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1.《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 资源ID:1371345       资源大小:60.16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ICS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XX/XXXXX-XXXX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raisalofdamagedegreeofagriculturalland(征求意见稿)XXXX-XX-XXXXXX-XX-XX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鉴定原则34. 1统一命名原则35. 2综合性原则36. 3差异性原则37. 4可操作和可量化原则38. 5可复垦性评价原则35鉴定程序和方法48.1 核查准备48.1.1 确认核查对象48.1.2 核查背景资料48.1.3 实地拍摄典型影像资料48.1.4 准备图件资料48.2 勘察分析55. 2.1抽取鉴定机构或专家55. 2.2现场勘查及情况分析55. 2.3土地的基本情况分析59. 2.4农用地生产环境破坏程度分析55.3破坏程度评价55.3.1评价指标55.3.2评价模型55.3.3破坏程度划分55. 4农用地破坏的连带效应分析65.5 鉴定结论65.6 出具鉴定报告6附录A(资料性附录)勘查情况分析7附录B(规范性附录)鉴定技术标准9附录C(资料性附录)连带效应分析11附录D(资料性附录)鉴定报告编制大纲12附录E(资料性附录)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表14本文件按照GBZ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木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木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本文件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地建土地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毛忠安、王欢元、李日升、陈田庆、夏龙飞、孙绪博、王昭、魏静、杨珂、刘庆、冯思敏。本文件由陕西地建土地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解释。本文件首次发布。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开展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术语和定义、鉴定原则以及包含核查准备、勘察分析、破坏程度评价、农用地破坏的连带效应分析、鉴定结论和出具鉴定报告等在内的鉴定程序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非法占用农用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果园、茶园、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设施农用地),造成种植条件不同程度破坏的鉴定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9231土地基本术语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8407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33469耕地质量等级NY/T1120耕地质量验收技术规范NY/T1634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F/T0074耕地和林地破坏司法鉴定技术规范TDZT1008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1012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55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ZT1048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DB4I/T1982耕地破坏鉴定技术规范DB42/T1529耕地破坏程度鉴定NY/T4155农用地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NY/