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轨车辆通用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docx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201×DB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50T-XXX-201x都市快轨车辆通用技术标准Generaltechnicalstandardforurbanexpresslinevehicles(征求意见稿)201Xxx-xx实施201发布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都市快轨车辆通用技术标准GeneraltechnicalstandardforurbanexpresslinevehiclesDBJ50T-xxx-201x主编单位:重庆市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批准部门: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1X年XX月XX日201X重庆,4A-刖百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都市快轨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计划的通知(渝建2017155号)文件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并在广泛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是我国首次编制的都市快轨车辆通用技术标准,共有16个章节,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车体及内装设备、车辆连接系统、转向架、电气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和供风系统、空调调节及采暖系统、列车广播与乘客信息系统、安全设施、电磁兼容性、试验与验收、标识、运输与质量保证期限。本标准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本规范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至重庆市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供修编时参考。主编单位:重庆市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参编单位: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起草人:王猛、牟兵、冯伯欣、贺观、马艳波、赵志强、王怀东、肖静飞、张正彬、王兴辉、谭德祥、文IJ川、文彬、姚鸿洲、赵鹏、尚魁军、刘藜、余嫡雅、李雪飞、姚平、张洋、杨远燕、丁治雨、潘承聪、水新虎、邵国辉、张阳、陈波、何伟、何昌艳、邓薇、赵佳毅、徐峻、赵卓、姜德伟、董雪妍、张云峰、兰海婷、陈东东、陈海波、王雁飞、高登科、陈富、孙正阳、张晓阳。审查专家:XXXXXXXXXXXXXXXXXXXXX目次1总则12术语、符号和缩略语22.1 术语22.2 符号32.3 缩略语43基本规定53.1 车辆使用条件53.2 一般规定74车体及内装设备124.1 一般规定124.2 车体能满足必要条件的验证124.3 车体结构的设计和试验载荷134.4 车体结构的工艺和材料要求134.5 司机室144.6 客室155车辆连接系统175.1 一般规定175.2 车钩缓冲装置175.3 列车前端开闭机构185.4 车辆间连接风挡185.5 车辆与车辆之间的风、电连接186转向架196.1 一般规定196.2 转向架构架196.3 悬挂系统结构206.4 轮对和轴箱装置206.5 牵引装置与机械传动装置217电气系统237.1 一般规定237.2 电传动系统237.3 辅助电源系统278列车控制与管理系统(TCMS)308.1 一般规定308.2 列车控制318.3 故障诊断319制动和供风系统349.1 一般规定349.2 功能要求349.3 性能要求359.4 制动控制装置技术要求369.5 基础制动装置3610空调通风系统3810.1 一般规定3810.2 主要部件的技术要求3910.3 通风系统3911列车广播与乘客信息系统4111.1 一般规定4111.2 广播系统4111.3 显示系统4212安全设施4313电磁兼容性4413.1 一般规定4413.2 电磁兼容性的要求4414试验与验收4615标识4816运输与质量保证期限49本标准用词说明50引用标准名录51条文说明.55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I2 Terms5Symbolsandabbreviation22.1 Terms22.2 Symbols32.3 Abbreviation43 