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 29043-2023 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检测方法.docx
ICS91.060.10CCSP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90432023代替GB/T290432012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检测方法Testmethodforthermalinsulatingperformanceofcurtainwalls2023-12-28发布2024-07-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检测原理15检测装置26性能试验47检测报告7附录A(规范性)热流系数标定9附录B(规范性)透光幕墙试件安装方法11附录C(资料性)建筑幕墙保温性能分级19附录D(规范性)抗结露因子试验测点设置2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GB/T290432012建筑幕墙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与GB/T29043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一一删除了“幕墙传热系数”术语和定义(见2012年版的3.1);一增加了“建筑幕墙”术语和定义(见3.1);更改了“抗结露因子”的定义(见3.2,2012年版的3.2);更改了“传热系数检测原理”(见4.1,2012年版的5.1.1);一更改了“建筑幕墙传热系数与抗结露因子检测装置示意图”(见图1,2012年版的图1);一更改了“检测装置内相关设备配置的内容”(见5.2、5.3、5.4、5.6、5.7、5.8,2012年版的5.2.2、5.23、524、5.25、5.26);更改了“稳定状态判定方法”(见6.2.3,2012年版的5.3.1.3);更改了“幕墙传热系数计算公式”(见6.2.4,2012年版的5.3.1.4);增加了“热流系数标定"(见附录A)。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建筑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48)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森(深圳)建筑幕墙咨询有限公司、宝业集团浙江建设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建科检验有限公司、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中亿丰罗普斯金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广晟幕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丽贝亚幕墙工程有限公司、泰石节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广检建设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新疆庚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安泰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月莉、袁涛、赵士怀、曾晓武、董宏、孙立新、林波荣、孟庆林、许国东、张舸、赵勇、文U靖、裘水富、许红升、闫鑫、张群力、陈东平、范振发、黄沛增、黄同裕、段胜、陈洪根、岑培兴、徐勤、李学国、余亚超、文U加根、曾昱、曹玉龙、罗卓琳、谭定权、陈永章、王立峰、高彩凤、杜争、游晓静、陈海波、李泽奇、唐冬芬、王俊洋、王营、黄雨函、牛琰、古亚萍、徐扬、王岩、席夫建。本文件于2012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检测方法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建筑幕墙保温性能的分级、检测原理、检测装置、性能试验和检测报告。