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 9442-2024 铸造用硅砂.docx
ICS91.100.15CCSJ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94422024代替GB94422010铸造用硅砂Silicasandforfoundry2024-04-25发布2024-04-25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木文件代替GB/T94422010铸造用硅砂,与GB/T94422010相比,除了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10年版的第1章);b)增加了焙烧砂、高温线(性)膨胀率、铸造用硅砂电导率、三筛集中度、堆积密度、真密度的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10年版的第3章);O更改了分级及牌号(见第4章,2010年版的第4章);d)更改了含泥量要求(见5.2,2010年版的5.2);e)更改了含水量要求(见5.4,2010年版的5.4);f)更改了酸耗值要求(见5.5,2010年版的5.5);g)更改了细粉含量要求(见5.7,2010年版的5.7);h)增加了烧减量、铸造用硅砂的高温线(性)膨胀率、堆积密度、真密度、PH值和电导率的要求(见5.8-5.13);i)增加了高温线(性)膨胀率、堆积密度、真密度、PH值和电导率试验方法(见6.46.9);j)更改了检验规则(见第7章,2010年版的第7章);k)更改了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见第8章,2010年版的第8章);1)增加了铸造用硅砂高温线(性)膨胀率的测定方法(见附录D);m)增加了铸造用硅砂堆积密度的测定方法(见附录E);n)增加了铸造用硅砂PH值的测定方法(见附录F);o)增加了铸造用硅砂电导率的测定方法(见附录G)。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木文件由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eTC54)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通辽市大林型砂有限公司、承德北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三明市毅君机械铸造有限公司、柳晶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文昌福耀硅砂有限公司、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所有限公司、福建省益强硅砂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万恒铸业有限公司、天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承德东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齐齐哈尔重型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安达科(江苏)陶瓷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鑫惠丰重工冶锻有限公司、吉林省诚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营口恒源铸造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前进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彰武县联信铸造硅砂有限公司、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轲(广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韶铸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广东华鳌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隆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宏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机床银丰铸造有限公司、阜新力达钢铁铸造有限公司、内蒙占第一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苏瑞芳、张志涛、尹绍奎、韩冰、李远才、陈宜秀、文I牖毅、曹崎、任文强、韩海涛、张显旺、陈文龙、赵伟、李志博、于海春、王海、顾纯龙、胡中潮、王颜臣、廖仲杰、黄亮、高忠玉、苏建勇、王宪康、郑小翠、赵建元、高超、童林军、胡胜利、易立群、杨俊、朱宇、邓宇辉、王强、刘晓亮、刘沙、武玉平。