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2022.docx
目录第一章2021年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1第一节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1第二节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概况11第二章2021年海洋经济重点工作21第一节强化顶层设计21第*-11推动海洋科技创新22第.IJ兀善海洋冶理体系.,25第I)推进海洋生态建设.27第五11强化海洋防灾减灾29第六节提升海洋经济管理决策水平30第三章2021年广东地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32第一节珠三角地区32第二节粤东地区40第三节粤西地区44第四章2022年海洋经济工作计划48附录主要指标解释52第一章2021年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第一节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一、海洋经济总量与结构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据初步核算,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9941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1%(图1-1、图1-2)o20,50020,(X)O19,50019,00018,50018.(X)O17.50017,00016.50016,00018,58817,71019.941201920212020年份海洋生产总侑图1-12019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按照统计程序,本报告中涉及的海洋生产总值、海洋产业增加值数据均为自然资源部反馈数据,其增速为名义增速。由于统计口径调整以及受新冠疫情影响,上述三年数据较此前公布数据均有不同程度调整。2019年再次核实数据为18588亿元,2020年初步核实数据为17710亿元,2021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相关数据后续调整以自然资源部最终核实反馈为准。12IO201920202021年份-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例-.东海泮生产总值占地区十.产总值比例图1-220192021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例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27.5:70.0,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图13),涉海制造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5723亿元,同比增长13.3%,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8922亿元,同比增长1().2%,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5296亿元,同比增长16.1%(图14图1-5)o海洋第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图1-320I92021年全省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图1-4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构成其他A要海津产业,9亿兀,0.2%海洋电力业.46亿元-0.«%海洋化I.业,231亿元.4.0%海泮工程建筑业,的亿元,I.1%海洋个物医药业.58亿元,1.0%海洋船舶工业,52亿元,0.9%图1-52021年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2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珠三角核心区海洋经济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海洋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互补互促、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海洋科技要素流动加速,已建成一批高水平涉海创新载体和大科学装置。涉海制造业优势不断凸显,已形成广州、深圳、珠海和中山等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世界级港口群加速形成,拥有6个亿吨大港,广州、深圳国际枢纽港功能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程加快,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开通启用,“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21年12月,横琴实有澳资企业4761户;前海累计注册港2图中其他产业包括海洋矿业、海水利用业和海洋盐业。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资企业1.19万家,其中注册资本1()0()万美元以上的港企累计近30()0家,逐步建成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的示范样板和前沿阵地。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产业支撑作用更加强劲。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绿色石化、滨海旅游等产业稳步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一批高水平海洋产业集群持续打造。湛江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茂名烷煌资源综合利用、汕尾陆丰核电、揭阳大南海石化、汕头大唐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揭阳GE海上风电机组总装基地竣工投产,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一港四中心”加速构建,世界级沿海经济带优势逐渐显现。三、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1年全省涉海单位专利授权总数为33957件,同比增长26.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为20288件,同比增长31.4%;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量为11764件,同比增长24.2%;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量为1905件,同比下降1.8%。在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中,获评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项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获评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项二等奖3个。关键技术及应用实现新突破。国内首艘专业风电运维船“中国海装001”号下水。国内首款独立自主研发设计和制作的百米级超长碳波混叶片成功下线。首次实现半潜式重吊平台在国内海上风电大直径单桩基础施工的应用。国产16兆瓦全球最大海上风机获DNV(挪威船级社)颁发可行性声明。“漂浮式海上风电成套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项目完成一体化仿真初步设计。全球最大的半直驱风电机组MySEI6.0-242机型获得DNV和CGC(鉴衡)颁发的设计认证。成功破译全球首个芋螺(桶形芋螺)的全基因组序列。国内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投入使用(图1-6)。图16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图片来源:中山大学官方网站。四、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与海洋产业融合加深。全省391千米沿海航道建成电子航道图。广东船舶工业企业通过“云上操作”交付火车专用运输船“切诺基”号、2038TEU支线集装箱船。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完成定制化5G覆盖,打造行业领先的5G+IGV全自动化码头(图17)。