T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工作规程(试行)(自然资发(2022)165号)陕西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办法(陕环发(2022)27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农用地agriculturalland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含了GB/T21010中规定的Ol耕地(OlOl水田、0102水浇地和0103旱地)、02园地(0201果园、0202茶园)、04草地(0401天然牧草地、0403人工牧草地)和其他土地(1202设施农用地)来源:NY/T4155-2022,3.13.2农用地破坏agriculturallanddestruction指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未经具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因生产建设活动或不当行为,造成农用地原地表形态、土壤结构、地表生物等直接或间接损毁,导致农用地原有种植条件部分或完全丧失。来源:NY/T4155-2022,3.3,有修改3.3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appraisalofthedegreeofagriculturallanddestruction指由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法律、土壤、环境保护、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专家或有关鉴定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及标准,从土地的小气候、生产环境变化、种植条件变化、土壤条件变化、可复垦性和复垦成本以及与耕地农用地相关的社会功能、环境变化程度等方面对农用地破坏程度进行鉴定工作,并出具明确结论的鉴定报告。3.4建、构筑物占用buildingoccupancy指擅自在农用地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造成农用地原有种植条件部分或全部丧失。3.5表层硬化固化surfacehardeningsolidification指擅自用水泥或其它建筑材料对地表硬化(固化),造成农用地原有种植条件部分或全部丧失。3.6表土层剥离topsoilstripping指擅自剥离与弃失原有耕作土层,造成农用地原有种植条件部分或全部丧失。3.7压占cultivatedlandoccupation指擅自在农用地上堆放生活垃圾、建筑材料、工矿废弃物、其他畜禽养殖垃圾、农业投入品及其包装物等,造成农用地原有种植条件部分或全部丧失。来源:NY/T4155-2022,3.4,有修改3.8坑体及低凹地回填pitlowconcavebackfill指用建筑垃圾、生活废弃物及其他垃圾、渣(杂)土等,回填坑体或低凹地(除现场挖掘剖面外),导致土体结构、土壤原有理化性状恶化,造成农用地原有种植条件部分或全部丧失。污染物输入pollutantinput指向农用地堆放城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导致污染物及其腐解液扩散传输、土壤污染、原有理化性状恶化等,造成农用地原有种植条件部分或全部丧失。3.10非粮食生产农业占用agriculturaloccupationfornongrainproduction指在农业用途范围内违反土地用途,将耕地改作为园地、林地或草地等非粮食生产基地使用,造成耕地非粮化。3.11素土plainsoil指天然沉积形成的土层中没有掺杂白灰、河流带来的砂石的土。4鉴定原则4.1 统一命名原则申请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案件统一采用“61XXXX(区县行政区划代码)+NYDPH(农用地破坏)+20XX(破坏程度鉴定申请年度)+XXX(案件号)”的编号规则命名。4.2 综合性原则在判定农用地破坏程度时,须遵从当地多数作物立地条件,综合考虑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小气候、灌排、机械化条件以及土体稳定性等因素,其中包括农用地的基本属性、基本类型、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影响程度、文化属性、地质稳定性、受破坏农用地对周边农用地的连带效应等。将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相结合,综合分析判断破坏的程度。对于复合破坏类型,优先以主要破坏程度为判据,对于个别破坏程度未达到严重程度的,采用多因素综合累计效应评价破坏程度。