木文件于1998年首次发布,2010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铸造用硅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铸造用硅砂的分级及牌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铸造生产中造型、制芯用硅砂,包括水洗砂、擦洗砂、精选砂、焙烧砂等天然硅砂和人工硅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01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GB/T603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GB/T2684铸造用砂及混合料试验方法GB/T5071耐火材料真密度试验方法GB/T5611铸造术语GB/T6003.1试验筛技术要求和检验第1部分: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7143铸造用硅砂化学分析方法3术语和定义GB/T56U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铸造用硅砂SiliCasandforfoundry石英(SiOz)为主要矿物成分,粒径为0.020mm3.350mm的耐火颗粒物。注:按开采方法不同分为天然硅砂和人工硅砂;按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水洗砂、擦洗砂、精选砂、焙烧砂等。3.2焙烧砂bakedsand经高温(600C900C)焙烧的铸造用天然硅砂。3.3高温线(性)膨胀率hightemperaturelinearexpansionrate铸造用硅砂试样颗粒在100O时自由膨胀后的线性变化量与试样颗粒在室温下(25°C)原尺寸的百分比率(%)。3.4铸造用硅砂电导率electricalconductivityofsilicasandforfoundry含一定量硅砂的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注:一般来描述硅砂表面的洁净,踱(电化学由。3.5三筛集中度threescreensconcentration筛分后筛上质量最大的相邻三筛上砂粒的质量之和占总筛分质量分数。3.6堆积密度bulkdensity干燥砂颗粒在一定容器内自由堆积形成的质量与总体积的比值注:堆积密度的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Cm%3.7真密度apparentdensity干燥试样的质量与其真体积的比值。注:真密度的单位为克每立方犀米(g%n3)04分级及牌号4.1 铸造用硅砂的分级和化学成分铸造用硅砂按SiOz含量分级,各级的化学成分见表1。表1铸造用硅砂按SiO2含分级和各级的化学成分分级代号SiO2(质量分数)/%杂质化学成分(质量分数)/%Al2O3Fe2O3CaO+MgOK20÷Na2098>98<1.0<0.3<0.2<0.596296<2.5<0.5<0.3<1.593293<4.0<0.5<0.5<2.590290<6.0<0.5<0.6<4.08585<8.5<0.7<1.0<4.580280<10.0<1.5<2.0<6.04.2 铸造用硅砂三筛集中度分组铸造用硅砂三筛集中度分组(以主三筛的首筛/尾筛筛号表示)见表2。表2铸造用硅砂的粒度组成分组分组代号首筛筛号/尾筛筛号对应的筛孔尺寸mm120/40,40/200.850/0.425,0.425/0.850230/50,50/300.600/0.300,0.300/0.600340/70,70/400.425/0.212,0.212/0.425450/100,100/500.300/0.150,0.150/0.300570/140,140/700.212/0.106,0.106/0.2126100/200,200/1000.150/0.075,0.075/0.1504.3 铸造用硅砂的含泥分级铸造用硅砂的含泥量分级见表3。表3铸造用硅砂按含泥量分级分级代号含泥量(质量分数)/%0.20.200.30.300.50.500.80.80注:分级代号0.5为专指100/200或200/100的擦洗砂;分级代号0.8为水洗砂。4.4 铸造用硅砂的颗粒几何形状分级铸造用硅砂的颗粒几何形状根据角形因数分级见表4。表4铸造用硅砂颗粒几何形状按角形因数分级形状分级代号角形因数圆形O1.15椭圆形o-1.30钝角形1.45方角形-1.63尖角形>1.634.5 铸造用硅砂的平均细度偏差分级铸造用硅砂按平均细度偏差分级见表5。«5铸造用硅砂按平均细度偏差分级分级代号偏差值±2B士3C±4D士54.6 W铸造用硅砂的牌号表示如下:zx>c>qo<_(XXX千平均细度偏差分级代号平均细度值主:要粒度组成的尾筛筛号主要粒度组成的首筛筛号V氧化硅分级代号一铸造用硅砂(铸、硅、砂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高:ZGS90-50/100(54A)表示该牌号硅砂的最小二氧化硅含量为朝主要粒度组成为三筛,其首筛筛号为50,尾筛筛号为100,平均细度为54,平均细度偏差值为土2。5技术要求5.1 化学成分铸造用硅砂以SiO2含量作为其主要验收依据,杂质含量作为验收参考依据。