珠海成立“5G+无人船”创新实验室。宝钢湛江钢铁建成国内行业首例独立5G工业专网。图1-7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打造全球首个5G+IGV全自动化码头图片来源: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供图。五、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服务保障地区经济平稳发展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引擎。海洋经济“引擎''作用持续发力,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4%,拉动地区经济增长2.0个百分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35.7%,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升,带动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涉海“四上企业26186家,累计从业人数97.8万人,同比增长6.2%,占全省“四上企业”总从业人数的4.0%。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累计落户外资企业超1.5万家,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82.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强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保障。海水产品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全省海水产品供应充足,海水产品产量达455万吨,位居全国前列。精准有力保障重大项目用海需求,2021年省级批准用海2400公顷,共批复新建汕头至汕尾铁路、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巴斯夫智能化仓储物流项目等14宗项目用海。加大海砂资源供给力度,完成4宗海砂项目挂牌出让,海砂资源储量合计4165万立方米,保障了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的用砂需求。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海洋天然气产量13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海洋原油产量1744.7万吨,同比增长8.2%;新增投产海上风电项目17个,并网容量549万千瓦,新增海上风电接入总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核能发电量12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o三角岛等海水淡化厂陆续建成投产,为海岛水资,“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二)助力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构建陆海联动的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21年,广东积极推进深中通道、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广澳港疏港铁路等一系列跨海通道、港口航道、疏港铁路等重点海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城际快速交通网络,综合交通网络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畅通内联外接的海铁联运大通道。截至2021年,全省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62条,航线网络覆盖世界主要贸易港口。缔结友好港口90对,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结对49对。广州港开通“湘粤非”国际海铁联运通道、中欧班列等通道,通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o深圳港全年国际班轮航线达到302条。内外高效联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构建,为广东增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提供有力支撑。深化合作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2021年,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超2万亿元,同比增长16.3%,位居全国前列。广东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家进出口总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同期全省外贸总额的28.2%。2021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额3968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进口1994.4亿元,同比增长2.1%;出口1973.6亿元,同比增长45.1%。成功举办2021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首届广东国际海洋装备博览会。(三)筑牢蓝色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海洋生态安全保护格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印发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红树林整体保护等6项举措。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1年全省新营造红树林面积214公顷。统筹推进海岸线保护与利用、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海洋防灾减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美丽海湾建设等规划和行动。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2075千米,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9.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0.2%,创国家实施考核以来最好水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海上风电是能源转型的主力军,是广东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截至2021年,全省累计建成投产海上风电项目装机约651万千瓦,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75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30万吨。以红树林为主的“蓝碳”生态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图1-8),“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完成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是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图18湛江高桥镇红树林图片来源:郭文聪供图。第二节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概况一、保障能源、食品和水资源安全的海洋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2021年,全省海洋电力业增加值46亿元,同比增长81.5%。海上风电项目新增投资超70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67.8%。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21个海上风电项目实现机组接入并网,累计并网总容量651万千瓦,同比增长545%。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机成功并网发电。“大万山岛兆瓦级波浪能试验场”获用海审批。亚洲在运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国家电投湛江徐闻6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图1-9)。