本文件适用于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132绝热材料及相关术语GB/T10294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T13475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GB/T16839.12018热电偶第1部分:电动势规范和允差GB/T31433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43272017建筑幕墙术语GB/T343362017纳米孔气凝胶复合绝热制品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GB/T4132和GB/T34327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建筑幕墙curtainwall由面板与支承结构体系组成,具有规定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适应主体结构位移能力,不分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来源:GB/T343272017,2.1,有修改3.2抗结露因子condensationresistancefactor表征透光幕墙阻抗表面结露能力的参数。注:即在稳定传热状态下,试件透光面板做试件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与冷箱空气平均温度差和热箱空气平均温度与冷箱空气平均温度差的百分比值,用CRF表示。4检测原理4.1 传热系数检测4.1.1 基于稳态传热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建筑幕墙传热系数。4.1.2 将标定热箱检测装置(以下简称“检测装置”)放置在可控温度的环境中。建筑幕墙试件安装在检测装置的热箱与冷箱之间,并对试件缝隙进行密封处理。试件两侧分别模拟建筑物冬季室内、室外的空气温度和气流速度。在稳定传热状态下测量出空气温度和热量等各项参数,通过计算得到建筑幕墙传热系数K值。4.2 抗结露因子检测4.2. 1基于稳态传热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透光幕墙抗结露因子。4.2.2将透光幕墙试件安装在可控温度环境的检测装置上,检测装置除应具备4.1规定的室内、外环境条件外,还应能够控制热箱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在试件两侧保持稳定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热侧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测量试件透光面板热侧表面温度、试件框热侧表面温度、热箱和冷箱空气温度等参数,通过计算得到透光幕墙试件的抗结露因子CRF值。5检测装置5.1检测装置组成检测装置主要由热箱、试件框、冷箱、湿度处理系统和环境空间5部分组成,见图1。标引序号说明:1湿度处理系统;2 控制室:3 热箱:4 一热箱导流板:5 热箱循环风机;6 格栅整流装置:7试件框;8吊装设备;9环境空间;10填充板;11冷箱加热设备;12制冷系统蒸发器;13环境空间空调器:14制冷冷凝巾Ufl;IF冷箱;16冷箱导流板;17冷箱风机:18纳米气凝胶毡:19微差压测试仪;20试件;21一热箱加热设备;22一滑轮。图1建筑幕墙传热系数与抗结需因子检涌装置示意图5.2热箱5.2. 1热箱应可灵活水平移动。其开口尺寸不宜小于460OmmX4700mm(宽X高),进深尺寸宜大2于或等于200Omm0热箱壁与实验室周边壁面宜留有不小于80Omm的空间,热箱底面架空高度不应小于500mm:5.2.2 热箱壁应采川均质材料制作,其热阻值不宜小于5.0m2KW,并保证接缝处的密闭性。5.2.3 热箱加热设备应采用稳压电源供电,且功率可自动调节。用功率采集仪测量加热设备输入功率,功率采集仪测量精度不应大于±0.5%FS,通过通信线将实测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中。5.2.4热箱内应设置由循环风机和导流板组成的空气循环系统。循环风机宜安装在与试件框相对侧的热箱顶面下方,其输入功率应可测量,并将检测过程中循环风机的输入功率计入热箱内的热量;循环风机风速宜可调节。5.2.5在热箱内距试件框热侧表面30Omm处设竖向导流板,其宽度不宜小于3800mm;导流板的下边缘距热箱底部不宜小于300mm。导流板宜采用可伸缩、热阻值不小于0.05m2KW的材料制作,其表面半球发射率e应大于0.85。5.2.6热箱壁内侧、外侧表面分别对应设置40个表面温度测点,并设有不少于35个可移动的表面温度测点供抗结露因子试验时布置在透光面板和试件框热侧表面。5.2.7热箱内应沿竖向设置不少于四层空气温度测点,每层不少于3个空气温度测点,且宜均匀分布。5.2.8热箱内风速传感器的设置如下:a)热箱内设置风速传感器,供循环风机系统调试阶段进行风速测量;b)风速传感器沿试件框宽度方向均匀设置3个风速测点,其风速探头位置距试件框热侧表面(150±50)mm>距热箱底面高度方向150Omm1600mm,应符合GB507362012的3.0.2中第1项的规定;c)当循环风机型号、安装位置、数量和导流板位置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风速测量。5.2.9热箱内设置温湿度计,用于记录试验结束时箱内空气相对湿度。5.2.10热箱内设置除湿系统,控制箱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保证在抗结露因子测试过程中,热箱内相对湿度不大于40%。湿度仪的测量精度为±5%FS.5.3试件框5.3.1试件框洞口尺寸不宜小于360OmmX4200mm(宽X高)。