4.3 差异性原则根据地理环境差异,将陕西分为关中平原地区(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铜川市)、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延安市、榆林市)、陕南秦巴山地(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3个区域。由于各区域农用地自然情况、破坏行为与表现形式、对农用地生产能力、可垦性以及恢复难易程度、恢复成本等各不相同,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4.4 可操作和可量化原则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描述破坏类型和危害程度,选择易于实践、能够准确鉴别和定量的土壤因素(土壤属性)作为农用地破坏程度的参数和依据,委托有检测资质的技术机构进行相关土壤性质的检测,依据相关指标阈值做出评价。4.5 可复垦性评价原则依据土地破坏状况、土地稳定性分析、工程适应性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农用地服务功能等5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土地可垦性评价与分析,然后根据农用地恢复的难易程度、所需成本和时间等因素作差异化鉴定,将农用地破坏程度与农用地恢复难易程度相结合,最终评价农用地的破坏程度。5鉴定程序和方法图1鉴定程序和方法流程图1.1 核查准备1.1.1 确认核查对象根据国家颁布的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对于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5亩以上或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上,符合组织鉴定要求,由涉案所在市(地)或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根据实际情况出具认定意见;也可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专家或机构出具鉴定意见。其它农用地可参照执行。1.1.2 核查背景资料对被破坏农用地进行破坏程度鉴定前,申请鉴定单位应核查清楚破坏农用地基本属性、基本类型、土壤类型、破坏年度、土地的文化属性及地质稳定性等背景资料信息及权属信息,由具有资质的单位测绘拟鉴定农用地破坏面积,并出具包含界址点坐标信息的实地勘测定界宗地图。1.1.3 实地拍摄典型影像资料实地拍摄能够反映农用地破坏情况的典型地形地貌、土壤剖面和植被生长的影像(有条件的区域应调取农用地破坏过程及前后对比的影像资料),至少包含被破坏农用地的现场清晰彩色照片8张,含远景照片1张、航拍照片1张、不同角度近景照片3张,典型地物照片2张,现场鉴定工作照片1张,同时要求照片上显示拍摄日期和地理位置坐标。1.1.4 准备图件资料准备鉴定宗地破坏期间所执行的所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图(局部)(ShP格式)或乡(镇)、街道国土空间规划图(ShP格式);违法行为发生时最新或者上一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图(ShP格式)等资料)(显示破坏前土地利用实际现状情况),并附上各图斑的面积信息。以上述图件为依据,鉴定是否符合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的基本要求(永久基本农田5亩以上或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10亩以上)和本次符合鉴定的面积范围。1.2 勘察分析5. 2.1抽取鉴定机构或专家从市(地)级及以上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土地破坏程度鉴定机构库中随机抽取1家鉴定机构或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5名专家组织实施现场勘察。6. 2.2现场勘查及情况分析现场勘查包括现场调查、走访了解情况、拍照或摄像取证、对于堆积体、掩埋体、回填物等需要挖掘勘探。7. 2.3土地的基本情况分析根据现场周围残留土壤断面、其它参照物、有关图件资料等,在当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鉴定该土地破坏前和后现场的基本状况(见附录A.1)。8. 