图19国家电投湛江徐闻6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图片来源:国家电投集团徐闻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供图。海洋油气业。2021年,全省海洋油气业增加值657亿元,同比增长43.1%。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1744.7万吨和13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2%和0.7%。国内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一一流花16-2油田群全面建成投产。陆丰油田群区域开发项目成功投产,标志着南海首次实现30()0米以上深层油田规模开发。探明珠江口盆地自营勘探发现的最大油气田惠州26-6油气田油气层厚度超过400米,地质储量5000万立方米油当量。海洋化工业。2021年,全省海洋化工业增加值231亿元,同比增长14.4%o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加速建设,形成炼油7000万吨/年、乙烯430万吨/年、芳烧85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分别约占全国的8%、17%和6%。全球规模最大、中国首套260万吨/年浆态床渣油加氢装置建成投产。中海壳牌二期项目全面投产,茂名烷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工建设。海洋渔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业。2021年,全省海洋渔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598亿元,同比增长5.1%。全省海水养殖产量336.2万吨,同比增长1.5%;海洋捕捞产量112.7万吨,远洋捕捞产量6.1万吨,海水鱼苗量43.6亿尾,海洋水产品加工总量105.8万吨。国内首个渔业安全港长制管理平台试点启动。省内首台商业化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签约建造。广州番禺、汕头南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启动建设。水产新品种“建鲤2号”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海水利用业。2021年,全省海水利用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22.9%。全年海水淡化的产水量为1325.5万吨全年海水冷却利用量为535.3亿立方米5。珠海三角岛海水淡化供水保障项目一期建成投产,设计产水量为55()吨/日。海洋矿业。2021年,全省海洋矿业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30.6%o湛江徐闻东部海域4宗海砂开采用海完成海域使用权和海砂采矿权“两权合一”的市场化出让,海砂资源储量合计4165万立方米。该数据为已建成海水淡化项目在2021年度的实际产水量。5该数据为2021年度海水冷却项目的海水取用量。海洋盐业。2021年,全省海洋盐业增加值0.3亿元,同比下降40.0%。省盐业集团下属盐场(包括徐闻盐场、雷州盐场、阳江盐场)全年海盐生产面积950公顷,同比减少3.2%;海盐产量4.5万吨,同比减少14.6%。二、海洋优势产业海洋船舶工业。2021年,全省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8.3%。全省造船完工量23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3%;新承接船舶订单量478.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7.2%;手持船舶订单量819.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1%;民用钢制船舶产量71.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0.2%。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阿尔及利亚建造的1800客/600车豪华客滚船、首艘双燃料多用途气体运输船“宏利”轮、全球最大双层变轨滚装火车船2#船“玛雅”号、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火车专用运输船“切诺基''号交付,全新一代智能型挖泥船试航成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2021年,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完工量16座(艘),同比增长45.0%;新承接订单量20座(艘),同比增长186.0%;手持订单量29座(艘),同比下降4().0%。国内7800千瓦超大型智能化自航绞吸挖泥船“昊海龙”号完成试航。全球首艘智能大型公务船“海巡09”(图1-10)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湾区横洲号”完成交付。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流花11-1导管架开工建造。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重量最大、设备国产化率最高的海上原油生产平台-陆丰14-4平台完成安装。国内首艘2000吨自升自航式一体化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开工建造。图140全球首艘智能大型公务船“海巡09”照片图片来源: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供图。海洋交通运输业。2021年,全省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1121亿元,同比增长13.8%。完成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8亿吨,同比增长3.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I1.2%。完成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42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4%。截至2021年底,全省沿海生产用泊位1273个。湛江港建成华南第一个可满载靠泊40万吨级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首列从广州港始发的“港铁号”海铁联运中欧班列发车,创下中欧班列开行以来货值历史新高;盐田港亚太泛珠三角欧洲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等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深圳港南山港区妈湾智慧港投入运营。海洋旅游业。2021年,全省海洋旅游业增加值2886亿元,同比增长9.0%。14个沿海城市接待游客3.7亿人次、旅游收入4647.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8.5%和18.5%。入境过夜游客352.1万人次、旅游收入136.4亿元,同比下降分别为28.6%及10.4%6。全年新增5家滨海类A级旅游景区,现有滨海类A级旅游景区34家;新增滨海类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现有滨海类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8家。14个沿海城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联合签署广东滨海(海岛)旅游联盟章程,成立广东滨海(海岛)旅游联盟。全国首个采用“公益+旅游”开发的无居民海岛三角岛完成客运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功举办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十九届南海(阳江)开渔节暨2021年南海(阳江)渔业海钓装备展览会。海洋工程建筑业。2021年,全省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12.3%。港口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4亿元,同比增长224。调顺跨海大桥、博贺湾大桥、水东湾大桥等建成通车(图1-11)。全球最大跨径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首座主塔完成封顶,深中通自2021年开始执行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接待游客人次数据包含过夜游客及一日游游客,沿海城市接待游客人次数据为沿海各城市接待游客数据汇总除以当年平均浏览城市数.