5.3.2安装试件的洞口下部平台宽度不宜小于300mm,平台应采用吸水率小且导热系数不大于0.25W(mK)的材料制作。5.3.3试件框洞口周边的面板应采用吸水率小的材料制作。5.3.4试件框的上部、左侧和右侧三部分应采用均质保温材料制作,其热阻值不应小于7.0m2KW.试件框的下部保温材料宜采用50mm厚的纳米气凝胶毡,其压缩强度应符合GB/T34336-2017中5.5.4的规定。5.3.5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分别对应设置20个表面温度测点,且宜根据试件框尺寸均匀布置。5.4婶5.4.1 冷箱开口外边缘尺寸应与试件框外边缘尺寸相同,冷箱进深以能容纳制冷、加热及气流组织设备为宜。5.4.2 冷箱壁的材料和热阻值应与热箱壁的要求相近,其热阻值不宜小于5.。疗K/W。5.4.3冷箱内设置制冷系统进行空气降温,其制冷能力应满足空气温度设定要求;冷箱加热设备调节箱内空气温度达到设定要求。箱内蒸发器下部应设置积水盘和排水孔。5.4.4冷箱内导流板应采用热阻值不小于1.om2KW的复合板制作,其宽度根据冷箱内净宽度确定。导流板面向试件侧表面总半球发射率e应大于0.85。1.1.5 冷箱内应在距试件框冷侧表面(150±50)mm处沿竖向设置不少于四层空气温度测点,且每层3个空气温度测点宜与热箱内空气温度测点相对应。1.1.6 利用导流板和风机组织空气强迫对流,沿试件表面形成自上而下的均匀气流;导流板与试件框冷侧表面距离应可调节。1.1.7 冷箱内风速传感器的设置:a)冷箱内设置风速传感器,在风机调试阶段进行风速测量;b)冷箱内应沿试件框宽度方向均匀设置3个风速测点,其位置与箱内空气温度测点位置一致;c)当风机型号、安装位置、数量和导流板位置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风速测量。5.5 环境空间5.5.1 检测装置应设置在装有空调设备的实验室内,以保证热箱壁内侧、外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小于1.0Ko5.5.2 实验室围护结构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热稳定性,墙体及屋顶应进行绝热处理,并应避免太阳光直射入室内。5.5.3 环境空间共设置不少于10个空气温度测点,测点应分布在热箱各壁面外附近空间。5.6 温度传感器5 .6.1表面温度传感器应符合GB/T16839.1-2018中表12的T型热电偶1级要求。T型热电偶感应探头应连同不少于100mm长的引线,紧贴在被测表面。粘贴材料总的半球发射率e值应与被测表面的E值相近。6 .6.2空气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应小于±0.2°C。测量空气温度的感应探头,均应进行热辐射屏蔽。5.7 J5(UffiS5 .7.1热箱内风速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不应大于±0.02m/So6 .7.2冷箱内风速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不应大于±0.3m/so5.8 微差压测试仪5.8.1 热箱与冷箱之间设置微差压测试仪。5. 8.2微差压测试仪宜具备通信功能,通过通信线与数据采集系统相连接,其测量精度不应大于+2%FSo6性能试验6.1 检测装置的标定6.1.1 检测装置宜每年进行一次热流系数的标定。6.1.2 热箱壁、试件框的热流系数Ml和M2的标定试验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6.2 传热系数试验6.21 a½辘6.2.1.2冷箱空气平均温度应稳定在(-20±0.5)的范围内。6.2.1.3热箱内风速应保证距试件框热侧表面(150±50)mm、距热箱底面1500mm1600mm范围内,平均风速不大于0.211so6.2.1.4冷箱内风速应符合GB/T13475规定的平面内平均风速满足(3.0±0.2)ms°6.22试件安装6.2.2.1试件尺寸及构造应符合产品设计或实际工程的要求,不宜附加任何多余配件或特殊组装工艺。6.2.22试件宽度不宜少于两个标准水平分格,试件高度应包括一个层高,试件组装工艺应和产品或实际工程应用相符,且能代表典型部分的性能特征。6.2.2.3 当待测试件高度超过4.3m时,可采用包含12个典型竖向分隔来代表一个完整层高。6.2.2.4 待测试件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典型的接缝和可开启部分,试件可开启部分占试件总面积的比例应与产品或实际工程相符。6.2.2.5 测试件安装时,其热侧表面应与试件框热侧表面平齐,且安装方向与产品或实际工程应用一致,立面节点索引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试件的可开启缝应采用透明胶带双面密封。