2.4农用地生产环境破坏程度分析作为农用地种植条件的重要内容,需从灌溉与排水条件、稳定性及安全性条件、地表地下水文条件、机耕作业条件及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破坏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见附录A.2)o5.3破坏程度评价5.3.1评价指标对进行生产建设活动或不当行为导致农用地原地表形态、土壤结构、地表生物等直接或间接损毁,造成农用地原有种植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根据破坏类型,将评价指标分为地表及土体破坏型、农用地表层硬化固化型、土层剥离弃失与挖损型、农用地压占型、坑体及低凹地回填型、污染物输入型和非粮食生产型等7种类型,考虑破坏过程及破坏现场情况,鉴定分析诊断的主要指标。具体评价因子及判断标准详见附录及5.3.2评价模型依据鉴定宗地中被破坏农用地的破坏类型划分鉴定单元。采用极限条件法,判定该鉴定单元的破坏程度取决于所有参评因子中条件最差的因子,鉴定单元的结果按式(1)给出:Y,=MIN(Yy)(1)式中:Yi第i个鉴定单元的最终值;丫加一第,个鉴定单元中第/种参评因子结果。实际情况中农用地破坏主要为复合破坏类型,当存在多种破坏类型时,同样遵循极限条件法,将不同破坏类型评价的最差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5.3.3破坏程度划分农用地破坏程度共分为轻度破坏、中度破坏、严重破坏3个等级。其中针对污染,可增加目视判断是否有颜色、嗅觉是否有异味及用PID、XRF等快筛仪器辅助判断,必要时送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应尽量调查清楚破坏物的来源、类型、风险,涉嫌有毒有害(如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可直接判定严重破坏。5.4 农用地破坏的连带效应分析根据农用地生产环境破坏程度,从地质稳定性、水文循环条件、污染、周边土地种植条件、地质安全、有关设施、文化及建筑物、人身安全等方面对农用地毁坏产生的连带效应进行分析判断与预警(见附录C)。5.5 鉴定结论a)依据现场勘察、检测结果以及评价模型判断得出该宗地不同的破坏类型,并得出不同的破坏类型及对应的面积,注明土地利用现状、永久基本农田等破坏情况。b)明确农用地种植条件毁坏程度。c)土地整理与复垦难易程度及工程量。d)涉及连带效应的,应注明农用地破坏可能带来的周边连带效应等情况的结论。5.6 出具鉴定报告鉴定报告内容主要包含概述、区域概况、实地勘查及地类查证、农用地破坏程度评价、鉴定结论及鉴定意见表,鉴定报告大纲详见附录D。附录A(资料性附录)勘查情况分析表A.1被破坏土地的基础资料分析背景资料调查理由方法与标准土地发生学条件壤型土类确定土壤的发生及发育历史和所毁土壤的珍贵性及所承载的历史和科学价值。依据当地土康发生学剖面特征,给出所毁农用地发生学士类或系统分类学士类名称,或当地的俗名;土壤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成土条件和过程、诊断土层及主要诊断特性进行,其名称参考国家、省地市等发(颁)布的土壤图确定。形貌征地地特该特征作为分析农用地质量的重要依据,决定着土地的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土地稔定性、土层厚度、土地质量、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等级。关中平原地区大体分为:平(嫄)地、川台地、梯式坡耕地、坡耕地、梁崩岗地,滩涂地等;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大体分为壕、梁、加、丘陵、沟壑等各种黄土地形等;陕南秦巴山地大体分为河川坝子地、丘陵地、低山地、中山地和沟谷地等。壤质型±母类土壤母质类型反映着所毁土壤的形成的条件,体现着土地的质量水平。对于分析和推断破坏原因有参考价值。土壤母质依据地形地貌分为残移母质、黄土母质、黄土性母质、冲积、洪积、坡积母质,湖积母质、风移母质及其两种以上的复合母质等。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是农用地的重要环境条件,决定着农用地质量和生产条件稳定性。包括地下水位埋深和地下水的矿化度(可以通过实验室分析或使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进行现场测试)两个方面。地下水位常年变动深度依据土壤断面上遗留的锈层、灰色浅育层痕迹确定。地表水文条件主要包括径流特性,依据残留灌溉渠系、水源供给情况考证地面灌溉条件。土地文化属性土地社会属性对农用地毁坏程度鉴定,要考量农用地承载的社会、文化属性。农用地所承载的历史证据,宗教和文化信息,对文物古迹保护的影响等。农用地生产力状况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是对破坏前土地价值评估的重要判据。本标准适用于非法占用农用地(包括水Uk水浇地、旱地、果园、茶园、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和设施农用地),造成种植条件不同破坏程度的鉴定工作。