道中山大桥首片钢箱梁成功吊装。中国最深海底隧道深圳至江门铁路珠江口隧道工程首台盾构机“深江1号”始发掘进。黄茅海跨海通道首片节段梁架设成功。广汕铁路长沙湾特大桥新建幅主墩桩基已全部完成。广州港南沙港区近洋码头、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完工。图141茂名水东湾大桥建成通车图片来源:茂名市自然资源局供图。三、海洋新兴和前沿产业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产业智能化、无人化趋势明显。广东省科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签署共建“海洋遥感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框架协议。深圳推进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圳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揭牌,助力打造“海洋电子信息+“特色产业链。国内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开工建设,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建造的海底数据舱落地珠海。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实现装卸船系统联调。具备全球领先集群技术和自主航行能力的便携式多波束测量无人船正式推出(图1-12)。新一代高频海洋探测仪和三维浅剖仪研制完成。图M2便携式多波束测量无人船图片来源: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图。海洋生物医药业。2021年,全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58亿元,同比增长13.7%o科研平台建设持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成果显著。中山大学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级对外科技合作平台一一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全球首个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的巴沙鱼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发表。天然气水合物。初步预测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规模达744亿吨油当量。初步判识确定了两大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富集带和三大水合物富集区,取得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阶段性重大成果。国产自主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海试任务完成海试作业(图1-13)。自主研制出国际首套有效体积2585升、最大模拟海深3000米的大尺度全尺寸开采井天然气水合物三维综合试验开采系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建设。图113国产自主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和测井技术装备海试照片图片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海洋公共服务业。海洋金融产业加速发展,2021年,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分行发放涉海贷款64亿元,支持了海上风电、海洋化工、海洋基础设施、海洋运输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筹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探索设立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基金。广东省海洋监测与观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建设。开展“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试点工作,为海洋资源精细化综合管理提供保障。第二章2021年海洋经济重点工作第一节强化顶层设计一、加强海洋强省建设系统谋划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部署,广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谋划和编制了海洋强省建设政策文件及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新时期海洋强省建设的具体任务、工作路线和保障措施,为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为牵引,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方案,出台实施省级若干支持措施,推动横琴高水平建设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前海加快建设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区。二、强化海洋经济规划引领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进行专章部署,明确提出“积极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布局,提升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海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经省政府同意,出台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海洋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海洋开放合作迈向新台阶和海洋治理效能获得新提升等5个目标,明确了6大重点任务、提出了5项重大改革、部署了6项重大工程,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步伐。第二节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一、加速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全省“实验室+科普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盟”四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有覆盖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药物、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省级以上涉海平台超过14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个,省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等5个涉海单位入选2021-2025年全国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智能海洋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端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全省海洋领域的科研基础条件持续夯实,原始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省现有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609家。二、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牵头启动的“冷泉”装置预研项目成功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并获立项;参与推进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立项和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系列管理,支持钻采船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装备研发与建造;岛礁可持续发展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入科技部、中科院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规划指南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的“冷泉”联合科考航次顺利返航。