6.2.2.6构件式幕墙试件安装时,其单根边部立柱和单根边部横梁应采用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0.2W(mK)且满足幕墙试件支承强度要求的木料(或其他同类材料)制作,木料的物理性能满足试验要求;采用螺钉将幕墙构件与木料进行固定,其他部位按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安装节点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6.2.2.7 单元式幕墙试件安装时,其安装节点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6.2.2.8 待测试件安装到位后,用20Omm厚的聚落乙烯泡沫塑料板(以下简称“EPS板”)将幕墙试件与箱体洞口间空隙填实。EPS板的导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037W(mK)密度不小于20kgm3,试件与试件框洞口周边之间的缝隙采用EPS条填塞,并密封。6.2.2.9 当待测试件面积小于试件框洞口面积时,宜采用与试件厚度相近、已知导热系数的EPS板填塞后密封,并在EPS板冷、热侧表面各粘贴不少于9个T型热电偶,测量两表面的平均温度差,以计算通过EPS板的传热量。&23i½S6.2.3.1 检查测试仪器是否正常。6.2.3.2 启动检测系统,设定热箱、冷箱和环境空气平均温度分别为20、-20和20。6.2.3.3 当冷箱温度达到(TC以下,进入热箱内,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查试件与填充板之间、试件安装的十字缝处是否存在热工缺陷,若存在热桥则应及时进行处理。6.2.3.4 监测各控温点温度,使热箱、冷箱和环境空气温度达到设定值。当温度达到设定值后,如果测量得到热箱和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b和t。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均不大于0.3C,热箱壁内侧、外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和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02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均不大于0.3K,且上述温度非单向变化,热箱加热设备的功率变化小于或等于6%,则表明传热已达到稳定状态。6.2.3.5 传热过程稳定后,每30min采集参数:热箱空气平均温度th,冷箱空气平均温度t,热箱壁内侧、外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AOi,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填充板热侧、冷侧表面的平均温度之差403,热箱加热设备输入功率Q和循环风机输入功率Q,共记录6次。6.2.3.6 测量结束之后,记录热箱内空气相对湿度6以及试件热侧表面是否存在结露、结霜状况。6.2.4数据处理6.2.4.1将6次采集数据进行平均作为相关参数计算值。6.2.4.2幕墙传热系数K按式计算:M.1AfWS.tf3仆KIR式中:K幕墙传热系数,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尔文W(m2K);Q热箱加热设备输入功率,单位为瓦(W);Qr一热箱循环风机输入功率,单位为瓦(W);M1通过标定试验确定的热箱壁热流系数,单位为瓦每开尔文(W/K);M2通过标定试验确定的试件框热流系数,单位为瓦每开尔文(W/K);a热箱壁内侧、外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单位为开尔文(K);0。一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单位为开尔文(K);03填充板热侧、冷侧表面的平均温度之差,单位为开尔文(K);S一一填充板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A填充板的热导,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尔文W(m2K);A试件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t一热箱空气平均温度th与冷箱空气平均温度t。之差,单位为开尔文(K)。6.2.43建筑幕墙传热系数试验结果K值取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6. 2.4.4建筑幕墙传热系数分级见附录C。6.3抗结露因子试验6.3.1试验条件6.3.1.1热箱空气平均温度稳定在(20±0.5)°C的范围内。6.3.1.2冷箱空气平均温度稳定在(-20±0.5)的范围内。6.3.1.3热箱内平均风速要求同6.2.1.31,6.3.1.4冷箱内平均风速要求同6.2.1.4。6.3.1.5热箱内空气相对湿度不应大于40%。6.3,1.6热箱侧压力与冷箱侧压力的差值在(0±10)Pa范围内。6.3.2试件安装6.3.2.1透光幕墙试件安装位置、安装方法应符合6.2.2的规定。