对于水田(水稻土)依据水分情况再分为淹育、潴育和潜育型。土壤质地及结构性状土壤质地和结构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地理信息、成土矿物类型、耕作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土壤质地在现场用搓试法判定,分为砂质土,(轻、中、重)壤质土,(轻、中、重)粘土;结构特性依据田间土壤结构体自然形状分为(碎、大)块状、核状、棱柱状和片状等。有效土层厚度与土体构型有效土层厚度和土体构型既是由土壤发生学条件所决定的,更是土地质量最为重要的判据,体现着土地适种及可利用价值等。依据残留断面母质层以上的有效土层厚度进行分析。30Cm以下为薄层、30-60Cm为中层,大于60Cm为厚层。土层厚度判断需要参考质地属性,对于质地轻的土壤,有效土层要求相对较深,对于质地粘重土壤则稍浅一些。对于石质含量高的土地(滩涂地),要求分析直径大于2mm以上石质的含量,特别是直径大于4mm的砾石量。依据土体质地构型(均质或间层),对于压实、沉实土地需要分析紧实土层。土壤肥力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酸碱性等基础肥力水平体现着土地使用历史、管理水平等,是土地质量等级的重要指标。依据残留地面颜色、作物根在量、产量水平判断土壤肥力等级:依据地理、质地、成土条件判定土壤酸碱度,对于低湿IR、水田以及沼泽地,需要分析其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依据灌溉水系、周围工矿环境等确定污染等级与污染类型。土地生产障碍因子农用地生产障碍因子是评价土地生产水平的主要判据。确定障碍性土层类别,埋层部位和厚度。障碍性土层分为:物理障碍(砂石层,压板层、固结僵硬层,有效土层厚度不足30Cm等):化学障碍(盐渍化、污染物、酸化、强还原);土体物理构型障碍(夹砂层、粘盘层、石灰结核层);土体水文型障碍(还原型土层)。农用地生产力农用地生产力分析是断定农用地破坏程度最为重要的综合性参照依据。依据当地主栽作物多年的产量水平确定或周边作物产量作为参照,其产量相当于稳定的最高产量85%以上属高产田,85-75%屈中产田,75-60%属一般水平农田,低于60%属于低产田。表A.2生产环境及条件的破坏程度鉴定农用地生产环境因子理由考察内容灌溉与排水条件灌溉条件是农用地生产力的基本保证。鉴定对于原有灌溉、排水设施、灌、排渠系的破坏,鉴定对灌溉渠系的毁坏形式与程度,对机井及其抽灌机电设施的破坏程度等。恢复的难易程度。鉴定被毁田面可否进行灌溉和灌溉的难易。稳定性及安全性条件农用地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农用地的可持续生产及其环境评价的重要依据。鉴定对农用地周围河流的河堤、土地的Ul坎、防洪沟以及农用地边坡的破坏程度,断定农用地对于洪水、重力、径流冲刷以及风灾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地表地下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是断定农用地破坏前后生产变化的重要依据。对于挖掘型破坏土地,需分析破坏后土地受到地卜.水盐渍化结构渍涝的风险性和受周围地面径流水汇聚淹没的风险性;对于堆垫型破坏土地,需分析堆体腐解物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风险:对于扰动型破坏土地,需分析对农ID土壤水分入渗和保水性的影响。机耕作业条件农用地地形地貌和田间道路是土地管理、耕作等作业的基本保证。考察破坏农用地地形地貌变化对机械化耕作、收获的影响程度。考察田间道路破坏对机械化作业的影响程度。农HI防护(林)系统的破坏条件农田防护林(墙)系统是维持农田小气候、保护农田的基本措施。考察破坏农用地对原有农田防护林、生土防风墙等保护系统的破坏程度。附录B(规范性附录)鉴定技术标准表B农用地破坏鉴定技术标准类型破坏因子情况说明关中陕北陕南复垦难易程度破坏程度复垦难易程度坏度破程复垦难易程度坏度破程地表及土体破坏建筑物及构筑物占用永久性砖混结构及剪力墙结构建筑物建筑物地基处理较深,地基或筑基拆除困难,主体压实难恢复。极难严重极难严重极难严重坑窑,崖窑等窑洞往往建造在土层之中或用黄土覆盖。易轻度易心度中中度土木结构生土建筑物有较深的夯土地基层处理,难以消除土体压实,O-100Cm土体容M1.6gcm3o难严重极难严重极难严重地基处理不深,易消除。易中度中中度难严重临时性建筑物临时性工棚,但无水泥硬化,砖铺地面除外,对土体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破坏,但易拆除。易轻度易轻度易轻度农用地表层硬化固化用水泥或其它建筑材料固化(硬化)农用地水泥硬化凡是水泥硬化处理的。极难严重极难严重极难严重素土固化石灰素土固化层ZlOCm;沥青固化。