“实验6”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现首航。深圳分部海洋机器人与动力系统特色实验室揭牌。汇聚了包括16个院士团队在内的47支高层次科研队伍。截至2021年,累计获得授权专利40项、软件著作权32项,出版专著6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数据中心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洋5G创新平台项目。自主研制的分布式超声探测设备具备了国际领先的万公里量级光纤振动监测技术。研发的国内首艘岛礁地基施工的深层水泥搅拌装备(DCM),解决了桩体质量失控的技术难题。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方向布局建设18个创新团队,推进标志性成果产出,2021年获得专利授权67项、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专著26部,获各类科技及人才奖励75项。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完成了智能渔业养殖网箱设计开发,具备1万-25万立方米的智能养殖网箱设计能力,并研发出系列智能配套系统样机。开发了国内首套50千瓦级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试验平台,研制了国内第一台深海油气探测可控震源系统试验样机。突破了高体鲫!人工繁殖技术,为深远海养殖奠定种苗基础。攻克了海洋蛋白及多肽等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了系列功能性食品。首次从麒麟菜多肽中提取具有抗癌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取得自主知识产权。首个院士工作站(海洋勘探地球物理与探测装备研究林君院士工作站)和首个院士工作室(海水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刘少军院士工作室)揭牌成立,设立了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2021年获得授权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11项,出版专著2部,开发新产品6个、产品样机7套。三、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关键核心设备和“卡脖子''技术攻关。2021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海洋经济发展)共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六大产业项目32个,经费总额2.91亿元。已验收的项目申请专利222项I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35项(表2-1)。2018-2021年省财政共安排20.75亿元支持阳江海上风电发展。设立省海上风电补贴专项资金,对2018年底前完成核准、在2022-2024年全容量并网的省管海域项目进行补贴。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继续发挥广东海洋创新联盟、广东海洋协会的作用,召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座谈会暨广东海洋创新联盟座谈会,促进海洋六大产业单位共商、共建、共享,强化海洋科技信息交流,推动海洋产业7本报告统计的“已验收项目申请专利数”是2021年当年验收项目的申请专利数,对项目立项时间不作区分。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表212021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海洋经济发展)资金支持情况产业类别项目(个)经费总额(万元)已验收的项目申请专利(项)软件著作权授权(项)海洋电子信息64500136海上风电570009/海洋工程装备6900063海洋生物73000961天然气水合物44000655海洋公共服务416003320耨322910022235第三节完善海洋治理体系一、健全海洋管理法规制度推进广东省海岛保护条例立法,规范海岛保护利用管理。出台海岸线占补实施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建立海岸线占补制度,保障岸线占用与修复补偿相平衡。印发关于加强养殖用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全省养殖用海管理。印发关于降低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的通知,合理降低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出台广东省海洋协管员管理制度(试行),健全违法用海用岛行为巡查发现机制。研究起草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和采矿权出让工作规范广东省海砂开采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海砂资源开发利用监管体系。二、加强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全面完成海岸线修测工作,累计修测海岸线总长度590()多千米(含双线),岸线总长度约占全国的1/5,修测成果率先通过国家自然资源部审查。深入推进“阳光用海”工程,省市县三级联通的海域(海岛)审批系统正式启动运行。组织开展全省养殖用海调查工作,累计核查围海养殖图斑19078个,开放式养殖图斑4101个。探索推动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由行政审批逐步向市场化配置转变。全面推进湛江、珠海、汕头、汕尾等市海砂市场化出让。全力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备案工作。制定通过广东省海洋数据分类与代码(T/CSO2-2022)团体标准。推动无居民海岛历史遗留问题用岛分类处置工作,完成130个无居民海岛历史遗留问题现状勘定。加快推进三角岛“公益+旅游”建设,探索形成全国首个可复制推广的整岛保护修复与利用的标杆与典范(图2-1)。图24三角岛“公益+旅游”模式建设现场航拍照图片来源: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供图。三、从严开展海洋执法工作开启粤桂琼三省(区)联合巡护海底电缆行动,打击在海底光缆、电缆两侧500米范围内拖网渔船作业、抛锚、打桩等各类违法行为。建立省市县上下联动、涉海单位齐抓共管新模式,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合行动,开展“沙滩共享”专项清理工作,摸底调查公共沙滩共268个,基本解决公共沙滩各种形式的“私有化,“私属化,。重点围绕海域使用、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和海底电缆管道保护等领域,开展“海盾2021”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专项执法行动。全年共查处海洋环境违法案件96宗、涉渔案件4242宗,打击查处涉渔“三无”船舶3100艘。开展“碧海202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集中整治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出问题。广东海警局、广东省公安厅联合海关缉私、海事、海洋综合执法及市场监管部门,会同香港水警开展“清湾行动”,破获涉走私团伙案件55起,查获非法船舶860艘,查处非法船厂49间、非法冷库及交易场所62个。成立由省公安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10个部门组成的专案组,对珠三角地区部分水域存在的非法泡洗海砂山砂问题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第四节推进海洋生态建设省级财政下达2.6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红树林保护修复、重点海湾整治、海岸线生态修复等,筑牢生态保护屏障。