BasicRegulations53.1 VehicleConditionsofUes53.2 GeneralRequirements64 CarbodyandInteriorEquipments124.1 GeneralRequirements124.2 TheCarbodycanMeettheRequirementsoftheNecessaryConditions124.3 DesignandTestloadofCarbodyStructure134.4 ProcessandMaterialRequirementsforCarbodyStructure134.5 Driver'sCab144.6 PassengerCompartment155 Vehicleconnectionsystem175.1 GeneralRequirements175.2 Coupleranddraftgear175.3 Openingandclosingmechanismoffrontendoftrain185.4 Passengergangwaysandbellows185.5 Compressedairandelectricalconnectionsbetweenvehicles186 Bogie196.1 GeneralRequirements196.2 BogieFrame196.3 SuspensionSystemStructure206.4 WheelsetandAxleboxDevice206.5 TractionDeviceandMechanicalTransmissionDevice217 ElectricalSystem237.1 GeneralRequirements237.2 ElectricDriveSystem237.3 AuxiliaryPowerSystem278 TrainControlandManagementSystem(TCMS)308.1 GeneralRequirements308.2 TrainControl318.3 TrainFaultDiagnosis319 BrakeandAirsupplySystem349.1 GeneralRequirements349.2 FunctionalRequirements349.3 PerformanceRequirement359.4 TechnicalRequirementsforBrakeControlDevice369.5 Foundationbrakerigging3610 AirConditioningandVentilationSystem3810.1 GeneralRequirements3810.2 TechnicalRequirementsforMajorComponents3910.3 VentilationSystem3911 TrainbroadcastingandPassengerinformationsystem4111.1 GeneralRequirements4111.2 BroadcastingSystem4111.3 Passengerinformationsystem4212 SecurityandEmergencyFacilities4213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4513.1 GeneralRequirements4513.2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requirements4514 TestandAcceptance4715 Identification4916 TransportationandQualityguaranteeperiod50Explai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511.istofQuotedStandards52ExplanationofProvisions541总则.o.为使重庆市都市快轨车辆(以下简称车辆)适应重庆特殊地理环境,达到重庆都市快轨建设更加规范、更加安全可靠,更加节能环保,更加经济适用,技术更加先进的目的,特制定本标准。1.0.2车辆设计应提倡科技创新,并以经济、实用、可靠、耐用、轻型、美观、舒适、安全、快速、准点、节能、环保以及维修简单、使用方便为目标,同时应能满足城市总体规划、都市快轨线网规划对车辆的相关要求、都市快轨的客运需求及功能定位。1.0.3车辆应适应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1.0.4车辆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符号和缩略语2.1 术语2.1.1 都市快轨车辆urbanexpresslineVehicle运行在标准轨距轨道上的大、中运量,服务于大都市区范围的轨道客车,可以是有动力的动车和无动力的拖车。以下简称车辆。2.1.2 快轨动车组UrbanexpresslineEMU快轨动车组又称快轨动车组列车。是由都市快轨车辆组成的,固定编组的,两端分别设有司机室进行驾驶操作的、配备现代化服务设施的旅客列车。以下简称列车。2.1.3 冲击率jerkrate列车在牵引力或制动力变化过程中,加速度(或减速度)的变化率。