当待测试件同时进行传热系数和抗结露因子试验时,不需要重新进行试件安装。6.3.2.2应在试件透光面板和试件框热侧表面共设置不少于32个热电偶,温度测点布置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6.3.3试验步骤6.3.3.1检查测试仪器是否正常。6.3,3.2启动湿度处理系统,保证热箱内的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40机6.3.3.3启动检测系统,设定热箱、冷箱和环境空气平均温度分别为20、-20°C和20。GB/T2904320236.3,3.4当热箱、冷箱空气温度达到(20±0.5)°C和(-20±0.5)C后,每隔30min测量各控温点温度,检查是否稳定。6.3.3.5当监测热箱和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th和to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与标准条件相比不超过±0.3°C,且热箱加热设备输入的总功率变化不超过±6%时,则表明抗结露因子检测过程达到稳定状态。6.3.3.6抗结露因子检测过程稳定后,每隔5min测量参数th,1.t1,tz,Jsz,的平均值,共记录10次。6.3.3.7测量结束之后,记录试件热侧表面及透光面板夹层结露、结霜状况。6.3.4数据处理6.3.4.1将10次测量数据进行平均作为参数计算值。6. 3.4.2试件抗结露因子CRF值应按式和式计算:CRF-三X!00u-CRF,'t-W(3)K一,.式中:CRE试件透光面板的抗结露因子;CRF;试件框的抗结露因子;t一一试件的玻璃热侧表面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o一一冷箱空气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1.热箱空气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t;试件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的加权值,单位为摄氏度()。6. 3.4.3试件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的加权值tr可通过式计算:tr=tp(l-W)+Wtr(4)式中:tn试件框热侧表面22个温度测点的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C);tu试件框热侧表面22个温度测点中温度相对较低的6个温度的平均值,单位摄氏度(C)W加权系数,它给出了1.和tr之间的比例关系,按式计算:W0,I(5)14.-(/.+10)式中:te冷箱空气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6.3.4.4透光幕墙抗结露因子CRF值取CRF,与CRF;中的较低值,保留2位有效数字。6.3.4.5透光幕墙抗结露因子CRF值分级见附录C。7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a)委托单位和生产单位;b)试件名称、编号、规格、面板、试件框、试件框面积与试件面积之比、透光面板构造、玻璃间隔条、型材规格、开启方式、保温材料类型及厚度、硅酮耐候密封胶型号、型材隔热条类型(穿条式、浇注式)及规格等与样品保温性能相关的信息;c)检测依据、检测设备、检测项目、检测类别和检测时间,以及报告日期;d)试验条件:热箱和冷箱空气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气流速度等;e)试验结果,包括下列内容:传热系数:幕墙试件传热系数K值和等级、试件热侧表面温度、结露、结霜情况;抗结露因子:透光幕墙试件的CRF值和等级、试件透光面板(或试件框)的抗结露因子CRF(或CRF)值,以及tr、t、tt、W、t的值、试件热侧玻璃表面和试件框表面的温度、结露、结霜情况;D试件图纸(包括立面图和节点图)及其他应说明的事项;g)测试人、审核人及批准人签名;h)检测单位。附录A(«范性)热流系数标定A.1标定内容通过厚度为(200±5)mm的标准板进行热流系数标定试验,得到热箱壁热流系数M1和试件框热流系数M2OA.2标准板A.2.1标准板应采用材质均匀、内部无空气层、热性能稳定,且经过不少于28d存放的保温材料制作,其尺寸应与试件框洞口尺寸相同。标准板的导热系数不应大于0.037W(mK),密度不小于20kgm3oA.2.2标准板热导A值应在与标定试验温度相近的温差条件下,采用防护热板法测定,并应符合GB/T10294中的相关规定。A.3标定条件A.3.1标定试验应在与保温性能试验相同的冷箱、热箱空气温度和风速等条件下,改变环境温度,进行两种不同工况的试验。A.3.2两次试验热箱壁内侧、外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和()'的绝对值不应小于4.5K,且O1-01应大于9.0K两次试验试件框冷侧、热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AOz、。