化学成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5.2 含泥铸造用硅砂的含泥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含泥量质量分数,水洗砂不大于0.80%,擦洗砂不大于0.30%,100/200或200/100擦洗砂不大于0.50%,精选砂不大于0.20%,焙烧砂不大于0.20%。5.3 平均细度及粒度组成对任一牌号的硅砂,生产厂家应提供其平均细度及粒度分布图表,铸造用硅砂的主要粒度组成部分三筛不小于75%,四筛不小于85%,五筛不小于95%,平均细度偏差值应符合表5的规定。5.4 含水袋装烘干硅砂的含水量不大于0.30%,焙烧砂不大于0.15%。5.5 酸耗值使用化学粘结剂时,铸造用擦洗砂的酸耗值不大于5.00m1.,精选砂不大于4.00m1.,焙烧砂不大于3.50m1.o5.6 角形因数角形因数应符合表4的规定,并在产品合格证中标明。5.7 am*铸造用硅砂根据粒度组成,其细粉含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其他粒度组成的细粉含量由供需双方协议商定。表6铸造用硅砂各粒度组成的细粉含粒度细粉含量(质量分数)/%水洗砂擦洗砂、精选砂、焙烧砂人工硅砂30/500.50.10.540/701.00.11.050/100W3.0W0.41.570/1403.50.720100/20010.08.0o.o5.8铸造用硅砂的灼烧减量,水洗砂不大于0.60%,擦洗砂不大于0.50%,精选砂不大于0.30%,焙烧砂不大于0.20%o5.9 高温线(性)膨胀率铸造用硅砂的高温线(性)膨胀率由供需双方商定。5.10 堆积密度铸造用硅砂的堆积密度1.40g/cm3"1.70gcm3o5.11 真密度铸造用硅砂的真密度2.50gcm2.70g/cnA5.12 PH值铸造用硅砂的PH值6.00-8.OOo5.13 电导率铸造用硅砂的电导率小于100uScmo5.14 微限求如需方对本文件未列项目有其他的要求,如烧结点、破碎率和人工硅砂等,由供需双方商定。6试验方法6.1铸造用硅砂Si2和杂质含量的测定按GB/T7143的规定执行。6.2 铸造用硅砂含泥量、含水量、粒度组成、酸耗值和灼烧减量的测定按GB/T2684的规定执行;其中,细粉含量与粒度组成的测定方法相同,试验筛应符合GB/T6003.1的规定,试验筛筛号与对应的筛孔基本尺寸参见附录A。6.3 铸造用硅砂平均细度的计算方法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6.4铸造用硅砂角形因数的测定方法按附录C的规定执行。6.5铸造用硅砂高温线(性)膨胀率的测定方法见附录Do6.6铸造用硅砂堆积密度的测定方法见附录E06.7铸造用硅砂真密度的测定按GB/T5071的规定执行。6. 8铸造用硅砂PH值的测定方法按附录F的规定执行。6.9铸造用硅砂电导率的测定方法见附录G。7检验规则7.1铸造用硅砂每批质量大小根据供货情况确定,每批不超过701.特殊情况供需双方协商解决,每批硅砂供方应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7.2 取样铸造用硅砂各项试验取样方法按GB/T2684的规定执行。7.3 出厂检验每批次产品应经供方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产品合格证,方可出厂。SiO2含量、粒度组成、含泥量、含水量、酸耗值和灼烧减量为必检项目。7.4 复检7 .4.1供方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应重新加倍取样进行好检。如亚检结果仍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8 .4.2需方检验:根据本文件进行硅砂质量检验,如检验结果中任一项指标不符合规定时,应在同批产品中重新加倍抽样进行复检,复检结果仍不符合规定时,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或委托仲裁单位裁定,仲裁单位由双方协商选定。8膜、蹄、1存8.1包装8.1.1铸造用硅砂是否采用袋装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8.1.2干砂应使用防潮塑料编织袋包装。袋装硅砂的净质量分为50kg和集装袋100Okg、1500kg和2000kg等,或由供需双方商定。8.2包装上应标记产品名称、种类、牌号、生产日期、生产批号、储存期限、产品净重、产地、制造单位和商标等。8.3 运输8.3.1 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与危险物品、易燃物品混装。8.3.2 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雨淋。8.4 贮存不同牌号的硅砂应分别装运和存放。散状硅砂存放时应有防护措施,不应混入其他杂质。袋装硅砂应防水、防晒和防寒存放。附录A(资料性)铸造用试验筛筛号与筛孔的基本尺寸对照表铸造用试验筛筛号与筛孔的基本尺寸对照见表A.1。«A.1试验筛筛号与筛孔的基本尺寸对照表筛号61220304050筛孔尺寸mm3.3501.7000.8500.6000.4250.300筛号70100140200270底盘筛孔尺寸mm0.2120.1500.1060.0750.053附录B(规范性)铸造用畦砂平均细度的计算方法8.1 铸造用硅砂平均细度的计算方法首先计算出筛分后各筛上停留的砂粒质量占砂样总量的百分数,再乘以表B.1所列的相应的细度因数,然后将各乘积相加,用乘积总和除以各筛号停留砂粒质量分数的总和,并将所得数值根据数值修约规则取整,其结果即为平均细度,按公式(B.1)计算。