2.1.4 车辆最高运行速度maximumrunningspeed车辆实际运行的最高速度。2.1.5 车辆构造速度maximumdesignspeed也称结构速度,又称最高设计速度,是考虑到车体、转向架结构强度和动力性能等所设定的理论最高行车速度。车辆构造速度确定为最高运行速度的1.l倍。2.1.6 平均起动加速度averageacceleration列车从起动指令发出开始加速到某一指定速度为止的速度除以加速时间所取得的值。2.1.7 平均制动减速度averagebrakingdeceleration列车的制动初速度除以从制动指令发出到停车的时间。2.1.8 常用制动servicebrake调节列车运行速度或使列车在预定地点停车的制动。2.1.9 紧急制动emergencybrake使列车迅速减速并达到在最短距离内紧急停车的制动。2.1.10 停放制动parkingbrake防止静置状态下的列车发生溜逸的制动。2.1.11 保持制动holdingbrake列车自动或人工施加的一种防止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溜逸的空气制动方式。2.1.12 电制动electric-dynamicbrake,EDbrake牵引电机在列车制动时作为发电机使用,将列车动能转化为电能的制动方式。当电能消耗在电阻器上的制动方式,被称为电阻制动;当电能反馈给供电电网的制动方式,被称为再生制动。2.1.13 电空制动electric-pneumaticbrake,EPbrake电气控制的空气制动方式的合称。2.1.14 空车载荷(AWO)vehicleemptyload车辆在装备完整且无乘客时的质量,称为空车载荷,简称AW0。2.1.15 坐席载荷(AWI)vehicleseatload车辆在客室座席满员且无站席乘客的车辆质量,称为坐席载荷,简称AWl02.1.16 定员载荷(AW2)vehiclenormalload车辆在客室坐席满员、站席乘客达到每平方米4人时的车辆质量,称为定员载荷,简称AW2。2.1.7超员载荷(AW3)vehiclefullload车辆在客室坐席满员、站席乘客达到每平方米6人时的车辆质量,称为超员载荷,简称AW3.注:以上按每位乘客的平均质量为60kg考虑。2.2符号2.2.1 电压V电压计量单位(伏特);2.2.2 电流A电流计量单位(安培);2.2.3 增益dB表示增益的相对单位(分贝);2.2.4 噪声dB(八)计权声压级单位(分贝);2.2.5 质量kg质量的计量单位(千克);t质量的计量单位(吨);2.2.6 力N力的计量单位(牛顿);kN力的计量单位(干牛);2.2.7 照度IX光照强度的单位(勒克斯);2.2.8 长度mm长度计量单位(亳米);m长度计量单位(米);km长度计量单位(千米);2.2.9 时间h时间计量单位(小时);s时间计量单位(秒);min时间计量单位(分钟);ms时间计量单位(毫秒);2.2.10 温度温度计量单位(摄氏度);2.2.11 压力kPa压力的计量单位(千帕)。2.3缩略语DCDirectCurrent直流电ACAlternatingCurrent交流电VSpeed速度AWOUrbanRailvehicleloadisempty车辆载荷状态为空车AWlUrbanRailvehicleloadstatusisfull车辆载荷状态为满座AW2UrbanRailvehicleloadstatusforratedload车辆载荷状态为定员AW31.JrbanRailvehicleforfullload车辆载荷状态为超员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VVVFVariableVoltageVariableFrequency变压变频ATCAutomaticTrainControlSystem列车自动控制ATPAutomaticTrainProtection列车自动防护ATOAutomaticTrainOperation列车自动运行1.PATheAverageSoundPressure1.evel平均声压级TCMSTrainControlandManagementSystem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S/NSignal-To-NoiseRatio信噪比ADDAutoDroppingDevice自动降弓装置EMUElectricMultipleUnits电动车组3基本规定3.1 车辆使用条件3.1.1 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海拔:小于等于1200m;3.1.2 环境温度:25至45C;3相对湿度: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为90%,同时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不高于25;3.1.3 、雨、雪、雾等的天气;3.1.4 耐受酸雨的长期侵蚀,以及清洗时清洁剂的作用;3.1.5 :最高动峰值加速度为0.3g;7最大风速:一般年份15ms,偶有33ms.3.1.6 线路及车站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线路轨距:1435mm;2最小竖曲线半径:区间一般条件5000m、困难条件2500m;3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3.1.2的规定:表3.1,2正线最小曲线半径设计速度(km/h)160一般条件(m)1500困难条件(m)13004最大坡度(线路设计标准):区间正线坡度不宜大于45%。