4.1 在卵、砾石层,砂层等地层中清孔,宜缩短清孔时间。泥浆在循环过程中难以达到优化效果或优化时间过长时,可采用泥浆除砂净化设备(浆渣分离器)或简易滤砂筒加筛网进行除砂。6.4.2 对于某些特殊地层,可采用正、反循环相结合的清孔工艺;在反循环清孔前,先开动正循环泵对沉渣进行冲刷扰动,再进行反循环清孔。7混凝土灌注7.1 一般规定7.1.1 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宜为160220mm,并应考虑气温、运输距离,以及施工时间等对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7.1.2 灌注水下混凝土应采用导管,导管接头宜采用双螺纹方扣快速接头,整套导管在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试水压力可取0.61.OMPa。7.1.3 导管应居中下放,导管连接处应安装密封橡胶圈,保证导管密封性;导管下口距孔底距离宜为0.30.4m。7.1.4 灌注混凝土施工过程应连续进行,不应停顿。7.1.5 水下混凝土的灌注时间不得超过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时间。7.1.6 每次灌注后应对导管内外进行清洗,检查导管凹凸变形,并对接头处进行养护。7.1.7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防止钢筋骨架上浮。条文说明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预防钢筋骨架上浮一般有下列措施:(1)缓慢放料,减少混凝土对钢筋骨架的冲力。(2)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延长混凝土的缓凝时间。(3)减少灌注时间,防止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