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略论职业教育现代化.docx
职业教化现代化意义与选择徐宗华(河南高校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内容摘要:职业教化现代化是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须要,是完善现代化教化体系的须要,是促进人的特性化发展的须要。其模式选择从人力开发转向智力开发,从终结学习转向终生学习,从实力本位转向人格本位,从学校模式转向混合模式,从就业教化转向创业教化。关键词:职业教化现代化;意义;模式选择G710职业教化是培育公民职业学问、职业技能、职业思想、职业素养的基础的教化;对人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有最干脆、最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科技文化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职业教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职业教化现代化的重要性和教化模式的选择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2002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动职业教化改革与发展的确定;2005年10月28日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化工作会议又做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化的确定。因此,探讨职业教化现代化的意义和模式选择和发展趋势,正值其时。一、职业教化现代化的意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化的确定指出:“在新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化、特殊是加快中等职业教化发展与旺盛经济、促进就业、消退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加紧迫感和使命感,实行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化快速健康发展。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养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特地人才”概括的说明白职业教化的重要性,详细说来,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第一、职业教化现代化是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须要。美国闻名经济学家沃根O认为,“教化训练是走向经济胜利的唯一道路,职业教化应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开发项目之一”。因为“一个不能开发其人民的学问和技能的国家,是一个没有任何前途的国家,在整个教化体系中职业教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干脆,更为亲密J职业教化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并始终与工业发展同步变革,来满意不断改变的经济和就业需求。面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呈现状,假如不抓紧职业教化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教化,大量即将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不仅不能变成人力资源优势,相反还会成为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进而导致严峻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其次、职业教化现代化是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须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职业教化起着不行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都须要全社会的人以确定的职业为依托,以确定的素养为基础,以确定的生产为手段才能实现;当然,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教化,特殊是职业教化。第三、职业教化现代化是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须要。“职业教化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接着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好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育农村好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好用技术,大力提高农夫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第四、职业教化现代化是促进人的特性化发展的须要。教化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当今世界教化现代化的趋势是强调教化人道化和特性化。我国职前、职后众多接受职业教化者,他们的生活、文化、接受教化的背景不一样,相对一般教化来说,这个群体特性有更大的差异性,在职业教化领域里不仅要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更要承认人的特性差异无贵贱之分。现在愈来愈多的人相识到:人在爱好、爱好、性格、气质、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智力结构的差异,由此又造成个体的人在专业领或技能领域的分野。职业教化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受教化者的关注和探求,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给予个体职业实力,提升其职业地位,促进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的实现。第五、职业教化现代化是完善教化现代化体系的须要。从宏观上说,我国教化体系虽然分为学前教化、一般教化、高等教化、职业教化、成人教化等,但按性质分只有一般教化和职业教化两个大类,它们各自从初等、中等、高等到接着教化自成体系。那么,在教化现代化这个大系统中必定包含职业教化现代化,反之,职业教化现代化也必定补充和推动教化现代化。因而没有职业教化的教化现代化确定是残缺的,也是不行想象的。从微观上说,职业教化自身发展的速度、质量和特色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须要,达不到教化现代化推动的平均水平,职业教化已成为当前我国教化事业中最有朝气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这在确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化现代化总体推动的速度。因此,职业教化要借现代化的东风,从教化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内容、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合构建,基本形成初、中、高连接,企业、学校和社会结合并以社会为主的市场化、产业化、终身化的现代职业教化体系。二、职业教化现代化的内涵在弄清职业教化现代化之前.,我们还必需搞清晰三个相关的基本概念,即“职业”、“职业教化”和“教化现代化"。所谓职业,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化大辞典说明为:“职业(vonanion),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张树桂主编的职业分类介绍说明:“职业实际是指在业人员所从事工作的种类。”所谓职业教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化法概括为:“职业教化是国家教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化大辞典则说明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学问和技能的教化。”对于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国际上目前趋于一样的是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国际标准分类法中规定的概念,即:“职业或技术教化”其要义为“主要是为引导学生驾驭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好用技能、特地学问和相识而设计的”教化。