,困难地段可采用50%。,出入线、联络线和特殊地形地区段的最大坡度不应大于50°洞口100m以内及露天地面线和高架线不宜大于35%。当采取防雨雪措施时,经技术论证,坡度不应大于50°各种最大坡度值均不应计入各种坡度折减值。线路长大陡坡地段,不与平面小曲线半径重叠。5车站站台面距轨面1250mm,站台边缘距轨道中心1750mm;6轨底坡:1/40;7最小号道岔:9号道岔。3.1.7 供电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供电制式:单相交流,频率50Hz;2供电电压标准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电压GB/T1402,主要参数如表3.1.3所示;表3.13标称电压值及接触网允许电压波动限值(V)标称电压值最低非持续电压最低持续电压最高持续电压最高非持续电压250001750()19000275003O53供电方式:AT方式;4受电方式:架空接触网一受电弓;5供电系统:供电系统中的牵引变电所、接触网及供电保护装置应符合现行中国铁道协会标准市域铁路设计规范T/CRSCOIOl的有关规定;6接触线距轨面高度:大于等于5150mm;7分相供电区参数:1)相分段上的中性段总长度:小于等于190m;2)无电区长度:190m.8列车过分相区方式1)手动过分相方式;2)地面磁钢模式的车载自动过分相方式;3)CTCS模式车载自动过分相方式;9供电系统对列车的性能指标要求:1)列车输出功率达20%额定功率以上时,功率因数大于等于0.97;2)列车在额定功率时的原边电流畸变因数小于5%,对于一个变压器(一个牵引单元)来说,额定功率时的原边电流畸变因数小于10%;3)8辆编组列车发挥额定功率时的等效干扰电流(JP)小于2.5A:4)电磁兼容性(EMC)要求:系统能在本技术条件中规定的环境中正常、可靠工作,同时,系统不对轨道电路,通信信号及沿线的广播电视等系统产生有害干扰。3 .1.4列车在与铁路或城轨线路互通运营时,行车方向应与贯通运营线路致。4 .1.5运用服务设施检修库设三相交流380V/50Hz、DCllOV电源和适应既有列车供电制式的设施,供整备、维护、检修使用。3.2一般规定3.2.1 车辆主要技术规格如表321表3.2.1车辆基本技术规格名称规格供电电压AC25kV车体基本长度(mm)无司机室车辆22000带司机室车辆227(X)车钩连接中心点间距离(mm)无司机室车辆22800带司机室车辆23500车辆最大宽度(mm)3300车辆落弓高度(mm)4510受电弓工作高度(mm)5150-6500列车两端车钩中心线距轨面高度(mm)I(XX)(+10,-30)中间车钩中心线距轨面高度(mm)895车顶高度(不含空调、受电弓)(mm)39OO车内净高(mm)>2200地板面高(mm)1280每侧车门数(对)3(中间车)、2(头车)车门宽度(mm)1400车辆定距(mm)15700固定轴距(mm)2500车轮直径(mm)860轴重(t)17车辆轴数4最高运行速度(km/h)160最高试验速度(km/h)176通汇:最小曲线半径(m)联挂运行时(含S曲线)180裁员(人)定员(AW2)(立席按4人/mD4辆编组7446辆编组1127超员(AW3)(立席按6人/n?)4辆编组9966辆编组1506强度校核(立席按9人/n?)4辆编组13756辆编组2075注:1计算轴重时按乘客人均质量为60kg人计算;2定员站立面积为除去纵向座椅及前缘25Omm外的客室面积:超员站立面积为除去纵向座椅及前缘100mm外的客室面积计算。3.2.2 车辆在全封闭、1435mm标准轨距线路上运行的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60knVho3.2.3 车辆主体结构及主要部件使用寿命应不低于30年。324车辆限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GB/T146.1的要求。3.2.5 车辆电气装置和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气隐患防护的规定GB/T21414的有关规定。326车辆电气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气设备GB/T21413的有关规定。3.2.7 车辆电子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子装置GB/T25119的有关规定。3.2.8 车辆控制额定电压为DCIIOVo329列车两端的车辆应设司机室,其外形应为流线型,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3.2.10 列车型式及列车编组:动拖比应根据启动加速度、制动减速度、旅行速度、故障运行能力等因素确定,不应小于2:1。