表B.1筛号与对应的细度因数筛号6122030405070100140200270底盘细度因数35102030405070100PlO200300AFS-Z(Bl)式中:AFS平均细度;P。一一任一号筛上停留砂粒质量占总量的百分数:Xo细度因数;n筛号。8.2 铸造用硅砂平均细度的计算示例平均细度的计算示例见表B.2。表B.2铸造用硅砂的平均细度计算示例筛号各筛上的停留量细度因数乘积S%6无0.0030120.060.1250.6201.793.581035.8304.999.9820199.6407.0914.1830425.45012.8525.70401028.07015.5731.14501557.01003.977.9470555.81401.853.70100370.02000.791.58140221.2表B.2铸造用硅砂的平均细度计算示例(续)AFS一4663.4筛号各筛上的停留量细度因数乘积g%2700.090.1820036.0底盘0.390.78300234.0总和49.4498.884663.4砂样质量:50.0g泥分质量:0.56g砂粒质量:49.44附录C(规范性)铸造用硅砂角形因数的测定方法C.1实际比表面积的测定C.1.1测量仪器原砂比表面积测定仪。C.1.2试验方法首先称取除泥井烘干后的砂样50g±0.01g,然后将其倒入测定仪的试管中,并用小圆木棒轻轻敲打试管,宜到砂子的体积不再减少为止,记录下砂子的体积V(m1.),并测量出砂柱的高度h(cm),然后将试管固定在试座上并密封。接下来打开电源开关,按下“复位”按钮后,再按下“吸气”按钮,使液面升至Ml处,测定仪的数码管自动清零,此时按下“试验”按钮,当液面下降至M2时,数码管开始计时,液面下降至M3时计时停止,记录下数码管计时时间.一次测试结束。连续测试5次,舍去记录时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算平均时间如将以上测定的结果代入公式(Cl)中,并计算出实际比表面积S(Cm2/g)。S'-:Kf(CI)DNh式中:S实际比表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每克(Cm2g);D砂柱体积质量,D=50V,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e砂粒孔隙率,=1-D2.64;h砂柱高度,单位为厘米(Cm);K仪器常数;t测量的平均时间,单位为秒。C.2理论比表面积的测定首先计算出筛分后各筛号上停留的砂粒质量占砂样总量的百分数,再乘以表C.1所列相应的比表面积系数,比表面积系数按公式(C.2)计算,然后将各筛号的乘积相加,用总和除以各筛号停留砂粒质量分数的总和,所得结果即为砂样的理论比表面积Sr(Cm2g),见公式(C.3)。(C.2)表C.1筛号与对应的比表面积系数筛号61220304050比表面积系数一9.0017.8331.3544.3562.70筛号70100140200270底盘比表面积系数88.78125.57177.56251.13355.11622.67式中:K比表面积系数,单位为平方厘米每克(Cm通);D,相邻两筛筛孔边长平均值,单位为厘米(Cm);铸造用硅砂体积质量,取2.64g/cnV计算。S一工匕s'Vp式中:Sr理论比表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每克(Cm2g);P任一号筛上停留砂粒质量占总量的百分数;K.比表面积系数,单位为平方厘米每克(Cm2g);11筛号。C.3角形因数的计算根据求出的实际比表面积和理论比表面积,按公式(C.4)计算角形因数S:S=SwZSr(C3)(C.4)式中:S角形因数;Sw实际比表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每克(Cm2g);Sr一理论比表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每克(Cm2/g)。附录D(资料性)铸造用硅砂高温线(性)膨胀率的测定方法D.1原理砂子试样在高温下因受热而发生尺寸变化,通过仪器测量出线性方向的变化量与试样原尺寸的比值,即可得出高温膨胀率,原理示意图如图D.1所示。单位为亳米标引序号说明:1f专感器;2膨胀支架;3 基座;4 Kl羊。5 D.1原理示意图D.2WtD.2.1将膨胀支架组件插入上横梁孔中。D.2.2接通电源,打开控制箱上电源按钮,预热电炉到100O,恒温20minoD.2.3开启电脑,打开程序,进入高温膨胀检测通道。D.2.4点击试验程序左上方“打开”键。D.2.5将散状颗粒物装入基座,在操作台面上下震动三次,以保证填料紧实,用刮料板将超出基座的散状颗粒物刮平。D.2.6将装满散状颗粒物的基座,放在膨胀支架中。D.2.7按上升按钮炉膛快速上升(使试样完全置放在高温炉膛内);依次点击程序中“清零”键,”开始测试”键。D.2.8电脑开始工作,由于样块受热膨胀,曲线开始出现;如果长时间才出现曲线,此次试验为不合格。按“取消”键,重新开始做。D.2.9待测试到达设定时间时,电脑自动停止测试。D.2.10按下降按钮将炉子降低,清理支架内试样残渣。D.2.11点击“保存”键,保存试验数据。