应相同或相近。A.4标定方法A.4.1标准板安装时,热侧表面应与试件框热侧表面齐平,周边密封处理。标准板两表面应分别均匀设置至少16个表面温度传感器。A.4.2当传热过程达到稳定状态后,每隔30min测量一次有关参数,记录6次,取各测量参数的平均值,按式(A.1)和式(A.2)联立求解得出热流系数Ml和M2oQ+Q-M0-M22=SA.s(A.1)Q+Q'-M1,-M22=SA.0(A.2)式中:Q、Q'一分别为两次标定试验的热箱加热设备输入功率,单位为瓦(W);Qr、Qi分别为两次标定试验的热箱循环风机输入功率,单位为瓦(W);0】、(),分别为两次标定试验的热箱壁内侧、外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单位为开尔文(K);O2>O!分别为两次标定试验的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单位为开尔文(K);O3、O;分别为两次标定试验的标准板两表面之间平均温度之差,单位为开尔文(K);So标准板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A。标准板的热导,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尔文W(m2K)°Q、Q、ZQ、ZQ、Q为第一次标定试验测量的参数,右上角标有的参数为第二次标定试验测量的参数。A.5加权平均温度的计算热箱壁内侧、外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ao和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之差42,按式(A.3)式(A.8)进行计算:Oi=i;t-th-to(A.3)(A.4).(A.5).(A.6)-(A.7)(A.8)式中:T1.t热箱壁内侧、外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Th.c一一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加权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u、tg、ta、tn、Hs一分别为热箱五个箱壁的内侧表面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Si、S2、S3、S4、S3分别为热箱五个箱壁的内侧表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Tu.lgTat.ts分别为热箱五个箱壁的外侧表面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S6、S7、Sg、S9、Sw分别为热箱五个箱壁的外侧表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Tht.Th2Tha一一分别为试件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TcKTc2.Tcg一一分别为试件框冷侧表面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Sn>Sg、Si3垂直于热流方向划分的试件框面积(见图A.1),单位为平方米(m)SaSSia图A.1试件框面积划分示意图附录B(规范性)透光幕墙试件安装方法B.1构件式幕墙B.1.1构件式幕墙试件安装要求构件式幕墙采用木料和幕墙支承结构对试件进行安装固定,其中木料仅用于构件式幕墙单根边部立柱和单根边部横梁,其导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2W(mK),且满足构件式幕墙试件支承强度,也可采用其他同类材料替代,木料位置见图B.IoB.1.1.2使用螺钉将构件式幕蜡构件与木料固定,构件式幕墙其他构件按构件式幕墙设计要求进行安装。B.1.1.3构件式幕墙试件安装到位后,用填充板将构件式幕墙试件与试件框洞口间空隙填实并密封。B.1.2构件式幕墙试件安装节点索引构件式幕墙试件立面节点索引见图B.Kw标引序号说明:1构件式幕墙封边节点(左);2构件式幕墙横剖节点;3构件式幕墙顶部节点;4构件式幕墙封边节点(右);5构件式幕墙竖剖节点;6构件式幕墙底部节点;XI-;W一幕墙试件宽度,单位为米(m);H幕墙试件高度,单位为米(m)。注:此图所示为立面节点索引。图B.1构件式幕墙试件立面节点索引图B.1.3明框构件式幕墙标引序号说明:1填充板;2木料立柱;3中空玻璃。标引序号说明:1铝合金明框;2铝合金立柱;3中空玻璃。图B.2明框构件式幕墙封边节点(左)示意图图B.3明框构件式幕墙横剖节点示意图标引序号说明:1木料横梁:2填充板;3中空玻璃。标引序号说明:1铝合金明框;2中空玻璃:3 铝合金立柱;4 填充板。图B.4明框构件式幕墙顶部节点示意图图R.5明框构件式墓墙封边节点(右)示意图标引序号说明:1铝合金横梁:2铝合金明框;3中空玻璃。图B.6明框构件式幕墙要剖节点示意图标引序号说明:1一铝合金横梁;2中空玻璃;3一铝合金明框;4填充板。图B.7明框构件式幕墙底部节点示意图B.1.4隐框构件式幕墙具体节点构造以产品或实际工程为准。