3.2.11 列车运行时受流方式:每个动力单元应配备1个受电弓,动力单元之间利用高压电缆和电缆连接器以及隔离开关连结起来,列车运行时采用单弓受流,两个受电弓互为备用。如两个列车重联时采用双弓受流,两弓之间距离不影响列车正常运用。3.2.12 列车应具有乘客紧急疏散功能和应急措施。3213车辆应确保在寿命周期内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并应具备故障、事故和灾难情况下对人员和车辆救助的条件。3.2.14 车辆允许公差应符合下列规定:1新轮宜径为860Imm;2新造车同轴的两轮直径之差不应超过0.5mm,同一转向架各轮径差不应超过Imm,同一车辆各轮径差不大于2mm:3轮对内侧距应为(1353±2)mm;4整备状态下的车辆重量不应大于合同规定值的3%;5同一动车的每根动轴上所测得的轴重与该车各动轴实际平均轴重之差,不应超过实际平均轴重的2%;6每个车轮的实际轮重与该轴两轮平均轮重的偏差,应为该轴两轮平均轮重的±4%。3.2.15 车辆客室地板面距轨面高度应与车站站台面相协调,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应能有效地保持车辆地板面高度不因载客量的变化而明显改变。车辆客室地板面高度在任何使用情况下均不应低于站台面。3.2.16 列车应能以规定的速度安全通过最小半径曲线区段,并能在规定的小半径圆曲线上(S型曲线除外)进行列车正常摘挂作业。3.2.17 车辆的构造速度应为车辆最高运行速度的1.1倍。3.2.18 列车的起动加速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列车在平直道上、电网电压为AC25kV、载荷状态为AWOAW3、半磨耗轮径、计算黏着系数为0.16至0.18的条件下,速度范围为Okm/h至40kmh的平均起动加速度值不应低于ODm/s?;2速度范围为Okm/h-160kmh的平均起动加速度值不应低于0.35ms2;3在最高运行速度时的剩余加速度大于0.05ms203.2.19 列车制动减速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常用制动减速度应符合以下规定:1)电制动减速度:列车在干燥平直道上、电网电压为AC25kV.载荷状态为AWO至AW3、半磨耗轮径、计算黏着系数为0.14至0.16的条件下,速度范围为160kmh至5kmh,平均制动减速度值应为0.6至0.7m/s2;2)电空混合制动减速度:列车在干燥平直道上、电网电压为AC25kV、载荷状态为AWO至AW3、半磨耗轮径、计算黏着系数为0.14至0.16的条件下,速度范围为160kmh至OknVh,平均制动减速度值应为0.8至1.0m/s2;2紧急制动减速度:列车在干燥平直道上、电网电压为AC25kV、载荷状态为AWO至AW3、半磨耗轮径、计算黏着系数为0.14至0.16的条件下,速度范围为160kmh至Okmh,平均制动减速度值应为1.o至1.1ms2,最大紧急制动距离应为1400mo3.2.20 列车在牵引或常用制动过程中纵向冲击率不应大于0.75ms3o3.2.21 车辆动力学性能应符合表3.2.21的规定。表3.2.21车辆动力学性能脱轨系数Q/P0.8轮重减载率AP/PW0.8客室平稳性指标W2.5司机室平稳性指标W2.753222车辆及各部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GB/T21562的有关规定。3.2.23 车辆各种设备的冲击振动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GB/T21563中的有关规定或相关的国际标准规定。3.2.24 安装于车体上的设备其悬挂装置应能承受最大冲击加速度为(每种载荷分别施加):1纵向3g;2横向1g;3垂向(1+C)×go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C为计算系数(在车端C=2,在车辆中间线性下降为0.5)。3.2.25车辆密封性能应参照现行铁道行业标准动车组密封设计及试验规范TB3250,并符合表3.2.25 的规定。表3.2.25车辆密封性能要求等级动态密封指数静态密封性能密封性车辆>5s在整备状态下,单节车辆关闭门窗及空调设备的对外开口时,车厢内室气压力由2600Pa降至100OPa的时间应不小于12s。3.2.26 车辆噪声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车外噪声的测量应在车辆组装完成后,空载状态下,并应在露天地面区段除道床和轨枕及相邻地面以外,没有其它任何反射表面的自由声场内进行。测量时,车辆的所有辅助设备应正常运行,车外噪声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静止条件下辅助设备的噪声:空载列车在静止状态,所有辅助设备满负荷同时运行时,沿水平方向、距离轨道上面1.2m和1.5m的高度、距离走行轨线路中心线7.5m处,在列车任意一侧、列车长度范围内的任意点测得的噪声不应超过72dB(八);2)列车在地面线路轨道上运行时的噪声:列车以正常方式加速、情行或减速运行时,沿水平方向、距离轨道上面l2m和1.5m的高度、距离线路中心线7.5m处测量,车辆发出的噪声不应超过80dB(八);列车以最高运行速度的75%的恒定速度运行时,沿水平方向、距离线路中心线7.5m处测量,车辆发出的噪声不应超过89dB(八)。