D.3结果的表述D.3.1将试样的高温线(性)膨胀率ERr按公式(D.1)计算:KkM1(Dl)1 式中:ERr试样高温线(性)膨胀率,用百分数表示(船;1.试样自由膨胀后的最大变形量,单位为毫米(mm);15试样原始尺寸,单位为亳米(mm)。D.3.2计算的结果可参考表D.1。表D.1铸造用硅砂的高温线(性)膨胀率Si2含量(质量分数高温线(性)膨胀率(100O*C)%SiO2982.6-3.195SiO2<982.32.990WSiO/952.02.785Si02<901.7-2.5附录E(资料性)铸造用硅砂堆积密度的测定方法E.1雌堆积密度是松散包装的集合体空间填充的量度。它取决于颗粒度分布、形状、表面和材料成分。E.2堆积密度的确定E.2.1MME.2.1.1堆积密度使用的装置有:a)圆柱形容器,体积为100Om1.±5m1.,其中净高度和净直径之比为1:1;b)筛子,筛孔尺寸为2.8mm,直径大于或等于300mm。E.2.1.2放置筛子时,使圆柱形容器上边缘与筛网之间的距离为100mm±3mm,见图E.1。单位为毫米*300e÷loo1O8.5图E.l用于测定堆积密度的装置示意图E.2.2程序每次将少量干燥的(50g100g)实验室样品一杯接一杯地添加到筛子中,以将下面的容器填满至边缘。在铸造材料非自由流动(例如潮湿的砂子、含黏土的砂子)的情况下,强行使其通过筛子。用直边物体扫过容器上的碎屑锥,以便不会压缩包含在测量容器中的样品。将容器中的内容物精确称重(精确至1g),测量3次取平均值得出待测样品的堆积密度。E.3结果的表述按公式(E.l)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E.1)式中:PS堆积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ms样品质量,单位为克(g)。附录F(规范性)铸造用硅砂PH值的测定方法F.1侬悬浮液的碱度或者酸度可采用其PH值来表示。由于石英的PH值处于中性范围,因此测量结果与浓度和时间有关。该流程适用于PH值在212之间的铸造用材料。为了获得可重复的结果,遵守本方法的规定。F.2试剂和材料本文件除特殊注明外,所用标准滴定溶液、制剂及制品均按GB/T601、GB/T603的规定制备,实验室用水应符合GB/T6682中三级水的规定。试验所需试剂和材料如下:a)标准缓冲溶液I,pH值4.006(25°C);b)标准缓冲溶液11,pH值6.865(25);c)标准缓冲溶液I11,PH值9.180(25);d)氯化钙(CaCl2)溶液:0.01mol/1.标准滴定溶液;e)蒸储水或者软化水:在使用前煮沸IOmin,使其不含二氧化碳。F.3仪器试验所需仪器如下:a)分析天平:精确度0.01g;b)圆底烧瓶:250m1.,带回流冷凝器和加热器;c)烧杯:150m1.,高型;d)量筒:25m1.;e)玻璃棒;0PH值测量仪;g)温度计。F.4程序F.4.1校准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预期pH值在两个标准缓冲溶液范围内的两点法进行校准PH值测量仪:a)在约PH值为7的校准点:设置定位;b)在约PH值为4或者PH值为9下的校准点:调整斜率。F.4.2试验步骤将实验室样品(干燥),称重25g至圆底烧瓶中并与25m1.的0.01mol/1.的CaCI2溶液混合。将样品在带有回流冷凝器的圆底烧瓶中煮沸10min。冷却至室温后,将烧瓶内容物转移至150m1.烧杯中并用25m1.蒸储水或者软化水冲洗。用玻璃棒简单搅拌烧杯中的内容物。随后,测量PH值和温度。确保读数的温度和PH值保持不变。等待Iomin后,再次搅拌进行平行测定。F.4.3结果的表述测量温度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PH值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附录G(资料性)铸造用硅砂电导率的测定方法G.1原理电导率是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电导率测量仪的测量原理是将两块平行的极板,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势(通常为正弦波电压),然后测量极板间流过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电导率(G)是电阻(R)的倒数,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G.2试剂和材料去离子水:电导率需要低于10uS/cmoG.3仪器试验所需仪器如下:a)电导率检测仪;b)加热搅拌器;c)圆底烧瓶:250m1.,带回流冷凝器;d)烧杯:150m1.;e)温度计。G.4gff把搅拌磁棒放入250m1.圆底烧瓶。称量50g±lg的砂,放入圆底烧瓶,倒入100m1.±10m1.去离子水,将盛有砂子和磁棒并带有回流冷凝器的圆底烧瓶放到磁性加热器上,加热回流20min±Imin,旋转速度介于240rmin300r/min之间,确保磁力搅拌棒旋转顺畅。完成后使用自来水冷却烧瓶到室温。到达室温后将溶液过滤到100m1.的烧杯中。G.5结果的表述检测电导率之前,先通过检查去离子水的电导率判断电导率仪的准确度,去离子水的电导率需要低于IoHS/cmo然后测量过滤溶液(25±2)的电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