关于教化现代化,众说纷纭,可谓见仁见智。有的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去界定,认为“教化现代化,事实上是以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状态为参照体系的以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为主要目的的,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加速教化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有的是从教化本身所含要素去界定,认为教化现代化包含教化思想、教化发展水平、教学体系、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化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有的是从教化须要的角度去界定,认为,教化现代化”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先进的教化理论为指导,能够满意全民学习须要的教化活动。其主要特点是教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的是从教化现代化的作用机理去界定,即把教化现代化分为世界教化现代化,国家教化现代化,早发内生型教化现代化,后发外生型教化现代化四种,并对其内涵分别作出界定。有的是从水平状态的角度去界定,认为教化现代化“指教化自身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一种水平状态,是依据经济社会现代化目标要求而能动地加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确定的教化应达到的志向目标和将来趋势总之,教化现代化是教化的一种目标、一种水平、一种价值观、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回到职业教化现代化上来,经探讨发觉,职业教化现代化问题在教化现代化理论探讨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其概念、内涵、走势等问题的探讨非常罕见。因此,笔者只能依据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借鉴上述各位学者对教化现代化的推断和职业教化的性质和培育目标,对职业教化现代化作出这样一种概括,即:职业教化现代化是以教化现代化的总目标为参照、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以促进教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一个生生不息的自我完善状态。这个界定包括以下三个含义:首先,从职业教化与教化的关系来看,职业教化现代化是教化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化是源,职业教化是流,二者之间是种属关系。其次、从职业教化与职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化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教化是人们自我选择、自我完善并找寻志向职业的桥梁。人们寻求志向职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正如斯宾塞所说:教化的任务是教化每一个人怎样生活,训练他们去过“完满”的生活。第三、从职业教化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化的功能是促进教化与社会的融合。这是因为作为教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三、职业教化现代化的趋势和选择实施职业教化现代化,不仅要正确理解职业教化现代化的内涵,认清职业教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适合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须要的职业教化发展模式。当前我国职业现代化就是要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并努力适应职业教化发展的趋势。选择与转变之一:当前应选择就业教化和创业教化的统一,并努力向创业教化转变。就业教化与创业教化既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育目的,也是两种不同的教化质量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以创建性就业和创建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学问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仅在某一特定领域受过培训的人是不行能适应新工作的”,而且“我们不行能担保有哪一个领域可以保持不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21世纪的大部分就业机会还有待创建”口叫因而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帮助受教化者培育创建意识和创业实力”。所谓创业,是指创设新的职业、创办新的企业。这是一种全新的“自我就业”的实力。这种实力能实现与市场行为的结合,它使受教化者有更广袤的发展空间。从就业教化到创业教化,既是世界职业教化的总趋势,也是中国职业教化改革和发展的必定选择。选择与转变之二:当前应选择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开发的统一,并努力向注意智力开发的教化模式转变。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职业教化功能的相识,习惯于用纯功利的价值观来分析,注意人力开发,而忽视智力开发,也即脑力开发。日本闻名教化家岸根卓郎说:“人类的大脑,既存在个人水平的差异,也存在性别水平的差异,还存在人种水平的差异。因此,开发这种大脑差异的教化才是真正的教化人力开发指对受教化者进行某种技能教化,使其成为某种会劳动的工具,它偏重于人的实力的可测量性,追求的是一种比较狭窄的职业性质,一种技能的驾驭。这种教化把受教化者当作教化的客体加以塑造,而不是当成教化的主体加以培育,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强调了学生对学校、老师和社会机械的听从和顺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建性。智力开发则是针对人的这种大脑差异所进行的促进特性发展的教化。它把受教化者当作教化的主体,在人力开发的基础上,依据人的差异,着力人的潜能和创建力的培育,使受教化者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普遍的适应性和应变性。智力开发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受教化者寻求美妙职业、追求完满生活的要求。选择与转变之三:当前应选择实现终结学习与终生学习的统一,并努力向终生学习转变。终结学习是一种“静态”的教化观念,它把社会当作一个不变的系统,人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某一种技能,从事某一职业将是一生不变的,它奉行的是“学一阵子,用一辈子”的一次性学习的思想。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行业不断被创建,人的一生将面临着多次职业变更,岗位竞争日益激烈,你只有终身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被你的工作岗位所抛弃。因此,现代职业教化“不应培育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殊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育他们有实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的流淌,并恒久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说,现代社会须要现代的人,这种人只有终身学习的人才能做到。所谓终身学习,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化观念,把终身学习当作无限回报的投资,认为学习实力就是将来生存的实力。这种学习有前瞻性和参加性的特点。它要求破除过去一次性学习的传统:在时间上,不局限在青少年时代,抑或职前的培训,而贯穿于人的一生;在空间上,使劳动者学习与工作二者和一,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让学习和生存两个主题伴随人的一生。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的教化思潮,也是职业教化改革和发展的又一趋势。选择与转变之四:当前应选择实力本位与人格本位教化的统一,并逐步向人格本位教化转变。最近,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不仅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这就给我们的教化包括职业教化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职业教化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实力本位?