2车内噪声测量应在车辆组装完成后,空载状态下,并应在露天地面区段除道床和轨枕及相邻地面以外,没有其它任何反射表面的自由声场内进行,测量时,车辆的所有辅助设备应正常运行,车内噪声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静止条件下辅助设备的噪声:列车处于静止状态下,在客室内部车辆中心线和座椅区,距离地板面分别为1.5m和1.2m高处,在每节车的中间和端部至少测量3个点,测得的噪声不应超过69dB(八)。在空调回风口下方测得的噪声不应超过72dB(八);2)列车在地面线路轨道上运行时的噪声:列车以正常方式加速、惰行或制动时,在客室内部车辆中心线和座椅区,距离地板面分别为1.5m和1.2m高处,在每节车的中间和端部至少测量3个点,测得的噪声不应超过74dB(八);在空调回风口下方,距离任意墙面不少于03m处,测得的噪声不应超过75dB(八);司机室内噪声不应大于77dB(八);列车以最高运行速度的75%的恒定速度运行时,客室测得的噪声不应超过75dB(八),司机室内噪声不应大于77dB(八)。恒速运行时间应为60s。3.2.27 列车应具有下列故障运行能力及救援能力:1当列车损失1/4的动力,在超员状态下,应能在正线的最大坡度的上坡道上起动,并可运行到终点,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2当列车损失1/2动力,在超员状态下,应能在正线的最大坡度的上坡道上起动,并行驶到最近车站,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3一列救援空车应能将另一列停在正线最大坡道并处于超员状态的故障列车移至最近的车站,清客后返回车辆基地(允许采用高加速开关);4在检验故障运行能力和救援能力时,应校验故障列车在最大坡度的坡道起动时的加速度值,其值宜大于0.0833ms2o3228列车应满足自动过分相要求,宜采用地面装置感应、车上自动切换的断电过分相方式。3229列车应具有利用控制停放制动双稳态电磁阀动作的自复按钮进行出库前静止起动试验的功能。3.2.30在车辆的车体和转向架上安装电气装置、制动装置和其他机电设备时的安装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或相关国际标准的规定。3.2.31 车辆的主体结构、零部件应采用不燃材料制造,当无法完全满足要求时,其橡胶件、非金属座椅、吊件、窗帘可采用无卤、低烟、低毒的阻燃性材料制造。车辆的防火性能应符合国家或相关国际标准规定。车辆上使用的电线电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客车用电线电缆技术条件(V1.0)TJ/C1.254的要求。3.2.32 车体内装墙板、隔音、隔热、防腐、辅助材料等须采用符合环保检测标准的材料,环保性能符合现行铁道行业标准机车车辆内装材料及室内空气有害物质限量TB/T3139标准要求。3233车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轨道交通电磁兼容GB"24338的有关规定,电机布线采用四线制。3234接地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相关国际标准规定。接地装置应拆装方便。3.2.35 车辆涂装前表面处理及防护涂装应符合现行铁道行业标准铁路机车车辆涂料及涂装第3部分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条件TB/T2879.3和铁路机车车辆涂料及涂装第5部分客车和牵引动力车的防护和涂装技术条件TB/T2879.5的有关规定。3.2.36 车辆组装后投入使用前的检查和试验,试验方法按照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机车车辆制成后投入使用前的试验GB/T28806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组装后的检查与试验规则GB/T14894标准执行。3.2.37 车辆需经铁路运送时,应满足无动力回送的要求。4车体及内装设备4.1 一般规定4.1.1 车体结构应采用整体承载结构,能满足运营、维修、调车、联挂、救援和复轨的要求。4.1.2 车体结构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相关国际标准规定。4.1.3 车体结构在正常载荷或交变载荷条件下不发生疲劳断裂,且应能够在30年内正常运用。4.1.4 设计制造者必须通过计算或载荷试验来验证车体结构在最大载荷下不发生永久变形及断裂。4.1.5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其制造的车体结构必须进行车体静载荷试验。