难严重难严重极难严重石灰素土固化层10cm°中中度中中度难严重机械碾压机械多次往返碾压。中中度中中度难严重表层铺垫用地砖、砂石铺设,易拆除(表层铺垫卜无水泥封层)。易轻度易轻度中中度土层剥离弃失与挖损砂采取耕剥弃挖、层与等采石矿土作离失采挖沙石、矿藏、地下工程建设等塌陷型有效土层丧失殆尽,复垦工程量大。难严重难严重极难严重有效土层剥离与保存。中严重中严重中严重保留土层深度150cm,形成独立地形单元或与周围地形单元统一,对耕作条件和机械化作业等无明显影响。易中度易中度易中度烧砖在平地深挖取土烧砖。难严重难严重难严重加、城、坡地取土烧砖,保留土层60Cm,场地宽平。易严.重易严重难严重修筑庄基、地基取土耕层剥离丢失,地形、水文条件变化,耕作、灌溉困难。中严重中严重难严重农用地压占放废其料堆体或物煤厂煤堆、建筑废弃物占用,煤污染风险及有害元素。中严重中严重难严重建筑灰料、砂石压占建筑灰料堆占,有固化和污染风险。中严重中严重难严重砂石堆占,有腐解的金属构件易清除,使表层压实,质地沙化、表层污染。极难严重极难严重极难严重其他非污染物压占容易清(移)除的无污染无残留物料。易轻度易轻度易轻度表B农用地破坏鉴定技术标准(续)类型破坏因子情况说明关中陕北陕南星易度复难程坏度垦易度复喀程破坏程度复垦难易程度坏度坑体及低凹地回填建废机活弃房新回嬴挖剖,用筑弃生废物1土填场掘面建筑废弃物回填未保留覆土层,或覆土层深度60cm、难严重难严重极难严重保留一定覆土层,覆土层深度在60-150cm之间。中严重中严重极难严重保留充足覆土层,即覆土层深度150cm,土层砾石含量V10%,石块直径VioCm.易中度易中度难严重生活废弃物回填未做隔离处理,存在因降解产生渗滤液、污染气体等问题。难产正难严重难严重已做隔离处理,不存在因生活废弃物降解产生气味等问题,但保留覆土层深度150cm中产正中严重难严重已做隔离处理,且覆土层深度150cm,土层砾石含量V10%,方块直径VlOCm.易中度易中度难严重放射性污染物等易扩散污染物回填未做隔离处理,存在放射性污染。难严重难严重难严重已做隔离处理,无放射性污染问题,但保留覆土层深度150CmC中严重中严重难严重己做隔离处理,且覆土层深度150cm,土层砾石含量V10%,石块直径VloCm。易中度易中度难严重渣土及杂士回填从下到上逐层碾压式填埋,形成土体板层,水分植物根系难以渗透及穿插。难i'ie'R难严小难严重推进式填埋,填埋体较稳固,但土质相对松散,OJooCm±层深度内砾石(直径4cm)含量10%。易中度易中度难严重污染物输入水田破坏大面积使用除草剂、粘秆焚烧破坏生物系统平衡,加重土壤板结,破坏了地力,造成农用地供肥能力下降。易轻度易轻度中中度沿黄灌溉区域或人为因素导致盐碱化长期采取大水漫灌等方式、排水不畅,对土壤有较重的压实,造成深层土壤盐分积累加剧。中中度极难严重极难严重放市筑以活双放染堆城建出生出排污物堆放建筑垃圾底层和侧而无防渗和防污染物扩散处理,堆高于自然地面。极难产重极难严重.极难严重底层和侧而无防渗和防污染物扩散处理,垃圾堆放面低于自然地面60cm以上。中中度中中度中中度生活垃圾和排放污染物土壤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需要监测污染物的类型、污染土层厚度、污染程度等污染物腐解散发有害气体,腐解液扩散对水体有污染风险。极难1I7极难严重极难严重非粮食生产设施用途改做鱼塘、设施农用地、土地挖损、筑墙、多年种菜、弃土坑地。难严重极难严重极难严重改做果树栽培、挖树穴。中中度中中度难严重草地用途改种草坪。难严重难严重极难严重改种一般牧草。易轻度易轻度中中度园林景观地形地貌有变更。难严重难严重极难严重地形地貌无变更。易轻度易轻度中中度附录C(资料性附录)连带效应分析表C农用地破坏的连带效应分析连带影响因子理由考察内容地质稳定性土地地形、地貌破坏,会波及到对周边十地的地质稳定性;地面建筑物、压实度会影响周边土壤剪切力,诱发塌方等地质灾害鉴定断面的土壤质地、剖面构型和残留断面的安全角大小,断面保护情况,分析周边地形地貌的稳定性及其风险性。监测大型建筑物可能对周边土壤剪切力作用程度,分析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风险性。水文循环条件地形地貌、土壤坚实度变化会改变周边土地水文循环,诱发干旱、盐渍化等水分循环效应对于挖掘型破坏土地,考察对于周边地卜.水、土壤水、地面径流水等流向的影响,断定发生干燥化的机率。对于堆垫性破坏,考察对于地面水流向的影响,分析对周边土地发生涝灾、以及冲刷的风险性。对于土体坚实度明显变化的区域,分析因地下水流向、排水能力等的改变对周边土壤盐渍化的威胁。污染堆积物种污染迁移、随风飘移,破坏地域内向周边排放污染物,污染周边农田、河流和地下水位考察城市建筑垃圾堆占、建筑灰料等材料堆占地,污染物的迁移和飘移扩散对地下水、地表水污染、对周边土壤的污染的风险性。考察建筑占用型是否排放污染物,污染物排放去向、污染物处理程度等,断定对周边土地、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风险性。考察生产性企业烟尘排放通过干沉降和湿沉降对于周边作物及土地质量的危害。