珠海获批中央资金2.5亿元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湛江以红树林营造为主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得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大鹏湾、青澳湾入选生态环境部评选的2021年全国八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汕头市南澳县“生态立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获评自然资源部第三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汕头南澳、中山翠亨和神湾等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积极推进。深圳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项目签约。中国珊瑚普查广东站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启动(图2-2)o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力配合做好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海洋专项督察工作,以督察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长效机制,协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图2-2中国南海珊瑚图片来源:谢墨供图。第五节强化海洋防灾减灾一、全力做好海洋灾害防御工作2021年,全省共发布海洋日常预报365期、海浪警报5()期、风暴潮预警报23期、赤潮监测预警专报26期;成功防御6个台风等海洋灾害对我省的影响,共转移避险5075人。全省海域范围内未收到发生人员伤亡的海洋灾害灾情报告。发布2020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增强社会公众的海洋防灾减灾意识。二、加快提升海洋预警监测能力印发进一步提升广东省海洋预警监测能力工作方案,完善海洋观测设施管理工作机制。加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组织编制广东省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海洋观测站点巡检,完成茂名博贺渔港观测站点的运行维护和马鞭洲海洋站的迁建工作。针对重点海域赤潮事件和核电冷源海域海生物聚集事件提供赤潮和海洋生态监测预警服务,发布赤潮监测预警专报和海洋生态监测预警专报。三、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风险普查2021年完成汕头市南澳县海洋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并以试点经验为工作基础,展开全面部署,推动全省14个沿海市同步开展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工作,逐步形成广东省海洋灾害防御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图2-3)。图2-3海洋灾害风险普查现场调查照片图片来源: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供图。第六节提升海洋经济管理决策水平一、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工作健全海洋经济调查指标体系,印发实施广东省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开展全省海洋经济活动单位名录更新工作,初步形成8万余家名录。完善涉海行业数据共享机制,定期发布海洋经济数据。提升涉海企业监测能力,参与联网直报的涉海企业数量稳居全国沿海省(市)第一。二、完善省市两级海洋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建立健全市级海洋经济核算与审核评估工作规范,完成2016-2020年全省14个沿海地级以上城市海洋生产总值的初步核算及数据上报,为后续制订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开展海洋经济发展成效评价提供坚实支撑。三、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研究分析首次发布2021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客观评价2015-2020年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为指导与调节海洋经济和引导社会对海洋经济的发展预期提供依据。探索海洋经济数据可视化应用,初步实现涉海企业空间分布“一张图”“一套数”,以及数据挖掘和多维度分析展示。广东海洋协会组织编写广东省海洋六大产业发展蓝皮书(2021),全面呈现和总结海洋六大产业发展现状,绘制了各产业链的全景图谱,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第三章2021年广东地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第一节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重点发展海洋高端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科研教育以及海洋服务业,与港澳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邮轮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己形成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一批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海洋产业基地。拥有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港、深圳港等重要港口,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海洋科技创新要素吸引力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2021年珠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亮点见图31。一、广州海洋产业出新出彩。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等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南中高速、广州1.NG应急调峰气源站配套码头、深圳至江门铁路、环大虎岛公用航道、狮子洋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广州港由2019年的全球第16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3位,国际航运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设立航运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股权融资,推动船舶融资租赁业发展,丰富涉海企业融资渠道。挖掘海洋文化基因,挂牌广州市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加强海洋文化宣传,以交通媒介为载体投放宣传海报及视频,覆盖人流量约为500万人次/天。海洋科技亮点突出。国家重大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核心园区已竣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整体入驻。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南部码头和岩心库项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推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大科学装置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海洋治理成效显著。开展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探索构建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标体系。广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被纳入国家试点任务。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项目完成岸线修复长度3910米,新种红树林6.4公顷。南沙虎门大桥北侧岸段生态修复项目完成验收。建成较完善的海洋综合观测系统,加大海洋预警预报和监测力度。现有33个海洋自动观测站位,包括5套海洋观测浮标站、13套岸基站、15套海况视频站等海洋观测设备。全年共发布风暴潮警报3期,海浪警报1期,赤潮预测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