1新设计的制造出来的首辆车体结构;2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制造出来的首辆车体结构;3批量生产的车体结构制造一定数量后,有必要重新确认其性能时,抽样进行测试;4首次生产该型号车体结构;5转厂后生产的车体结构。4.1.6 车体结构的静载荷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相关国际标准规定。4.1.7 车体结构应按碰撞安全理念进行设计,列车两端的车辆可设置防意外冲撞的撞击能量吸收区,车钩上应装设压溃管或缓冲器等吸能装置,防撞能力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或相关国际标准规定。4.1.8 车辆应设有架车支座、车体吊装座、救援复轨座,并标注允许架车、起吊和复轨器支撑的位置。4.1.9 全列车客室车门中心距宜设计为同一尺寸。4.1.10 在地面行驶的列车两端应设可调整的排障器,其形状应有利于排除轨道障碍物。4.1.11 车体结构组成后应进行淋雨试验。1.1.2 能满足必要条件的验证4.2.1 车体结构的强度验证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过计算确认设计强度时,必须考虑安全系数(材料屈服强度与计算应力的比值);2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试验,实测应力或复合应力不应超过屈服强度。4.2.2 车体结构的刚度验证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最大垂直载荷作用下车体静挠度不应超过两转向架支承点之间距离的1;2用实测值评价车体结构的刚度,需根据车体结构垂直载荷试验和扭转载荷试验的试验载荷和车体结构的最大变形,分别计算出等效弯曲刚度及等效扭转刚度。4.2.3 车体结构的静载荷试验合格,可认定车辆结构的疲劳强度的验证合格。1.1.3 结构的设计和试验载荷4.3.1 车体的试验用纵向静载荷可采用纵向压缩静载荷为1200kN,纵向拉伸静载荷为960kN,4.3.2 运行中加载于车体的垂向最大载荷应按4.3.2公式计算。垂向最大载荷=1.IXgX(m1+m2)(4.3.2)式中:g重力加速度(9.8ms2);m1运转整备状态下的车体质量(不含乘务员)(I);1112最大裁员质量,包括乘务员、坐席和车辆超员时站席乘车人员的质量等的总和(I)。4.3.3 三点支承载荷指车体在空车状态下,用千斤顶顶住车体枕梁上的4个架车点,然后落下其中一个千斤顶,车体就处于三点支承状态。4.3.4 车体结构静载荷的叠加,静载荷的叠加见表4.3.4。表4.3.4车体静载荷的叠加载荷类型载荷大小(kN)纵向压缩载荷和垂向静载荷1200和g×(m+m2)纵向压缩载荷和垂向静载荷的最小值1200和g×m纵向拉伸载荷和垂向静载荷960和g×(m1+m2)纵向拉伸载荷和垂向静载荷的最小值960和g×ml其中,g重力加速度(9.8ms2);mi运转整备状态下的车体质量(不含乘务员)(t);m2最大裁员质量,包括乘务员、坐席和车辆超员时站席乘车人员的质量的总和(I)。1.1.4 结构的工艺和材料要求4.4.1 侧墙、车顶、底架等主要部件,应适应最新成熟工艺要求的设计结构。4.4.2 车体结构材料应符合现行铁道行业标准动车组用铝和铝合金TB/T3260的规定以及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3880.1>GB/T3880.2、GB"3880.3的规定或相关国际标准有关规定。4.4.3 车体结构内表面、底架下部的适当部位应采取防振措施。4.4.4 车体结构的内外墙板之间及底架与地板之间应敷设吸湿性小、膨胀率低、性能稳定的隔热、隔音材料。4.4.5 所有车的车顶宜采取绝缘措施。4.4.6 车体头部结构和车体内墙板不宜采用不降解的材料制造。4.4.7 侧墙任意方向平面度应不大于2mmm1.1.1.5 室4.5.1 司机室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或相关国际标准规定。司机室应视野宽广,运行中应能清楚方便地观察到前方信号、接触网、轨道设备、前方轨道和车站。司机室布置既保障具有清楚的外部视野又方便司机工作。4.5.2 司机室的密封与环境控制要求与客室相同。4.5.3 应配备警惕装置,警惕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警惕按钮应安装在司机控制器主控手柄上;2在非信号车载设备列车自动运行驾驶模式下,主控手柄在牵引1至4位至制动3位之间,司机需要一直按住此警惕按钮,当松开警惕按钮超过一定时间(3s至IOs可调)时,输出信号将会激活蜂鸣器,松开警惕按钮超过一定时间(5s至IOs可调)时,车辆将施加紧急制动。3在信号车载设备列车自动运行驾驶模式下,司机可选择不受警惕按钮控制,此时警惕按钮将被电器柜内设有带铅封旁路。4.5.4 司机室前窗挡风玻璃应符合以下要求:1挡风玻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GB14681.2和现行铁道行业标准机车、动车前窗玻璃TB/T1451相关规定,并参照现行国家军用标准飞机透明件鸟撞