周边农用地种植条件农用地破坏区对周边农用地种植条件会带来定的影响考察对周边农用地灌溉、排水、机耕、收获、农IB防护林网的影响程度。有关设施农用地地形地貌变化有时会对周边电力设施、通讯设施、军事设施、天然气管网设施的造成破坏和威胁考察破坏农用地周边电力设施、通讯设施、军事电缆、天然气输气管网等受到破坏农用地带来的风险性文化或建筑物农用地破坏有时会对周边古迹、建筑物造成破坏和威胁考察破坏农用地对周边古迹、遗迹、建筑物以及宗教信仰物与标志的威胁程度。附录D(资料性附录)鉴定报告编制大纲(一)封面报告书封面应整洁、规范,具体写明“61XXXXNYDPHXXXXXXX农用地破坏鉴定报告”(二)扉页扉页中应明确农用地破坏鉴定机构和主要鉴定人员的基本信息。(三)声明声明中明确界定申请人、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四)报告编制大纲1概述1.1 农用地破坏的基本信息(含该宗土地的背景资料、未被破坏前情况的描述及现场破坏情况描述)1.2 鉴定委托日期1.3 鉴定任务1.4 鉴定依据1.5 鉴定的评价因子1.6 鉴定工作流程(包含前期的核查准备、现场勘查分析、综合评价农用地破坏程度、分析破坏的连带效应、得出鉴定结论)2区域概况2.1 地理位置2.2 自然条件2.3 社会经济条件2.4 勘查及地类查证3.1 勘界测量3.2 样品采集及检测3.3 农用地破坏现状说明鉴定地块的破坏类型、范围及面积,附农用地破坏照片8张(含远景照片1张、清晰航拍照片1张、不同角度近景照片3张,典型地物照片2张,现场鉴定工作照片1张,并在照片上显示拍照日期)。3.4 鉴定地块的土地利用现状说明鉴定地块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质量及权属。3.5 鉴定地块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说明鉴定地块涉及的永久基本农田类型、面积、质量及权属。4农用地破坏程度评价4.1 评价对象4.2 评价类型4.3 评价单元划分4.4 评价方法4.5 评价因子选取4.6 评价分析例:某宗土地(100亩)需要进行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该宗地共分£3个鉴定单元,根据破坏类型划分:第1个鉴定单元为地表及土体破坏型,面积分别为20亩;第2个鉴定单元为农用地表层硬化固化型,面积为30亩;第3个鉴定单元为土层剥离弃失型,面积为50亩。现场勘查及检验检测结果判断得出,第1个鉴定单元鉴定因子为严重破坏、轻度破坏,Y尸严重破坏;第2个鉴定单元鉴定因子为中度破坏、轻度破坏,Y2=中度破坏;第3个鉴定单元鉴定因子均为严重破坏,Y3=严重破坏。因此,该100亩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为:严重破坏70亩(其中水田XX亩,水浇地XX亩,旱地XX亩),中度破坏30亩(其中水田XX亩,水浇地XX亩,旱地XX亩)。5鉴定结论5.1 依据现场勘察、检验检测结果以及评价模型判断得出该宗地不同破坏类型的破坏程度,并给出不同破坏类型及程度对应的面积,注明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占用情况。5.2 明确土地种植条件毁坏程度。5.3 土地整理与复垦难易程度、复垦的工作量及可行性,并提供复垦工作的方向性指导。5.4 涉及连带效应的,尽可能详细地注明破坏对周边地区连带效应等情况的分析结论。5.5 意见表(给出具体的鉴定意见)(五)附图包括农用地破坏勘测定界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含农用地破坏鉴定地块项目范围,涉及多个地类的应分别标注各地类名称、面积及破坏程度)、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图(局部,含农用地破坏鉴定地块项目范围,涉及多个地类的应分别标注各地类名称、面积及破坏程度)。(六)附件包括鉴定委托书、相关资质证书、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表(见附录E,一式三份)、现场照片及其他需要附加的资料。附录E(资料性附录)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表年月日农用地破坏鉴定名称坐落地类及面积破坏前土地利用现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图(局部)(ShP格式)/乡(镇)、街道国土空间规划图(ShP格式)地类面积(亩)地类面积(亩)旱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申请鉴定面积被破坏农用地现状描述鉴定意见轻度毁坏中度毁坏严重毁坏鉴定机构(专家组)机构名称(专家)签名或盖章带队人:

    注意事项

    本文(1.《农用地破坏程度鉴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