胞框构件式幕墙安装节点见图B.8图B.I3,标引序号说明:1硅酮密封胶内衬泡沫条;2自攻自钻钉;3填充板;4木料立柱;5铝合金玻璃框;6中空玻璃。标引序号说明:1硅酮密封胶内衬泡沫条;2铝合金压块;3一铝合金立柱;4螺栓:5一铝合金玻璃框;6=中空玻璃。标引序号说明:1铝合金玻璃框;2自攻自钻钉:3木料横梁;4填充板;5硅酮密封胶内衬泡沫条;6中空玻璃。标引序号说明:1中空玻璃;2一一螺栓:3一铝合金立柱;4填充板;5硅酮密封胶内衬泡沫条。图B.10隐框构件式幕墙顶部节点示意图图B.11Bt框构件式幕墙封边节点(右)示意图标引序号说明:1一铝合金玻璃框;2铝合金横梁:3 螺栓;4 一一硅酮密封胶内衬泡沫条;5中空玻璃。图B.12隐框构件式幕墙竖剖节点示意图标引序号说明:1一铝合金下横梁:2铝合金玻璃框;3中空玻璃:4螺栓:5一硅酮密封胶内衬泡沫条;&=填充板。图B.13隐框构件式幕墙底部节点示意图8. 1.5其他构件式幕墙半隐框构件式幕墙为明框构件式幕墙和隐框构件式幕墙的组合,安装节点见图B.2图B.13,具体节点构造以产品或实际工程为准。幕墙支承结构为钢材或拉索(杆)等其他构件或其他幕墙类型可参照执行。B.2单元式幕墙8.2.1 单元式幕墙试件安装要求8.2.1.1 单元式幕墙板块按设计要求进行安装。8.2.1.2 单元式幕墙试件安装就位后,用填充板将单元式幕墙试件与试件框洞口间空隙填实并密封。8.2.2 单元式幕墙试件安装节点索引单元式幕墙试件立面节点索引见图B.14o标引序号说明:1单元式幕墙封边节点(左);5单元式幕墙竖剖节点;2 单元式幕墙横剖节点;6单元式幕墙底部节点;3 单元式幕墙顶部节点;W幕墙试件宽度,单位为米(m);4单元式幕墙封边节点(右);H幕增试件高度,单位为米(m)。图B.14单元式幕墙试件立面节点索引图B.2.3明框单元式幕墙标引序号说明:1填充板:2一一铝合金立柱:3-中空玻璃:4铝合金明框。标引序号说明:1铝合金阳立柱:2铝合金阴立柱;3一中空玻璃:4铝合金明框。图B.16明框单元式幕墙横剖节点示意图标引序号说明:1铝合金上横梁;2=填充板;3=中空玻璃:4=铝合金明框。标引序号说明:Irb铝合金明框;2中空玻璃:3=铝合金立柱;4=填充板。标引序号说明:1铝合金中横梁;2中空玻璃;3铝合金明框。图B.19明框单元式幕墙竖剖节点示意图图B.20明框单元式幕墙底部节点示意图标引序号说明:Ir一填充板;2一一铝合金下横梁:3-中空玻璃;4铝合金明框。B.26,具体节点构造以产品或实际工程为准。标引序号说明:1填充板;2铝合金立柱;3中空玻璃。B.2.4隐框单元式幕墙隐框单元式幕墙安装节点示意见图B.21图标引序号说明:1铝合金阳立柱;2铝合金阴立柱;3中空玻璃。标引序号说明:1铝合金上横梁;2 填充板;3中空玻璃。标引序号说明:1中空玻璃;2铝合金立柱;3 填充板。图B.23隐框单元式幕墙顶部节点示意图图B.24隐框单元式幕墙封边节点(右)示意图标引序号说明:1一铝合金中横梁;2中空玻璃。标引序号说明:1填充板;2铝合金下横梁;3中空玻璃。图B.25隐框单元式幕墙竖剖节点示意图图B.26除框单元式幕墙底部节点示意图B.2.5其他单元式幕墙半隐框单元式幕墙为明框单元式幕墙和隐框单元式幕墙的组合,安装节点见图B.15图B.26,具体节点构造以产品或实际工程为准。幕墙支承结构为钢材等其他构件或其他幕墙类型可参照执行。附录C(资料性)建筑幕墙保温性能分级C.1传热系数分级建筑幕墙传热系数K值分为8级,见表C.1。«C.l建筑幕墙传热系数分级单位为瓦每平方米开尔文分级1级2级3级4级AB分级指标值KK25.05.0>K4.04.0>K3.03.0>K22.82.8>K2.5分级5级6级7级8级ABABAB分级指标值K2.5>K>2.22.222.02.0>K>1.81.8>K>1.51.5>K>1.21.2>K>1.0K<1.0注1:K值达到8级,需标明K值的具体数值。注2:为与GB/T31433相协调,方便设计人员使用,分级级别仍为8级。C.2抗结Il因子分级透光幕墙抗结露因子CRF值分为8级,见表C.2。表C.2光幕墙抗结露因子分级分级1级2级3级4级5级6级7级8级分级指标值CRFCRFW4040<CRF4545<CRF50<CRF55<CRF60<CRF6565<CRF75CRF>75505560附录D(规范性)抗结露因子试验测点设D.1透光幕墙抗结露因子试验中,待测试件热侧表面温度测点设置不应少于32个。其中,试件框热侧表面和透光面板热侧表面分别设置不少于22个温度测点和10个温度测点。D.2应根据试件构造的不同进行分格,以确定温度测点设置的位置.(见图D.1和图D.2)。D.3试件的固定框和开启扇框架上均应设置温度测点。温度测点设置根据边框的尺寸确定,边框转角处测点宜距上、下边框为150mmoD.4试件透光面板上温度测点设置应考虑玻璃中心及转角部位。透光面板角部测点宜距边框15mm。标引序号说明;1木料或其他同类材料;X-邮框表面雕测点;一透光面板表面温度测点。注:此醐标为温S测点设置。图D.1构件式幕墙温度测点设置示意图X×XX×XX×XX*X×文XXXXX标引序号说明:×试件框表面温度测点:透光面板表面温度测点。注:此图所示为温度测点设置。图D.2单元式幕墙测点设置示意图D.5幕墙支承结构为钢材等建筑构件或其他幕墙类型可参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