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概念的课堂教学.docx
聚焦大概念的课堂教学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部分指出,新课程、新教材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引发了目前大概念教学热,本轮课程改革在过去三维目标基础上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学生学习某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让学生透过学科知识,掌握学科本质。那么什么是学科本质?在我看来,学生走出校园后忘记了某个学科具体的知识,而该学科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对现实世界的观念和意识就是学科本质。我们把这些体现学科本质的核心观点称为大概念,也可以称为大观念、核心观念。大概念的大不是宏大,而是核心的意思,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科知识的概念。一定程度上,在大概念统领下的课堂学习利于培育学科素养。1.大概念的表达范式是什么?大概念不是一个名词,也不是一个短语,而更多的表现为一个陈述句。大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学科观点,是居于学科中心、相对稳定、有共识性和统领性、能够反应学科本质的观点。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对大概念有这样的描述:大概念是对个别知识和技能赋予意义和联结的概念、主题或问题,可以被想成是有意义的模式。这些模式使我们将分散的点状知识联结起来。同时指出,大概念超越了个别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应用到学科之内或以外的新情境中。章巍在大概念教学15讲一书中提出大概念的三个特征:首先,大概念是一个观点或者陈述;其次,大概念必须对学习学科知识起到核心作用;最后,大概念必须具有联结性,能够将许多细节性的理解联结成整体。大概念举例如下:任何生命体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荣和死亡所组成的生命周期;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总是不变的,但是,在某种事件发生过程中,能量会从一种储存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储存形式;地球的构造和它的大气圈以及在其中发生的过程,影响着地球表面的状况和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会影响这一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方程是同一个量的两种等价表达;2、大概念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界对大概念的一个共识是:大概念体现的是专家思维。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认为,专家和初级学习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围绕大概念的组织和聚焦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专家在头脑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重组后,会将碎片化的知识与方法联结起来,一旦触及大概念中的某个联结点时,就会调取大概念中的知识或方法去解决问题。故大概念就像一把无形的伞,它把相互联结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个概念伞之下。在当今的人才选拔要求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聚焦大概念,就如本文开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到的,大概念使学科教学结构化,主题使学科教学情境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创设真实情境,以主题为引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究学科本质,促使学生在头脑中生成大概念,而不是碎片化知识的堆砌和重复。大概念是一个鲜明的学科观点,是旗帜鲜明的,高度凝练的,是对同一类知识内在规律的解释,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威金斯和麦克泰格认为,大概念必须是一个鲜明的观点,是有意形成的概括,即故事的寓意。大概念是一个深刻的学科判断,是基于诸多学科事实做出的深刻的概括,给人们以启发。大概念不是指向学科现象,是反应学科规律和本质,具有深刻性。大概念是一个可迁移的规律,既依托于学科知识,又不单纯指向某个具体知识,是对学科知识的高度概括,即使学生忘记具体知识,仍能持续产生影响,具有超越校园的迁移价值。布鲁纳指出,迁移是大概念的本质和价值所在。可见,学科大概念居于学科学习的中心位置,涉及学科主干与核心内容,具有吸附知识的作用,是知识的联结点和生长点。章巍在大概念教学15讲一书中,对大概念本质特征给出如下示意图:3、如何实现大概念教学?纵观我国历次课程改革,完成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培育素养的发展路径,本轮课程改革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回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当下的课堂要聚焦素养的培育和发展,课堂要积极探索主题式、情境式教学,把学科知识放在具体情境中去探讨,以此生成大概念,培育学生专家思维。那么如何实现大概念教学呢?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这是目前非常流行的教学范式,有人说大概念是道,大单元是器,其实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即注意从整体的高度思考教学内容,组建学习单元,并将整个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作为一个整体性任务。这里说的单元不一定是教材的内容单元,更多地是站在宏观视角上,为了达成某一素养目标或生成某一大概念而重组的学习单元。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是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传统的单元教学里,老师们更注重每节课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不是整个单元要达成的素养目标或大概念,更多思考某一节课的设计而不是整个单元如何设计。下图是章巍在大概念教学15讲一书给出的大概念教学统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流程。图5-3大概念统领卜的单元教学设计流程事实上,要开展聚焦大概念的单元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比如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我们如何开展?学生本身刚升入高中阶段,对任何一个学科都是陌生的,而且在选课走班模式下的今天,学生未必选择你教授的这一学科,恐怕这也是不利于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因素之一。我个人认为,在高三复习备考阶段更适合开展大单元教学,毕竟学生已经对学科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网络上有很多反对声音,甚至有的人对大单元教学嗤之以鼻。不管赞成还是反对,都有他的道理,归根结底是要思变,我们没必要争论大单元立和废的问题,而是应该思考我们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这才是争论的焦点。深度学习聚焦课堂学习真正发生。我手里有很多关于深度学习的理论书籍,最近本人正在推进的省级课题也是关于课堂教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方面的,我倒是认为我们应该更多研究如何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广泛开展深度学习教学策略,以此生成大概念。目前,一言堂、单向灌输知识的现象仍然大有人在,乐此不疲,学生依然是容器,这是完全不符合当今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最近看了一个短视频,北京时间21点半,一位外国友人指着国内某城市的一栋灯火通明的楼房问这个地方是干什么的这么晚还灯火通明?视频作者的回答说是学校,应该是高中学校。老外很震惊,因为在他的国家,高中生下午16点就放学了,实际上老外更不知道的是有的高三生要凌晨才睡。我们且不必因为老外的一句话否定我们的教育,这背后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卷,我认为卷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质量没有激情的卷,简单重复的卷,填鸭式的卷,刷题式的卷,卷掉了对学习的乐趣,卷'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卷到手的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这是最可悲的。为此,我们的教育要思变,要转变教学方式,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背背写写。我们的孩子在该玩的时候不让玩,从小就被各路神仙灌输杂乱无章的知识,从胎教到学前,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完全被当成容器。孩子们等到大学毕业了,才发现自己学了一堆社会上用不上的东西,到了社会还得重新学,一切从头再来,学生时代完全学了个寂寞。该醒醒了,总书记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绝对是真理,教育能不能强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队伍的强与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必须求变,转变观念,把嘴里喊了几十年的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什么大概念、大单元、主题式、项目式等等都只是形式,核心仍然是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聚焦学为中心,不是折腾老师,而是聚焦学生的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充满激情地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