还是人格本位?所谓实力本位教化(ComPetenCebasedEducation),它根植于英国而推广于英联邦国家,其重心放在实力上,它是学问本位教化(KnOWIedgeBasedEducation)失败的产物,主要用于职业教化的构建。它试图通过选择高文化学问一一科学学问作为课程,培育出具有超凡实力的科学主体。事实上,要求职业学校通过2-3年全日制职业教化培育学生明确的职业实力,这事实上是要求学校做不行能的事。其结果,只能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拒绝,形成人力资源的奢侈。现在,大量的事实己说明这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相识到:“科学与经济的发展只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这种发展一旦失去它应有的价值意蕴,也即是脱离人们的价值目标,就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给人的心灵蒙上阴影,人的多方面须要不能得到满意,也可能将社会推向毁灭。"M于是,有的发展理论专家提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济,而是道德。于是,作为干脆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职业教化中的人格本位教化引起重视。所谓人格本位,它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化者心理品质的教化观。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sona,意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假面具。它代表人物的某种典型心理。心理学上把人格看成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区分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人格也叫特性。这种教化观立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有文化的、道德的本质属性,主见以德性统驭实力。这种教化在注意受教化者实力培育的同时,重视他们的道德修炼,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确定时期的培育,学会做人,即做一个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的人,从而达到在社会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而,从实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将成为职业教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选择与转变之五:当前应选择学校模式与混合教化模式的统一,并逐步向混合模式转变。职业教化中的学校模式,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化为主的封闭办学模式,它是一种“供应”模式,以“供应”为目的,不问社会需求,呈现出封闭的、不适应改变的时代的特点,它是安排经济的遗留产物。长期以来,职业教化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关门办教化,学校不过问社会需求,只是机械地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教化教学,培育的人才或者有基本学问无动手实力,或者有动手实力又缺乏适应市场的应变实力,等等,职业教化的“产品”社会难以接受。这就要求用一种全新的混合模式取而代之。职业教化中的混合模式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等多元化开放办学,并以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办学为主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是一种“适应”模式,它追求职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主见职业教化适应社会:社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要求,学校就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把学校纳入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这就要求职业教化必需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激励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或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突破陈旧的职业教化办学模式,将学校融入社会、融入经济、融入市场;改革课程结构,提高职业教化自身的吸引力,使职业教化培育的学生有良好的教化基础和文化素养、较高的思维、推断和理解实力,成为“可培训的人”,而不仅仅是“培训过的人”。混合办学模式的形成,必将给职业教化带来无限的朝气和活力,从而加快职业教化现代化的速度。当前,我国正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化,努力实现职业教化现代化,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养,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化方针,遵循教化规律,实现教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定要求。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化的确定,2005-10-282西尾范博.苦斗中的教化M.口文版.19933杨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职业教化J.教化探讨.1997(12):654石伟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当前职教发展中的问题J.比较教化探讨.1996(6).5周德潘.跨世纪的战略选择J.江苏教化探讨.1995(4).6江苏省教委.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化现代化工程试点的看法7顾明远.教化现代化探究J.教化探讨1996(4):3.8冯增俊.论教化现代化的基本概念J.教化探讨,1999(3).9周明星.中国教化现代化论纲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13.10丁范镇.高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R21世纪的高校一一北京高校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化论坛文集.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1999:140.11岸根卓郎.我的教化论M.何鉴译,南京:南京高校出版社:1-2.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化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一一教化世界的今日和明天M1.华东师范高校比较教化探讨所译,北京:教化科学出版社,1996:14.13鲁洁.振兴道德:现时代的呼唤M新世纪教化展望,南宁:广西教化出版社,1997:113.Meaningandchoiceofvocationaleducationinmodernization(HenanQualityPolytechnic,Pingdingshan,Henan467000)XuZong-huaAbstract:modernizationofvocationaleducationisneedsofsocio-economics,development,andperfectsmodernizationoftheeducationsystem,isaneed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thehumanpersonality.Thismodechoosesformhumandevelopmenttointelligenceexploitation,andlearningformtheendtolifelong,fromabilitytoshifttothecharacter-based,fromthemodelofschoolstomix-mode,andfrom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toemploymenteducation.Keywords:modernizationofvocationaleducation,meaning,choiceof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